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塘天眼和大数据有什么关系_大数据华而不实么?大数据的本质是什么?

随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不断渗透,“大数据”这个名词总是出现在各大公司财务报表,年终总结上。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仿佛都在被“大数据”这一抽象化的标签支配着,不由的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反问:

大数据具体是什么?

大数据和曾经的小数据有什么区别?

是否过誉了?

他到底能在行业上发挥什么作用?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下大数据他究竟是何方神圣~

为什么觉得大数据华而不实?

那是因为媒体、厂商对大数据的解读,都在给人们造成一种认知偏差,认为“大数据能分析我们身边的一切,大数据是万能的,抓住大数据可以获得财富”。

但其实这是一种言过其实的说法。只不过媒体需要吹捧新颖吸睛的概念;厂商需要夸大其应用市场、商业价值来吸引融资;企业需要将自己的改革和大数据挂钩来确保成功的可能性,表明自己是在真创新。

大数据的应用和成功可能性还远没有这么成熟。

大数据的本质

现在叫大数据,以前可以称为信息、情报等等名字。以前的信息搜集技术没有这样发达,只能以样本信息形式出现,而且由于结构类型不同,只能分类处理,有些数据还不便于储存和比较。为什么现在叫大数据,是因为现代互联网技术,可以把不同结构类型的所有数据都能搜集到,形成全数据,并且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深度发展,这些复杂结构类型的全数据,会被自动分类比较统计,所以称为大数据。

吴军在他的《智能时代》里提到对于大数据的观点:

只有量的积累的数据,通常并不能称之为大数据。除了大量性,大数据常常还应该具有多维性和完备性。

大数据的多维性,可以理解为针对单一“个体”(人/物/事件等)不同角度的数据。比如之前提到的:收集全国所有人的出生年月,单收集这一项,数据单一缺乏意义;但如果再加入收入、所属地区、受教育程度等等多维的信息,那数据本身就变得鲜活了。我们可以从数据中分析人口的地域分布、经济分布、教育分布等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宏观的资源调控计划。

大数据的完备性,则可以理解为数据的全面性。比如2012年一位名叫内德·斯威尔的年轻人,利用大数据成功预测了美国50+1个州的大选结果。他其实就是在投票前利用互联网尽可能的搜集当年的大选数据(如地方媒体数据、社交网络留言、朋友间评论等),从而近似的知道每个人对大选的态度,并按照州进行分类整理,最终成功预测了当年的大选结果。

缺少多维性的“大数据”会让数据承载的信息“片面”,进而导致数据本身的利用价值大大下降;缺乏完备性的数据则会由于缺乏“完备样本”的支撑,也会使得获取的信息“局限性”。

大数据最好还应具有“及时性”,但及时性却并不是其必备条件,只是有了“及时性”的大数据,会实现一些过去无法做到的事情。

大数据的及时性,可以理解为数据收集的时效性。一方面,要分析当前情况,就要尽可能使用与当前时间点较为接近的数据;另一方面,数据本身就在时刻产生(特别是今天的互联网),新鲜的数据能更快速的反应当前社会的一些情况。比如使用百度地图导航的时候,它能根据数据库中人们当前的(及时的数据)车辆出行地点,和即将要去的地方大概估算出此人的行程规划,并通过众多数据的整合估算出某一路段可能的堵塞情况,进而在导航的时候给出“避免拥堵”的导航建议。

由此可见,所谓的大数据,一定要同时满足大量、多维和完备(相对来说)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最好具有“时效性”。

参考自:读大数据 《智能时代》有感

大数据的意义在于驱动决策

大数据产生价值的链路是:数据驱动决策——决策实践价值。

国内企业总是谈数据变现实际是一种对大数据价值的歧义理解。企业面对的TO B或TO C不是个体单维度数据而是海量多维度数据,单一数据不能提供任何决策依据。然而企业决策者往往对大数据的理解不够清晰透彻,片面的认为数据就是价值,花钱就要见效,把重点需求放在了所谓的上文说道的“有效数据上”当然效果在短期是非常显而易见的。而在利益驱动下企业的方向就真的随着“数据”驱动决策了,如同你是正常人却天天吸纯氧,企业想的就不是产品紧贴市场需求、如何有效改进,增强市场竞争优势,而是围绕相应“数据”下进行各种营销。

第一步,找到核心数据。核心数据现在对很多企业来说实际上就是CRM,自己的用户系统,这是最重要的。

第二步,外围数据。比如企业经常会在线上线下举办一些活动,在做活动的时候,消费者的信息只是简单地提供在表单里面,还是进入了CRM的系统里?

第三步,常规渠道的数据。举例来说一个销售快销品的企业,能不能够得到沃尔玛的数据,家乐福的数据?很多国外大数据的案例,说消费者买啤酒的时候也会购买剃须刀之类,或者一个母婴产品的消费者她今天在买这个产品,预示着她后面必然会买另一个产品。这就有一个前期的挖掘。这些价值怎么来的,这就需要企业去找常规渠道里面的数据,跟自己的CRM结合起来,才能为自己下一步做市场营销、做推广、产品创新等建立基础。

第四步,外部的社会化的或者非结构化的数据,即现在所谓的社会化媒体数据。这方面信息的主要特征是非结构化,而且非常庞大。这对企业来说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当你的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上发言的时候,你有没有跟他建立联系?

大数据的核心在于大数据思维

网络的诞生给世界带来了大量的数据积累和信息流通,并带来了一次“大数据思维”的思想变革。

机械思维时代,由于数据收集的局限性,科学家们只能在有限的样本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然而受限于人类大脑的“创造力”,所谓的“大胆假设”也并不是真的“大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据”不再成为问题,当大量数据堆积在一起时,就产生了“质”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的人们逐渐发现:** 世界其实是不确定的**,一方面世界的本质就是不确定的(比如原子核中的电子时刻都在做着无规则的运动);另一方面影响世界本身的变量太多,我们没办法用简单的公式将他们全部囊括进来,只能尽可能的利用随机事件来处理,利用概率来解释。

与此同时,伴随着数据的大量积累和统计数学的发展,人们惊喜的发现:在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数据和数据之间的关联可以反映出某些意想不到的结果。于是大数据思维就诞生了:

世界本身是不确定的,利用大数据可以尽可能的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因果关系可以利用数据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代替。

大数据思维,也有人将其成为“信息论”,其本质就是:

1)利用不确定性看待世界,然后利用大数据来尽可能的消除这种不确定性;

2)利用具有多维度特征的大数据,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来代替机械思维时代的因果关系,帮助我们在“创造”难以掌控的情况下,发现意想不到的结论。

举例来说:

我们在投放广告时,机械思维要我们先有一个假设:目标人群可能的特征,并进行调研和证实;而大数据思维则是:我们不确定要投放给什么样的人群,紧接着我们利用已有用户的数据特征发现了“用户群体画像”这就是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最终我们直接根据数据给出的结论来制定计划。

另外,我们利用机械思维制定投放广告的策略时,会按照严谨的:“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逻辑关系制定;但在大数据思维下,我们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具有A特征的用户应该是我们投放广告的目标人群”或“为什么C平台应该是我们选择的投放渠道”,我们只需知道,“数据显示A类人群购买此类产品最多”或“不同平台中C类平台的广告产出比最高”仅此而已。这就是用“数据的相关性”取代“因果关系”。

大数据和小数据的区别

小数据分析方法,即传统的数据分析,是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来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和形成结论而对数据加以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的过程。

大数据的基本处理流程与传统数据处理流程并无太大差异,主要区别在于:由于大数据要处理大量、非结构化的数据,所以在各处理环节中都可以采用并行处理。目前,Hadoop、MapReduce和Spark等分布式处理方式已经成为大数据处理各环节的通用处理方法

31d6939093f1e7d6e68542ec5248ac68.png

上图显示了传统的大数据工作流分析经历的一些阶段。数据以数据库,数据流,数据集合以及数据仓库等方式来建模。数据的数量级以及数据的多样性要求在处理之前要进行数据的集成、清洗以及过滤等工作,以保证其后续工作的开展。


不知道小编这么一解释大家是否对大数据有所了解了呢?

如果感觉不错你就点个赞~~~(某个BGM)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