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线程是不是越多越好_10|Java线程(中):创建多少线程才是合适的?

在 Java 领域,实现并发程序的主要手段就是多线程,使用多线程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使用多个线程却是个困难的问题,工作中,经常有人问,“各种线程池的线程数量调整成多少是合适的?”或者“Tomcat 的线程数、Jdbc 连接池的连接数是多少?”等等。那我们应该如何设置合适的线程数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以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要使用多线程

2、多线程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为什么要使用多线程?

使用多线程,本质上就是提升程序性能。不过此刻谈到性能,可能在你脑海中比较笼统,基本上就是 快、快、快,这种无法度量的感性认识很不科学。所以在提升性能之前 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度量性能。

度量性能的指标有很多,但是有两个指标是最核心的,他们就是延迟量和吞吐量。延迟指的是发出请求到收到响应的时间;延迟越短,意味着程序执行的越快,性能也就越好。吞吐量指的是单位时间内能处理请求的数量;吞吐量越大,意味着程序能处理的请求越多,性能也就越好。这两个指标内有一定的联系(同等条件下,延迟越短,吞吐量越大),但是由于他们隶属于不同的维度(一个时间维度,一个空间维度),并不能相互转换。

我们所谓提升性能,从度量的角度,主要是降低延迟,提高吞吐量。这也是我们使用多线程的主要目的。那我们该怎么降低延迟,提高吞吐量呢?这个就要从多线程的应用场景说起了。

多线程的应用场景

要想“降低延迟,提高吞吐量”,对应的方法呢,基本上有两个方向, 一个方向是优化算法,两一个方向是将硬件的性能发挥到极致。前者属于算法范畴,后者则是和并发编程息息相关了。那计算机主要有哪些硬件了呢?主要是两类:一个是I/O,一个是 CPU。 简言之,在并发编程领域,提升性能本质上就是提升硬件的利用率,再具体来说,就是提升I/O 的利用率和 CPU 的利用率。

估计这个词你会有疑问,操作系统不是已经解决了硬件的利用率问题了嘛?的却是这样,例如操作系统已经解决了磁盘和网卡利用率问题,利用中断机制还能避免CPU 轮询,I/O 状态,也提升了 CPU 的利用率。 但是操作系统解决硬件利用率问题的对象往往是单一的硬件设备,而我们的并发程序,往往需要CPU 和 I/O 设备相互配合工作,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解决CPU 和 I/O 设备综合利用率的问题。

关于这个综合利用率,操作系统虽然没有办法完美解决,但是却给我们提供了解决方案。:多线程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示例:如何利用多线程来提升 CPU 和 I/O 设备的利用率? 假设程序按照 CPU 计算和 I/O 操作交叉执行的方式运行,而且 CPU 计算和 I/O 操作的耗时是 1:1。

如下图所示,我们只有一个线程,执行CPU 计算的时候, I/O 设备空闲; 执行 I/O 操作的时候, CPU 空闲, 所以 CPU 的利用率和 I/O 设备的利用率都是 50%。

ca59ea40e33c

img

如果有两个线程,如下图所示,当线程A 执行 CPU 计算的时候, 线程 B 执行 I/O 操作; 当线程 A 执行 I/O 操作的时候,线程 B 执行 CPU 计算,这样 CPU 的利用率和 I/O 设备的利用率就都达到了 100%。

ca59ea40e33c

img

我们将 CPU 的利用率和 I/O 设备的利用率都提升到了 100%, 会对性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通过上面图示,很容易看出:单位时间处理的请求数量翻了一番,也就是说吞吐量提高了一倍。此时可以你想思维以下,**如果 CPU 和 I/O 设备的利用率都很低,那么可以尝试通过增加线程来提高吞吐量。 **

在单核时代,多线程主要用来平衡CPU 和 I/O 设备的。 如果程序只有CPU 计算, 而没有I/O 操作的话, 多线程不但不会提升性能,还会使性能变得更差,原因是增加了线程切换成本。但是在多核时代,这种纯计算型的程序可以利用多线程来提高性能。为什么呢?因为利用多核可以降低响应时间。

为了便于你理解,这里我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计算 1+2+… … +100 亿的值,如果在 4 核的 CPU 上利用 4 个线程执行,线程 A 计算 [1,25 亿),线程 B 计算 [25 亿,50 亿),线程 C 计算 [50,75 亿),线程 D 计算 [75 亿,100 亿],之后汇总,那么理论上应该比一个线程计算 [1,100 亿] 快将近 4 倍,响应时间能够降到 25%。一个线程,对于 4 核的 CPU,CPU 的利用率只有 25%,而 4 个线程,则能够将 CPU 的利用率提高到 100%。

ca59ea40e33c

img

创建多少线程合适?

创建多少线程合适,需要看多线程具体应用场景。我们的程序一般是CPU 计算和 I/O 操作交叉执行的,由于 I/O 设备的速度相对于 CPU 来说都很慢,所以大部分情况下,I/O 操作执行的时间相对于 CPU 计算来说都非常长,这种场景我们一般都称为 I/O 密集型计算;

和 I/O 密集型计算相对的就是 CPU 密集型计算了,CPU 密集型计算大部分场景下都是纯 CPU 计算。I/O 密集型程序和 CPU 密集型程序,计算最佳线程数的方法是不同的。

下面我们对这两个场景分别说明。

对于 CPU 密集型计算,多线程本质上是提升多核 CPU 的利用率, 所以对于一个4 核的 CPU,每个核一个线程,理论上创建 4 个线程就可以了, 再多创建线程只是增加线程切换的成本。所以,对于 CPU 密集型的计算场景,理论上“线程的数量 =CPU 核数”就是最合适的。不过在工程上,线程的数量一般会设置为“CPU 核数 +1”, 这样的话,当线程因为偶尔的内存页失效,或者其他原因导致阻塞,这个额外的线程可以顶上,从而保证CPU的利用率。

对于I/O 密集型的计算场景,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例子中,如果 CPU 计算和 I/O 操作的耗时是 1:1,那么 2 个线程是最合适的。 如果 CPU 计算和 I/O 操作的耗时是 1:2,那多少个线程合适呢?是 3 个线程,如下图所示:CPU 在 A、B、C 三个线程之间切换,对于线程 A,当 CPU 从 B、C 切换回来时,线程 A 正好执行完 I/O 操作。这样 CPU 和 I/O 设备的利用率都达到了 100%。

ca59ea40e33c

img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就会发现,对于I/O 密集型计算场景, 最佳的线程数是与程序中CPU 计算和 I/O 操作的耗时比相关的,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

最佳线程数 =1 +(I/O 耗时 / CPU 耗时)

我们令 R=I/O 耗时 / CPU 耗时,综合上图,可以这样理解:当线程 A 执行 IO 操作时,另外 R 个线程正好执行完各自的 CPU 计算。这样 CPU 的利用率就达到了 100%。

不过上面这个公式,是针对单核CPU 的,至于多核CPU ,也很简单,只要等比扩大就可以了,计算公式如下:

最佳线程数 =CPU 核数 * [ 1 +(I/O 耗时 / CPU 耗时)]

总结

很多人都知道线程不是越多越好,但是设置多少合适,却又拿不定注意,其实只要把我一条原则就可以了,这条原则就是 将硬件性能发挥到极致。上面我们针对CPU密集型和I/O 密集型计算场景都给出了理论上的最佳公式,这些公式背后的目标其实就是将硬件的性能发挥到极致。

对于 I/O 密集型计算场景,I/O 耗时和 CPU 耗时的比值是一个关键参数,不幸的是这个参数是未知的,而且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工程上,我们要估算这个参数,然后做各种不同场景下的压测来验证我们的估计。不过工程上,原则还是将硬件的性能发挥到极致,所以压测时,我们需要重点关注 CPU、I/O 设备的利用率和性能指标(响应时间、吞吐量)之间的关系。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