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头、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哪个才是??

不管是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还是激光雷达,都只是智能驾驶中负责“感知”的部分,多是需要通过“卡尔曼滤波器”进行融合的。“融合”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提高“感知”的准确率。所以从技术上说,感知元件当然是多多益善,越多判断的当然也就越准。然而,智能驾驶终归是要给用户用的,也不能完全只讲技术,还需要平衡很多作为“商品”的因素。

智能驾驶の发展方向_深度学习

卡尔曼滤波器示意,说到底就是提高感知的准确程度看谁更值得发展,主要看谁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而改掉他的劣势代价又相对小。个人认为摄像头的潜力可能会大一些。

#摄像头

先说摄像头,主要是两个优势:

  • 首先,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捕捉到道路上的细节,如交通标志、行人、车辆等,使得视觉信息更加丰富。
  • 其次,与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相比,摄像头的制造和安装成本较低,这使得摄像头在自动驾驶技术中更具有竞争力。

总结一下就是:信息大、成本低

智能驾驶の发展方向_高精度_02

视觉可以检测到车道线,这是另外二者不可以获得的而摄像头的劣势也很明显,都是围绕“信息”来的:

  • 一是信息量受环境影响很大,强光、弱光等特殊环境下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图像质量下降;
  • 二是距离信息是有限的,摄像头的测距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准确测量物体与车辆的距离;
  • 三是信息识别比较难,有些信息有用,有些信息没用,尤其是复杂的交通场景中,摄像头可能难以准确识别和处理各种情况。

简单说就是:信息获取本来就不太稳定,准确识别还有点难度。

#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的优劣势基本就是正好和摄像头的反过来来的。

优势方面:

  • 激光雷达具有高精度的距离测量能力,可以提供精确的空间信息;
  • 而且不怎么受天气影响,无论在何种环境条件下都能工作,并且适用于对速度和反应时间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劣势方面:

  • 最显著的就是,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应用中的普及程度,规模效应上不来,成本也就下不来;
  • 还有就是和摄像头一样,有的没的信息太多,数据处理起来比较困难
  • 另外就是激光雷达的数据是点云,提供不了“速度”信息

智能驾驶の发展方向_高精度_03

#毫米波雷达

毫米波雷达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提供速度信息,此外也和激光雷达一样,全天候、全天时都能用;另外,毫米波雷达其实很早就在车上用了,技术算是比较成熟吧,价格也没有激光雷达贵。

智能驾驶の发展方向_高精度_04

奔驰格栅上莫名其妙封起来一块的地方一般就是毫米波雷达了

不过,技术成熟也有两面性,因为上车比较早,那个时候深度学习之类的技术还没那么火,因此目前很多毫米波雷达的数据处理都是在雷达内部实现,依赖算力较低的MCU,无法实现目前深度学习可以达到的感知性能。

误检问题也比较突出,包括各类杂波、多径反射、无法判别高度的目标等。之前爆出的一些事故很多也都和毫米波雷达的误检有关(比如不能识别静止物体)。

#技术上三者互补,但视觉不可替代

通过上面的对比可以发现,每个感知元件都有独特的优势,摄像头信息量大,能识别交通信号标识等;激光雷达不受天气影响,能提供高精度的距离,而毫米波雷达能提供速度信息。

这不正好是咱开车最重要的信息么,所以技术上说,这三兄弟和唐僧三徒弟一样是缺一不可。

但落实成商品,我个人感觉还是摄像头的潜力大一些。

而且摄像头本身的感光技术也可以提升,深度学习这些“新”技术,也能让识别精度提高好几个级别。另外,摄像头也不只汽车行业用,摄影摄像就不说了,机器人啊之类的产业也要用,研究的人也就多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嘛,技术进步或突破的速度可能也快一些。

另外,视觉能感知到的车道线、交通标识等的能力是不可替代的,视觉相关的算法也更容易被主机厂掌控(毕竟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硬件都是供应商的,另外打包卖算法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对主机厂来说,深入研究视觉路线总没什么坏处。

当然了,也不是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就不需要了(毕竟像特斯拉这么激进的还是少的),只是他们进步的方向主要是提高精度、降低成本,这种物理极限的突破难度高一些吧,供应商的投入可能会大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