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实训耗材_新技术给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带来的“欢喜”与“隐忧”...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哈佛大学简·芳汀教授曾经说过,工业技术是肌力,信息技术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工业技术替代的是胳膊、手和肌肉,而信息技术接替的是传播、思考和计算。这句话指出一个事实,即两种技术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工业机器人正是这两种技术的结合体,信息化新技术的引入既是该专业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专业建设的重要助力。

1.新技术给新专业带来的“欢喜”

以某所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在本案例中,虚拟仿真技术能够典型地体现新技术在新专业中的应用,新技术给新专业带来的“欢喜”,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

一是促进了原理性知识的直观理解 

机器人专业综合性比较强,会涉及大量的机械设备工作原理,若仅依靠多媒体辅助教学或者课堂讲解,很难让学生彻底掌握知识点,而  虚拟仿真技术的引入,可以将机器人整体构造、细节结构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电动机的启动控制”课堂上,教师把电机本体、控制柜结构于软件上构图,随后进行零部件“拆解”,把复杂细节无限放大,让学生看到螺丝钉、电线等内 部配件的排列;演示电机工作过程,放慢细节运动,让学生清晰理解机器工作原理。课后教师也表示,学生在逼真的虚拟体验中感知工作原理,知识理解比较到位,比未经过仿真教学的学生掌握得更为透彻。这表明,虚拟仿真技术的引入使课程突破传统的书本记载知识和教师授课的模式,很多抽象的讲解可以变成具体图像呈现,更易于学生去理解细节性、原理性知识,为实操打下基础。

二是还原实操场景加深技能知识掌握

机器人专业实行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训相结合的综合培养模式,为了操作安 全考虑,在学生习得理论知识之后,会有一个模拟实操环节作为实训的过渡———虚拟实训,即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信息容量大,多向演示,模拟生动,如同身临其境,为学生提供逼真的三维虚拟空间,使其在虚拟环境中熟练掌握某一系统或装置的操作方法。在“机械手轨迹模拟” 的课堂上,先演示示教器模拟编程,以不同的路径操作机器人搬运、码垛、切割等,教师强调先模拟熟练才能保证真正上手时的安全与效率; 然后通过软件构建工业机器人仿真工作站,设计方案并验证,与本专业所设企业实际工作事件数据库相结合,让学生在 Windows 环境中开发或维护机器人程序,且相关程序可以直接下载到实际机器人系统中而无须任何转换,学生用真实数据模拟工作事件,不仅缩短了编程时间,改进了程序结构,还积累了操作经验。这表明,虚实结合的实训理念,能够扎实促进技能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三是降低学习成本并缓解设备压力

传统的技能培训受时间和空间的桎梏,尤其是不具备实验条件的高级培训,用传统培训方式更难以实现,这种局限性严重制约了培训的质量与效率,但工业机器人价格又极其昂贵,维护成本也很高,并不是每个学校都能保证数量满足实训教学需要的,因此,以信息技术支撑工业机器人专业的课程教学显得尤为必要。在与实训指导教师交谈中发现,当前智能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都具有生产集成性、生产连续性、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学生去企业实习很难直接上手,考虑到一线生产的安全性,往往是让学生参观学习,但走马观花始终代替不了切身体验,而虚拟仿真技术的引入,将成本高、耗材大、有危险的实践环节进行替代,让学生在进入工厂之前先掌握主要设备与生产流程,并模拟操作,可重复性操作不仅满足了学生动手意愿,还增强了熟练程度,经过这一环节训练的学生去现场实操表示收获较大。由此可见,虚拟仿真技术的引入可以给学生足够的纠错空间,并提供通过软件反复练习关键技术点的便利条件,   以此大幅降低初学者因对机器人操作不熟练而对设备造成的损坏,也相对解决了实训成本不足的问题, 提高了实操训练的效率。

2.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隐忧”

一是课程中的虚拟仿真难以达到教学预期

在代入感方面,“虚拟仿真技术进课堂”的理想状态是能让学生在使用 过程中感觉到“我就是某某企业的一名机器人操控员”,但实际效果并非如此。课堂引入了虚拟仿真新技术,但教学方法 还是“照书走”,虚拟的是机器、零部件,少数是实际工作场景,并且只是看而不讲解完整的岗位流水线,很难让学生对专业、对工作有一个整全的认知,不利于强化学习动机。在知识理解方面,   虚拟仿真应用的预期是降低知识难度,但有时却让知识更加复杂。利用仿真软件讲解某些智能部件,如DCS,靠视觉、语言并不是很好形容,不太好懂的部件可能会越描述越让学生觉得迷惑,因为虚拟的只能称为仿真而不会 变成真实接触。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学生就会死记硬背,但不经过理解的知识很难活学活用,而机器人生产线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随机问题,照抄照搬难以解决实际困难。

二是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可能会忽略安全与精度

在安全方面,   由于学生知道是仿真作业,感觉可以在软件上随便操作,既不会损坏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在潜意识中形成对“安全”的漠视,这是工业机器人实操的大忌,安全意识降低会对真实场景操作埋下相当严重的隐患。在精度方面,以示教器实操为例,用手拨一段距离就是一个速度,拨的距离稍大一点操控的速度相应也会加快,这种真实而精确的感觉在虚拟示教器上是模拟不出的; 再如激光走轨迹,在虚拟仿真中,由于是数字操控,精度特别大,不会产生一点误差,但在现实操作中,靠手拨眼看总会和数字有一定差距,而仿真中不需要考虑动作精确度,使学生在实操中降低了对精度的体验。在工艺方面,置身仿真世界,学生能看到机器的动作,但动作速度如何是感觉不出来的,而真实流水线上对速度的感受是很明显的,因为速度会影响到产品的工艺水平、美观程度。以机器人零部件制作为例,在仿真中模拟打磨转速,不管是400转还是100转做出来的东西都一样,但在实操中,打磨毛坯零件的转速越快表面就会越光滑,转速慢则会粗糙。因此,现实操作更能切身感受工艺要求,而虚拟操作对这种工艺感的体悟是近乎为零的。

三是新技术可能会带来学习的信息依赖

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引入为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教与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只要有电子设备,如平板、电脑,放进去程序,教师就可以随时随地备课,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复习,但这种便利性的弊端就是,学生不会去刻意记什么,遇到问题首先是想到调出电脑记录,而不是思考解决方法,这种搜索习惯会形成思维惰性,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软件程序反而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自觉与机会。那么,这种人机结合的课堂学习看似热闹,其实却成为惰性学习和假学习,虚拟仿真的优势固然不言而喻,但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还是需要深度思考与切身实践的,新技术会对本专业教与学有极大的辅助作用,但绝不会也永远不会起到决定作用。

   文章来源:《信息化时代高职新专业建设的新技术依托与边界省思—以“教”与“学”为视角》,《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年第9期,有改编。

   作者:刘晓宁、祁文博,单位:苏州大学。

往期文章精选

1.聚焦教材改革一: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教材开发的依据

2.聚焦教材改革二: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如何分析工作过程知识——来自德国的启示

3.聚焦教材改革三: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材开发:内容、结构与形式

4.聚焦教材改革四:高职专业课程教材开发的典型体例分析

5.聚焦教材改革五:项目引领的活页式教材编写体例分析

6.聚焦教材改革六:职教活页式教材编写的“课程思政”案例分析

7.【聚焦教材改革七】石伟平:提升职业院校教材质量的关键路径

8.聚焦教材改革八:活页式教材的设计如何适应行动导向教学——基于一个案例的分析

9.【聚焦教材改革九】徐涵:德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管理及启示

10.【聚焦教材改革十】活页式教材开发中的引导问题设计案例分析(一)

11.【聚焦教材改革十一】活页式教材开发中的引导问题设计案例分析(二)

12.【聚焦教材改革十二】对标“1+X"证书制度,教材开发应实现“四个转变”。

  13.高职院校“以院建群”与“以群建院”的内涵及其治理模式的差异

  14.就业导向,还是技术创新导向?——专业群发展的动力源分析

  15.职业能力的内涵与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的价值取向

 16.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下的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策略

 17.质的研究在高职课程研究中的契机

 18.疫情下混合式教学的关键及实施案例评析 

   19.疫情下数控专业在线教学如何体现“做中学”

    20.依托过程型教育平台,实施远程顶岗实习

 21.教师专业成长,基本的着眼点在哪里

     22.赵志群:建设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与现实路径

     23.基于“输出式”学习理论的单元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24.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德国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实录(视频)

     25.行动导向的课堂教学为什么要采用 “头脑风暴法”?(视频)

    26.如何进行学情分析(视频)

    27.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为什么要强调“做中学”?

    28.高职双证“课程”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29.高职“双证”课程的开发策略      

 30.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设计的意义与方法     

 31.德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案例及其启示

  32.应用型大学的瑞士创新

33.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现状与发展策略

职教课程研究工作坊致力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旨在为国内外应用型大学、中高职学校的职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搭建交流的平台,通过研讨职教课程与教学问题、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打造有效课堂,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欢迎转发,敬请关注!

aa63e6e0c6923847772ab4e61644c86d.png

以下是对提供的参考资料的总结,按照要求结构化多个要点分条输出: 4G/5G无线网络优化与网规案例分析: NSA站点下终端掉4G问题:部分用户反馈NSA终端频繁掉4G,主要因终端主动发起SCGfail导致。分析显示,在信号较好的环境下,终端可能因节能、过热保护等原因主动释放连接。解决方案建议终端侧进行分析处理,尝试关闭节电开关等。 RSSI算法识别天馈遮挡:通过计算RSSI平均值及差值识别天馈遮挡,差值大于3dB则认定有遮挡。不同设备分组规则不同,如64T和32T。此方法可有效帮助现场人员识别因环境变化引起的网络问题。 5G 160M组网小区CA不生效:某5G站点开启100M+60M CA功能后,测试发现UE无法正常使用CA功能。问题原因在于CA频点集标识配置错误,修正后测试正常。 5G网络优化与策略: CCE映射方式优化:针对诺基亚站点覆盖农村区域,通过优化CCE资源映射方式(交织、非交织),提升RRC连接建立成功率和无线接通率。非交织方式相比交织方式有显著提升。 5G AAU两扇区组网:与三扇区组网相比,AAU两扇区组网在RSRP、SINR、下载速率和上传速率上表现不同,需根据具体场景选择适合的组网方式。 5G语音解决方案:包括沿用4G语音解决方案、EPS Fallback方案和VoNR方案。不同方案适用于不同的5G组网策略,如NSA和SA,并影响语音连续性和网络覆盖。 4G网络优化与资源利用: 4G室分设备利旧:面对4G网络投资压减与资源需求矛盾,提出利旧多维度调优策略,包括资源整合、统筹调配既有资源,以满足新增需求和提质增效。 宏站RRU设备1托N射灯:针对5G深度覆盖需求,研究使用宏站AAU结合1托N射灯方案,快速便捷地开通5G站点,提升深度覆盖能力。 基站与流程管理: 爱立信LTE基站邻区添加流程:未提供具体内容,但通常涉及邻区规划、参数配置、测试验证等步骤,以确保基站间顺畅切换和覆盖连续性。 网络规划与策略: 新高铁跨海大桥覆盖方案试点:虽未提供详细内容,但可推测涉及高铁跨海大桥区域的4G/5G网络覆盖规划,需考虑信号穿透、移动性管理、网络容量等因素。 总结: 提供的参考资料涵盖了4G/5G无线网络优化、网规案例分析、网络优化策略、资源利用、基站管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了无线网络优化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如NSA终端掉4G、RSSI识别天馈遮挡、CA不生效等。 强调了5G网络优化与策略的重要性,包括CCE映射方式优化、5G语音解决方案、AAU扇区组网选择等。 提出了4G网络优化与资源利用的策略,如室分设备利旧、宏站RRU设备1托N射灯等。 基站与流程管理方面,提到了爱立信LTE基站邻区添加流程,但未给出具体细节。 新高铁跨海大桥覆盖方案试点展示了特殊场景下的网络规划需求。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