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单机多实例方案,是指在一台物理的PC服务器上运行多个MySQL数据库实例,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1.存储技术飞速发展,IO不再是瓶颈
普通PC服务器的CPU与IO资源不均衡,因为磁盘的IO能力非常有限,为了满足应用的需要,往往需要配置大量的服务器,这样就造成CPU资源的大 量浪费。但是,Flash存储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单机的IO能力不再是瓶颈,可以在单机运行多个MySQL实例提升CPU利用率。
2.MySQL对多核CPU利用率低
MySQL对多核CPU的利用率不高,一直是个问题,5.1版本以前的MySQL,当CPU超过4个核时,性能无法线性扩展。虽然MySQL后续版 本一直在改进这个问题,包括Innodb plugin和Percona XtraDB都对多核CPU的利用率改进了很多,但是依然无法实现性能随着CPU core的增加而提升。我们现在常用的双路至强服务器,单颗CPU有4-8个core,在操作系统上可以看到16-32 CPU(每个core有两个线程),四路服务器可以达到64 core甚至更多,所以提升MySQL对于多核CPU的利用率是提升性能的重要手段。下图是Percona的一份测试数据:
3.NUMA对MySQL性能的影响
我们现在使用的PC服务器都是NUMA架构的,下图是Intel 5600 CPU的架构:
NUMA的内存分配策略有四种:
1.缺省(default):总是在本地节点分配(分配在当前进程运行的节点上);
2.绑定(bind):强制分配到指定节点上;
3.交叉(interleave):在所有节点或者指定的节点上交织分配;
4.优先(preferred):在指定节点上分配,失败则在其他节点上分配。
因为NUMA默认的内存分配策略是优先在进程所在CPU的本地内存中分配,会导致CPU节点之间内存分配不均衡,当某个CPU节点的内存不足时,会导致swap产生,而不是从远程节点分配内存。这就是所谓的swap insanity现象。
MySQL采用了线程模式,对于NUMA特性的支持并不好,如果单机只运行一个MySQL实例,我们可以选择关闭NUMA,关闭的方法有三种:1. 硬件层,在BIOS中设置关闭;2.OS内核,启动时设置numa=off;3.可以用numactl命令将内存分配策略修改为interleave(交 叉),有些硬件可以在BIOS中设置。
如果单机运行多个MySQL实例,我们可以将MySQL绑定在不同的CPU节点上,并且采用绑定的内存分配策略,强制在本节点内分配内存,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硬件的NUMA特性,又避免了单实例MySQL对多核CPU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资源隔离方案
1.CPU,Memory
numactl –cpubind=0 –localalloc,此命令将MySQL绑定在不同的CPU节点上,cpubind是指NUMA概念中的CPU节点,可以用numactl –hardware查看,localalloc参数指定内存为本地分配策略。
2.IO
我们在机器中内置了fusionio卡(320G),配合flashcache技术,单机的IO不再成为瓶颈,所以IO我们采用了多实例共享的方式,并没有对IO做资源限制。多个MySQL实例使用相同的物理设备,不同的目录的来进行区分。
3.Network
因为单机运行多个实例,必须对网络进行优化,我们通过多个的IP的方式,将多个MySQL实例绑定在不同的网卡上,从而提高整体的网络能力。还有一种更高级的做法是,将不同网卡的中断与CPU绑定,这样可以大幅度提升网卡的效率。
4.为什么不采用虚拟机
虚拟机会耗费额外的资源,而且MySQL属于IO类型的应用,采用虚拟机会大幅度降低IO的性能,而且虚拟机的管理成本比较高。所以,我们的数据库都不采用虚拟机的方式。
5.性能
下图是Percona的测试数据,可以看到运行两个实例的提升非常明显。
高可用方案
因为单机运行了多个MySQL实例,所以不能采用主机层面的HA策略,比如heartbeat。因为当一个MySQL实例出现问题时,无法将整个机 器切换。所以必须改为MySQL实例级别的HA策略,我们采用了自己开发的MySQL访问层来解决HA的问题,当某个实例出问题时,只切换一个实例,对于 应用来说,这一层是透明的。
MySQL单机多实例方案的优点
1.节省成本,虽然采用Flash存储的成本比较高,但是如果可以缩减机器的数量,考虑到节省电力和机房使用的成本,还是比单机单实例的方案更便宜。
2.提升利用率,利用NUMA特性,将MySQL实例绑定在不同的CPU节点,不仅提高了CPU利用率,同时解决了MySQL对多核CPU的利用率问题。
3.提升用户体验,采用Flash存储技术,大幅度降低IO响应时间,有助于提升用户的体验。
原文地址:http://www.hellodb.net/2011/06/mysql_multi_instan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