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简单介绍下bcache,bcache是linux内核块设备层的cache。主要是使用SSD盘在IO速度较慢的HDD盘上面做一层缓存,从而来提高HDD盘的IO速率。一个缓存设备(SSD)可以同时为多个后端设备(HDD)提供缓存。既然是缓存,那自然就会想到缓存策略,bcache支持三种缓存策略:
writeback:回写策略,所有的数据将先写入缓存盘,然后等待系统将数据回写入后端数据盘中。
writethrough:直写策略(默认策略),数据将会同时写入缓存盘和后端数据盘。
writearoud:数据将直接写入后端磁盘。
Write-misses写缺失(写入的数据不在缓存中)有两种处理方式:
Write allocate方式将写入位置读入缓存,然后采用write-hit(缓存命中写入)操作。写缺失操作与读缺失操作类似。
No-write allocate方式并不将写入位置读入缓存,而是直接将数据写入存储。这种方式下,只有读操作会被缓存。
无论是Write-through还是Write-back都可以使用写缺失的两种方式之一。只是通常Write-back采用Write allocate方式,而Write-through采用No-write allocate方式;因为多次写入同一缓存时,Write allocate配合Write-back可以提升性能;而对于Write-through则没有帮助。
处理流程图:
A Write-Through cache with No-Write Allocation:
A Write-Back cache with Write Allocation:
bcache比较灵活,缓存策略可以随时修改,也可以针对不同的bcache设备设置不同的缓存策略。以下会按照安装、配置和使用这几个部分来说明具体使用bcache的过程。bcache可以大概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linux内核模块,一个是bcache-tools,bcache内核模块在linux内核3.10及以上才支持,所以使用bcache,需要将内核升级到3.10及以上版本才行
二、几种缓存模式
下面简单介绍下三种模式的区别:
Write-through 同时写入到SSD和HDD,并在SSD和HDD都写成功后再返回成功。 Write-back 先写入到SSD,并返回成功,之后再后台同步到HDD。会带来一些稳定性风险。 Write-around 直接写入到HDD。 具体选择哪种模式,取决于业务对磁盘的使用方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决策方式:
如果对稳定性要求不高,但是对性能比较敏感,则应选择 Write-back,因其性能最高。 如果对稳定性有要求,则: 若是预期刚写入的数据会被较快重新读,则应使用Write-through,它在写入数据的同时,会在SSD上建立读缓存,后续读的时候速度会比较快。 若是很少读之前写入的数据,则应使用Write-around,一方面能加快写入速度(只用写一份),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无效数据冲刷缓存。
官网说bcache的性能完全优于flashcache,参考:
http://www.accelcloud.com/2012/04/18/linux-flashcache-and-bcache-performance-testing/
官网介绍:
https://wiki.archlinux.org/index.php/Bcache
https://bcache.evilpiepirate.org/
bcache-tools 源码:
https://evilpiepirate.org/git/bcache-tools.git
(一)、升级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