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思想_[转载]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佛法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即般若)

本文是在《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佛法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http://tieba.baidu.com/p/3074939669》一文基础上,重新修改而成,有兴趣的可以对比、参考原文。

从缘起性空,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到涅槃寂静,直到大乘如来藏思想。

1、本文将以大家都熟悉的传统教育背景下的语言风格,来尝试解释佛教最核心的思想--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怎么来的?是源自原始佛教的“三法印”--即三个最基本的原理。原始佛教就是以三法印来解释世界上一切现象的,包括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

三法印的内容是: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说是三法印,实际上是源自一个---诸行无常,其他两个是“诸行无常”的延伸。

诸行无常,不用我多解释,大多数人即便望文生义,也会明白的。

“诸行无常”中有个“行”,就说明所有现象都是动态的;既然是动态的,就是发展变化的。当然,在佛法中,行的含义不止如此。

学过马哲(大一课程)的都知道,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切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现象。

“诸行无常”,简单讲,就是这个意思。

在下文中,随着对三法印认识的逐步加深,你将会看到,连最后的“涅盘寂静”,直到大乘如来藏思想,竟也是源自于这个“诸行无常”。

深奥的世间哲学,神秘莫测的佛教,却原来竟然都是立足于这么一个世人皆知的简单道理。

2、没有永恒不变的现象,任何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这就是“诸行无常”,原始佛教第一个法印,也是最基本的真理。

从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中,我们能推出什么结论呢?

既然任何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那么,我们很容易就会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现象。

正如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即便是人,这一秒的你与下一秒的你也并非完 全相同,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意识层面。

因此,我们会得出下一个结论:任何现象的出现,不能说它是“自己产生自己”的。

既然是两个“自己”,那这两个“自己”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自己”。

既然这两个自己是不一样的,所以:“自己产生自己”这个逻辑就不能成立。

西方哲学所谓的本体论,研究所有现象的起源,最后归结到“上帝”那里,因为所有现象归根结底都是源自于上帝。只有上帝是“自有永有”的,所以你没法问:上帝是怎么来的?对于上帝,你只能信,不能怀疑。

哲学上把这叫“第一因”,又叫本体论。

人们根据对所有现象的观察,发现万法莫不遵循有生有灭的无常规律。既然凡事有生有灭,地球也是有生有灭,整个宇宙也是有生有灭。

既然宇宙也有生有灭,所以人们判断:整个世界肯定有一个最初的状态,有一个“生”:开始。

至于“最初的状态”以前,是怎么回事,人们是不大愿意考虑的。关于此点,罗素在《我为什么不信基督教》一文中也曾觉得荒谬,因为他认为“世界有最初”的逻辑不成立。

人们在承认“所有现象都是有生有灭”的同时,却认为上帝这种现象是没有生灭的,一直存在的。圣经教派称之为“自有永有”。

圣经教徒说,上帝的存在是超越了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的。

既然无法思议,那么他们又是怎么得出“上帝的存在是自有永有”这个结论呢?

难道他们与上帝一样、或者甚至超越了上帝?

3、既然所有现象都不能“自己产生自己”,那这现象是怎么来的?

佛教告诉人们,它是“缘起”的。

佛祖在菩提树下所证悟的,就是“缘起法则”。

缘,是各种条件;起,是生起、出现、发展、消亡。

就是说,任何现象都是依靠各种条件的因缘际会,才能出现、发展、消亡。

这道理似乎太简单了。

苏轼有首《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声是怎么来的?琴本身能生出琴声吗?指头本身能生出琴声吗?还得靠指头与琴接触,用指头去弹琴,才能有嘛。

这好像是废话,实际上那些深奥的道理,都源自于这简单朴素的真理。

4、佛教把各种条件的因缘际会,叫“众缘和合”。某种现象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具备了,该现象自然就出现了;反之,该现象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失去了,该现象自然就消亡了。

原始佛教《阿含经》“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就是缘起定义的具体说明。

有意思的是,马哲里也认为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互相依存】,并且能互相转化。

说到这儿,我们就能明白了:所有现象都是无常的,即发展变化的,【没有“恒常性”】。

而正因为所有现象都是变化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现象,所以没有什么现象是“自己生出自己”的。如果它能“自己生出自己”,那么它就是个恒常不变的现象。

既然任何现象都不能“自己生出自己”,而是依靠各种条件和合而成的,是“缘起”的,就说明:任何现象它自己不能独立出现、独立存在,独立发展,独立消亡,都是条件性的存在,【没有“独存性”】。

任何现象都是条件性的存在,因此,它要发展变化,就离不开那些条件。

就是说,任何现象都不能离开各种条件而随意变化、为所欲为,【没有“主宰性”】。

【任何现象都没有“独存性、主宰性”,就是原始佛教第二个法印--诸法无我。】

记住哦!佛教说“无我”,指的是:任何现象都没有“独存性与主宰性”。

马哲关于矛盾双方是“互相依存”的观点,实际上指的也是:任何现象都没有“独存性”。

不信你找找看,世界上有没有能脱离一切条件、独立存在的现象?

你看,这第二个法印,实际上是从第一个法印延伸而来的,第一个法印本身就包含了第二个法印。

所以,在南传佛教经典中,佛陀经常开示:【何谓无我?无常故无我】。

因为无常就是变化,现象变化无穷无尽,哪一个是“我”呢?

如果说这个是“我”,变化以后,那个也是“我”...那么,就有很多个“我”了!

这很多个“我”,都不相同,那就不能叫“很多个我”了!该叫“我们”!

所以,【在变化的现象中,不能指定“哪个是我”】。

换句话说:在变化的现象中,根本没有“我”。

FONT>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还是不能领悟到“无我”的真实、深层含义。

任何现象不仅仅是没有“独存性与主宰性”。

【其实,离开了各种条件,就没有这个“现象自身”了】!

离开各种条件,这个现象“自身”都不存在了,都没有了!

还何谈“它没有独存性与主宰性”这句话呢!这句话根本就是多余!

佛法称这种多余的说法为“头上安头”。

不这样说,我们很多人无法悟入啊!

人们之所以相信“有我”,最深层的原因就是:人们罔顾各种条件,执着认为任何现象是有它“自身”的。

人们不知道:离开那些条件,就根本没有什么“现象自身”了!

佛法把“人们执着任何现象都有‘自身’”的观念,称为“自性见、自体见”。

其实,任何现象根本没有“自体、自性”。

所以佛法说,诸法自体本无,自性本空,或者:诸法空无自体、空无自性。

下文对此将深入展开。

5、“诸法无我”之一

关于“诸法无我”,本文从两个角度展开,以使您能领悟到“无我”的真正含义。

第一个角度:无常故无我--从诸法没有“恒常性”的角度解释。

举例说明,第一个例子---白云苍狗。

天上的那片白云,一会化成一只狗的形状,一会又化为一头狮子的样子,转瞬又是一个人形。。。

虽然我知道,狗、狮子、人。。。都不过是假象、幻象,本质上还是白云。

那片云彩一直不停地在变化着。

如果把那片白云命名为“我”,那么:“我”到底是什么?

我是狗的话,就不是狮子;我是狮子的话,就不是人...

不能说,狗、狮子与人都是“我”,因为那样的话,就有很多个“我”了!

有很多个“我”,就不叫“我”了,而应该叫“我们”。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凡是变化的现象,都不是“我”。

所以,狗、狮子与人都不是“我”,因为它们都是变化的现象。

因为:无常故无我。

那么,那片白云就是“我”吗?那片白云就不变吗?

............

第二个例子:“我”的成长

刚出生时,我只是个小小的婴儿,这就是“我”;

上小学了,成为一个少年,这也是“我”;

上大学了,成为一个青年,这还是“我”;

人到中年,这依然是“我”;

垂垂老矣...“我”怎么这样了?...可这还是“我”啊!

最后,只剩下一口气,气若游丝...“我”要走了...

这个是我,那个也是我,这些都是我。

既然如此,“我”就不止一个,有很多个!

这很多个“我”,都不一样,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

这样的很多个“我”,还能叫“我”吗?那叫“我们”!

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我”?】

这个是,那个就不是了?那个是,这个就不是了?

不能说哪个就是“我”,任何一个都不是“我”。

当指定其中一个是“我”,就把其他的排除了。

所以,哪个都不能是“我”!

为什么呢?

因为变化、因为无常。

因为:无常故无我。

第三个例子:“我”的轮回

我,今生是人,过去世有时是鬼、有时是天人,有时是畜生。。。在六道中不停地变幻着角色。

那么,我到底是什么?

是鬼?是天人?还是畜生?。。。

都不是。

其实我本质上是四大、五蕴。

四大、五蕴就不变吗?

看来,四大五蕴也不是“我”。

肯定有人不信什么六道轮回,会认为此比喻不恰当。

那么,就算在你这一生中,你是不是不停地在变化着?

这就回到了上一个例子。

其实,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在变化。

你能猜到你下一分钟会想什么?下一秒会想什么?

其实,时间也是无限可分的,连“一秒”都只个是概念而已。

6、“诸法无我”之二

第二个角度:从诸法没有“独存性、主宰性”的角度解释。

(1)“我”是什么?

世人认为,“我”是肉体与精神意识(神识)的组合体。

之所以有“我”,就是因为有这个组合体。

我们先把这个组合体称为“自体”--我的组合体。

所以,【之所以有“我”,就是因为有“自体”】。

离开肌肉骨骼,就不是我、就没有我;离开血液水分,就不是我、就没有我;离开热量温度,就不是我、就没有我;离开气息呼吸,就不是我、就没有我。

肌肉骨骼、血液水分与热量温度、气息呼吸,佛家称为“四大(地水火风)”--构成物质肉体的四种基本因素。

任何一种因素都是“我”的组成部分,离开任何一种,就没有了“我”。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我”是条件性的存在--由各种条件构成;离开任何一个条件,就没有了“我”--不能独立存在。

就是说,我没有“独存性”。

正因为“我”由各种条件构成,所以,我要想有所作为,就离不开那些条件。

就是说,我没有“主宰性”。

佛家说,因为我没有“独存性、主宰性”,所以无我。

相信看到这儿,还是有人不明白,这就叫无我?

我明明存在,因为我有“自体(我的组合体)”啊!

没有自体,才能说“无我”嘛!

(2)自体是什么?

看来,世人之所以认为“有我”,就是因为有个“自体(我的组合体)”。

但是,世人认为的这个“自体”是有问题的。

为什么?

就说肌肉骨骼吧。不是说,离开肌肉骨骼,就不是我、就没有我吗?因为我没有独存性,不能离开肌肉骨骼嘛。

问题来了:我没有独存性,不能离开肌肉骨骼。

难道肌肉骨骼就有独存性,就能离开其他东西,独立存在吗?

你不吃粮食蔬菜等食物,能长出肌肉骨骼吗?

看来,肌肉骨骼也是条件性的存在,也没有独存性、主宰性。

次说血液水分。你能离开外面的水而生存吗?

看来,血液水分也是条件性的存在,也没有独存性、主宰性。

再说气息呼吸。你的气难道不是从外界吸进来的?

看来,气息呼吸也是条件性的存在,也没有独存性、主宰性。

佛家说,四大非有、五蕴皆空,就是因为四大五蕴都没有独存性、主宰性,都没有自体(或叫自性)。

离开体内(自体内)的四大,就不是我、就没有我。r /> 因为体内的四大是“自体”的组成部分。

同理,离开体外的四大,也一样不是我、也一样没有我。

所以体外的四大也是“自体”的组成部分。

推广来说。

外面的四大,外面的一切,都是“自体”的组成部分。

这个外面,不止仅限于地球,因为地球也是条件性的存在。

离开太阳系,地球不能独存,就没有地球。

离开河外星系,银河系不能独存,就没有银河系。

离开整个宇宙,河外星系不能独存,就没有河外星系。

离开父母,就没有我;父母离开爷爷奶奶,就没有父母.....

一直追溯下去,离开整个人类,就没有我。

看来,宇宙、人类也是“自体”的组成部分。

那么,“我”就是整个宇宙、人类.....

看来,世人认为的那个狭隘的“自体”观念是不能成立的,【只是个虚幻不实的概念、幻相】而已。

既然世人认为“没有自体,就没有我”,而“自体”只是个虚幻不实的概念...

所以佛家说:无我。

因为没有真实的“自体”,所以“无我”。

“我”是如此,任何现象都是如此。

所以佛家说:诸法无我---任何现象都是“无我”的。

这就是佛法第二个法印:诸法无我--诸法都没有真实的自体。

到这儿,有人认为我只是从色法(物质世界)层面解释“自体”,没有从心法(精神世界)解释。

其实,懂了前者,自然就懂了后者。

因为心法也是如此啊!心不孤起,仗境方生啊。

离开了六根(六种神经系统),离开了六尘(六种认识对象),哪有心呢!

7、原始佛法的核心思想“缘起法”,解释完了。“性空”呢?

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的“性空”呢?

任何现象自己,都没有“恒常性”、“独存性”与“主宰性”,这就是“性空(或空性)”。

性,最准确的含义应是“本质”。佛法有时又称之为“本体或自体、自性”。

【任何现象的本质都是空性,就是“性空或空性”的第一层含义】。

继续深入讲。

其实,准确的话应该这样说:因为任何现象都是“缘起”的,即条件性的存在,离开各种条件,就没有该现象,该现象就不存在。因此,【在缘起的世界网络中,任何现象都没有“自体”】。

也可以说,任何现象的“自体”都是空的,没有的,只是我们妄想出来的一个概念而已。

比如“人”,只是各种内在、外在条件的组合体,我们把这个组合体起名叫做“人”。其实,连我们妄想的这个“组合体”也是不能成立的。

所以,不管是“人”这个现象,或是“组合体”这个现象,都只是个概念性的存在,不是真实的存在。

推而广之,【任何现象都不是真实的存在,都是我们妄想出来的幻相而已】。

【这是“性空或空性”的第二层含义】。

大乘佛法把“真实的存在”称为“实有”--实实在在有这个现象。

只要是“缘起”的诸法,那么,诸法都空无自体、空无自性(或自性本空),都不是“实有”。

【这就是“缘起性空”】。

印度佛教集大成者、中国八宗共祖龙树菩萨的名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为中道义”,就是缘起性空含义的最好说明。

因缘所生法,即缘起法;我说即是空,即缘起诸法自体、自性皆空。

亦名为假名,即诸法都不是“实有(真实的存在)”,都不过是我们妄想出来的幻相,徒有虚名而已。

缘起性空之理,就是佛法的核心概念“般若”。在菩萨修佛之路上,所谓六度,菩萨最后的目标就是成就最完美、圆满的般若智慧。

因为,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所揭示的就是“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就是任何现象的真实面目,即禅宗所谓“本来面目”。

诸法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

诸法本自不生,本自不灭,本来不生不灭:此谓诸法实相。

为什么诸法本来不生不灭呢?

因为诸法都非“实有(真实存在)”,不过是徒有虚名的幻相。

既然是幻相,本是虚幻不实的现象,还说什么它的“生与灭”呢!

《圆觉经》金刚藏菩萨章中佛说:有人患了眼病,看到空中有花。病好了,他却问:那个花是什么时候生起的?什么时候消失的?

空中本就没有花嘛!

没有花,还问什么“花的生灭”!

花本不生,故本不灭。

花本来是不生不灭的。

花只是一个幻相,虚幻的形象。你认为的那个花,其实并无实体,唯心所现,所以只是你妄想出来的一个概念,并非真实的存在。

花是如此,诸法皆是如此。

诸法本来不生不灭,这就是诸法实相。

接着,佛祖又举例说明:在漆黑的夜晚点燃一枝香,并用它在空中画一个圆圈,我们就会看见一个亮的圆圈。

你说这圆圈是有,还是没有呢?

说没有吧,明明你会看到这个圆圈;说有吧,其实那只是你的幻觉,因为那只是一个在快速旋转的香头。

很明显,这圆圈的体(自体)是没有的,佛法称之为“自体本空”;但这圆圈所呈现出来的“相”---幻相,是有的。

这圆圈本来就没有嘛!本来不生不灭嘛!

还不明白?

就说梦吧。谁没做过梦呢?

你说这梦是有,还是没有呢?

说没有吧,明明你在梦里看到很多场景,还生出种种感受,在梦中时你就认为这些是真实的,并不认为这些是虚幻的,“梦中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说有吧,梦醒后才知是一场虚幻,大梦初醒啊!

这梦的自体是没有的,在你做梦前,它并没有藏在哪个地方,等着冒出来吓唬你。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嘛!

这叫“生来无潜处”。

在你梦醒后,它也没有跑到哪个地方。

这叫“去后无归处”。

诸法实相,就是大乘佛法的“一实相印”。

小乘佛法是“三法印”,到大乘佛法这里,发展、挖掘了小乘佛法本有的内涵,最终归纳为“一实相印”。

一实相印,就是一个最终的法印:诸法实相。

任何理论,如果不符合这个法印,就不是真理。

当你明白“任何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都不是真相”的道理,就开悟、明心见性了。

真相是什么呢?诸法本来不生不灭。

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如来就是真如佛性,就是【如来藏】、法身。

所以,不要执“相(现象)为真”,要透过“相(现象)”看到本质。

8、“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性空”指本质,“缘起”指现象。

唯识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研究现象,揭示本质。

懂了“缘起”,就悟到“性空”。大乘佛法把“性空”叫“理(体)”,把“缘起”叫“事(相)”。理事圆融,就是“空有不二”。《心经》叫“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通过上文关于“自体”的分析,得出结论:“亦名为假名”。

“亦名为假名”,说明了人们对所有现象的认识,都不可避免地带着主观色彩,所得的结果不是真正“客观”的,不是事物的本来面貌。人们给所研究的现象命名,实际上那只是个“假名”,不是“名符其实”的。

佛法把这叫“假名安立”。

语言学概论说,名字具有几个特性,第一个就是“任意性”(arbitrariness)。比如最开始时,人类为自己命名为“人”,就是任意起了个名字。如果当初人类为自己命名为“猪”,现在大家也得承认。

比如梦,就是人们为给自己的某种无法主动控制的心理状态,起了个名字叫梦。实际上,梦是真实的吗?梦醒后,就知道是虚幻一场。人们就是这样给那些虚幻的现象起名的。

这个“自体”概念不太好理解,我在开始学佛法时,很久都不能理解此义。

因为一般情况下,佛教的法师甚至高僧大德们在解释“空无自体”时,会举诸如此类的例子,比如把桌子解析开说,没有木材、没有人工、没有运输、甚至没有人种这颗树,没人为这棵树浇水,没有空气阳光雨露等等。。。怎么会有这个桌子?

这样的说法还是无法服众:毕竟现在有了桌子嘛!

还是龙树菩萨,举了个例子:“譬如众树聚而为林,林只是个假名,除众木外,别无自体。”

当我看到这话时,一下子就明白了。

龙树菩萨是拿“林(树林)”一词来解释。

如果只是一棵树,你暂时可以说它是有自体。

但林呢?

林只是个假名,是没有自体--自己的“体”。因为林是由众多的树聚合而成的嘛,离开这许多树,哪有什么树林?

说到“体”,那也只是每棵树人家自己有自己的“体”嘛!

你把林的道理延伸开。

林是这样,单棵的树难道不也是这样?一棵树,不也是由众多因素、条件聚合而成的嘛!

任何现象不都是如此嘛!哪有独立构成、独立存在的现象呢!

关于“自体”的分析,就到此为止,接下来我们说“自性”。

很多情况下,自体与自性是同义的。因为自性就是“自己的本质”,而本质上讲,诸法是空无自体的。所以,自性与自体同义。

但在这儿,我们从其他角度展开,来轻松地解释“自性”。

从什么角度解释呢?本性。

自性:诸法自己的本性,本来的性能、作用。

上面我们是从“体”讲“自性”的,现在我们从“(幻)相、(作)用”的角度来讲自性。

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说,分析任何法,都要从“体、相、用”三个方面讲,才不会偏差,不会“执理废事或执事废理”。

“执理废事”就是执着空性(本质),忽略、否定幻相、作用,只承认空性,但是连幻相也否定了。这就是偏空了,二乘圣者所证涅槃,被佛称为“偏真涅槃”,就是偏离了涅槃的作用。因为他们入了涅槃后,再不能缘起了,再不能走入这梦幻的世间普度众生了!

狂禅,更是如此。比如有的没有实修境界,却装疯卖傻,自以为彻悟,呵佛骂祖。看到人家实修,就说万法如幻,还修什么修?

此等人全然不知佛法妙处恰在“以妄遣妄”。

是的,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本质都是空性,皆如梦幻,皆为佛性所显现之幻相。但是,不能因此就藐视极乐,因为人家在那儿做的是好梦,咱们在这儿做的是噩梦!

做好梦与做噩梦不一样吗,不都是梦吗?当然不同,而且很大不同。

一个做好梦,醒来后精神振奋,愉悦无比;一个做噩梦,醒来后萎靡不振,如丧家犬。甚至有的人在噩梦中心悸而亡,一命呜呼!

天台宗智者大师在《小止观》中,一开篇即说:罗汉定多慧少,不见佛性;菩萨慧多定少,虽见佛性犹不明了。修佛之路,无非是止观双运,定慧等持而已,最终明见佛性。

怎么“明见佛性”?就要定慧均衡,在定中慧观。

这说明什么呢?

要明见佛性,彻悟成佛,就先要“定”。定下来,心不散乱亦不昏沉,才能观察到心中生起的诸法。

观察到心中生起的诸法后,不为诸法幻相所动摇,返观内照,以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观照其本质。最后在如梦如幻、生灭不已的诸法幻相中,发现其本质:原来诸法不生不灭!

照见五蕴皆空的诸法实相后,才知万法心生,而心本是幻。至此时,方能明见诸法为佛性之幻相。再深入观察,才能明见佛性,清晰照见诸法实相的全貌。

所以,虽然诸法皆如梦如幻,但你只是理悟而已,并非实证。没有实证,就是空谈,不是真佛。

“执事废理”就是执着烦恼、无明实有,不知诸法本质如梦如幻,执着佛法、涅槃实有,只靠事相上的修行,等于入海算沙,看到修行中的某些境界,就自以为得了“圣境”,迈步不前,还会堕入魔境。这样的话,要等到何时才能修成正果?

既不执理废事,虽然看到诸法本质本不生灭,生灭只是幻相,但不能因此轻视、忽略事相(幻相)上的修行。

也不执事废理,虽然在修行,但不能执着修行中出现的境界,不要执虚妄的境界相以为真如佛性,从而轻视、忽略诸法的本质,如此不但有堕入魔境之虞,还不能真正见性。

既不执理废事,也不执事废理,在生活与修行中,根据自己的情况均衡理与事,就是中道。

这就是“亦名中道义”。

这个“中道义”对于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亦大有裨益。

首先要懂“理”:众生皆有佛性,都是未成之佛,最终必将彻悟成佛;烦恼无明(包括我们身心的种种毛病、弱点)本非实有,不必执以为真。如果执以为真,那么你将一路泥泞,不堪远行。从一开始,战略上就要轻视之,你才会真正有屡败屡战的信心与勇气,才能最终走向胜利!

其次要重“事”:虽然众生皆有佛性,烦恼无明本非实有,但不能因此就轻视,放纵自己的毛病,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毕竟你是未成之佛,还是凡夫。岂不知业随心生,如影随形,这种种貌似“虚妄”的果报将会击垮你那貌似的“空性”!从一开始,战术上就要重视之,你才会尊重因果,谨言慎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到理与事的均衡,不自大狂妄,不自卑自贱,拥有一颗平常心,宠辱不惊物我两忘,就是“中道义”。

开始谈“自性”:诸法自己的本性,本来的性能、作用。

比如香菜,喜欢吃的人说它是香的,讨厌吃的人,偏偏说它是臭的。我大哥就是这样,他从小时候就讨厌香菜的味道,说是臭的。

再比如我,以前吃葱蒜,认为是香味。开始修行2年多后,心清净了不少,欲望也淡泊了不少,再闻到葱蒜味,受不了,恶心反胃!

看来,“香菜”这个词,只是个“假名”而已,不是“真名”,不一定是真香。

为什么?

因为“香菜”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缘起的。

至于说我大哥从小讨厌吃香菜,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肯定是有原因。这原因,就是他讨厌吃香菜的“因缘”。

所以我们看,香菜这种物质现象,是没有“恒常性”、“独存性”与“主宰性”的。换句话说,香菜到底是香还是臭,不是由香菜本身决定的。

佛法把这个道理叫“香菜没有自性”或者“香菜自性是空”。

决定香菜到底是香还是臭的,是一个个不同的人,不同的认识。

佛教《大乘起信论》说:“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客观现象能影响人的主观认识,但人的主观认识在主客关系中,则是决定性因素。

这是缘起性空,“空性”的另一层含义,任何现象都是“空无自性”。

大乘佛教唯识学说的“万法唯识”,就是源自于此。

正是因为万法的“空无自性”,所以呢,某种现象对于不同的人有什么作用与功能,不是由该现象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不同人的不同认识。所以“万法唯识”。

比如看到落英缤纷,林黛玉是黯然神伤,摄影家是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美食家会想到那些花瓣能够做成什么美食。。。。。。

9、佛陀说,我们的人生,其实本质上与梦一样,是一场无明大梦。

为什么?

我们在梦中被各种幻象欺骗,难道在现实中就不是如此了吗?

在现实中,倘若不是如此,那为什么我们会在做错事后,有“大梦初醒”的感觉呢?

有人做了一件错事、恶事,事后说:我也不知道当时怎么会那样做?

其实,我们一直在被骗,被各种现象所骗。

而最重要的,是我们被自己的二元对立的妄心--虚幻的情绪、意识所欺骗。

为什么说无明是虚幻的,不是本来就有的,不是真实存在的呢?

唐代宗时,皇帝向惠忠国师求法。当时的权奸大宦鱼朝恩问国师:什么是无明?

国师说,这什么世道啊,一个宦官,竟然也问起佛法来了。

朝恩大怒:好你个和尚,竟敢侮辱我,天下大事没有不听我的,我看你是活到头了!

国师答:看,这就是无明!

......

本来都是清醒理智的,贪嗔痴一起,无明就来了!

《坛经》中六祖说: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妄心、无明都不是真实的,它并没有在哪儿等着你去造业。那为什么我们还会造业、生烦恼无明?因为你的执着心害了你!你认为那些都是真实的!

所以《楞严经》说,你得懂“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自我意识)本来是虚幻不实的,真如佛性本来就存在的。这样觉悟、观照,才能成佛!

这一切,都是源自于我们的无明迷惑,源自于对“缘起性空”的迷惑!

10、原始佛教最后一个法印:涅磐寂静

上文讲了原始佛教的前两个法印“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现在讲最后一个:涅磐寂静。

其实,无常故无我,无我故涅槃:从生灭不已的幻相中证悟了不生不灭的诸法实相,就是涅磐寂静。

领悟到宇宙人生本是幻相,不被妄心所惑,破除了所有执着心、分别心与妄想心,断尽了一切烦恼无明,就是涅磐寂静。

涅槃,不生不灭之义;寂静,烦恼无明不再生起。

到了不生不灭的彼岸,烦恼无明不再生起,就是涅磐寂静。

表面看,原始佛教核心思想是缘起法,大乘佛教核心思想是缘起性空。其实两者说的是一回事,缘起性空是缘起法本有的内涵。

表面看,原始佛教三个法印,大乘佛教一实相印,实则是三而一,一而三,说的还是一回事。

11、如来藏

前文我们说,证悟了缘起性空,诸法实相,就见到真如佛性,证入如来藏,游戏如来大圆寂海。如来藏即是法身。

《大乘起信论》把如来藏分为“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

空如来藏是指如来藏的本质(本性、本体):自体本空、空无自体;或自性本空,空无自性。这是就“体”而言的。

不空如来藏是指如来藏的“相与用”:它具有能随缘生出各种幻相的作用。这是就“相、用”而言的。

“体、相用”合起来,就是我们认识如来藏的三个角度。

性空,即其体;缘起,即其相与用。

所以,证悟了缘起性空般若中道之理,就见到了真如佛性、如来藏。

  • 3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