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就够了,为你答疑解惑:锂电池一阶模型-离线参数辨识(附代码)


文章字数有点多,耐心不够的谨慎点击阅读。
下期继续讲解在线参数辨识方法。

背景

最近又在开始重新梳理锂电池建模仿真与SOC算法的知识框架,因此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然后挑选几份相对靠谱的文献,挨个啃读解析。此篇推文选了其中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基于RLS方法的磷酸铁锂电池模型辨识及SOC估计策略研究》,作者为西南交通大学-郑卫同学。论文中实际用到的电池型号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此外部分代码参考了下述链接的内容,在此一并列出。
下图为论文中识别出的一阶模型参数。文末附上使用论文中辨识后的参数做的simulink模型和相关代码。
simulink一阶模型

  • SOC-OCV
    注:论文中有一处笔误,k3系数应该是-1219.4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阻容参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模型简介

下图摘自论文内容,此为相对简单的等效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往期的文章已经对上述模型有过解释与实际建模,内含simulink模型,可以看看:
【Matlab】如何使用Simulink进行电池建模和SOC预估
链接: link
脉冲放电对应的端电压响应曲线

数据收集

在开始这部分内容之前,引用论文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首先对电池状态有如下定义:
(1)CC-CV充电模式:CC-CV(Constant Current-Constant
Voltage)表示恒流恒压充电,先以恒流充电至端电压到上截止电压Vmax,再以Vmax为充电电压进行恒压充电,当电流下降至截止电流时停止充电。
(2)满电状态:在一定温度下,电池恒流充电至上截止电压后,并转为恒压充电,至截止电流时停止充电后静置若干小时,电压趋于平稳,此时电池的状态被定义为满电状态,即SOC=1。
(3)放空状态:电池放电至下截止电压后,停止放电,静置若干小时,电压趋于平稳,此时电池的状态定义为放空状态,即SOC=0。
确定各状态定义后,进行的电池特性实验有:

1. 最大可用容量实验

参考《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对电池进行充放电,以标定其当前条件下的最大可用容量。电池容量会随着电池老化、工作温度等因素不断波动,因此有必要测试不同温度和不同循环次数情况下的最大可用容量。以标准电流使用恒流恒压
(CC-CV)方式将磷酸铁锂电池充满电,经充分静置后再恒流放电至下截止电压,连续测试三次,三次的结果与均值的偏差不得超过2%,否则此次测得的结果无效。此论文中实现选用1/3C(1C基于额定容量)为恒流段的充放电倍率,该试验的意义在于明确不同温度下的最大可用容量的分布情况。实验记录的电流电压数据如图2-2、2-3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开路电压实验

该实验的目的是获取不同温度、不同电流倍率情况下的电池OCV-SOC的函数关系曲线。每种电池体系都有自身特定的OCV曲线,与电池当前的SOC存在一定关系。
在同一温度条件下,电池的OCV也会受到老化因素的影响,也可以作为估算电池健康状态(SOH)的依据。OCV-SOC曲线对等效电路模型的参数辨识具有重要意义。OCV
分为充电OCV和放电OCV两组值。具体步骤为:
①作充电曲线时,以标准电流将电池放电至截止电压,静置5h后,测量端电压值,视为SOC=0时的开路电压值;作放电曲线时,先以标准电流充电至满电状态,静置5h,该值视为SOC=1时的开路电压值。
②作充电曲线时,对动力电池充电,充电量为5%的最大可用容量,直至截止电流,静置5h后测量电池端电压值;作放电曲线时,放电量为5%的最大可用容量,静置5h后测量电池端电压值,直至截止电压。
③ 跳到步骤②,循环进行步骤②和③直到磷酸铁锂电池达到截止条件。 实验记录的电流电压数据如图2-4至2-7所示。

小编备注:对于三元类电池,5%的DOD是够用的,但是对于磷酸铁锂电池而言,这个间隔大了一些,建议控制在≤2%,后面其他期的推文会讲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论文中采用一元八次方程进行SOC-OCV拟合,从工程应用角度不可取。建议使用线性插值,计算量小,而且只要SOC间隔控制在2%,绝对比高次方拟合效果好。

3. 混合动力脉冲特性实验

混合动力脉冲特性(HPPC)实验是使用连续的脉冲激励序列对电池进行充放电,以获得电池在不同SOC状态下的特性。结合动力电池建模理论,HPPC测试数据通常被用来进行模型参数的辨识,获得不同SOC点的模型参数表。具体测试步骤如下:
① 将环境温度设置到x℃,使用标准电流以CC-CV充电方式将待测试动力电池充至满电。
② 静置5h,使动力电池接近于平衡状态。
③ 加载混合脉冲电流,之后对电池进行一段时间的恒流放电,保证前后两次脉冲激励时电池的SOC相差5%,然后静置1h。
④ 重复步骤③,直到电池达到放电截止电压,可获得电池在SOC为100%、 95%、……、5%情况下的数据。

小编备注:同上,实际工程应用中,建议控制在≤2%,后面其他期的推文会讲到。另外,如果只是一阶模型,仅用开路电压的过程测试数据亦可以完成参数识别,HPPC的测试数据可以用于已识别参数的适应性和偏差验证。

离线辨识

作为一名专业的BMS软件工程师,我看到的大多数论文内容,缺乏工程化应用思维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基于这一点考量,所以由我来跟大家详细讲解一下。
摘自论文
本图摘自论文。

一阶的离线辨识相对比较简单,我们以开路电压过程数据即可完成识别。一起再更加深入地理解一遍,一阶模型的各项参数如何辨识:

  1. a点的电压由于经过长时间静置,可以认为是此刻SOC对应的接近平衡态的电动势,即论文中提到的OCV;
  2. 同样的e点也经过了长时间静置,也可以认为是另外一个SOC点的OCV;
  3. (Ua - Ub) / I = R0为SOC-a对应的欧姆内阻,(Ud - Uc) / I = R0为SOC-c对应欧姆内阻。这里重点讲三点:
  • 首先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呢?我们知道电容的特性就是电容两端的电压在电流变化瞬间是不会突变的,但是纯电阻在电流流过瞬间就开始有压降,只要时间够短,我们可以认为从静置到有电流瞬间,端电压的变化完全由模型中的R0压降造成的,即ΔV=I*R0。
  • 其次,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因为不同测试设备的差异(大部分电芯分容设备能做到100ms采样周期),a-b点采样时间不一定能做到毫秒级别,如果是桌面端的应用,能短则短,因为这样才能最为准确的识别出纯欧姆阻抗,时间长了会引入极化的影响;
  • 如果是需要将离线辨识的参数,应用到嵌入式产品端,则最好与你嵌入式产品中,SOC算法运行的周期一致。例如,你的BMS产品中算法的运行频率是200ms,那你在离线测试电芯数据时也设置为200ms间隔去收集数据;此外BMS端的电芯电压和电流要尽可能同步采集,否则会影响你的电池模型算法递推的准确性;
  1. d到e为极化R1C1的效果,那拟合这段曲线的底层逻辑又是什么?请往下看。电池充电结束后,由于极化效应,电芯电压会逐渐回落至接近平衡电动势,此时从曲线上看,就类似于电容的放电效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识别R1C1有两种方法:
  • 方法1-手动找时间点:使用Ude段0.95压差处的时间作为3R1C1值。为什么是3倍的R1C1?我们知道电容的时间常数τ=RC。
    3个时间常数(3τ)后:充电时电压将接近95%(1 - e^(-3) ≈ 0.95),放电时则降至初始电压的5%(e^(-3) ≈ 0.05),从前人的经验来看,选用3τ时间拟合的效果比较好。
    那具体怎么选取呢?
    方法为以d点电压Ud为电压和时间基准,找到d-e线中,电压=Ud+(Ue-Ud)*0.95的相对时间T,那么3R1C1=T,R1C1即为T/3。再根据b-c时刻的电流I,算出极化电阻R1=(Ue-Ud)/I,再根据C1=T/3 / R1即可算出所有参数。
  • 方法2-将数据丢给matlab,让它来帮忙拟合(直接用可视化cftool或者用现成的拟合库函数):从d点开始,因为没有了电流,所以此刻:
  • Ut = Uocv-Urc=Uocv-(Uocv-Ud)e^(-t/R1*C1),其中Ut为实际设备采样到的电压,Uocv为放电结束时刻SOC值对应的OCV,t为设备采样电压数据的相对时间
  • 将R1*C1作为一个整体时间常数进行辨识,那么R1和C1怎么单独算出来呢?答案藏在下述关系式中。在电流截止前的最后一刻,我们假想取一个微小时刻,那么dUc趋向于0,电容Uc产生的原因就是I(t)的影响,下述的第二个式子就变为了
  • I = Uc / R1,其中Uc可以取静置最后时刻的电压,或者其他方式得到的该SOC态下对应的OCV,此处我们选择静置最后时刻的电压。R1有了,时间常数也有了,那么C1自然也可以算出。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图为论文中,作者通过辨识得到的参数,我规整了下。需要注意的是单位。我特意将毫欧和欧,千法拉和法拉列在一起。实际运算和建模都是用国际制标准单位,即V,Ω,F,时间单位为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应模型

因为没有论文中的实际数据,所以使用论文中的参数,构建了一个电池模型,并通过设定电流进行模拟数据生成,然后再放入离线参数识别代码中,辨识出当前时刻的参数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载链接:
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wanff1204/89499217

对应代码

通过以下代码实际辨识出来的参数如下:
RC = 7154.10, R = 0.001661, C = 4306554.1
其中RC时间常数值与原始数据相当,R与C因为充电电流与时长的差异,会有差别。供读者自行优化。

% 执行该脚本前,请确认simulink模型与该脚本文件是否在同一路径

clear all;  % 清除工作区中的所有变量
close all; % 关闭所有已打开的图形窗口
clc;           % 清空命令窗口的内容

% 打印脚本开始的信息(可选)
fprintf('Script started.\n');

% 这里开始编写你的MATLAB脚本内容...

% 步骤1: 运行模型,并提取所需数据用于其他步骤(模型的数据已经通过设置,输入到工作区)
modelname = 'Battery.slx'; 
sim(modelname);

Ut   = ScopeData4.signals(2).values; % Scope中的数据索引似乎从1开始
Ibat = ScopeData4.signals(3).values; 

cutOffIndex = 1;
% 截取电流截至后的电压
for i = 2 :  size(Ibat, 1)
    if Ibat(i - 1) > 0 &&  Ibat(i) <= 0
        cutOffIndex = i + 1;
        break;
    end
end

UtNoneCurrent = Ut(cutOffIndex : size(Ut, 1));
timeNoneCurrent = ScopeData4.time(cutOffIndex : size(Ut, 1)) - ScopeData4.time(cutOffIndex - 1); % 获取时间向量
startSoc = ScopeData4.signals(1).values(cutOffIndex);

% 获取电流,用于计算R1
dischgCurrent = ScopeData4.signals(3).values(cutOffIndex - 2);   

% 基于SOC获取OCV -- 见论文的拟合公式
ocv = -95.82*(startSoc^8)+549.26*(startSoc^7)-1219.4*startSoc^6+1387.01*startSoc^5-883.38*startSoc^4+320.4*startSoc^3-64.45*startSoc^2+6.89*startSoc+2.91;

% 步骤2: 定义指数模型函数-Uocv-(Uocv-Ud)e^(-t/R1*C1)
expModel = @(a,x) ocv - (ocv - UtNoneCurrent(1)) * exp(-x / a);


% 步骤3: 使用fitnlm进行拟合
fittedModel = fitnlm(timeNoneCurrent, UtNoneCurrent, expModel, 1800); 

% 步骤4: 获取拟合参数及置信区间
tau_rc = fittedModel.Coefficients.Estimate; % 拟合参数
r1 = (UtNoneCurrent(end) - UtNoneCurrent(1) ) / dischgCurrent;
c1 = tau_rc / r1;
fprintf('RC = %.2f, R = %f, C = %.1f\r\n', tau_rc, r1, c1);

ci = coefCI(fittedModel); % 置信区间

% 步骤5: 绘制原始数据与拟合曲线
figure;
plot(timeNoneCurrent, UtNoneCurrent, 'o', 'MarkerFaceColor', 'g', 'MarkerEdgeColor', 'k', 'LineWidth', 1.5, 'DisplayName', '原始静置曲线');
hold on;
xx = linspace(min(timeNoneCurrent), max(timeNoneCurrent)); % 生成x轴范围的等间距点用于绘图
yy = expModel(tau_rc, xx); % 计算拟合曲线上的y值
plot(xx, yy, 'r-', 'LineWidth', 2, 'DisplayName', '拟合后的静置曲线');
legend('show');
title('Exponential Fit of Data');
xlabel('X data');
ylabel('Y data');

% 步骤6: 绘制拟合曲线与原始数据的差值
figure;
residuals = UtNoneCurrent - expModel(tau_rc, timeNoneCurrent); % 残差(拟合值与实际值之差)
plot(timeNoneCurrent, residuals, 'bx', 'MarkerFaceColor', 'b', 'LineWidth', 1.5, 'DisplayName', 'Residuals');
xlabel('X data');
ylabel('Residuals');
title('Residual Plot');

总结

文章详细介绍了锂电池一阶模型离线辨识方法。此处离线辨识主要通过开路电压过程数据来完成,包括欧姆内阻R0和极化电阻R1、电容C1的辨识。文章提供了两种辨识方法:手动找时间点和使用MATLAB进行数据拟合。最后,通过模拟数据生成和离线参数识别代码,辨识出当前时刻的参数值,并附上MATLAB代码供读者参考。

下期预告

下期会继续基于该篇论文,详细展开说明如何在线识别上述参数。

  • 3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2
    评论
### 回答1: Inception-ResNet-v1模型是一种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它结合了Inception模型和ResNet模型的优点,具有更好的性能和更高的准确率。该模型采用了Inception模型的多分支结构,同时引入了ResNet模型的残差连接,使得模型可以更好地学习特征。此外,Inception-ResNet-v1模型还采用了批量归一化和修正线性单元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模型的性能。 ### 回答2: Inception-ResNet-v1模型是一种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架构,结合了Inception模块和ResNet模块的特点。该模型采用了多层深度残差网络结构,旨在解决深度神经网络训练中的梯度消失和过拟合问题。 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Inception模块和ResNet模块。Inception模块是一种多分支结构,每个分支使用不同大小的卷积核进行特征提取,然后将不同分支的输出在通道维度进行拼接。这样可以获得多尺度的特征表示,提高模型的表达能力。 ResNet模块引入了残差连接,即将输入特征和输出特征进行相加。通过残差连接,可以直接传递梯度,避免梯度消失的问题,同时还能使网络更易于训练。基于ResNet模块的特点,Inception-ResNet-v1模型使用了多个Inception模块和ResNet模块构建深层网络。 在Inception-ResNet-v1模型中,还使用了批归一化和非线性激活函数等技术来加强模型的建模能力和非线性表达能力。此外,模型还采用了全局平均池化层来减少模型参数量,避免过拟合,并确保模型对输入尺寸的适应性。 该模型在训练时通常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和优化算法(如随机梯度下降)进行端到端的训练。通过大量的图像数据和迭代优化,模型可以学习到高层次的抽象特征表示,从而提高对图像分类、目标检测等计算机视觉任务的准确性和性能。 总之,Inception-ResNet-v1模型综合了Inception模块和ResNet模块的优点,克服了深度神经网络训练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视觉领域,并在各类比赛和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 回答3: Inception-ResNet-v1模型是一个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用于图像识别和分类任务。它结合了Inception模块和ResNet模块的特点,强调网络的深度和多尺度特征表达。 Inception模块是由多个并行分支组成的,每个分支都采用不同大小的卷积核进行卷积操作,并将卷积结果进行合并。通过不同大小的卷积核,Inception模块可以同时捕获不同尺度下的特征,提高网络对不同物体尺度变化的感知能力。 ResNet模块通过引入残差连接(residual connection)解决了深度网络训练过程中的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问题。残差连接将输入直接添加到模块输出,使得模块可以学习残差特征。通过残差连接,ResNet模块可以训练更深的网络,提取更丰富的特征信息。 Inception-ResNet-v1模型结合了Inception模块和ResNet模块的优点。它引入残差连接来增强模型的训练能力,同时采用多尺度的卷积核来提取图像的多尺度特征。通过这种结合,Inception-ResNet-v1模型能够在保持高精度的同时,具有较低的计算成本。 Inception-ResNet-v1模型在ImageNet图像分类和COCO目标检测等任务上取得了较好的性能。它的设计思想在后续的深度学习模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图像识别和分类提供了重要参考。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跨界程序猿-Vincent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