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为什么七层_大雁塔,穿越千年的盛世遗韵

大雁塔耸立于西安南郊大慈恩寺内,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历尽千难万险,从印度取经回到长安后,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任新落成的大慈恩寺首任上座住持。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为了藏经,奏请朝廷,建造了雄伟的大雁塔。

塔七层,高64.5米,虽经千年沧桑,仍然完好无损。

━━摘自门票简介

695d9f74dfd68fa5a73c61083d986469.png 1

b7bd253616de01695e285f9786b5092d.png

3月16日,我从山西运城返湘,途经古城西安,借此机会参观了古都地标大雁塔,这里曾是新科进士及第后“雁塔题名”的地方,无数寒门学子、世家子弟一举成名后意气风发:“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郊中举后在春花烂漫的季节纵马驰骋在长安官道上,“十七人中最少年”的白乐天少年得志……,嗯,一定得去大雁塔看看。

aa6513b73083f8dcba2114c74177f911.png

三月的清晨有些清冷,天空云层很厚,微微有些阳光透了过来,偌大的广场都是仿古建筑,一群老年人在广场上开心地排练着节目,老远就可以看到黄色的塔尖。

e81e1a6d1b1bee283eb7bb0a2a29cd8f.png

大雁塔周围开发成了旅游休闲区,广场中间立有玄奘的褐色雕相,他方面大耳,神态安祥,左手单掌行礼,右手拿着禅杖,宽大的僧袍在空中轻摆,似在取经途中风尘仆仆的场景,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在那里聊天、照相。

695d9f74dfd68fa5a73c61083d986469.png 2

797ac86fbf8de9e4221ae30c0b81ae15.png

北面便是蜚声海内外的大慈恩寺了,相传是太子李治为其母文德皇后追福而建,寺门飞檐斗拱,色彩艳丽,大门左侧有一小门,灰色砖墙,门洞由雕花的大理石砌成,古朴厚重。

ecfb4a23bd7f31e93a704dffa7262684.png 3f2ece19da114404c9cb522b1c5bd460.png

寺内有不少游客在参观、拍照,地面有的青板砖磨得黑亮黑亮的,应是无数的人曾来此朝拜留下的痕迹,寺内绿植青翠,时有鸟雀飞过。从正中看去,黄色的塔身隐在一座庙宇的后面,大雁塔的土黄色与蓝天构成了一幅令人神驰的图画,别无挂碍,显得宁静而空阔,往前两边是钟楼、鼓楼、云水堂、客堂,正前方走过汉白玉台阶就是大雄宝殿,是香客们祈福的地方,台阶中间是汉白玉刻的龙、莲花图案,大慈恩寺内龙是当仁不让的主角,瓦当、木雕、石雕、彩绘上龙的造型随处可见,这种情形在其他寺院中并不多见,其皇家寺院的地位可见一斑。

d0be7b00a7b77f26c8ad2029ca80ae0a.png 29d1443e4d1716d38c853ed8742957ee.png

我急于寻找“雁塔题名”的所在,可是没有指示牌,返程时间都是掐指计算的,我有点着急了,远远看到一个身着黄色僧袍的人,这样的千年古刹定然都是仙风道骨的得道高僧了!

我小跑过去,恭敬的问道:“大师,请问进士题名的地方在哪里?”这位矮小的老僧人扭过头来,嘴里不知道嘟囊着什么,我分明看到他鼻孔下有点液体快要流到胡茬中了,以为他没听清就再问了一次,他仍是含糊不清地回应着,甚至夹杂着莫名的恼怒,然后反背着双手踱着小碎步走开了,这就是清修的高僧?我勒个去,这可是禅宗所在之地啊,连阿猫阿狗都可以混迹其间?我有点失望了。

695d9f74dfd68fa5a73c61083d986469.png 3

ec63df80141ee537f59c8e7ed6cac16a.png

买了票,顺着塔基的台阶往上走,终于来到塔下,仰首向上,一座古朴雄伟的黄色砖塔矗立在眼前,据称这是唐代砖仿木结构楼阁式塔的代表作品,造型简单,由一层层方形灰砖层层叠叠的垒上去的,在换层时变换砖块的放置方位,由平放变为尖角向外增加观感,四檐挂有风铎,据说是明代挂上去的。塔身往上渐渐缩小,土黄色看起来更显沧桑、古朴。不得不佩服唐代人超凡的想象力与民族自信,几十米高的建筑都能描绘成“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9d5e173a2ac1d52c3849ba559d874946.png

第一层的墙身写有“绕塔一周祈福”,我随着大家虔诚地绕塔一周,细细品味着这座珍宝,不少墙面已有水渍印迹,少量砖块出现破损,风化的现象,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在塔身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3116c4d918b3c5efe3cb9d5bc88d8a4d.png

efccc47f202897be3a6201e07f76d84e.png 36b2a815c9ea96fee0c4a3250d4db6a2.png

入口的门洞不大,门楣上有精致的雕刻及图案,正门两侧用铁栅栏围着国宝级文物,分别是李世民、李治父子为所译经文写的序文及记文,当世一流书法家禇遂良为其书写。

124d3fa517e0c1e39b0de1050b4ff99f.png

进入门洞,两侧是明清时期“雁塔题名石刻”长廊,明清代的新科进士在此题名后刻于塔内,而唐代的题名是墨笔题在墙上的,白墙很快变成“花墙”,传言宰相李德裕因不是进士出身而心生嫉恨将其统统毁去。

68fa8706331aa3dd8dc678ae5a29de1e.png 9432bb76339c690932837006c855523e.png

从一层登塔,塔内设有木质楼梯,盘旋而上,一层设置有上下两个楼梯,为分流参观人员而设,楼梯倚墙而修,楼梯扶手经过无数人的抚摸扶倚,有的表面油漆被磨损现出原色,但年长月久的摩挲仍光滑如丝,登塔中不乏老年人,接蹱而上土梯不时发出吱吱的声音,有的楼面平层处摆放有经书、风铎的图样及说明。

52fdee7a4071c496bd339be72e4a50e6.png

我一直上到最高层,透个四个门洞向外张望,远处的建筑及街道尽收眼底,不知道在唐代那时登塔能看到什么?1500多年来,发生了无数的兵火燹灾、自然灾害,大雁塔为什么能屹立不倒呢?通过观察建筑主体,我明白了塔身的建造质量才是主因:塔体的砖层及墙体厚度,其坚固程度远超碉堡,从门洞的厚度可以推测出其承载能力,从第一层开始,墙身有约十米厚,每上一层厚度减少,到顶层仍有四、五米厚。

8c63b6dd6db2e170fbcbff81d0b1b7a5.png e717d10568e20c1f369e88e95eb14deb.png 695d9f74dfd68fa5a73c61083d986469.png 4

我在塔的顶层对大唐朝的种种盛况作了一阵疯狂的脑补之后,才缓步下楼出塔。

80cf77ebb6f8b6a2ab996e19eacc6b61.png        回望高塔,想想这一千多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到此游历,提笔挥毫,吟诗作赋;无数场开坛讲经,宣扬佛家思想。这些南来北往的人有的天纵才情,有的放荡不羁,演绎着各色的传奇人生。大雁塔,为什么令那多人都心生敬意,顶礼膜拜呢,我想更多的是民族精神的寄托与皈依,我们曾经这样强盛过,曾经创造了这样灿烂的文明,当然这些建筑、书法、艺术的成就与盛世王朝的推动是密不可分的。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