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 持久化 mysql_Spark中cache和persist的使用及存储级别

本文介绍了Spark中cache和persist的作用,它们都是为了提高计算性能,通过缓存数据减少重复计算。持久化级别包括MEMORY_ONLY、MEMORY_AND_DISK等,根据内存和磁盘空间选择合适策略。建议在内存允许的情况下使用序列化级别的缓存策略,以减少内存占用并防止溢出。可以通过Spark UI或API查询RDD的持久化状态。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1.Spark中cache和persist的作用

不论什么系统,其性能瓶颈最后还是在IO,也就体现在输入和输出。所以在java企业级系统我们就经常使用缓存,我的场景是要对同一张大表进行很多不同的计算,我发现每次计算都会对大表重新加载数据,哪怕是用的同一个RDD,当我使用persist后,发现只有第一次计算会将mysql源表的数据加载到RDD,后面的计算会直接使用内存中的数据进行计算,而使用内存计算是秒级的。这不仅减轻了我数据库的压力,也加快了我计算的速度。

例如:val rdd1 = sc.textFile("xxx")

rdd1.xxxxx.xxxx.collect

rdd1.xxx.xxcollect

上面就是两个代码都用到了rdd1这个RDD,如果程序执行的话,那么sc.textFile(“xxx”)就要被执行两次,也就是会将文件里面的数据读取两次,耗时很长,我们可以把rdd1的结果进行cache到内存中,使用如下方法

val rdd1 = sc.textFile("xxx")

val rdd2 = rdd1.cache

rdd2.xxxxx.xxxx.collect

rdd2.xxx.xxcollect

如果使用cache后,第一次加载文件数据会放到内存,第二次collect会基于内存计算。复用同一个RDD的数据,而不会再重新加载文件数据。

2.Spark中cache和persist的区别

其中cache这个方法也是个Tranformation,当第一次遇到Action算子的时才会进行持久化

cache的存储级别默认是MEMORY_ONLY。

其中cache内部调用了persist方法,persist方法又调用了persist(StorageLevel.MEMORY_ONLY)方法,所以执行cache算子其实就是执行了persist算子且持久化级别为MEMORY_ONLYdef cache(): this.type = persist()

def persist(): this.type = persist(StorageLevel.MEMORY_ONLY)

3.Spark有几种持久化级别如下

1.MEMORY_ONLY

使用未序列化的Java对象格式,将数据保存在内存中。如果内存不够存放所有的数据,则数据可能就不会进行持久化。那么下次对这个RDD执行算子操作时,那些没有被持久化的数据,需要从源头处重新计算一遍。这是默认的持久化策略,使用cache()方法时,实际就是使用的这种持久化策略。

2.MEMORY_AND_DISK

使用未序列化的Java对象格式,优先尝试将数据保存在内存中。如果内存不够存放所有的数据,会将数据写入磁盘文件中,下次对这个RDD执行算子时,持久化在磁盘文件中的数据会被读取出来使用。

3.MEMORY_ONLY_SER

基本含义同MEMORY_ONLY。唯一的区别是,会将RDD中的数据进行序列化,RDD的每个partition会被序列化成一个字节数组。这种方式更加节省内存,从而可以避免持久化的数据占用过多内存导致频繁GC。

4.MEMORY_AND_DISK_SER

基本含义同MEMORY_AND_DISK。唯一的区别是,会将RDD中的数据进行序列化,RDD的每个partition会被序列化成一个字节数组。这种方式更加节省内存,从而可以避免持久化的数据占用过多内存导致频繁GC。

5.DISK_ONLY

使用未序列化的Java对象格式,将数据全部写入磁盘文件中。

6.MEMORY_ONLY_2, MEMORY_AND_DISK_2, 等等

对于上述任意一种持久化策略,如果加上后缀_2,代表的是将每个持久化的数据,都复制一份副本,并将副本保存到其他节点上。这种基于副本的持久化机制主要用于进行容错。假如某个节点挂掉,节点的内存或磁盘中的持久化数据丢失了,那么后续对RDD计算时还可以使用该数据在其他节点上的副本。如果没有副本的话,就只能将这些数据从源头处重新计算一遍了。

4.Spark中cache和persist的使用建议

默认情况下,性能最高的当然是MEMORY_ONLY,但前提是你的内存必须足够足够大,可以绰绰有余地存放下整个RDD的所有数据。因为不进行序列化与反序列化操作,就避免了这部分的性能开销;对这个RDD的后续算子操作,都是基于纯内存中的数据的操作,不需要从磁盘文件中读取数据,性能也很高;而且不需要复制一份数据副本,并远程传送到其他节点上。但是这里必须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恐怕能够直接用这种策略的场景还是有限的,如果RDD中数据比较多时(比如几十亿),直接用这种持久化级别,会导致JVM的OOM内存溢出异常。

如果使用MEMORY_ONLY级别时发生了内存溢出,那么建议尝试使用MEMORY_ONLY_SER级别。该级别会将RDD数据序列化后再保存在内存中,此时每个partition仅仅是一个字节数组而已,大大减少了对象数量,并降低了内存占用。这种级别比MEMORY_ONLY多出来的性能开销,主要就是序列化与反序列化的开销。但是后续算子可以基于纯内存进行操作,因此性能总体还是比较高的。此外,可能发生的问题同上,如果RDD中的数据量过多的话,还是可能会导致OOM内存溢出的异常。

如果纯内存的级别都无法使用,那么建议使用MEMORY_AND_DISK_SER策略,而不是MEMORY_AND_DISK策略。因为既然到了这一步,就说明RDD的数据量很大,内存无法完全放下。序列化后的数据比较少,可以节省内存和磁盘的空间开销。同时该策略会优先尽量尝试将数据缓存在内存中,内存缓存不下才会写入磁盘。

通常不建议使用DISK_ONLY和后缀为_2的级别:因为完全基于磁盘文件进行数据的读写,会导致性能急剧降低,有时还不如重新计算一次所有RDD。后缀为_2的级别,必须将所有数据都复制一份副本,并发送到其他节点上,数据复制以及网络传输会导致较大的性能开销,除非是要求作业的高可用性,否则不建议使用。

5.Spark中的持久化存储情况查看

开发测试时命令可以查询RDD的持久化策略:scala> rdd1.getStorageLevel

res17: org.apache.spark.storage.StorageLevel = StorageLevel(false, false, false, false, 1)

scala> rdd1.getStorageLevel.description

res18: String = Serialized 1x Replicated

UI界面上面查看持久化的数据:

当cache后查看持久化的数据:

425.html

当执行rdd1.unpersist(true)后,持久化的数据就会被删除:

425.html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