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doop总结

Hadoop 常用端口号

  • dfs.namenode.http-address:50070
  • dfs.datanode.http-address:50075
  • SecondaryNameNode 辅助名称节点端口号:50090
  • dfs.datanode.address:50010
  • fs.defaultFS:8020 或者 9000
  • yarn.resourcemanager.webapp.address:8088
  • 历史服务器 web 访问端口:19888

Hadoop 配置文件

core-site.xmlhdfs-site.xmlmapred-site.xml、yarn-site.xml
hadoop-env.sh、yarn-env.sh、mapred-env.sh、slaves

Hadoop 集群搭建

  1. JDK 安装
  2. 配置 SSH 免密登录
  3. 配置 hadoop 核心文件:
  4. 格式化 namenode
  • SSH是什么?
    SSH 为 Secure Shell 的缩写,是建立在应用层和传输层基础上的安全协议。SSH 是目前较可靠、专为远程登录会话和其他网络服务提供安全性的协议。利用 SSH 协议可以有效防止远程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泄露问题。SSH最初是UNIX系统上的一个程序,后来又迅速扩展到其他操作平台。 SSH是由客户端和服务端的软件组成,服务端是一个守护进程(daemon),它在后台运行并响应来自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客户端包含ssh程序以及像scp(远程拷贝)、slogin(远程登陆)、sftp(安全文件传输)等其他的应用程序

  • 配置SSH的原因:
    Hadoop名称节点(NameNode)需要启动集群中所有机器的Hadoop守护进程,这个过程需要通过SSH登录来实现。Hadoop并没有提供SSH输入密码登录的形式,因此,为了能够顺利登录每台机器,需要将所有机器配置为名称节点可以无密码登录它们

Hadoop生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HDFS介绍

Hadoop 分布式系统框架中,首要的基础功能就是文件系统,在 Hadoop 中使用FileSystem这个抽象类来表示我们的文件系统,这个抽象类下面有很多子实现类,用到的最多的就是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以及LocalFileSystem(本地文件系统)。

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是 Hadoop 项目的一个子项目、Hadoop 的核心组件之一, Hadoop 非常适合存储大型数据 (比如 TB 和 PB),得益于HDFS,HDFS 使用多台计算机存储文件,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像是访问一个普通文件系统一样使用分布式文件系统。

HDFS架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HDFS采用主/从(Mater/Slave)结构模型,由四部分组成: NameNode(名称节点)、DataNode(数据节点) SecondaryNamenode(第二名称节点)、client

  • NameNode:负责管理整个文件系统的元数据、管理HDFS的名称空间、管理数据块(Block)映射信息、配置副本策略、处理客户端读写请求。

    namenode保存了两个核心的数据结构,即FsImage和EditLog
    FsImage:用于维护文件系统树以及文件树中所有的文件和文件夹的元数据。
    ----1.FsImage文件包含文件系统中所有目录和文件inode的序列化形式。每个inode是一个文件或目录的元数据的内部表示,并包含此类信息:文件的复制等级、修改和访问时间、访问权限、块大小以及组成文件的块。对于目录,则存储修改时间、权限和配额元数据。
    ----2.FsImage文件没有记录文件包含哪些块以及每个块存储在哪个数据节点。而是由名称节点把这些映射信息保留在内存中,当数据节点加入HDFS集群时,数据节点会把自己所包含的块列表告知给名称节点,此后会定期执行这种告知操作,以确保名称节点的块映射是最新的。
    EditLog:操作日志文件,记录了所有针对文件的创建、删除、重命名等操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DataNode:负责管理用户的文件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都可以在多个 DataNode 上存储多个副本,默认为3个。NameNode下达命令,DataNode执行实际的操作:存储实际的数据块、数据块的读/写操作。

  • Secondary NameNode:用来监控 HDFS 状态的辅助后台程序,每隔一段时间获取 HDFS 元数据的快照。最主要作用是辅助 NameNode 管理元数据信息:定期合并Fsimage和Edits,并推送给NameNode、在紧急情况下,可辅助恢复NameNode。并非NameNode的热备。当NameNode挂掉的时候,它并不能马上替换NameNode并提供服务

  • Client:切分文件,文件上传HDFS的时候,Client将文件切分成一个一个的Block,然后进行存储;与NameNode交互,获取文件的位置信息;与DataNode交互,读取或者写入数据;提供一些命令来管理HDFS,比如启动关闭HDFS、访问HDFS目录及内容等

HDFS文件大小分类

  • block:这个大家应该知道,文件上传前需要分块,这个块就是block,一般为128MB,当然你可以去改,不顾不推荐。因为块太小:寻址时间占比过高。块太大:Map任务数太少,作业执行速度变慢。它是最大的一个单位。
  • packet:packet是第二大的单位,它是client端向DataNode,或DataNode的PipLine之间传数据的基本单位,默认64KB。
  • chunk:chunk是最小的单位,它是client向DataNode,或DataNode的PipLine之间进行数据校验的基本单位,默认512Byte,因为用作校验,故每个chunk需要带有4Byte的校验位。所以实际每个chunk写入packet的大小为516Byte。由此可见真实数据与校验值数据的比值约为128 : 1。(即64*1024 / 512)

HDFS写文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Client客户端发送上传请求,通过RPC与NameNode建立通信,NameNode检查该用户是否有上传权限,以及上传的文件是否在HDFS对应的目录下重名,如果两者都满足,则会将操作写入EditLog,返回给客户端一个输出流对象;

    注:WAL,write ahead log,先写Log,再写内存,因为EditLog记录的是最新的HDFS客户端执行所有的写操作。如果后续真实写操作失败了,由于在真实写操作之前,操作就被写入EditLog中了,故EditLog中仍会有记录,我们不用担心后续client读不到相应的数据块,因为在第6步中DataNode收到块后会有一返回确认信息,若没写成功,发送端没收到确认信息,会一直重试,直到成功

  2. Client根据文件的大小进行切分,默认128M一块,切分完成之后给NameNode发送请求第一个block块上传到哪些服务器上;

  3. NameNode收到请求之后,根据网络拓扑和机架感知以及副本机制进行文件分配,返回可用的DataNode的地址;

    注:Hadoop在设计时考虑到数据的安全与高效, 数据文件默认在HDFS上存放三份, 存储策略为本地一份,同机架内其它某一节点上一份, 不同机架的某一节点上一份。

  4. 客户端收到地址之后与服务器地址列表中的一个节点如A进行通信,本质上就是RPC调用,建立pipeline,A收到请求后会继续调用B,B在调用C,将整个pipeline建立完成,逐级返回Client;

  5. Client开始向A上发送第一个block(先从磁盘读取数据然后放到本地内存缓存),以packet(数据包,64kb)为单位,A收到一个packet就会发送给B,然后B发送给C,A每传完一个packet就会放入一个应答队列等待应答;

  6. 数据被分割成一个个的packet数据包在pipeline上依次传输,在pipeline反向传输中,逐个发送ack(命令正确应答),最终由pipeline中第一个DataNode节点A将pipelineack发送给Client;

  7. 当一个block传输完成之后, Client再次请求NameNode上传第二个block,NameNode重新选择三台DataNode给Client。

  8. 写完数据,关闭输输出流,发送完成信号给NameNode。

    注:发送完成信号的时机取决于集群是强一致性还是最终一致性,强一致性则需要所有DataNode写完后才向NameNode汇报。最终一致性则其中任意一个DataNode写完后就能单独向NameNode汇报,HDFS一般情况下都是强调强一致性

HDFS读取文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Client向NameNode发送RPC请求。请求文件block的位置;
  2. NameNode收到请求之后会检查用户权限以及是否有这个文件,如果都符合,则会视情况返回部分或全部的block列表,对于每个block,NameNode都会返回含有该block副本的DataNode地址;这些返回的DataNode地址,会按照集群拓扑结构得出DataNode与客户端的距离,然后进行排序,排序两个规则:网络拓扑结构中距离 Client 近的排靠前;心跳机制中超时汇报的DataNode状态为STALE,这样的排靠后;
  3. Client选取排序靠前的DataNode来读取block,如果客户端本身就是DataNode,那么将从本地直接获取数据(短路读取特性);
  4. 底层上本质是建立Socket Stream(FSDataInputStream),重复的调用父类DataInputStream的read方法,直到这个块上的数据读取完毕;
  5. 当读完列表的block后,若文件读取还没有结束,客户端会继续向NameNode 获取下一批的block列表;
  6. 读取完一个block都会进行checksum验证,如果读取DataNode时出现错误,客户端会通知NameNode,然后再从下一个拥有该block副本的DataNode 继续读;
  7. read方法是并行的读取block信息,不是一块一块的读取;NameNode只是返回Client请求包含块的DataNode地址,并不是返回请求块的数据;
  8. 最终读取来所有的block会合并成一个完整的最终文件

HDFS在读取文件的时候,如果其中一个块突然损坏了怎么办

客户端读取完DataNode上的块之后会进行checksum验证,也就是把客户端读取到本地的块与HDFS上的原始块进行校验,如果发现校验结果不一致,客户端会通知NameNode,然后再从下一个拥有该block副本的DataNode继续读。

checksum检验:因为每个chunk中都有一个校验位,一个个chunk构成packet,一个个packet最终形成block,故可在block上求校验和。当客户端创建一个新的HDFS文件分块后会计算这个文件每个数据块的校验和,此校验和会以一个隐藏文件形式保存在同一个HDFS命名空间下。当client端从HDFS中读取文件内容后,它会检查分块时候计算出的校验和(隐藏文件里)和读取到的文件块中校验和是否匹配。

HDFS在上传文件的时候,如果其中一个DataNode突然挂掉了怎么办

  1. 关闭管线,把确认队列中的所有包都添加回数据队列的最前端,以保证故障节点下游的datanode不会漏掉任何一个数据包。

  2. 为存储在另一正常datanode的当前数据块指定一个新的标志,并将该标志传送给namenode,以便故障datanode在恢复后可以删除存储的部分数据块。

  3. 如果在数据写入期间datanode发生故障,待确认消息队列迟迟得不到确认消息,这时会有一个超时时间,超过这个时间,从管线中删除故障数据节点并且把余下的数据块写入管线中另外正常的datanode

    正常工作的节点会有新的blockid,这样故障节点恢复后版本信息也不一致,其中之前存储的block数据也会被删除。
    正常节点会选择新的主DataNode,与其他DataNode通信,建立起新的管线。

  4. namenode在检测到副本数量不足时,会在另一个节点上创建新的副本。

NameNode在启动的时候会做哪些操作

NameNode保存了文件系统的元数据镜像,内存和本地磁盘各有一份(fsimage、editslog),内存中的保证了hdfs的访问效率,磁盘上的保证了hdfs系统的安全性。

首次启动(fomat格式化)主要是在本地文件系统生产fsimage文件,步骤如下:

  1. 启动NameNode:
    1. 读取fsimage文件,将文件内容加载进内存
    2. 等待DataNade注册与发送block report
  2. 创建rpc服务
  3. 启动DataNode:
    1. 向NameNode注册
    2. 发送block report
    3. 检查fsimage中记录的块的数量和block report中的块的总数是否相同
  4. 启动成功后,client可以对hdfs进行操作(创建目录,上传文件,删除文件等),这些操作会被记录在editslog中

    此时内存中已经有文件系统改变的信息,但是磁盘中没有文件系统改变的信息,此时会将这些改变信息写入edits文件中,edits文件中存储的是文件系统元数据改变的信息。

之后启动NameNode:

  1. 读取fsimage、editlog日志文件,加载到内存中;
  2. 将fsimage和edits文件合并成新的fsimage文件;
  3. 创建新的edits文件,内容开始为空;
  4. namenode创建rpc服务
  5. 启动DataNode
    1. 向NameNode注册
    2. 发送block report

关于blockreport:文件对应block对应的datanode列表信息需要从datanode的blockreport中获取。每个datanode在启动时都会扫描其机器上对应保存hdfs block的目录下(dfs.data.dir)所保存的所有文件块,然后通过namenode的rpc调用将这些block信息以一个long数组的方式发送给namenode,namenode在接收到一个datanode的blockReport rpc调用后,从rpc中解析出block数组

NameNode启动中SafeMode安全模式

  • 开始于读取fsimage文件并生成新的fsimage镜像文件和edits编辑日志文件,并将新的镜像文件加载进内存以后。
  • 作用:等待dataNode向他发送block report
  • 当datanode blocks / fsimages block = 99.99% 此时安全模式退出(不会立即退出,会有一个缓冲时间30s,缓冲时间用于使得文件系统趋于稳定)。

Secondary NameNode的工作机制是怎样的

Secondary NameNode是合并NameNode的edit logs到fsimage文件中。

它的具体工作机制:

  1. Secondary NameNode询问NameNode是否需要checkpoint。直接带回NameNode是否检查结果;
  2. Secondary NameNode请求执行checkpoint;
  3. NameNode会暂时将新的写操作写到一个新的文件edit.new上来,这个操作是瞬间完成,上层写日志的函数完全感觉不到差别;
  4. SecondaryNameNode通过HTTP GET方式从NameNode上获取到FsImage和EditLog文件,并下载到本地的相应目录下
  5. SecondaryNameNode将下载下来的FsImage载入到内存,然后一条一条地执行EditLog文件中的各项更新操作,使得内存中FsImage保持最新;这个过程就是EditLog和FsImage文件合并;
  6. 生成新的镜像文件fsimage.chkpoint;
  7. 拷贝fsimage.chkpoint到NameNode;
  8. NameNode将fsimage.chkpoint重新命名成fsimage;同时将edit.new替换EditLog文件,通过这个过程EditLog就变小了

所以如果NameNode中的元数据丢失,是可以从Secondary NameNode恢复一部分元数据信息的,但不是全部,因为NameNode正在写的edits日志还没有拷贝到Secondary NameNode,这部分恢复不了。

checkpoint:会先将fsimage中的文件系统元数据信息加载到内存,然后根据eidts中的记录将内存中的元数据同步至最新状态,将这个新版本的 FsImage 从内存中保存到本地磁盘上,然后删除旧的 Editlog,这个过程称为一个检查点 (checkpoint)。这个过程在启动时会进行,启动后会根据一个周期性或editlog阈值来进行。

NameNode 工作机制以及元数据管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econdary NameNode不能恢复NameNode的全部数据,那如何保证NameNode数据存储安全

NameNode的高可用,即NameNode HA

一个NameNode有单点故障的问题,那就配置双NameNode,配置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必须要保证这两个NameNode的元数据信息必须要同步的,二是一个NameNode挂掉之后另一个要立马补上。

  1. 元数据信息同步在 HA 方案中采用的是“共享存储”。每次写文件时,需要将日志同步写入共享存储,这个步骤成功才能认定写文件成功。然后备份节点定期从共享存储同步日志,以便进行主备切换。
  2. 监控NameNode状态采用zookeeper,两个NameNode节点的状态存放在zookeeper中,同时两个NameNode节点分别有一个进程监控程序,实时读取zookeeper中有NameNode的状态,来判断当前的NameNode是不是已经down机。如果Standby的NameNode节点的ZKFC发现主节点已经挂掉,那么就会强制给原本的Active NameNode节点发送强制关闭请求,之后将备用的NameNode设置为Active。

如果面试官再问HA中的 共享存储 是怎么实现的知道吗?
可以进行解释下:NameNode 共享存储方案有很多,比如Linux HA, VMware FT, QJM等,目前社区已经把由Clouderea公司实现的基于QJM(Quorum Journal Manager)的方案合并到HDFS的trunk之中并且作为默认的共享存储实现。
基于QJM的共享存储系统主要用于保存EditLog,并不保存FSImage文件。FSImage文件还是在NameNode的本地磁盘上。
QJM共享存储的基本思想来自于Paxos算法,采用多个称为JournalNode的节点组成的JournalNode集群来存储EditLog。每个JournalNode保存同样的EditLog副本。每次NameNode写EditLog的时候,除了向本地磁盘写入 EditLog 之外,也会并行地向JournalNode集群之中的每一个JournalNode发送写请求,只要大多数的JournalNode节点返回成功就认为向JournalNode集群写入EditLog成功。如果有2N+1台JournalNode,那么根据大多数的原则,最多可以容忍有N台JournalNode节点挂掉。

在NameNode HA中,会出现脑裂问题吗?怎么解决脑裂

假设 NameNode1 当前为 Active 状态,NameNode2 当前为 Standby 状态。如果某一时刻 NameNode1 对应的 ZKFailoverController 进程发生了“假死”现象,那么 Zookeeper 服务端会认为 NameNode1 挂掉了,根据前面的主备切换逻辑,NameNode2 会替代 NameNode1 进入 Active 状态。但是此时 NameNode1 可能仍然处于 Active 状态正常运行,这样 NameNode1 和 NameNode2 都处于 Active 状态,都可以对外提供服务。这种情况称为脑裂。

脑裂对于NameNode这类对数据一致性要求非常高的系统来说是灾难性的,数据会发生错乱且无法恢复。zookeeper社区对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叫做 fencing,中文翻译为隔离,也就是想办法把旧的 Active NameNode 隔离起来,使它不能正常对外提供服务。

在进行 fencing 的时候,会执行以下的操作:

  1. 首先尝试调用这个旧 Active NameNode 的 HAServiceProtocol RPC 接口的 transitionToStandby 方法,看能不能把它转换为 Standby 状态。
  2. 如果 transitionToStandby 方法调用失败,那么就执行 Hadoop 配置文件之中预定义的隔离措施,Hadoop 目前主要提供两种隔离措施,通常会选择 sshfence:
    1. sshfence:通过 SSH 登录到目标机器上,执行命令 fuser 将对应的进程杀死;
    2. shellfence:执行一个用户自定义的 shell 脚本来将对应的进程隔离。

小文件过多会有什么危害,如何避免

Hadoop上大量HDFS元数据信息存储在NameNode内存中,因此过多的小文件必定会压垮NameNode的内存。

每个元数据对象约占150byte,所以如果有1千万个小文件,每个文件占用一个block,则NameNode大约需要2G空间。如果存储1亿个文件,则NameNode需要20G空间。

显而易见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合并小文件,可以选择在客户端上传时执行一定的策略先合并,或者是使用Hadoop的CombineFileInputFormat<K,V>实现小文件的合并。

MR架构介绍

MapReduce体系结构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Client、JobTracker、TaskTracker以及Task

MapReduce框架采用了Master/Slave架构,包括一个Master和若干个Slave。Master上运行JobTracker,Slave上运行TaskTracker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lient

  • 用户编写的MapReduce程序通过Client提交到JobTracker端
  • 用户可通过Client提供的一些接口查看作业运行状态

JobTracker

  • JobTracker负责资源监控和作业调度
  • JobTracker 监控所有TaskTracker与Job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失败,就将相应的任务转移到其他节点
  • JobTracker 会跟踪任务的执行进度、资源使用量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告诉任务调度器(TaskScheduler),而调度器会在资源出现空闲时,选择合适的任务去使用这些资源

TaskTracker

  • TaskTracker 会周期性地通过“心跳”将本节点上资源的使用情况和任务的运行进度汇报给JobTracker,同时接收JobTracker 发送过来的命令并执行相应的操作(如启动新任务、杀死任务等)
  • TaskTracker 使用“slot”等量划分本节点上的资源量(CPU、内存等)。一个Task 获取到一个slot 后才有机会运行,而Hadoop调度器的作用就是将各个TaskTracker上的空闲slot分配给Task使用。slot 分为Map slot 和Reduce slot 两种,分别供MapTask 和Reduce Task 使用

Task

  • Task 分为Map Task 和Reduce Task 两种,均由TaskTracker 启动

MR整体介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R中Map Task的工作机制

简单概述:

  • inputFile通过split被切割为多个split文件,通过Record按行读取内容给map(自己写的处理逻辑的方法) ,数据被map处理完之后交给OutputCollect收集器,对其结果key进行分区(默认使用的hashPartitioner),然后写入buffer,每个map task 都有一个内存缓冲区(环形缓冲区),存放着map的输出结果,当缓冲区快满的时候需要将缓冲区的数据以一个临时文件的方式溢写到磁盘,当整个map task 结束后再对磁盘中这个maptask产生的所有临时文件做合并,生成最终的正式输出文件,然后等待reduce task的拉取。

详细步骤:

  1. 读取数据组件 InputFormat (默认 TextInputFormat) 会通过 getSplits 方法对输入目录中的文件进行逻辑切片规划得到splits,有多少个splits就对应启动多少个 MapTask。

    HDFS 以固定大小的block 为基本单位存储数据,而对于MapReduce 而言,其处理单位是split。split 是一个逻辑概念,它只包含一些元数据信息,比如数据起始位置、数据长度、数据所在节点等。它的划分方法完全由用户自己决定。

  2. 将输入文件切分为split之后,由 RecordReader 对象 (默认是LineRecordReader) 进行读取,以 \n 作为分隔符, 读取一行数据, 返回 <key,value>, Key 表示每行首字符偏移值,Value 表示这一行文本内容。

  3. 读取返回 <key,value>, 进入用户自己继承的 Mapper 类中,执行用户重写的 map 函数,RecordReader 读取一行这里调用一次。

  4. Mapper 逻辑结束之后,将 Mapper 的每条结果通过 context.write 进行collect数据收集。在 collect 中,会先对其进行分区处理,默认使用 HashPartitioner。

  5. 接下来,会将数据写入内存,内存中这片区域叫做环形缓冲区(默认100M),缓冲区的作用是 批量收集 Mapper 结果,减少磁盘 IO 的影响。我们的 Key/Value 对以及 Partition 的结果都会被写入缓冲区。当然,写入之前,Key 与 Value 值都会被序列化成字节数组。

  6. 当环形缓冲区的数据达到溢写比列(默认0.8),也就是80M时,溢写线程启动,需要对这 80MB 空间内的 Key 做排序 (Sort)。排序是 MapReduce 模型默认的行为,这里的排序也是对序列化的字节做的排序。

  7. 合并溢写文件,每次溢写会在磁盘上生成一个临时文件 (写之前判断是否有 Combiner),如果 Mapper 的输出结果真的很大,有多次这样的溢写发生,磁盘上相应的就会有多个临时文件存在。当整个数据处理结束之后开始对磁盘中的临时文件进行 Merge 归并(如果溢写文件数量大于预定值(默认是3)则可以再次启动Combine),因为最终的文件只有一个写入磁盘,并且为这个文件提供了一个索引文件,以记录每个reduce对应数据的偏移量。

    合并(Combine)和归并(Merge)的区别:
    两个键值对<“a”,1>和<“a”,1>,如果合并,会得到<“a”,2>,如果归并,会得到<“a”,<1,1>>

MR中Reduce Task的工作机制

简单描述:

Reduce 大致分为 copy、sort、reduce 三个阶段,重点在前两个阶段。

copy 阶段包含一个 eventFetcher 来获取已完成的 map 列表,由 Fetcher 线程去 copy 数据,在此过程中会启动两个 merge 线程,分别为 inMemoryMerger 和 onDiskMerger,分别将内存中的数据 merge 到磁盘和将磁盘中的数据进行 merge。待数据 copy 完成之后,copy 阶段就完成了。

开始进行 sort 阶段,sort 阶段主要是执行 finalMerge 操作,纯粹的 sort 阶段,完成之后就是 reduce 阶段,调用用户定义的 reduce 函数进行处理。

详细步骤:

  1. Copy阶段:简单地拉取数据。Reduce进程启动一些数据copy线程(Fetcher),通过HTTP方式请求maptask获取属于自己的文件(map task 的分区会标识每个map task属于哪个reduce task ,默认reduce task的标识从0开始)。
  2. Merge阶段:在远程拷贝数据的同时,ReduceTask启动了两个后台线程对内存和磁盘上的文件进行合并,以防止内存使用过多或磁盘上文件过多。
    merge有三种形式:内存到内存;内存到磁盘;磁盘到磁盘。默认情况下第一种形式不启用。当内存中的数据量到达一定阈值,就直接启动内存到磁盘的merge。与map端类似,这也是溢写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设置有Combiner,也是会启用的,然后在磁盘中生成了众多的溢写文件。内存到磁盘的merge方式一直在运行,直到没有map端的数据时才结束,然后启动第三种磁盘到磁盘的merge方式生成最终的文件。
  3. 合并排序:把分散的数据合并成一个大的数据后,还会再对合并后的数据排序。
  4. 对排序后的键值对调用reduce方法:键相等的键值对调用一次reduce方法,每次调用会产生零个或者多个键值对,最后把这些输出的键值对写入到HDFS文件中。

MR中Shuffle阶段

shuffle阶段分为四个步骤:依次为:分区,排序,规约,分组,其中前三个步骤在map阶段完成,最后一个步骤在reduce阶段完成。

shuffle 是 Mapreduce 的核心,它分布在 Mapreduce 的 map 阶段和 reduce 阶段。一般把从 Map 产生输出开始到 Reduce 取得数据作为输入之前的过程称作 shuffle。

  1. Collect阶段:将 MapTask 的结果输出到默认大小为 100M 的环形缓冲区,保存的是 key/value,Partition 分区信息等。
  2. Spill阶段:当内存中的数据量达到一定的阀值的时候,就会将数据写入本地磁盘,在将数据写入磁盘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一次排序的操作,如果配置了 combiner,还会将有相同分区号和 key 的数据进行排序。
  3. MapTask阶段的Merge:把所有溢出的临时文件进行一次合并操作,以确保一个 MapTask 最终只产生一个中间数据文件。
  4. Copy阶段:ReduceTask 启动 Fetcher 线程到已经完成 MapTask 的节点上复制一份属于自己的数据,这些数据默认会保存在内存的缓冲区中,当内存的缓冲区达到一定的阀值的时候,就会将数据写到磁盘之上。
  5. ReduceTask阶段的Merge:在 ReduceTask 远程复制数据的同时,会在后台开启两个线程对内存到本地的数据文件进行合并操作。
  6. Sort阶段:在对数据进行合并的同时,会进行排序操作,由于 MapTask 阶段已经对数据进行了局部的排序,ReduceTask 只需保证 Copy 的数据的最终整体有效性即可。

Shuffle 中的缓冲区大小会影响到 mapreduce 程序的执行效率,原则上说,缓冲区越大,磁盘io的次数越少,执行速度就越快。
缓冲区的大小可以通过参数调整, 参数:mapreduce.task.io.sort.mb 默认100M

Shuffle阶段的数据压缩机制

在shuffle阶段,可以看到数据通过大量的拷贝,从map阶段输出的数据,都要通过网络拷贝,发送到reduce阶段,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网络IO,如果数据能够进行压缩,那么数据的发送量就会少得多。

hadoop当中支持的压缩算法:
gzip、bzip2、LZO、LZ4、Snappy,这几种压缩算法综合压缩和解压缩的速率,谷歌的Snappy是最优的,一般都选择Snappy压缩。谷歌出品,必属精品。

在写MR时,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规约

规约(combiner)是不能够影响任务的运行结果的局部汇总,适用于求和类,不适用于求平均值,如果reduce的输入参数类型和输出参数的类型是一样的,则规约的类可以使用reduce类,只需要在驱动类中指明规约的类即可。

YARN集群的架构和工作原理

YARN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将MapReduce V1中的JobTracker拆分为两个独立的服务:ResourceManager和ApplicationMaster。

ResourceManager负责整个系统的资源管理和分配,ApplicationMaster负责单个应用程序的的管理。

ResourceManager

  • ResourceManager: RM是一个全局的资源管理器,负责整个系统的资源管理和分配,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调度器(Scheduler)和应用程序管理器(Application Manager)。
  • 调度器根据容量、队列等限制条件,将系统中的资源分配给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在保证容量、公平性和服务等级的前提下,优化集群资源利用率,让所有的资源都被充分利用。
  • 应用程序管理器负责管理整个系统中的所有的应用程序,包括应用程序的提交、与调度器协商资源以启动ApplicationMaster、监控ApplicationMaster运行状态并在失败时重启它。

ApplicationMaster

  • ApplicationMaster: 用户提交的一个应用程序会对应于一个ApplicationMaster,它的主要功能有:
    1. 与RM调度器协商以获得资源,资源以Container表示。
    2. 将得到的任务进一步分配给内部的任务。
    3. 与NM通信以启动/停止任务。
    4. 监控所有的内部任务状态,并在任务运行失败的时候重新为任务申请资源以重启任务。
  • NodeManager: NodeManager是每个节点上的资源和任务管理器,一方面,它会定期地向RM汇报本节点上的资源使用情况和各个Container的运行状态;另一方面,他接收并处理来自AM的Container启动和停止请求。
  • Container: Container是YARN中的资源抽象,封装了各种资源。一个应用程序会分配一个Container,这个应用程序只能使用这个Container中描述的资源。不同于MapReduceV1中槽位slot的资源封装,Container是一个动态资源的划分单位,更能充分利用资源。

YARN的任务提交流程是怎样的

当jobclient向YARN提交一个应用程序后,YARN将分两个阶段运行这个应用程序:一是启动ApplicationMaster;第二个阶段是由ApplicationMaster创建应用程序,为它申请资源,监控运行直到结束。 具体步骤如下:

  1. 用户向YARN提交一个应用程序,并指定ApplicationMaster程序、启动ApplicationMaster的命令、用户程序。
  2. RM为这个应用程序分配第一个Container,并与之对应的NM通讯,要求它在这个Container中启动应用程序ApplicationMaster。
  3. ApplicationMaster向RM注册,然后拆分为内部各个子任务,为各个内部任务申请资源,并监控这些任务的运行,直到结束。
  4. AM采用轮询的方式向RM申请和领取资源。
  5. RM为AM分配资源,以Container形式返回。
  6. AM申请到资源后,便与之对应的NM通讯,要求NM启动任务。
  7. NodeManager为任务设置好运行环境,将任务启动命令写到一个脚本中,并通过运行这个脚本启动任务。
  8. 各个任务向AM汇报自己的状态和进度,以便当任务失败时可以重启任务。
  9. 应用程序完成后,ApplicationMaster向ResourceManager注销并关闭自己。

YARN的资源调度三种模型

在Yarn中有三种调度器可以选择:FIFO Scheduler ,Capacity Scheduler,Fair Scheduler。

Apache版本的hadoop默认使用的是Capacity Scheduler调度方式。CDH版本的默认使用的是Fair Scheduler调度方式

FIFO Scheduler(先来先服务):

FIFO Scheduler把应用按提交的顺序排成一个队列,这是一个先进先出队列,在进行资源分配的时候,先给队列中最头上的应用进行分配资源,待最头上的应用需求满足后再给下一个分配,以此类推。

FIFO Scheduler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理解的调度器,也不需要任何配置,但它并不适用于共享集群。大的应用可能会占用所有集群资源,这就导致其它应用被阻塞,比如有个大任务在执行,占用了全部的资源,再提交一个小任务,则此小任务会一直被阻塞。

Capacity Scheduler(能力调度器):

对于Capacity调度器,有一个专门的队列用来运行小任务,但是为小任务专门设置一个队列会预先占用一定的集群资源,这就导致大任务的执行时间会落后于使用FIFO调度器时的时间。

Fair Scheduler(公平调度器):

在Fair调度器中,我们不需要预先占用一定的系统资源,Fair调度器会为所有运行的job动态的调整系统资源。

比如:当第一个大job提交时,只有这一个job在运行,此时它获得了所有集群资源;当第二个小任务提交后,Fair调度器会分配一半资源给这个小任务,让这两个任务公平的共享集群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在Fair调度器中,从第二个任务提交到获得资源会有一定的延迟,因为它需要等待第一个任务释放占用的Container。小任务执行完成之后也会释放自己占用的资源,大任务又获得了全部的系统资源。最终的效果就是Fair调度器即得到了高的资源利用率又能保证小任务及时完成。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