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STL 分离式编译

 


为什么C++编译器不能支持对模板的分离式编译
作者: 刘未鹏(pongba)
转自: C++的罗浮宫(http://blog.csdn.net/pongba)
首先,一个编译单元(translation unit)是指一个.cpp文件以及它所#include的所有.h文件,.h文件里的代码将会被扩展到包含它的.cpp文 件里,然后编译器编译该.cpp文件为一个.obj文 件(假定我们的平台是win32),后者拥有PE(Portable Executable,即windows可执行文件)文件格式,并且本身包 含的就已经是二进制码,但是不一定能够执行,因为并不保证其中一定有main函数。当编译器将一个工程里的所有.cpp文 件以分离的方式编译完毕后,再由连接器(linker)进行连接成为一个.exe文 件。

举个例子:

//---------------test.h-------------------//
void f();//这里声明一个函数f

//---------------test.cpp--------------//
#include”test.h”
void f()
{
…//do something
} //这里实现出test.h中声明的f函数

//---------------main.cpp--------------//
#include”test.h”
int main()
{
f(); //调用f,f具有外 部连接类型
}

在这个例子中,test. cpp和main.cpp各自被编译成不同的.obj文件(姑且命名为test.obj和main.obj),在main.cpp中,调用了f函数,然而当编译器编译main.cpp时,它所仅仅知道的只是main.cpp中所包含的test.h文件中的一个关于void f();的声明,所以,编译器将这里的f看作外 部连接类型,即认为它的函数实现代码在另一个.obj文件中,本例也就是test.obj,也就是说,main.obj中实际没有关于f函数的 哪怕一行二进制代码,而这些代码实际存在于test.cpp所编译成的test.obj中。在main.obj中对f的调用只会生成一行call指 令,像这样:

call f [C++中这个名字当然是经过mangling[处理]过的]

在编译时,这个call指 令显然是错误的,因为main.obj中并无一行f的实现 代码。那怎么办呢?这就是连接器的任务,连接器负责在其它的.obj中(本例为test.obj)寻找f的实现 代码,找到以后将call f这个指令的调用地址换成实际的f的函数进入点地址。需要注意的是:连接器实际上将工程里的.obj“连 接”成了一个.exe文件,而它最关键的任务就是上面说的,寻找一个外部连接符号在另 一个.obj中的地址,然后替换原来的“虚假”地址。

这个过程如果说的更深入就是:

call f这行指令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它实际上是所谓的stub,也就是一个jmp 0xABCDEF。这个地址可能是任意的,然而关键是这个地址上有一行指令来进行真正的call f动作。也就是说,这个.obj文 件里面所有对f的调用都jmp向同一个地址,在后者那儿才真正”call”f。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连接器修改地址时只要对后者的call XXX地址作改动就行了。但是,连接器是如何找到f的实际 地址的呢(在本例中这处于test.obj中),因为.obj与.exe的 格式是一样的,在这样的文件中有一个符号导入表和符号导出表(import table和export table)其中将所有符号和它们的地址关联起来。这样连接器只要在test.obj的符号导出表中寻找符号f(当然C++对f作了mangling)的地址就行了,然后作一 些偏移量处理后(因为是将两个.obj文 件合并,当然地址会有一定的偏移,这个连接器清楚)写入main.obj中的符号导入表中f所占有的那一项即可。

这就是大概的过程。其中关键就是:

编译main.cpp时,编译器不知道f的实现,所以当碰到对它的调用时只是给出一个指示,指示连接器应 该为它寻找f的实现体。这也就是说main.obj中没有关于f的任何 一行二进制代码。

编译test.cpp时,编译器找到了f的实现。于是乎f的实现(二进制代码)出现在test.obj里。

连接时,连接器在test.obj中找到f的实现代码(二进制)的地址(通过符号导出表)。然后将main.obj中悬而未决的call XXX地址改成f实际的 地址。完成。

然而,对于模板,你知道, 模板函数的代码其实并不能直接编译成二进制代码,其中要有一个“实例化”的过 程。举个例子:

//----------main.cpp------//
template<class T>
void f(T t)
{}

int main()
{
…//do something
f(10); // call f<int> 编译器在 这里决定给f一个f<int>的实例
…//do other thing
}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main.cpp文件中没有调用过f,f也就得不到实例化,从而main.obj中也就没有关于f的任意 一行二进制代码!如果你这样调用了:

f(10); // f<int>得以实例化出来
f(10.0); // f<double>得以实例化出来

这样main.obj中也就有了f<int>,f<double>两个函数的二进制代码段。以此类推。

然而实例化要求编译器知道模板的定义,不是吗?

看下面的例子(将模板的声明和实现分离):

//-------------test.h----------------//
template<class T>
class A
{
public:
void f(); // 这里只是个声明
};

//---------------test.cpp-------------//
#include”test.h”
template<class T>
void A<T>::f() // 模板的实现
{
…//do something
}

//---------------main.cpp---------------//
#include”test.h”
int main()
{
A<int> a;
f(); // #1
}

编译器在#1处并 不知道A<int>::f的定义,因为它不在test.h里面,于是编译器只好寄希望于连接器,希望它能够在其他.obj里面找到A<int>::f的实例,在本例中就是test.obj,然而,后者中真有A<int>::f的二进制代码吗?NO!!!因为C++标 准明确表示,当一个模板不被用到的时侯它就不该被实例化出来,test.cpp中用到了A<int>::f了吗?没有!!所以实际上test.cpp编译出来的test.obj文件中关于A::f一 行二进制代码也没有,于是连接器就傻眼了,只好给出一个连接错误。但是,如果在test.cpp中写一个函数,其中调用A<int>::f,则编译器会将其实例化出来,因为在这个点上(test.cpp中),编译器知道模板的定义,所以能够实例化,于是,test.obj的符号导出表中就有了A<int>::f这个符号的地址,于是连接器就能够完成任务。

关键是:在分离式编译的环境下,编译器编译某一个.cpp文 件时并不知道另一个.cpp文件的存在,也不会去查找(当遇到未决符号时它会寄希望于连接器)。这种模式在没有模板的 情况下运行良好,但遇到模板时就傻眼了,因为模板仅在需要的时候才会实例化出来,所以,当编译器只看到模板的声明时,它不能实例化该模板,只能创建一个具 有外部连接的符号并期待连接器能够将符号的地址决议出来。然而当实现该模板的.cpp文件中没有用到模板的实例时,编译器懒得去实例化,所以,整个 工程的.obj中就找不到一行模板实例的二进制代码,于是连接器也黔驴技穷了。


理解C++编译器编译模板类的过程
发布于:2010-1-13 13:42:51 已被阅读: 254

常遇到询问使用模板到底是否容易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模板的使用是容易的,但组织编写却不容易”。看看我们几乎每天都能遇到的模板类吧,如STL, ATL, WTL, 以及Boost的模板类,都能体会到这样的滋味:接口简单,操作复杂。
  本文对象是那些熟悉模板但还没有很多编写模板经验的程序员。本文只涉及模板类,未涉及模板函数。但论述的原则对于二者是一样的。
  问题的产生
  通过下例来说明问题。例如在array.h文件中有模板类array:
  // array.h
  template
  class array
  {
  T data_[SIZE];
  array (const array& other);
  const array& operator = (const array& other);
  public:
  array(){};
  T& operator[](int i) {return data_[i];}
  const T& get_elem (int i) const {return data_[i];}
  void set_elem(int i, const T& value) {data_[i] = value;}
  operator T*() {return data_;}
  };
  然后在main.cpp文件中的主函数中使用上述模板:
  // main.cpp
  #include "array.h"
  int main(void)
  {
  array intArray;
  intArray.set_elem(0, 2);
  int firstElem = intArray.get_elem(0);
  int* begin = intArray;
  }
  这时编译和运行都是正常的。程序先创建一个含有50个整数的数组,然后设置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值为2,再读取第一个元素值,最后将指针指向数组起点。
  但如果用传统编程方式来编写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来看看:
  将array.h文件分裂成为array.h和array.cpp二个文件(main.cpp保持不变)
  // array.h
  template
  class array
  {
  T data_[SIZE];
  array (const array& other);
  const array& operator = (const array& other);
  public:
  array(){};
  T& operator[](int i);
  const T& get_elem (int i) const;
  void set_elem(int i, const T& value);
  operator T*();
  };
// array.cpp
  #include "array.h"
  template T& array::operator [](int i)
  {
  return data_[i];
  }
  template const T& array::get_elem(int i) const
  {
  return data_[i];
  }
  template void array::set_elem(int i, const T& value)
  {
  data_[i] = value;
  }
  template array::operator T*()
  {
  return data_;
  }
  编译时会出现3个错误。问题出来了:
  为什么错误都出现在第一个地方?
  为什么只有3个链接出错?array.cpp中有4个成员函数。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就要深入了解模板的实例化过程。
  模板实例化
  程序员在使用模板类时最常犯的错误是将模板类视为某种数据类型。所谓类型参量化(parameterized types)这样的术语导致了这种误解。模板当然不是数据类型,模板就是模板,恰如其名:
  编译器使用模板,通过更换模板参数来创建数据类型。这个过程就是模板实例化(Instantiation)。
  从模板类创建得到的类型称之为特例(specialization)。
  模板实例化取决于编译器能够找到可用代码来创建特例(称之为实例化要素,
  point of instantiation)。
  要创建特例,编译器不但要看到模板的声明,还要看到模板的定义。
  模板实例化过程是迟钝的,即只能用函数的定义来实现实例化。
  再回头看上面的例子,可以知道array是一个模板,array是一个模板实例 - 一个类型。从array创建array的过程就是实例化过程。实例化要素体现在main.cpp文件中。如果按照传统方式,编译器在array.h文件中看到了模板的声明,但没有模板的定义,这样编译器就不能创建类型array。但这时并不出错,因为编译器认为模板定义在其它文件中,就把问题留给链接程序处理。
  现在,编译array.cpp时会发生什么问题呢?编译器可以解析模板定义并检查语法,但不能生成成员函数的代码。它无法生成代码,因为要生成代码,需要知道模板参数,即需要一个类型,而不是模板本身。
  这样,链接程序在main.cpp 或 array.cpp中都找不到array的定义,于是报出无定义成员的错误。
  至此,我们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但还有第二个问题,在array.cpp中有4个成员函数,链接器为什么只报了3个错误?回答是:实例化的惰性导致这种现象。在main.cpp中还没有用上operator[],编译器还没有实例化它的定义。
  解决方法
  认识了问题,就能够解决问题:
  在实例化要素中让编译器看到模板定义。
  用另外的文件来显式地实例化类型,这样链接器就能看到该类型。
  使用export关键字。
  前二种方法通常称为包含模式,第三种方法则称为分离模式。
  第一种方法意味着在使用模板的转换文件中不但要包含模板声明文件,还要包含模板定义文件。在上例中,就是第一个示例,在array.h中用行内函数定义了所有的成员函数。或者在main.cpp文件中也包含进array.cpp文件。这样编译器就能看到模板的声明和定义,并由此生成array实例。这样做的缺点是编译文件会变得很大,显然要降低编译和链接速度。
  第二种方法,通过显式的模板实例化得到类型。最好将所有的显式实例化过程安放在另外的文件中。在本例中,可以创建一个新文件templateinstantiations.cpp:
  // templateinstantiations.cpp
  #include "array.cpp"
  template class array ; // 显式实例化
  array类型不是在main.cpp中产生,而是在templateinstantiations.cpp中产生。这样链接器就能够找到它的定义。用这种方法,不会产生巨大的头文件,加快编译速度。而且头文件本身也显得更加“干净”和更具有可读性。但这个方法不能得到惰性实例化的好处,即它将显式地生成所有的成员函数。另外还要维护templateinstantiations.cpp文件。
  第三种方法是在模板定义中使用export关键字,剩下的事就让编译器去自行处理了。当我在
  Stroustrup的书中读到export时,感到非常兴奋。但很快就发现VC 6.0不支持它,后来又发现根本没有编译器能够支持这个关键字(第一个支持它的编译器要在2002年底才问世)。自那以后,我阅读了不少关于export的文章,了解到它几乎不能解决用包含模式能够解决的问题。欲知更多的export关键字,建议读读Herb Sutter撰写的文章。
  结论
  要开发模板库,就要知道模板类不是所谓的"原始类型",要用其它的编程思路。本文目的不是要吓唬那些想进行模板编程的程序员。恰恰相反,是要提醒他们避免犯下开始模板编程时都会出现的错误。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