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链路层相关概念

一、 HUB与交换机的区别——碰撞域
首先说一下CSMA/CD(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这个协议,以太网的链路传输多是遵守这个协议,而这个协议中的碰撞检测就涉及到了一个碰撞域的问题。比如3台主机同时接在一个HUB上,如果电脑和HUB的带宽都是100M,那么这100M的带宽其实是由3台主机共享的。因为HUB的工作原理是:HUB收到A主机发来的数据,将这些数据放大功率后向接在该HUB上的所有主机进行发送。也就是说接在HUB上的3台主机处于同一碰撞域中,同时只能有一台主机在传输数据,也就是说平均带宽只有(100*1/3)M。交换机则是根据MAC地址来进行转发,也就是说接在交换机上的主机都是处于不同的碰撞域中,可以独享真实带宽。

二、 连通二层与三层的桥梁——ARP (地址解析协议)
地址解析协议,即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是根据IP地址获取物理地址的一个TCP/IP协议。主机发送信息时将包含目标IP地址的ARP请求(目的MAC为FFFF-FFFF-FFFF)广播到网络上的所有主机,并接收返回消息,以此确定目标的物理地址;收到返回消息后将该IP地址和物理地址存入本机ARP缓存中并保留一定时间,下次请求时直接查询ARP缓存以节约资源。

三、 交换机的逻辑隔离——VLAN
VLAN即虚拟局域网,可以对接在同一子网下的端口进行广播域的分割。比如ARP中提到在获取目标IP的MAC地址时,需要进行ARP广播,这样的广播是占用整个子网的带宽的。如果子网中的主机数量较多,类似的广播会占用大量的网络资源。这时,如果设置交换机划分VLAN,则广播包只会在相同VLAN下的主机间广播。VLAN的划分方式有如下几种:
1. 静态VLAN——基于端口
静态VLAN又被称为基于端口的VLAN(PortBased VLAN)。顾名思义,就是明确指定各端口属于哪个VLAN的设定方法。由于需要一个个端口地指定,因此当网络中的计算机数目超过一定数字(比如数百台)后,设定操作就会变得烦杂无比。并且,客户机每次变更所连端口,都必须同时更改该端口所属VLAN的设定——这显然不适合那些需要频繁改变拓补结构的网络。
2. 动态VLAN
另一方面,动态VLAN则是根据每个端口所连的计算机,随时改变端口所属的VLAN。这就可以避免上述的更改设定之类的操作。动态VLAN可以大致分为3类:
(1) 基于MAC地址的VLAN(MAC Based VLAN)
基于MAC地址的VLAN,就是通过查询并记录端口所连计算机上网卡的MAC地址来决定端口的所属。假定有一个MAC地址“A”被交换机设定为属于VLAN “10”,那么不论MAC地址为“A”的这台计算机连在交换机哪个端口,该端口都会被划分到VLAN 10中去。计算机连在端口1时,端口1属于VLAN 10;而计算机连在端口2时,则是端口2属于VLAN 10。
(2) 基于子网的VLAN(Subnet Based VLAN)
基于子网的VLAN,则是通过所连计算机的IP地址,来决定端口所属VLAN的。不像基于MAC地址的VLAN,即使计算机因为交换了网卡或是其他原因导致MAC地址改变,只要它的IP地址不变,就仍可以加入原先设定的VLAN。因此,与基于MAC地址的VLAN相比,能够更为简便地改变网络结构。IP地址是OSI参照模型中第三层的信息,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基于子网的VLAN是一种在OSI的第三层设定访问链接的方法。
(3) 基于用户的VLAN(User Based VLAN)
基于用户的VLAN,则是根据交换机各端口所连的计算机上当前登录的用户,来决定该端口属于哪个VLAN。这里的用户识别信息,一般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登录的用户,比如可以是Windows域中使用的用户名。这些用户名信息,属于OSI第四层以上的信息。
总的来说,决定端口所属VLAN时利用的信息在OSI中的层面越高,就越适于构建灵活多变的网络。

四、 VLAN的汇聚链接——Trunk Link
1. 需要设置跨越多台交换机的VLAN时
到此为止,我们学习的都是使用单台交换机设置VLAN时的情况。那么,如果需要设置跨越多台交换机的VLAN时又如何呢?
在规划企业级网络时,很有可能会遇到隶属于同一部门的用户分散在同一座建筑物中的不同楼层的情况,这时可能就需要考虑到如何跨越多台交换机设置VLAN的问题了。假设有如下图所示的网络,且需要将不同楼层的A、C和B、D设置为同一个VLAN。
这时最关键的就是“交换机1和交换机2该如何连接才好呢?”最简单的方法,自然是在交换机1和交换机2上各设一个红、蓝VLAN专用的接口并互联了。
但是,这个办法从扩展性和管理效率来看都不好。例如,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再新建VLAN时,为了让这个VLAN能够互通,就需要在交换机间连接新的网线。建筑物楼层间的纵向布线是比较麻烦的,一般不能由基层管理人员随意进行。并且,VLAN越多,楼层间(严格地说是交换机间)互联所需的端口也越来越多,交换机端口的利用效率低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也限制了网络的扩展。
为了避免这种低效率的连接方式,人们想办法让交换机间互联的网线集中到一根上,这时使用的就是汇聚链接(Trunk Link)。
2. 何谓汇聚链接?
汇聚链接(Trunk Link)指的是能够转发多个不同VLAN的通信的端口。汇聚链路上流通的数据帧,都被附加了用于识别分属于哪个VLAN的特殊信息。A发送的数据帧从交换机1经过汇聚链路到达交换机2时,在数据帧上附加了表示属于红色VLAN的标记。
交换机2收到数据帧后,经过检查VLAN标识发现这个数据帧是属于红色VLAN的,因此去除标记后根据需要将复原的数据帧只转发给其他属于红色VLAN的端口。这时的转送,是指经过确认目标MAC地址并与MAC地址列表比对后只转发给目标MAC地址所连的端口。只有当数据帧是一个广播帧、多播帧或是目标不明的帧时,它才会被转发到所有属于红色VLAN的端口。蓝色VLAN发送数据帧时的情形也与此相同。
通过汇聚链路时附加的VLAN识别信息,有可能支持标准的“IEEE 802.1Q”协议,也可能是Cisco产品独有的“ISL(Inter Switch Link)”。如果交换机支持这些规格,那么用户就能够高效率地构筑横跨多台交换机的VLAN。
另外,汇聚链路上流通着多个VLAN的数据,自然负载较重。因此,在设定汇聚链接时,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支持100Mbps以上的传输速度。
另外,默认条件下,汇聚链接会转发交换机上存在的所有VLAN的数据。换一个角度看,可以认为汇聚链接(端口)同时属于交换机上所有的VLAN。由于实际应用中很可能并不需要转发所有VLAN的数据,因此为了减轻交换机的负载、也为了减少对带宽的浪费,我们可以通过用户设定限制能够经由汇聚链路互联的VLAN。
3. VLAN间路由
VLAN间路由也用到Trunk Link的方式,后面还涉及较多内容,后面有时间在进行详细学习。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