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到》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介绍,觉得挺有意思。我自己遇到需要权衡的事情,也会找出来再听一遍。之所以值得反复听,主要是它解读了和我们平常的认知不一样的三个发现。
第一个是《孙子兵法》讲的“计”,是计谋?是诡诈之术?还是“计算”?华杉认为是后者。因为是计算,所以孙子兵法提倡以强胜弱,而不是以弱胜强。书中讲“五事七计”,讲各种推演以及各种概率分析。这个是决定是否打仗的前提,也是打胜仗的基础。
第二个讲如何避免战略焦虑。一般认知是要以攻为守争取主动,但是华杉认为《孙子兵法》主要提倡以守为攻。书中认为“等待”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要等待形势的变化,防守、等待、保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策略。所以书里面有一句话是“动于九天之上,藏于九地之下”。
第三个讲具体打仗的时候,与其考虑如何战胜,更重要的考虑是失败的代价能否承受?考虑“如何取胜”只是一个方面,考虑“失败了怎么办”有时更有意义。“以败谋胜”,先立足于不败,再考虑取胜,而不是一般认知的“以成谋胜”。事物都有两面,但人的认知往往只看到事情的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华杉认为《孙子兵法》更多讲了风险、代价,讲如何避害趋利,讲能否避免失败。它提倡打胸有成竹的仗,打取胜概率很大的仗,打那种即使失败了,失败的结果也可以承受的仗!
我们平时的认知为什么不能完全反映历史的真实呢?华杉认为有一个逻辑叫“沉默的证据”。真正的大概率的事件都是沉默无言的。而那些小概率的事件,往往被大肆宣传。比如历史上打败仗的将军很多,但是被打败的将军不会主动宣传自己是怎么被打败的;历史上的战争,以强胜弱是大部分,但这样的战争太平常,没什么好传播的。而那些以弱胜强的小概率的事件。往往被作为一种传奇被宣传,被写成书,因为比较有戏剧性。因此,我们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故事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故事,比如巨鹿之战、官渡之战等等。
《孙子兵法》名句语录:
-
“兵者,诡道也”
- 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
-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军事是国家的大事,是人命关天的事,不能轻举妄动,一定要仔细审察。
-
五事七计
- 五事指“道、天、地、将、法”,分别指政治、天时、地利、将帅素质、军事体制等五个方面。
- 七计,就是问自己七个问题,这次出兵是不是合乎道义,带兵的将军有没有本事,天气怎么样,地理环境怎么样,军队有没有规矩,武器和对方对比谁更强,士兵平时有没有经常操练,军队奖惩机制是不是很明确等。
-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 古代善于打仗的人,都是先管好自己,把自己防守得严严实实的,摆出一个不可战胜的形,然后再等待时机,攻击敌人。你自己能不能被打败,那是你的事,别人能不能被打败,那得看他们有没有给你机会,有没有失误。如果别人是无懈可击的,那我们是没有办法取胜的,这时候能做什么呢?只有等。等什么呢?等对方失误,等待形势变化。
-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 跟敌人相比,自己力量不足的时候,就应该老老实实防守;等到自己有余力,而且有很多余力的时候,再发动压倒性的进攻。
-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 要出十万兵,我们要把需要花费的东西都算清楚,这些不算清楚就出兵,就很容易失败,还不如不出兵。
-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 不完全理解用兵的害处,就不可能知道它的好处。做事最好先考虑失败,再想着得到的好处。
-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 真正善于打仗的人,他们取得胜利,既没有智慧的名声,也没有勇武的功劳。善战者或者占据绝对优势,或者经过审慎计算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