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RTC 2015年7月15日源码版本下载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WebRTC是一项无需插件即可实现网页浏览器间实时通信的技术。此压缩包包含了为Visual Studio 2013准备的源码,展示了如何通过音视频通信、数据共享和低延迟双向通信实现高质量的实时交互。介绍了WebRTC核心组件,包括Media Engine、PeerConnection、RTCPeerConnection、DataChannel、getUserMedia以及Signaling,并且提供了对构建脚本和测试用例的访问。尽管此版本可能已更新,但对于理解WebRTC工作原理和基础概念,如网络通信、多媒体处理和实时系统,仍具有价值。 webrtc最新源码(2015/7/15下载)

1. WebRTC技术概览与应用

1.1 WebRTC简介

WebRTC(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是一项实时通信技术,它允许网络应用或站点,在不需要中间媒介的情况下,建立浏览器之间点对点(Peer-to-Peer)的连接,实现视频流和(或)音频流或者其他任意数据的传输。WebRTC不仅支持跨浏览器和跨平台,还提供端对端加密的数据传输,确保通信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1.2 核心组件

WebRTC的关键组件包括: - MediaStream API :用于捕获音视频数据流。 - RTCPeerConnection :用于建立和维护浏览器之间的连接,进行音视频数据的交换。 - RTCDataChannel :提供一个可靠或不稳定的传输通道,用于浏览器间的任意数据传输。 - getUserMedia API :使网站能够请求访问用户的摄像头和麦克风。

1.3 应用场景

WebRTC广泛应用于各种实时通信场景,包括: - 视频会议系统 :支持高质量的视频和音频通信。 - 在线协作工具 :允许共享屏幕和文档。 - 即时消息应用 :集成实时视频、语音和数据消息。 - 在线游戏 :提供低延迟的实时互动。

WebRTC的灵活性和高效性,使开发者能够在网页中实现复杂的通信功能,无需额外插件,极大地改善了用户体验,并推动了Web通信技术的发展。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2015年7月15日源码版本的信息,了解如何构建和编译环境,以及与旧版本的兼容性问题。

2. 2015年7月15日源码版本信息

2.1 版本概述

2.1.1 更新亮点

本版本着重在改善性能、提升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同时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对网络层也进行了优化。以下为一些关键亮点:

  • 性能优化 :经过大量测试,改善了音频和视频数据处理效率,减少了CPU的占用率。
  • 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升 :修复了用户报告的多个关键bug,确保在不同网络和设备上的兼容性。
  • 安全性增强 :修正了若干与数据传输安全相关的漏洞,并增强了加密机制。

2.1.2 修复的问题

在本版本中,修复了以下关键问题:

  • 视频渲染卡顿 :优化了视频渲染流程,解决了在某些环境下视频渲染不流畅的问题。
  • 音频延迟 :改进了音频缓冲机制,显著减少了音频播放的延迟。
  • 内存泄漏 :修复了多处内存泄漏问题,提升了应用在长时间运行后的稳定性。

2.2 构建与编译环境

2.2.1 环境要求

为了构建此版本的WebRTC,需要满足以下环境要求:

  • 操作系统 :支持主流的Linux发行版(如Ubuntu)、Mac OS X,以及Windows。
  • 编译器 :支持GCC、Clang等主流编译器。
  • 依赖库 :需要安装GStreamer、OpenSSL等第三方库和开发文件。

2.2.2 构建步骤

构建过程较为复杂,需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下载源码 :使用Git命令从官方仓库克隆最新版本的WebRTC源码。
  2. 安装依赖 :根据操作系统安装编译所需的依赖库和工具。
  3. 配置编译环境 :运行 gn 工具生成Ninja构建文件。
  4. 编译项目 :使用Ninja进行编译,生成可执行文件和库文件。
  5. 执行测试 :运行测试用例确保构建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2.3 与旧版本的兼容性

2.3.1 兼容性分析

本版本在保证自身功能完善的同时,也考虑到了与之前版本的兼容性问题。以下为兼容性分析:

  • API变更 :对API进行了少量调整,以支持新的功能,但保证了对旧API的向后兼容。
  • 数据格式 :数据存储格式保持不变,确保旧版本生成的数据文件可以在新版本中读取。
  • 第三方库兼容 :更新了一些第三方依赖库的版本,但确保了向后兼容。

2.3.2 升级指南

为了减少升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提供以下指南:

  1. 备份现有项目 :在开始升级之前,对现有项目进行全面备份。
  2. 逐个模块升级 :建议逐步替换旧模块,以便于追踪和解决可能出现的兼容性问题。
  3. 详细测试 :升级后,进行全面的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端到端测试。
  4. 查阅文档 :仔细阅读升级指南和变更日志,了解每一个细节的变化。
| 版本 | 性能优化 | 稳定性提升 | 安全性增强 |
|:---:|:---:|:---:|:---:|
| 2015年7月15日版本 | ✅ | ✅ | ✅ |
graph TD
A[开始] --> B[下载源码]
B --> C[安装依赖]
C --> D[配置编译环境]
D --> E[编译项目]
E --> F[执行测试]
F --> G[完成]
# 示例构建命令
gn gen out/Release --args='is_debug=false use_goma=true'
ninja -C out/Release

在构建命令执行后,系统会输出详细的构建信息,开发者可以根据输出日志来检查是否构建成功或定位问题。

[100%] Linking CXX shared library libwebrtc.so

此行日志表示链接成功,生成了动态链接库 libwebrtc.so 。这一步骤的成功执行,是编译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标志。

3. Media Engine在音视频处理中的作用

3.1 音视频捕获与渲染

3.1.1 捕获流程

在WebRTC中,音视频的捕获从用户同意访问设备开始,接下来的过程如下:

  1. 初始化MediaDevices接口 :通过navigator.mediaDevices.getUserMedia方法获取视频和音频流。用户必须明确授权访问,这是为了保护用户隐私。一旦授权,浏览器会生成相应的媒体流。

  2. 流的创建与捕获 :MediaDevices.getUserMedia方法会返回一个Promise对象,在用户授权后,这个Promise对象会被resolve,返回一个MediaStream对象。该对象包含多条轨道(tracks),例如视频轨道(video track)和音频轨道(audio track)。

  3. 轨道处理 :MediaStream中的每个轨道都能通过MediaStreamTrack接口进行独立处理。这允许开发者访问轨道的数据和控制轨道的各种属性(比如静音、禁用视频轨道等)。

  4. 数据获取与处理 :通过MediaStreamTrack接口的 ondataavailable 事件监听器,可以捕获到轨道上数据的实时变化。在音视频编解码处理之前,首先需对捕获的数据进行缓存和初步处理。

  5. 同步 :捕获的音视频流往往需要同步处理,因为它们可能在不同时间点开始和结束。WebRTC的Media Engine通过内部机制对音视频进行时间戳同步,确保最终的播放是同步的。

3.1.2 渲染机制

当媒体流被捕获后,下一步是在用户设备上进行渲染:

  1. 视频流渲染 :通常通过HTML5的 <video> 元素来显示视频。开发者可以将MediaStream对象作为srcObject赋给video元素,从而实现视频的实时显示。

  2. 音频流渲染 :音频流可以通过HTML5的 <audio> 元素进行播放。同样地,将MediaStream对象赋给audio元素的srcObject,即可实现实时音频播放。

  3. 渲染控制 :MediaStreamTrack接口提供了控制媒体渲染的能力,如 enabled 属性允许控制是否播放轨道数据, muted 属性则允许对音频轨道进行静音处理。

  4. 音视频同步 :MediaStream中的时间戳可以帮助WebRTC同步音视频轨道。当渲染时,每个轨道的播放位置都依据时间戳进行同步调整。

3.2 编解码器管理

3.2.1 支持的编解码器

WebRTC通过Media Engine支持多种音视频编解码器,常见的有:

  • 视频编解码器 :如VP8、VP9、H.264等。其中H.264由于其广泛的支持度在很多浏览器上仍然是默认选项。
  • 音频编解码器 :如opus、G.711、G.722、iLBC等。其中opus是WebRTC推荐的音频编解码器,因其优秀的性能和广泛的适用性。

这些编解码器的选用依赖于浏览器支持、硬件环境、网络状况以及应用程序的具体需求。

3.2.2 编解码器的选择策略

选择合适的编解码器是优化音视频质量的关键步骤:

  • 性能需求 :比如在低带宽或者有限处理能力的设备上,应优先选择性能要求更低的编解码器。
  • 兼容性 :考虑端到端的兼容性,比如两端的浏览器或设备是否支持特定的编解码器。
  • 音视频同步 :编解码器的选择也影响到音视频同步,比如某些编解码器处理速度快,有助于减少延迟。
  • 标准支持 :选择开放标准的编解码器可以增强兼容性和未来的可维护性。

3.3 网络适配与带宽管理

3.3.1 自适应比特率传输

WebRTC支持自适应比特率(Adaptive Bitrate,ABR)传输,意味着在保证音视频质量的同时,能够根据网络状况动态调整比特率:

  • 动态调整 :Media Engine会监控网络状况,并根据带宽的变化动态地调整视频质量。这通常通过改变视频的分辨率和帧率来实现。

  • 实现机制 :WebRTC使用RTP(实时传输协议)和RTCP(实时控制协议)来实现自适应比特率。RTP用于媒体数据的传输,而RTCP用于提供网络状态信息反馈。

3.3.2 网络状态监控

有效的网络状态监控是自适应比特率传输的基础:

  • 网络反馈 :RTCP协议提供的信息,如丢包率、抖动和往返时间(RTT),被用来评估网络状况。

  • 实现监控 :在Media Engine中,通过定期发送RTCP报告,可以得知当前网络的负载和质量。如果网络状况恶化,Media Engine会减少发送的比特率,以减少网络拥塞。

为了说明以上概念,下面通过一个示例代码来展示如何在WebRTC中配置自适应比特率传输:

// 假设已经建立了PeerConnection并获取了RTCPeerConnection对象pc
let mediaStream = await navigator.mediaDevices.getUserMedia({ audio: true, video: true });
// 将媒体流绑定到PeerConnection
mediaStream.getTracks().forEach(track => pc.addTrack(track, mediaStream));

// 配置RTP接收器
pc.getReceivers().forEach(receiver => {
  receiver.onratechange = () => {
    console.log(`New bitrate for track ${receiver.track.label}: ${receiver.track bitrate}`);
  };
});

// 监听网络状态变化
pc.onicecandidate = event => {
  if (event.candidate) {
    console.log(`New ice candidate: ${event.candidate.candidate}`);
  }
};

// 创建一个datachannel进行其他类型的数据传输
const dc = pc.createDataChannel("myDataChannel");
dc.onmessage = event => {
  console.log(`Received message: ${event.data}`);
};

以上代码显示了创建媒体流、绑定到PeerConnection、配置接收器和监听网络状态变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Media Engine能够实现自适应比特率传输和网络状态监控。

4. PeerConnection和RTCPeerConnection在浏览器间建立连接的技术细节

4.1 连接建立过程

4.1.1 SDP协商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 (SDP) 是用于描述多媒体通信会话的格式。在WebRTC中,SDP协商是建立连接的关键步骤之一,用于双方协商会话参数,如媒体类型、编码格式、分辨率、网络信息等。

在SDP协商过程中,浏览器间通过交换候选描述(SDP offers 和 answers)来确定连接的方式和参数。这个过程通常由以下步骤构成:

  1. 初始化Offer :当一个浏览器端(呼叫方)希望建立连接时,它首先创建一个Offer,这个Offer包含了本地的媒体能力和配置。
  2. 发送Offer :Offer被发送到另一端(被呼叫方)。
  3. 接收与处理Offer :被呼叫方接收到Offer后,根据自身的媒体能力和网络状况,生成一个Answer。
  4. 发送Answer :被呼叫方将Answer发送回呼叫方。
  5. 完成协商 :一旦呼叫方接收到Answer,它就拥有了建立连接所需的所有信息,并开始与对方交换媒体流。

整个过程涉及到RTCPeerConnection的 createOffer , setLocalDescription , setRemoteDescription 等方法。

4.1.2 ICE候选交换

Interactive Connectivity Establishment (ICE) 为WebRTC提供了连接建立的多种方式,无论是在NAT背后还是跨越防火墙,ICE都能够寻找出最好的网络路径。

ICE候选交换的流程如下:

  1. 收集候选者 :每个端点(浏览器)开始收集网络接口和地址信息,如IP地址、端口号、传输类型(如UDP/TCP)等。
  2. 交换候选者 :一方发送自己的候选者到对方,对方收到后会进行评估,以找到最优的连接路径。
  3. 候选者协商 :每个端点尝试连接对方提供的候选地址,选择一个可以成功建立连接的候选者。

WebRTC使用ICE框架的一个核心部分是STUN和TURN服务器,它们帮助实现候选地址的收集和中继。

4.2 NAT穿透与防火墙穿越

4.2.1 STUN/TURN协议的作用

NAT穿透技术允许处于不同NAT之后的设备之间建立直接的网络连接。STUN(Session Traversal Utilities for NAT)和TURN(Traversal Using Relays around NAT)是两种主要的NAT穿透技术。

  1. STUN服务器 :允许一个NAT后的客户端发现自己的公网IP和端口。客户端通过向STUN服务器发送请求来获得这些信息,并使用这些信息来建立P2P连接。
  2. TURN服务器 :当NAT类型严格或无法进行直接P2P连接时,TURN服务器将作为中继点。客户端会先将媒体流发送到TURN服务器,再由服务器转发到目标端。

4.2.2 安全性考量

在使用STUN和TURN时,必须考虑安全性。信息泄露或者未授权访问都是潜在风险。安全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 认证机制 :确保只有授权用户可以使用STUN/TURN服务。
  2. 传输加密 :利用TLS等加密手段确保STUN/TURN交换过程的安全。
  3. 限制使用 :配置服务器只允许来自特定IP范围或端口的请求。

4.3 连接监控与维护

4.3.1 连接状态监控

在WebRTC中,连接状态的监控是关键一环。连接状态的变化可以通过 oniceconnectionstatechange 事件来监听,状态可能包括:

  • new :初始状态,连接已创建,但尚未进行任何操作。
  • checking :正在检查连接。
  • connected :至少一个有效的候选者已经被发现。
  • completed :所有候选者都已被检查。
  • failed :检查连接时发生了错误。
  • disconnected :连接已断开。
  • closed :连接已被关闭。

状态变化的监控可以帮助应用程序识别和处理连接问题,以确保通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3.2 连接质量评估

质量评估是保证用户通信体验的重要部分。在WebRTC中,可以使用 onicecandidateerror 事件来监控错误,评估网络连接的质量和稳定性。此外, RTCPeerConnection.getStats() 方法提供了丰富的统计信息,包括以下方面:

  • 带宽 :发送和接收的字节数。
  • 丢包率 :媒体流的丢包情况。
  • 往返时间(RTT) :信号传输到接收的往返延迟。
  • 可用性和延迟 :从候选人收集到的可用性和延迟指标。

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可以进一步帮助开发者优化网络性能和提高用户体验。

5. DataChannel在浏览器间传输任意类型数据的功能

5.1 数据通道建立与配置

5.1.1 连接配置

在WebRTC中,DataChannel允许浏览器之间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文本、二进制数据、JSON对象等。为了建立一个数据通道,首先需要在WebRTC的PeerConnection对象上创建一个DataChannel实例。

const pc = new RTCPeerConnection(configuration);
const dc = pc.createDataChannel('dataChannel');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创建了一个名为 dataChannel 的DataChannel实例。配置连接时,你需要在SDP协商过程中包含一个数据通道的候选通道描述,这通常是在 setLocalDescription setRemoteDescription 方法中完成的。SDP协商确保了两端都准备好进行数据传输。

5.1.2 数据传输协议

WebRTC的DataChannel使用 SCTP (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 作为传输协议,SCTP运行在DTLS (Datagram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之上,这样就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SCTP支持多流,可以在同一个连接上并行发送多个数据流。这一特性非常有用,因为它允许我们在一个单一的网络连接上同时传输多种类型的数据,而不会相互干扰。

dc.onopen = function() {
  console.log("DataChannel打开,可以开始传输数据");
};

onopen 事件处理函数中,当连接成功建立时,我们可以在控制台上看到相应的消息。在建立连接后,可以通过DataChannel的 send 方法发送数据。

5.2 可靠与不可靠传输机制

5.2.1 可靠传输的实现

WebRTC的DataChannel支持两种传输方式:可靠传输和不可靠传输。可靠传输保证数据包的顺序和完整送达,如果一个数据包丢失,SCTP会自动重传该包,直到它到达接收端。

dc可靠传输选项 = {
  reliable: true
};

const dc = pc.createDataChannel('reliableChannel', dc可靠传输选项);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创建了一个配置为可靠传输的DataChannel。在实现可靠传输时,可以通过 bufferedAmount 属性来监控待发送的数据量,确保应用程序不会因为发送太多数据而导致缓冲区溢出。

5.2.2 不可靠传输的应用场景

与之相对的,不可靠传输适用于实时性要求更高的场景,例如音视频数据的传输。在这种模式下,数据包不会被重传,从而减少了传输的延迟。

dc不可靠传输选项 = {
  reliable: false
};

const dc = pc.createDataChannel('unreliableChannel', dc不可靠传输选项);

在构建不可靠传输的DataChannel时,应使用 unreliable 选项。由于不可靠传输丢弃了重传机制,应用程序需要能够处理数据包丢失的情况,例如通过应用层的确认机制来保证数据的最终一致性。

5.3 数据传输优化

5.3.1 流量控制

为了优化数据传输,DataChannel提供了内置的流量控制机制。当接收端的缓冲区满时,发送端会自动暂停数据传输,直到缓冲区有可用空间。这确保了网络不会因为发送端发送过多数据而被压垮。

dc.onbufferedamountlow = function() {
  console.log("缓冲区空间可用,继续发送数据");
};

// 发送数据前检查缓冲区状态
if (dc.bufferedAmount < dc.bufferedAmountLowThreshold) {
  dc.send('更多数据');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使用 onbufferedamountlow 事件来监控缓冲区状态,并在缓冲区有足够的空间时继续发送数据。

5.3.2 消息分片与重组

当需要传输大量数据时,DataChannel会自动进行消息分片,确保数据包不会超过网络的最大传输单元(MTU)。接收端负责重组这些分片的消息,确保应用程序能够接收到完整无缺的数据。

// 发送端分片示例
function sendMessage(dc, largeMessage) {
  const chunkSize = 16384; // 以字节为单位的分片大小
  let offset = 0;
  while (offset < largeMessage.length) {
    dc.send(largeMessage.slice(offset, offset + chunkSize));
    offset += chunkSize;
  }
}

在发送端,我们定义了一个 sendMessage 函数,它将大消息分成小块,并通过DataChannel发送。接收端需要实现相应的逻辑来监听这些分片并进行重组。

// 接收端重组示例
let incomingMessage = '';
dc.onmessage = function(event) {
  incomingMessage += event.data;
  if (incomingMessage.endsWith('分隔符')) { // 假设每个消息以'分隔符'结尾
    const completeMessage = incomingMessage;
    processMessage(completeMessage);
    incomingMessage = '';
  }
};

在接收端,我们监听 onmessage 事件以接收数据分片,并将其累加到 incomingMessage 字符串中。一旦检测到消息分隔符,就认为一个完整的消息已经到达,并将其传递给应用程序进行处理。

通过以上章节的介绍,我们已经深入理解了DataChannel在WebRTC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不同场景下建立和配置数据通道,优化数据传输的机制和策略。这样不仅加深了对WebRTC技术的理解,也为在实际项目中高效地利用DataChannel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6. getUserMedia API访问摄像头和麦克风的机制

WebRTC的 getUserMedia API为网页应用提供了一种直接访问用户摄像头和麦克风的手段,从而可以在不安装任何插件的情况下实现音视频通信。本章将详细探讨 getUserMedia API的使用方法、硬件兼容性、安全性与隐私保护机制。

6.1 API使用方法与权限管理

getUserMedia API的使用流程简单明了,但需要处理用户权限和兼容性问题。

6.1.1 API调用流程

navigator.mediaDevices.getUserMedia(constraints)
    .then(function(stream) {
        // 成功获取媒体流
        var video = document.querySelector('video');
        video.srcObject = stream;
    })
    .catch(function(err) {
        // 获取媒体流失败
        console.log(err.name + ": " + err.message);
    });

在上述代码中, constraints 参数用于指定请求的媒体类型以及相关属性,如分辨率、帧率等。当用户同意授权后,返回的 stream 对象被赋给视频元素的 srcObject ,从而实现在网页上显示视频。

6.1.2 用户权限请求与管理

浏览器会自动提示用户授权访问媒体设备。用户权限的管理依赖于浏览器的提示界面和用户的操作,开发者无法强制用户授予或拒绝权限。权限一旦被授予,只要用户未更改浏览器的隐私设置,通常不会再次提示。

6.2 硬件兼容性与适配

getUserMedia 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和浏览器,但也存在一些兼容性问题。

6.2.1 兼容性问题分析

不同浏览器对 getUserMedia 的支持程度不同,早期版本的浏览器可能不支持,而较新的版本则几乎都提供支持。iOS设备上的Safari浏览器和早期版本的Firefox存在兼容性问题,不过通过一些后端适配技术如ORTC,可以解决部分问题。

6.2.2 适配不同平台的方法

  • 使用垫片(Polyfills) :对于不支持 getUserMedia 的环境,可以通过引入垫片来兼容,这些垫片通常依赖于Flash或其他插件来实现相同的功能。
  • 回退方案(Fallback) :如果 getUserMedia 失败,可以在用户界面上提供其他视频通信的备选方案。

6.3 安全性与隐私保护

getUserMedia 涉及用户的隐私和安全问题,因此需要特别注意。

6.3.1 安全策略

使用HTTPS协议是使用 getUserMedia 的前提条件之一,这确保了媒体流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另外, getUserMedia 的实现应遵循同源策略,以防止跨站请求伪造(CSRF)等攻击。

6.3.2 隐私控制最佳实践

  • 明确用户意图 :始终清楚地向用户展示为何需要访问其摄像头和麦克风。
  • 最小权限原则 :只请求应用程序实际需要的权限,例如,如果不需要音频,则不要请求音频访问权限。
  • 权限撤销 :提供一个方便的方式让用户可以随时撤销访问权限。

在实际开发中,开发者应该确保在各种情况下,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得到妥善处理。通过精心设计的用户界面、明确的权限请求以及合理的技术实现,可以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通过上述章节内容,我们可以看到 getUserMedia API在现代Web通信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实现该功能所需遵循的最佳实践。随着Web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强大的API将会被更多开发者用于创建创新的应用。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WebRTC是一项无需插件即可实现网页浏览器间实时通信的技术。此压缩包包含了为Visual Studio 2013准备的源码,展示了如何通过音视频通信、数据共享和低延迟双向通信实现高质量的实时交互。介绍了WebRTC核心组件,包括Media Engine、PeerConnection、RTCPeerConnection、DataChannel、getUserMedia以及Signaling,并且提供了对构建脚本和测试用例的访问。尽管此版本可能已更新,但对于理解WebRTC工作原理和基础概念,如网络通信、多媒体处理和实时系统,仍具有价值。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 12
    点赞
  • 1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WebRTC是一个开源项目,它的源代码可以从官方的GitHub仓库中进行下载。如果你想要下载指定版本WebRTC源码,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打开WebRTC的GitHub主页:https://github.com/webrtc 2. 在该页面的右侧,你会看到一个绿色的按钮,上面写着"Code"。点击这个按钮。 3. 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Download ZIP"。这将会下载最新的稳定版本源代码的zip压缩文件。 4. 解压下载的压缩文件,并进入解压后的文件夹。 5. 你可以在这个文件夹中找到最新版本WebRTC源代码。 然而,如果你想下载指定版本WebRTC源码,而不是最新版本,那么你需要进行一些额外的步骤: 1. 在浏览器中输入以下URL:https://chromium.googlesource.com/external/webrtc 2. 在这个页面的顶部,你会看到一个输入框,上面写着"refs"。在这个输入框中,输入你想要下载的指定版本的标签或分支。 3. 在输入框旁边,你会看到一个按钮,上面写着"Search"。点击这个按钮。 4. 在搜索结果中,找到你想要下载的指定版本,并点击它。 5. 这将会带你到一个新的页面,显示了选定版本的所有文件和文件夹。 6. 在这个页面的右上方,你会看到一个绿色的按钮,上面写着"Download snapshot"。点击这个按钮。 7. 这将会下载选定版本WebRTC源码的tar.gz压缩文件。 8. 解压下载的压缩文件,并进入解压后的文件夹。 9. 现在,你可以在这个文件夹中找到你想要的指定版本WebRTC源代码。 总结起来,下载WebRTC源码的步骤如下:从GitHub下载最新版本源码,或从Google Source下载指定版本源码。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