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k源码剖析(六):响应是怎么实现的

本文详细剖析了Flask如何将视图函数的返回值转化为Response对象并发送给客户端。通过分析`fulldispatchrequest()`、`finalize_request()`、`make_response()`等方法,展示了响应构建的过程。同时,解释了werkzeug中的Response类和Headers类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自定义Response。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前言

接着此前Flask源码剖析系列,这次来看看Flask是怎么样生成响应的。

基本使用

Flask会将视图函数返回的值作为Response返回给客户端,这一步对Flask框架使用者而言是透明的,最基本的用法如下:

@app.route('/')
def hello():
    return 'Hello, 二两!', 200,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在hello方法中,返回了了http状态、body以及header等,该方法返回的其实是一个tuple,这里究竟发送了什么?才让一个tuple变为一个Response。

Flask中的响应(Response)

在本系列第一篇文章「Flask源码剖析(一):Flask启动流程」中提到了fulldispatchrequest()方法,该方法会找到当前请求路由对应的方法,调用该方法,获得返回(即response),如果请求路由不存在,则进行错误处理,返回500错误。

在fulldispatchrequest()方法中会调用finalize_request()方法对返回数据进行处理,response对象的构建就在该方法中实现,该方法源码如下。

# flask/app.py/Flask
    def finalize_request(self, rv, from_error_handler=False):
        response = self.make_response(rv)
        try:
            response = self.process_response(response)
            request_finished.send(self, response=response)
        except Exception:
            if not from_error_handler:
                raise
            self.logger.exception(
                "Request finalizing failed with an error while handling an error"
            )
        return response

finalizerequest()方法调用makeresponse()方法将视图函数返回的tuple转为了response对象,随后再通过process_response()方法进行了相关的hooks处理,具体而言就是执行 ctx._after_request_functions变量中存放的方法。

这里重点看一下make_response()方法,其源码如下。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懒编程-二两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