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便有增加福慧机会的好文

先给出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8846a70100my3q.html

个人觉得此文讲解<<心经>>非常好的文章,感谢作者写出了这样的佳文!

度 你 成 佛
     孔宾讲《心经》

    沐浴更衣,洗面净手,向本师释迦牟尼佛,元音大师,南怀瑾大师,缠
中说禅大师顶礼!今天弟子孔宾,诚惶诚恐,解读《心经》,其原因是有一位美
丽的女孩子过生日,想送她一份礼物,而世间最美好的礼物莫过于无价之宝的佛
经,但弟子才识浅薄,没有能力及时间解读其它大厚本佛经,故选佛经中最核心
的也是字数最少的《心经》。由于佛经是大道,所以弟子这次解读,尽量用最通
俗的语言,用最简洁的方法,让有缘得到此解读的人也能明白,给他们指个去处
,以便有缘人尽快见性成佛,证成大道。

     先把《心经》抄录如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
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
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
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
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
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
婆诃。

    《心经》很简单,就那260多个字,但许多人看后不懂,因此才有许多
大菩萨来解说,本人今天也来解说一下,解说之前先做一定的铺垫,所以就先把
《心经》放在一边,等一切铺垫好啦,再回过头来解说,这样就很容易明白,下
面就先谈几个铺垫,虽然铺垫很枯燥,但为了证成大道,希望各位还是要耐心的
看下去。
     一,人
    在佛法上有六道轮回之说,具体的是指天道,修罗道,人道,畜牲道,
饿鬼道及地狱道。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有六个系统,这六个系统是各自封闭的,不
能同时既在这个系统又在那个系同中,这六道又分为心与物的六道,物的六道就
是指物质的,心的六道就是指心理的。要想从一道进入另一道,必须先打破当前
的一道,然后才能进入另一道,比如你现在是人,如果你看宠物狗深得女人的喜
欢,你也想当宠物狗,那这个理想很难实现,你必须先打破人道,怎么打破?就
是先死了,再投胎到畜牲道中去当宠物狗,可能有人说,不对啊,许多女人叫心
爱的男人为小狗,这不是入狗道了么?不是那样的,那只是个比喻,不能当真嘀
!心理上的也是一样,如果你心情愉快,那基本上就是天道,突然有人骂你,你
烦恼痛恨,那你就时入了地狱道啦。
    这六道轮回,人是其中的一道,至于什么是人,这是人自已规定的,凡
是能直立行走,会使用工具的就叫人,所以人只是个代号而已,以后凡是看到能
直立行走,会使用工具的,你认得是人就行啦。六道中其它五道,我们只看到畜
牲道,其它的就看不到啦,其原因是我们的能力有限,除非你修行成佛,否则很
难看到,或者说你打破人道投胎到其它道中,但到底是去到了哪里?这是人道这
个系统里不法知道的,所以就不多谈啦。

    二, 人都在缠绕中
    知道了什么是人之后,再说人的处境,人都是处在缠绕中,当然其它道
也一样,不过人道容易理解,所以就专说人。人的缠绕主要是物质及心理两个方
面,先说物质的,物质的在佛法叫色法,以身体为坐标点,身体之外的有宇宙,
日月星晨,山河大地,房物食物,亲人朋友等等,总之可统称为身外之物,要想
摆脱物的缠困,哪就只有一个字,就是脱,脱掉它,把身外之物都脱掉,直到你
的内衣,最后只剩下赤裸裸的你的身体,许多人认为,这个身体就是你自已,其
实不是的,那不真正的你,那只是你的房子,原因是这个身体也可以脱去,总有
一天会死的,然后你再观察一下你的身体,有眼耳 鼻 舌 身意,这六个东西佛
法上称为六根,前五个属于物质的,后一个意属于心理的,眼能看物,耳能闻声
,鼻能嗅香,舌能变味,身能触受,意能变别万物(这个变别对应的叫法)后面
对应的色声 香 味 触 法在佛法上叫六尘。
    再来说心理,心理就是意识,谈到这里就必须先说一下佛法上的唯识学
上分类,一般人只知道意识,其实在唯识学上还有未那识,又称第七识,阿赖耶
识,又称第八识,大家常说的意识,是第六识,为什么只有六,七,八识?前面
的一,二,三,四,五识跑哪里去啦?其实那里都没跑,就在上面站着,前面的
六根对应的六尘,其中间相互影响,而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就称为前五识
。第七识就是大家常认为的“你”,其实他是个假的,凡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东西
都是这个第七识在作怪,而第八识是个仓库,你多生之中所做善恶事种子都在里
面包藏着,遇到外缘就生出了果实,果实又生成了种子,就又包藏进第八识啦,
如此反复,因果不断。第八识就象是一个电脑软盘,在一台电脑上如果哽件坏啦
,软盘不能运行啦,可以把软件安装到另外一台新的电脑上,继续运行,对人也
一样,人死了,第八识又投到另外的一个新的人身或者说其它道的身上,继承运
行。这八个识也就大家常说的心,故八识也叫八识心王。谈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把
上面的进行一个完全的分类啦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色 声 香 味 触 法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这上面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叫十八界。其中的六尘就叫做“色”。
     以上是横的分类,下面还有纵的分类,那就是:
     色、受、想、行、识。
     这五个在佛法上称为“五蕴” 何谓“五蕴”呢?“五”,即色、受、
想、行、识。“蕴”,即积聚。“五蕴”又称“五阴”,意指五种妄想妄动,蕴
集不散,象阴影一样遮住了我们的智慧光明,使本来具有无上妙智的大神用,发
挥不出来。五蕴的色蕴,就是一切色法。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色相,我们的眼、
耳、鼻、舌、身五根,乃至于色、声、香、味、触五尘都属于色法。受、想、行
、识四蕴属于心法。所以,五蕴中有色法、心法两种。但是,心法也不离色法,
为什么这样说呢?心者,乃是我们对境生起来的念头和思想。世间法称“思想是
客观环境的反映”,佛经称之为“六尘缘影”,即根尘相对,集而生起的思想和
念头。也就是说,心原本是没有的,它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并不单独孤立地起
作用,而是由于不觉,不觉就是不明白,糊里糊涂的,受到种种色法的污染,才
生起了种种的心念。因此,心是六尘落谢的影子,简称之“集起为心”。所以说
,色法就是心法,心法就是色法。
      我们人呢,都执着自己的身体为“我”。小孩子一开始学东西,就
知道他的身体是“我”,这就是分别我执,已经俱足了色蕴,  随着小孩慢慢
长大,则生起受、想、行、识四蕴。这四蕴是从生以来就具有的,谓之俱生我执
,属于心行方面。因为有了我们这个身体,就需要衣、食、住、行来维持生活,
来养活这个身体。所以,对境就会生起受蕴。既然要衣食住行,对其就有接受、
领纳了。而这个受又有苦受、乐受、舍受之别。苦受,就是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
,没有满足自己的心愿,不合自己的习惯,就觉得苦了,叫苦受。乐受,就是满
足了自己的要求和愿望,适合自己的习惯,就感到高兴快乐,叫乐受。而平常既
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就是舍受。这就是受蕴的三种类别。
      领受了前境之后,由于享受的需要,思想就来了。因为人的欲望是
无止境的,所谓“欲壑难填”,欲望深得象大海一样,象无底洞一样,永远也填
不满。总是想怎样能活得更快乐,怎样能更好地享受等等,辗转不停地想,这就
是想蕴。
      光想不行,光想事情怎么能成就呢?必须借助于行为,这就是行蕴
,也就是计划、实行。这个行呢,也是迁流不息之意。因为在你付诸于行动的过
程中,思想一直不会停止,总是随着这个问题在转个不停——迁流不息。
      在计划实行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成为知识了,这就是识蕴。比如
,一个男人见到一个女人,从音容笑貌、举止言谈、待人接物等方面很有好感,
心里领受了这个境界。女的看男的,也是一样。双方都想着如何能与对方结合在
一起,便积极地付诸行动,经不断地接触了解,并逐渐有了经验,这个恋爱方面
的经验就成了知识。总而言之,我们众生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无时无刻不为
五蕴所困扰。五蕴就象乌云一样笼罩着我们的身心,使我们迷惑不觉,妄堕苦轮
。它正是我们在六道轮回中生死的根本。
    三,四谛
     什么是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这四谛
    第一,苦谛:是三界内的苦果,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你也别管
什么三苦八苦的,反正让人感到不痛快的就是受苦,这些苦皆由人们起惑造业的
结果,苦的来源就是集谛。
      第二,集谛:是三界内的苦因,集意谓集聚,也就是上面的五蕴集
结在一起,造成烦恼。依惑造业,随业受报,这就是佛教所讲如是因,如是果,
因果轮回的规律,这叫做集谛。
      第三、灭谛:灭是寂灭,摆脱之意,指的是灭除烦恼和生死之累,
灭去贪嗔等烦恼和善恶诸业,就可以不再受三界中的生死,也就是修行有成果啦

    第四、道谛:道是道品,修行的方法,要想灭苦必须修行,所以这道谛
,就是大乘、小乘共修法门,所谓小乘就是自已修成之后只管自已,不管别人,
大乘是自已修成之后又去度别人。不但小乘阿罗汉可依此修行,就是大乘菩萨也
要依此道品修行。但是修法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不同。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
达到证道去苦的目的就行。

     四, 十二缘起生起轮回
    印度原始佛教的核心理论。又作十二有支、十二因缘。指无明缘行,行
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
有缘生,生缘老死等十二支。缘也就是条件,有了无明这个条件就生出行,如此
类推。这十二缘起头尾相接,轮回不断,这就是我们轮回的原因。
    无明:无明就是无知而产生的妄想,就是六根六尘相对相互影响而产生
的妄心妄识。它并不是实有之物,但它是一切轮回的根子,在没明白之前称为无
明,但你明白之后就知道它只是幻心妄执。所谓明白之后就是你知道了它只是个
妄想,这个知道就叫正觉,也叫菩提,反过来可以利用无明所产生的五蕴当工具
去做许多大事,又叫做妙用。就是这个无明造成生死轮回的第一因,就象一台汽
车,本来好好的在那里停着,这无明就象一把打火的钥匙,在你没明白之前你不
知道这个钥匙是什么就称为无明,当你一明白了就知道原来是把钥匙,明白了之
后就可以利用这把钥匙把汽车打着,当然没明白也是同样把这台车打着,不过哪
是糊里糊涂的打着的,由于这个钥匙是打火条件,哪么下面的行就开始啦,也就
是汔车发动啦。
      (2)行:即身、语、意三行,亦称三业。行乃因无知无明而产生错
误的身、语、意三业。此行,不只是指错误的行为,也包含行为余力的习惯力。
不管我们的行为经验是何种情形,均不会轻易地消失,一定会留下一些余力被保
存蓄积起来,而成为知能、性格等素质。这一行,就又生了后面的认识。
      (3)识:识就是六识,是指‘认识作用’或‘认识主观’而言。也
是大家常说的个人认识。
      (4)名色:乃指识之所缘的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5)六处(六入、六入处):指眼以至意的六根。意就是感觉、知
觉的能力。
      (6)触:就是根(六根)、境(六境)、识(六识)三者的和合,
也就是由根、境、识而有感觉。
      (7)受:和五蕴中的受相同,意指苦乐等感受。
      (8)爱:就是渴爱,意指如渴者求水般激烈的欲求。缘认识而起的
苦乐等感受一产生,对苦受就有憎避的强烈欲求;对乐受就有爱求的热望。这些
强烈的欲求或热望,就是爱。也就是以爱来表示对苦乐受所产生的爱憎之念。
      (9)取:前面的爱,是指心中产生激烈的爱憎之念,而取是对爱念
生舍取之实际行动。也就是‘爱则夺取,憎则舍弃、伤害’的实际行动。或者可
说是,由于身语的取舍选择行为。杀生、偷盗、邪淫,或妄语、恶口、两舌、绮
语等身语业,均可涵盖于‘取’之中。
      (10)有:即存在。广义的说,有是现象的存在,与行、有为(有作
为的)一样,也就是一切的存在。因十二支皆是有,故亦称十二有支。在此意义
上,有,可分为业有与报有,业有是指善恶业的存在;报有是指善恶业果报的存
在。有’之下为‘生’。
      (11)生:指有情(就是有生命的东东)生于某一有情的部类(也就
是六道中的某一道)或指日常生活有某种经验产生。前者是指担负有情过去全部
经验的余力(即知能、性格、体质等)而生。故每个人均具有一定的素质。后者
是指以人的素质(有)为基础,而有新的经验产生。总之,二者均是自‘有’产
生新的‘生’。
      (12)老死:在缘起经中,于老死之后加上了愁、悲、苦、忧、恼。
认为生以后会产生老死等苦,而以老死代表一切的苦恼。
    总之,无明、行与爱、取、有等错误的思想与行为,一定会遭受到苦恼
。而以十二缘起为首的种种缘起说,也就是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三界轮回的一
切苦恼,就是由于无明、渴爱等烦恼及行、取、有等业因而产生的。这些是佛讲
给小乘人听的,不是我们分析的重点,了解了就行啦。

    大家知道了以上横的及纵的分类,哪么有一个问题就来啦,到底这个五
蕴及八识是怎样产生的呢?回答是:是你的佛性产生的,也就那个真正的你,现
在我们来认真的重新来分析一下,层层脱去各种缠绕,最终找到真正的你,找到
了真正的你,才能连根拨起,就象你要到北京去,首先你要知道北京的位置,然
后再向北京方向前进,至于你是坐汽车,火车,步行还是坐飞机,哪是你选择的
工具问题,总之找到方位,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到就行,只不过时间的长短问
题。
    目前我们已经知道,缠绕我们的是五蕴身,这些都是假的是各种因缘合
和而成,凡是假的都会最终消失,所以要一层的脱掉,身外之物上面我们已脱到
只剩下身体啦,但这个身体也不是你,而是你的房子,真正的你就在这个房子里
住着,哪么关于五蕴及各种识的真正幕后操作者就是真正的你,所以我们把五蕴
也脱掉,把六根六尘,六识也脱掉,这样就把真正的你所操纵产生的东西全部脱
掉完啦,那么最后只剩下了一个赤裸裸的东东,那就是真正的你,这个你又叫实
相般若,它的长相没法描述,不是黄也不是红,要是黄或者说是红,那我们很好
认,但它长的却象个“空”,所以不好描述的,佛法上也就用了一个“空”来描
绘,称实相“空相”或者说是实相“无”相,就是那个东东长的象个空,也象个
无。(这样一来麻烦就大啦,因为许多人看到空就认为什么也没有,错啦!)是
众生之本来面目,如来之法身。亦称妙明真心、佛性、法性、真如、涅槃、大圆
觉海、菩提,道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为真,是实实在在的天真佛。我
们大家,乃至一切众生,无量劫来本来具有,而且个个平等,同样俱足,不增不
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亘古亘今永恒不变,这就是无形无相的性,也叫做自
性、法性、佛性。所以以后当你看到以上各种称呼时就知道是那个东西就行啦,
不要被各种名子所迷惑,按现在话说,这个佛性就是本体,是个万能体,他能生
万法,或者称形而上的东西,这样你就好理解些。
        那么,我们平常所说的心又是什么呢?是我们人的根与尘相对
而幻起的一种感觉。上面我们讲苦集灭道时你就晓得,集是根尘相对集合起来的
幻心,是个影子,是虚假的。它是客观环境的反映,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对各个相应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对而生出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
、身识和意识,六根、六尘、六识集合起来而产生出念头和思想。假如没有客观
环境,就根本没有心。所以,心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舍浮佛讲:“心本无生因
境有。”就是说这个道理。故客观环境、外在境界是生起心的外在原因。那么,
内在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性。性是生起心的根本,生起心的能量,是心的本原。
没有性,对境生不起心来。犹如电,虽不能目见,但一切照明、动力等等都是它
在起作用。之所以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思,均是自
性的作用。视性、闻性、嗅性、尝性等,均具有各种功能,能发挥各种作用。所
以,心是由性生起来,才派上用场的。性是体,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性是
真实永存的,但却无形无相,经上有时亦谓之“真心”。心是虚幻的,但却有形
有相,是形而下的。众生往往被各种虚妄的假合之相所迷惑,认妄为真,执着追
逐不已,因此被各种无明烦恼所束缚,被各种业障所蒙盖,不见自性光明,不得
自在,而落于六道轮回,生死流转,不得解脱。唯识上的八个识,就是我们说的
心,所以八识又称八识心王。
    假使大家明白了什么是性、什么是心,二者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就
明白心与物俱虚幻不可得,因而放弃身心世界,不再追求执着,这就是明心!讲
到见性,性虽本有,但无形无相、无声无嗅,不可耳闻、不可目睹,不可以知知
、不可以识识,只可慧照、妙观、领悟、神会。由此可见,所谓见性,不是用眼
睛去看,不是用头脑去想,更不是用第六意识去分别猜度,而是心地法眼,亲切
深彻地体会与神领。但是古德云:“体无形相,非用不显;性无状貌,非心不明
。”这就是说,要见性必须从明心上下手,离心无性可见。现在你晓得了我们平
常的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并从此悟出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且深信不疑,
这就是见性!这就是开悟!但这只是理上的开悟。总之性是真的,心是性所生的
是假合的,是因缘生的,凡是因缘生的都有生灭,而只有那个自性不是因缘生,
所以不生也不灭。
    所谓的见性成佛,就是要见这个性,要证得这个自性,亲自看到,真证
得啦,就叫证悟啦,豁然大悟,这就叫悟了菩提,原来一切法本自无为,这是指
形而上的那个自性本体来说的。而一起用,皆是有为,这是指形而下的各种心来
说的。现在既然从理上知道有性这个本体,有这个万能体,用比喻说就是有这个
北京,那么下面我们就谈谈怎样亲自去到这个北京,及使用的工具。

     五,修道,证道
    整个佛法,其目的就是要你找到这个真正的你,但找到的方法有八万四
千法门,意思是方法很多,就象到北京有很多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有,念佛,参
禅,修密,各种观想等,在现在这个社会,由于我们时间有限,工作忙碌,所以
我们要选一个最快的法门,也就是坐飞机去北京,那这个法门就是观照,也可以
称为观心,其实其它的所有法门最终都是要归一到这个观心法门上,佛法上讲称
为观照般若,般若”是梵文,其意义很广,内涵幽深。把它译成智慧或大智慧都
不尽其义,表达并不完善。因无上庄重之故,而沿用了梵文的音。“通达世间法
和出世间法、应用得圆融无碍、恰到好处”,若这样来讲“般若”的含义,还稍
微能尽它的一点意思。简单地讲,般若就是妙智慧,或者是真心。
      妙智慧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聪明智慧的世间智,也不是外道有漏法
(指不完美的)修得的智慧,而是含有无漏法(完美的)之圣意的无上妙智,是
宇宙间真正的大智慧。此乃是大智若愚,是真心实相(佛性)的妙用。世间智的
世智才聪是有所知,是分别,分别是最坏的妄心,大智若愚而不是象傻瓜、呆子
一样,也不是象木头、石头一样,凡事无动于衷,而是不加分别、不加取舍,好
坏、长短、是非还是了了分明,但好的不爱不取,坏的不憎不舍。因为好坏无非
是你的妄心分别,均是梦幻泡影,了不可得,又何必痴迷地被假相所惑,跟着外
境转动呢?
    用这个方法的也叫般若法门,是大乘道最后成就的大法,所谓的三世诸
佛以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不修般若是无法成就的。
    那到底波罗密多是个啥啥好东东?“波罗蜜多”是梵语,是音译。“波
罗”译为彼岸,“蜜”是到,“多”是上,整个意思是到彼岸之上。这里用了比
喻手法,意思是一切众生都纷扰在生死苦海的此岸,生死轮回,苦不堪言。我们
要渡过生死苦海,要成大道,就要发心修行,这叫做“入流”。就是初果罗汉。
辟支佛发心修法,发心自度自了,也上法船了。随着功夫的精进,就到“中流”
,到了海当中了。功夫再精进,就到彼岸了,这是“波罗蜜”。但是到了彼岸并
不算究竟,因为还在法船上,只有弃除法船上岸,到了彼岸之上,才算究竟。而
我们要到彼岸之上,就必须依靠般若,就是用无上妙智慧照破无明,照破我们的
妄想心,照破一切世法、出世法、有为法、无为法,一切都不可得,才能脱离生
死苦海,到达彼岸之上。否则,只不过是入流、中流。而罗汉、辟支佛法执还未
除,还在法船上,没到彼岸之上,所证的涅槃是有余涅槃,仍不究竟。只有通达
世法、出世法,处理一切事物圆融无碍、恰到好处、无有偏倚,我法二执消尽,
了却分段、变易二死,这才可以说是到达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所以,“波罗蜜
多”也可以译成“究竟彻证”,能实行一切自行化他之事,能乘此大行由生死之
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所以这个法是最好的法。那我们就选这个法,这个法的重点
就是用大智慧去观。
    观就是观看,看是看见的意思,看见啦就是觉察啦,觉察就是我知道啦
,我知道重点在知上,看见什么?我知道个什么?看见及我知道了许多念头及动
作,大家都有一种经验,就是我知道。。。这个我知道的后面有许多东西,比如
,喝酒时,我知道快喝醉啦,做饭时我知道我在做饭,好象有个人在后面看着似
的,其实你只要保持着这个我知道,在行住坐卧之中,一切之中,都保持着这个
我知道,这就是般若慧观,时时观看着自已的念头,念头来了不管它,去啦也不
管它,任它来去生灭,念头的生灭是一个来了,又去了,也就是念头生了又灭了
,又一个再来,再去,不会同时来两个,只能一个一个的来,由于来去时间极短
,所以念念想连,刹那生灭,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形成意思流,由于你时时观看,
开始来去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念头来去的时间间隔就长了点,就在前
念已去,后念没起之时,那一段空灵你看到啦,那就是你的本性,就是佛性,就
是自性,这样你就认得了什么是性,就算是见性啦,其实这个性时时在面门放光
,只是你日用而不知,这样你时时用功,就是修行,观到功力深啦,起心动念,
时时明白,个个清楚,来的时候不欢迎,念头就自已跑掉啦,去的时候不追求,
不理它何处消失,也就是把你的真心当主人,就是那个能看的,能知的那个东东
,把你的念头当仆人,你看着仆人来去,但不跟着他跑。这样如果观行渐深,观
到妄心杂念,既不来也不去,正好,一段空灵,得初住休息之境。但要知道那一
段空灵就是你的自性,佛法很简单,没有那么复杂,要敢于相认。
    下面我来谈谈我的经验,我采取的就是上面说的观心法门,在日常生活
中,时时保持着这个观,也就是我知道,盯盘时我知道我在盯盘,写字时我知道
我在写字,就这样修下去,开始时不能时时保持着,有时跟着念头跑啦,这很正
常,慢慢就习惯啦,如果跟着念头跑啦,就要凛然一觉,就又回到了“我知道的
”状态。在睡觉时,把身体平躺,双脚并列,稍微有点距离与肩同宽,两手平放
在身边,手心向下,或者说采取菩萨卧,也就是侧身向右而卧,右手托着右边腮
,左手放在左腿胯上,舌抵上颚(平时也是一样),保持着上面说的观心方法,
看着念头的自由来去,如此下去而已!
    谈到这里,各位可能要问啦,见性能如此简单么?不敢相信那一段空灵
就是自性,不要怀疑,要当下确信,哪就是你的佛性,但哪不是纯粹的,还是处
在形而下的,由于有五蕴的存在,有各种念头的来去,所以你看的还不是很清楚
,不是完全的,原因是这个五蕴时时把佛性蔗盖着啦。就好象天空中云彩太多了
,你看不到真正的天空一样。佛性的作用结果就是生起五蕴,由于有了这五蕴的
运行所以你就能动,能想,能听,能看,故此你在五蕴起用的中间的那一个空间
见到的这个自性是不全面的,是不究竟的,就象你在云彩盖不着的地方看见的天
空,面积很小,所以是不全面的。故此这时你还在路上,还没有到真正的北京,
在这个过程中,其它的方法会有四禅八定之说,你不要去管那么多啦,我们修的
是最高级的法,是坐飞机的,所以不要管那么多,我们的目的是只要快点到北京
就行。/
    就这样我保持着这样的观心,大约有一年左右吧,有一天,我有朋友来
,喝了点酒,我知道可能有点醉,就多放了点茶叶,想解解酒,结果平时爱喝白
开水,突然喝茶放多啦,就睡不着,睡不着,就保持着观心吧,慢慢的,我看见
天花板上有一只灯管,就是那种细长的,竖着向我慢慢移动,当移动我的头顶时
,突然掉了下来,“啪”的一声,五蕴皆空,那时没有身体,没有六识等十八界
,空无一物,只有一个昭昭明明的灵知,这个灵知是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很快
天就亮了,好象时间很短,其实有好几个小时,一念动就回来啦,我知道我悟道
,证道啦,然后连续几天拉稀,也就是把体内的脏东西排出来。这个过程,在禅
宗称之为打开本来,亲证道体,就象你在一间黑房间里,突然打开电灯,这个突
然就是“啪”的一刹间,如太阳照耀万物,一刹那普照大地,云彩都没有啦,这
就叫佛光普照,哪个“啪”的一刹那间,就是观照的照,观是在修行过程中,照
是证见了道体。那个状态是很难描述的,因为什么都没啦,实相般若现前,五蕴
皆空,就是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及物质世界一切都空,这里的空就是没有
啦,看不见啦,而五蕴空后的状态是无可言说。一说就错,但是为了言明这个状
态,佛法上用了个“空”字,因为好象有这个空的形相,就用这个“空”字来代
表,这一代表就有点麻烦啦,因为许多人把这个“空”理解成啥也没有啦,理解
错啦。你说空吧,感觉是有,有个灵灵昭昭的东西,这个空中隐藏着万有,所以
叫非空,你说有吧,确实没有任何东西,所以叫非有,这就叫非空非有,既空即
有,所以你看佛法到这时,如果你没有亲自证道,你怎么能理解,在这个状态之
下,其实你进入了形而上,处于无为状态,为此又把这个状态描写为如如状,无
所从来,无所从去,称为如来,也叫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
变。真如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其性不改不变,故曰真如,也就是众生真实如
如不动之本来面目,亦是一切众生应缘起用的灵妙真心,亦称佛性、法性、自性
等。修佛就是要亲证这个真如的。因为佛性是无形无相的,故不可名状,绝念离
知。就是五蕴都脱落啦,不是用言说可以说到的,所以叫“言语道断”;也不是
用我们的思想、推理、想象所能得到的,所以叫“心行处灭”。言语说不到,情
识不能及,不可言说,说了即不是,所以“动念即乖,举心即错”。只有言语道
断,心行处灭,才能相应。
      佛最后在灵山佛最后在灵山一会,拈花示众。因为我们不在现场,
所以不知佛说法说到了哪里啦,我估计佛就是说到了这个形而上的道体,因为没
法描述,所以他不讲话,只把天人供养的花拈起来,举示大众。这时候,在会的
人很多,天上的、人间的,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天人罔措。只有迦叶尊者
会心微笑相应。(摩诃迦叶尊者心领神会,契入佛的提示,微微一笑,与佛心心
相印。)佛立即宣告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
立文字、教外别传,付于摩诃迦叶。”从斯开创了禅宗法门。这是直指人心、见
性成佛的圆顿法门,不是四禅八定的渐次禅定法。所以,无言说可表,无文字可
立。后来的大祖师讲到这里就把手一背回方丈室去啦,大家都不懂,因为没办法
说啦,一说就错,所以向上一路千圣不传,不是不传,是没法传,也找不到合适
的词来描述,只有修行的人到时自已感受啦。但是为了让大家明白,我还是尽力
来描述一下。
    在那个状态下,(以后我学禅宗用“那个”来代替“空”)五蕴都空(
脱落)啦,所以没有一点痛苦,其实这种状态就是入定,许多人打开本来,不一
定是在睡中,任何状态中都行,比如有的在坐中,有的在走中,你们有时去禅寺
里,会看到那些各种种样的塑像,入定的姿态千奇百怪,所以不知道你是在什么
中就打开啦。这其中还有机缘成熟,大菩萨来接引的问题,比如你在打坐,突然
看见一个菩萨给你一个东西,你用手去接,原来是一个炮,“啪”的一声炸啦,
你就在这一刹间证道啦,总之打开的方法多种多样,这就看个人的机缘啦。一念
动你就回到了形而下,这时你的五蕴又开始运行啦,就是回到了形而下,由于你
亲证了佛说的万法皆空,所以你根本就再也没有什么痛苦,获得了大自在,因为
五蕴皆空,你一了百了。到这里再说明一下,那个佛性不是在你亲自证道时才有
的,它一直存在,只不过你平时没注意,就象天空中有云彩,这个云彩比喻你的
念头,你平时只注意到了云彩,由于云彩太多,遮盖着了天空,所以你就看不到
,对于佛性,由于念头遮盖着了佛性,所以你就看不到,再说你也不知道去看,
因为你跟着五蕴跑啦,或者说你跟本就不知道有个佛性的存在,糊里糊涂的过日
子,枉在六道里轮回。所以当一块云过去,另一块云没过来之时,中间有一段晴
空,这时你就看到啦,但是这看的面积小,看的不全,比起天空中没有一丝云时
差远啦。修法也一样,当前念与后念之间有一段空灵时,那个佛性就出现啦,这
时你就观到或者说看到啦,那个佛性,不管你是在任何时侯都是存在的,都在起
作用,所有的万法都是他生的,所以是万能体,这样大家明白了吧!
    见性成佛,现在证见本性啦,你真的成佛了么?不是的,离真正的成佛
还差很远,成佛要功德,福德圆满,所以见性之后更要修,所谓的修是在事上修
,在日常生活中修,这个修与上面说的去证道的那个观心的修有点不同,因为那
个修,你证道之后,还是一直在修,在照,自然而然的就是其中,而这个修是把
该了的随缘都了了,不味因果,比如你借别人的钱,该还的就要还给别人,未了
的缘不知道有多少,在多生累劫之中,谁知道你做过多少恶事,善事,好的就不
说啦,恶的你要还,只不过从此以后你只做善事,莫做恶事。这就是日常的修行
,说到这里来一首诗总结一下比较好。

     般若观照妙法门
     念来念去自由中
     啪的一刹震天响
     昭昭明明无相空
     空而不空藏着有
     妙用五蕴起万行


    这首诗前两句写修行观心,中间两句写证道打开本来的情形,最后两句
写佛性的妙用。这一写诗,我又想起五祖的两个弟子,一个叫神秀,一个就是六
祖,当时五祖老了,想找个传人继承衣钵,于是就要求弟子们每人做道偈,来考
考,结果大弟子神秀就做了个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一看写的不错,但是没悟道,为什么没悟道呢,因为他还有个身及
心,所以从在这道偈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还处在修行的路上,就象上面我们说的还
处观中,还没有打开本来。但修行的方法是正确的,所以五祖让弟子们都有好好
的学习这首偈。
    而六祖作的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一看,说也没悟道,为什么没悟道呢,是因为六祖修行已经打开了本来,
见到了那个无相空,他错在本来无一物上,其实不是真的无一物,佛性是个万能
体,它的长相象个“空”,只不过“有”包含在那个所谓的“空”里面去啦。但
六祖比五祖更上一层楼,所以五祖就把衣钵传给六祖,后来五祖讲《金刚经》给
六祖听,结果六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大悟,于是感叹的说出了下面几
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
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到此时才是真正的认识了那个万能体。才算真悟。
所以如果五祖看过我上面的偈可能会说:学的不错,修行,证道及起用,也就是
常说有体相用三位一体都有啦,衣钵就传给你孔宾吧。(开个玩笑而已)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keos/p/5295907.html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