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前770年—前256年),商朝之后的周朝京都从镐京东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之前周朝国都在镐京之时称为西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时期,因此这一时期又称春秋战国时期。 政治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这一转变是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东周基上进入了铁器时代。
春秋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历史公元前770年,因为内乱和犬戎入侵,周平王被迫将国都从镐京迁至洛邑。因洛邑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平王东迁以后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互相攻伐,周王室衰微,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周桓王率军队去讨伐郑国,郑庄公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说明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虚名罢了。前685年,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之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死后,五公子夺位,齐国内乱不止。南方的楚国兴起,消灭了其北方的几个小国之后将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以抵抗楚国进攻为名试图再次大会诸侯以成为霸主,但宋国实力威望不足。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宋楚两军交战于泓水。楚军渡河时宋大司马子鱼建议宋襄公“半渡击之”,宋襄公称趁敌渡河时攻击是为不仁不义拒绝建议;楚军渡河后子鱼建议趁楚军列阵混乱之时攻击,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义为由拒绝。楚军列阵完毕后发起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伤重而死。楚国称雄一时。前636年,晋国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军队护送下继承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为霸主。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崤一战,秦全军覆没,转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楚国在城濮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楚庄王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更为强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祭天地的鼎的大小轻重,意在灭周自立,此即“问鼎”一词的来源。周定王十年(前597),楚与晋会战于邲(今河南武陟东南),大胜。不久又进兵围宋,晋人不敢去救,于是中原各小国纷纷归向于楚,楚人称霸中原。后来晋楚两国再度爆发两次大规模战役(前576年的鄢陵之战、前557年的湛阪之战),虽皆以晋国获胜收场,但楚国在中原地区仍与晋国保持势均力敌的态势。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于是由宋发起,于周简王七年(前579)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此后战争大大减少。 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吴王阖闾重用孙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吴军攻进楚都郢,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吴军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勾践求和,贿赂吴臣伯嚭并送给吴王珍宝和美女西施,自己亲自为夫差牵马。吴王拒绝了伍子胥联齐灭越的建议,接受越国求和,转兵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在周元王三年(前473) 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前455年,晋贵族智氏攻赵氏,并胁迫魏韩两氏出兵。战事持续两年,后赵氏游说魏韩两家倒戈,灭智氏,瓜分智地并把持晋国国政。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幽公仅余绛、曲沃两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即为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政治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事件达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 经济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普及,春秋时期除使用块炼铁外,还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了锐利的工具,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在青铜冶铸方面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侯马大批铸造陶范的出土,显示出这一时期青铜冶铸业和采矿业的规模很大、水平很高。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已经大量使用货币。金属货币的流通,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文化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实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历史转型。在春秋这个转型期,尽管夏商周以来的传统观念仍在人们心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普遍地发生着影响。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随之而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又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某种改变,这些变化正是春秋时期思想文化转型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
战国
战国时期(前476年,一说前403年~前221年),或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历史上秦统一中国前属于东周的一段历史时期。关于战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史学家有不同的争议。《史记》定战国的开始于前476年(周元王元年),《资治通鉴》定战国的开始于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前221年),请参见秦统一中国之战。战国的名称来自于西汉刘向编的《战国策》。 历史 战国时期诸候混战,社会非常不稳定。战国初期中国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燕后来的掘起,秦的中兴,越及小一些的国家陆续的被吞并或为沦附庸。到了战国中期,剩下来的七个主要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参考: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土地战代替了春秋时期政治上的霸权争夺,在这个时期铁器代替了石器和青铜器,春秋时的井田制被取消,牛被用来耕地。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得到发展。手工业的进步也很快。这些发展也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世袭的等级制度被瓦解,一些过去的贵族失去了他们的地位,而另一些那个时候的平民通过经商或其他的机会致富,甚至成为政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官僚制度发生了变化。为了应付这些变化,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变法,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进行李悝变法;赵烈侯用相国公仲连进行改革,在政治、财政用法家,教导用儒家;楚悼王用吴起实行吴起变法,“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韩国初期曾进行改革,但不彻底,造成一些混乱。后韩昭侯起用申不害,以“术”变法;齐国起用邹忌“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实行改革;秦国商鞅的变法为秦吞并其余六国创造了条件,史称商鞅变法。 中原边境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的发展也息息相关。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的威胁导致了战国长城的修建,秦、燕、楚、魏等国都修筑“限戎马之足”的万里长城。 战国后期韩、魏、齐、燕、楚等等国家都国力日衰,只有赵国有能力抗衡秦国,当长平一役秦国坑杀赵国四十万士兵后,赵国国力衰落,秦国最后用了十年时间,把六国一一消灭。文化 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墨子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的法家自立一见,厉行严刑峻法,庄子发展道家的无为而治,孟子为儒家在秦后的地位奠定了基础,杨朱学派的为我、贵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邹衍的阴阳家“五德终始说”,张仪、公孙衍、苏秦和范雎等纵横家,以谋略游说天下;许行的农家主张君民并耕而食。惠施、公孙龙、邓析子等名家主张辨别“名实同异”的逻辑;兼取各家学说的杂家,以《吕氏春秋》的帝王学为代表,还有喜欢引用历史典故和寓言故事的小说家虞初、燕丹子,世称“九流十家”。 战国时期的连年混战使军事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孙膑兵法》、《鬼谷子兵法》、《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战国时期的大事记 前473年 - 越灭吴,周天子命为伯(霸主)。 前468年 - 越迁都琅琊。三桓逐鲁哀公。 前458年 - 晋四卿共分范氏、中行氏地。 前453年 - 赵、魏、韩共灭智氏。 前447年 - 楚灭蔡。 前445年 - 楚灭杞。 前431年 - 楚灭莒。 前414年 - 越灭滕。 前413年 - 越灭郯。前408年 - 魏伐秦,占河西地。 前406年 - 魏灭中山。 前403年 - 三家分晋。 前386年 - 田氏代齐。前356年 - 商鞅变法。 前344年 - 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是七雄中第一个称王的。 前341年 - 齐国大败魏于马陵。 前325年 - 秦惠文王称王。 前316年 - 秦灭蜀巴国。前307年 - 赵武灵王采纳胡服骑射。 前306年 - 楚国灭越国。 前296年 - 赵武灵王灭中山国。 前293年 - 伊阙之战, 秦击败魏韩联军。 前286年 - 齐灭宋, 宋王偃死亡。 前284年 - 乐毅率五国联军占领齐国,杀齐湣王 。 前278年 - 秦将白起拔楚都郢,楚都迁陈。前260年 - 长平之战, 秦坑赵降兵四十多万人。前256年 - 秦灭东周,占王畿。前247年 - 魏信陵君率魏、赵、韩、楚、燕联军败秦于河外,攻至函谷关。 前237年 - 嬴政执政。前230年 - 秦灭韩。 前228年 - 秦灭赵。 前226年 - 秦攻燕,燕退守辽东。 前225年 - 秦灭魏。前223年 - 秦灭楚。 前222年 - 秦灭燕。 前221年 - 秦灭齐,统一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