2025年,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来的便利。然而,隐私泄露的风险也随之悄然逼近。今年3·15晚会曝光的“信息黑洞”“骚扰电话”等种种乱象,再次将隐私安全这一热点问题推上风口浪尖。面对这些威胁,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防线还能坚守多久?
接下来,我们将梳理2025年3·15晚会中曝光的信息与数据安全事件,并探讨如何有效防范这些潜在的风险与陷阱。
事件一:信息黑洞疯狂窃取个人隐私
今年3.15晚会上,央视曝光了“精准获客”广告背后的信息黑洞,这些广告声称通过这种“大数据获客软件”,可以精准获取海量目标人群的消费习惯、手机号码等信息,方便商家拨打电话推广自己的业务和产品。
据央视报道,云企智能科技的公司的“云客引流”获客软件,能够将商家想要的关键词设为标签,设定后,软件就会自动在短视频平台上扫描评论区。一旦发现与设定标签词相关的评论,这款软件就会在短视频平台和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强行抓取这个用户的电话、微信账号等联系方式,甚至还能监控和偷取自己同行的直播带货数据。
被曝光的另一家绿信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点点蚁”获客软件,也是通过短视频平台,偷偷强行抓取用户个人信息。
技术人员指出,这些获客软件都是使用了爬虫技术,嵌入到各大知名互联网平台上,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任何人只要购买了这种偷数据信息的软件,可以随意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偷取数据。
这些从事“获客”生意的公司不仅通过技术手段窃取信息,还将用户打上各种标签,把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交通、学习、购物、上网等习惯进行数字化标注。随着标签不断增加,每个人的画像也更加具体,公司将这些精准的个人信息数据在市场上销售,从而牟取利益。
知情人士表示,市场上现在最厉害的“获客”公司,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偷数据,还能使用三家电信运营商的数据进行获客。有的公司还将个人用户分为9种类型,个人标签达到3800项,网站2亿多个,互联网品牌6万个,每日处理数据量达到了100亿条。
事件二:骚扰电话背后的黑产链
今年3.15晚会上曝光了披着“外呼公司”外衣,实则为“骚扰电话公司”的黑色产业链。
这些外呼公司的核心业务,就是帮助商家向手机用户拨打自己的营销电话,俗称“电销”。这些外呼公司打着“高效触达用户”“精准拓客”等旗号招揽生意,甚至还宣称可以通过AI智能机器人拨打营销电话。
据央视报道,使用所谓人工智能机器人拨打营销电话已经成为行业主流。首先是机器人不知疲倦,可以日夜拨打营销电话;其二,智能机器人输出的声音由真人录音制作而成,让接听用户难辨真伪。
一家名为智优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对外宣称曾服务过5000多家企业,自己已经是市场上外呼智能机器人技术上的第一梯队。该公司的“田经理”称主要承接的业务涉及教育培训、健康医疗、建筑施工、金融贷款等行业。
智优擎使用的智能机器人每句话都设有相应的触发关键词,一旦接电话的消费者说了相关的语句,智能机器人会根据关键词转到对应的回复内容,几个回合下来,电脑系统就能根据消费者的回答内容,一步步判断出接听电话的消费者是否属于意向客户。据悉一台外呼智能机器人一年的使用成本在一万元左右,平均每天可以拨打上千个电销电话,工作效率远超人工客服。
这些从事外呼业务的公司,都是从虚拟运营商购买的“小号”。这些号码没有实体手机卡,也不需要实名认证。利用获客软件偷取消费者电话号码,虚拟运营商大量的小号,再加上外呼智能机器人所谓的“加持”,市场上外呼公司的电话销售产业链条,就这样快速形成。
事件三:电子“高利贷”放款人竟不是活人
今年3.15晚会上,央视曝光了电子签平台背后的网络借贷乱象,许多急需资金的借款人通过网络平台借款,却被诱导签署电子借条或欠条,最终因此陷入高利贷的陷阱。
报道中提到,借贷宝和人人信等电子签平台虽然提供了看似正规的电子借条和欠条功能,但实际交易却脱离平台监管。借款人和放款人通过微信、支付宝等私下转账完成交易,平台并未审核实际放款金额。此外,平台的“实名认证”形同虚设,放款人可通过虚假账号规避法律风险,甚至使用去世人信息注册账号。
多位借款人表示,即使意识到自己遭遇了高利贷,但由于无法获取放款人的真实身份信息,无法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平台虽留存了详细记录,却拒绝提供放款人的真实信息,导致借款人陷入困境。
事件四:“手机抽奖”陷阱坑钱敛财
今年3·15晚会曝光了“百抽百中”的手机抽奖灰色产业链。从电子发票平台到停车场扫码,再到白酒促销,无处不在的抽奖诱惑背后,是层层套路和隐蔽的消费陷阱。
据报道,多位消费者在使用电子发票第三方服务平台“诺诺网”开具发票时,经常被自动引导至抽奖页面,看似幸运地抽中了大奖,但事实上获得的“200元话费券”,却是由多张小额减免券组成,需要多次充值才能用完,而且使用条件非常苛刻。
不仅如此,这些抽奖套路还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停车场扫码付费时,或者在参与白酒推广活动时,都可能遇到类似的抽奖陷阱。商家通过小额优惠等诱惑,诱导消费者冲动消费,设置超长的消费周期以及隐蔽的自动续费条款,然后利用消费者的遗忘和疏忽,赚取所谓的“沉默收益”。
知情人士表示,200元话费券、自动续费以及白酒推广,这类业务本质上就带着诱导属性,甚至还有欺诈嫌疑,还称这种业务一天的流水基本能达到20亿元左右。
个人防范指南
那么,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如何防范这些风险与陷阱呢?
1.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要随意在网络上发布个人信息,尤其是在评论区、社交媒体等公开平台。
2.谨慎对待陌生电话和短信:对于陌生号码的来电和短信要保持警惕,尤其是涉及福利、投资、贷款等内容。不点击不明链接,不轻易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个人敏感信息。
3.使用正规平台进行借贷:选择有资质、信誉良好的借贷平台,避免通过非正规渠道借款。签署电子借条或欠条时,务必仔细阅读条款,确保利率和还款方式合法合规。
4.警惕抽奖和优惠陷阱:对于看似诱人的抽奖和优惠活动,要保持理性,仔细阅读活动规则,不贪图小便宜,避免因小失大。特别是自动续费条款,要仔细检查并取消不必要的订阅。
5.使用安全软件:在电脑、手机上安装防护软件,及时更新升级,防止恶意木马、程序窃取个人信息。
6.举报和维权:一旦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或遭遇诈骗,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面对这些风险与威胁,我们必须主动拿起捍卫隐私的武器,每一个小小的行动都是构筑个人信息安全防线的重要基石。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应携手共进,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技术监管,共同打造一个更加透明、安全的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