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垃圾回收的几种机制_Python 垃圾回收机制

每日三省吾身,我乃什么垃圾

a743f088165a735a1f9a485f32fa3726.png

生活中大家被垃圾分类折磨的死去活来,那今天跟大家聊聊Python中的垃圾回收机制

我们知道,Python 程序在运行的时候,需要在内存中开辟出一块空间,用于存放运行时产生的临时变量;计算完成后,再将结果输出到永久性存储器中。如果数据量过大,内存空间管理不善就很容易出现 OOM(out of memory),俗称爆内存,程序可能被操作系统中止。

而对于服务器,这种设计为永不中断的系统来说,内存管理则显得更为重要,不然很容易引发内存泄漏。什么是内存泄漏呢?

这里的泄漏,并不是说你的内存出现了信息安全问题,被恶意程序利用了,而是指程序本身没有设计好,导致程序未能释放已不再使用的内存。

内存泄漏也不是指你的内存在物理上消失了,而是意味着代码在分配了某段内存后,因为设计错误,失去了对这段内存的控制,从而造成了内存的浪费。

那么,Python 又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换句话说,对于不会再用到的内存空间,Python 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回收这些空间的呢?

计数引用

我们反复提过好几次, Python 中一切皆对象。因此,你所看到的一切变量,本质上都是对象的一个指针。

那么,怎么知道一个对象,是否永远都不能被调用了呢?

就是当这个对象的引用计数(指针数)为 0 的时候,说明这个对象永不可达,自然它也就成为了垃圾,需要被回收。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import os

import psutil

# 显示当前 python 程序占用的内存大小

def show_memory_info(hint):

pid = os.getpid()

p = psutil.Process(pid)

info = p.memory_full_info()

memory = info.uss / 1024. / 1024

print('{} memory used: {} MB'.format(hint, memory))

复制代码def func():

show_memory_info('initial')

a = [i for i in range(10000000)]

show_memory_info('after a created')

func()

show_memory_info('finished')

########## 输出 ##########

initial memory used: 47.19140625 MB

after a created memory used: 433.91015625 MB

finished memory used: 48.109375 MB

复制代码

通过这个示例,你可以看到,调用函数 func(),在列表 a 被创建之后,内存占用迅速增加到了 433 MB:而在函数调用结束后,内存则返回正常。

这是因为,函数内部声明的列表 a 是局部变量,在函数返回后,局部变量的引用会注销掉;此时,列表 a 所指代对象的引用数为 0,Python 便会执行垃圾回收,因此之前占用的大量内存就又回来了。

明白了这个原理后,我们稍微修改一下代码:

def func():

show_memory_info('initial')

global a

a = [i for i in range(10000000)]

show_memory_info('after a created')

func()

show_memory_info('finished')

########## 输出 ##########

initial memory used: 48.88671875 MB

after a created memory used: 433.94921875 MB

finished memory used: 433.94921875 MB

复制代码

新的这段代码中,global a 表示将 a 声明为全局变量。那么,即使函数返回后,列表的引用依然存在,于是对象就不会被垃圾回收掉,依然占用大量内存。

同样,如果我们把生成的列表返回,然后在主程序中接收,那么引用依然存在,垃圾回收就不会被触发,大量内存仍然被占用着:

def func():

show_memory_info('initial')

a = [i for i in derange(10000000)]

show_memory_info('after a created')

return a

a = func()

show_memory_info('finished')

########## 输出 ##########

initial memory used: 47.96484375 MB

after a created memory used: 434.515625 MB

finished memory used: 434.515625 MB

复制代码

这是最常见的几种情况。由表及里,下面,我们深入看一下 Python 内部的引用计数机制。老规矩,先来看代码:

import sys

a = []

# 两次引用,一次来自 a,一次来自 getrefcount

print(sys.getrefcount(a))

def func(a):

# 四次引用,a,python 的函数调用栈,函数参数,和 getrefcount

print(sys.getrefcount(a))

func(a)

# 两次引用,一次来自 a,一次来自 getrefcount,函数 func 调用已经不存在

print(sys.getrefcount(a))

########## 输出 ##########

2

4

2

复制代码

简单介绍一下,sys.getrefcount() 这个函数,可以查看一个变量的引用次数。这段代码本身应该很好理解,不过别忘了,getrefcount 本身也会引入一次计数。

另一个要注意的是,在函数调用发生的时候,会产生额外的两次引用,一次来自函数栈,另一个是函数参数。

import sys

a = []

print(sys.getrefcount(a)) # 两次

b = a

print(sys.getrefcount(a)) # 三次

c = b

d = b

e = c

f = e

g = d

print(sys.getrefcount(a)) # 八次

########## 输出 ##########

2

3

8

复制代码

看到这段代码,需要你稍微注意一下,a、b、c、d、e、f、g 这些变量全部指代的是同一个对象,而 sys.getrefcount() 函数并不是统计一个指针,而是要统计一个对象被引用的次数,所以最后一共会有八次引用。

理解引用这个概念后,引用释放是一种非常自然和清晰的思想。相比 C 语言里,你需要使用 free 去手动释放内存,Python 的垃圾回收在这里可以说是省心省力了。

不过,我想还是会有人问,如果我偏偏想手动释放内存,应该怎么做呢?

方法同样很简单。你只需要先调用 del a 来删除对象的引用;然后强制调用 gc.collect(),清除没有引用的对象,即可手动启动垃圾回收。

import gc

show_memory_info('initial')

a = [i for i in range(10000000)]

show_memory_info('after a created')

del a

gc.collect()

show_memory_info('finish')

print(a)

########## 输出 ##########

initial memory used: 48.1015625 MB

after a created memory used: 434.3828125 MB

finish memory used: 48.33203125 MB

---------------------------------------------------------------------------

NameError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in

11

12 show_memory_info('finish')

---> 13 print(a)

NameError: name 'a' is not defined

复制代码

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垃圾回收非常简单呀?

我想,肯定有人觉得自己都懂了,那么,如果此时有面试官问:引用次数为 0 是垃圾回收启动的充要条件吗?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呢?

这个问题,你能回答的上来吗?

循环引用

如果你也被困住了,别急。我们不妨小步设问,先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有两个对象,它们互相引用,并且不再被别的对象所引用,那么它们应该被垃圾回收吗?

def func():

show_memory_info('initial')

a = [i for i in range(10000000)]

b = [i for i in range(10000000)]

show_memory_info('after a, b created')

a.append(b)

b.append(a)

func()

show_memory_info('finished')

########## 输出 ##########

initial memory used: 47.984375 MB

after a, b created memory used: 822.73828125 MB

finished memory used: 821.73046875 MB

复制代码

这里,a 和 b 互相引用,并且,作为局部变量,在函数 func 调用结束后,a 和 b 这两个指针从程序意义上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很明显,依然有内存占用!为什么呢?因为互相引用,导致它们的引用数都不为 0。

试想一下,如果这段代码出现在生产环境中,哪怕 a 和 b 一开始占用的空间不是很大,但经过长时间运行后,Python 所占用的内存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撑爆服务器,后果不堪设想。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互相引用还是很容易被发现的呀,问题不大。可是,更隐蔽的情况是出现一个引用环,在工程代码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引用环还真不一定能被轻易发现。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事实上,Python 本身能够处理这种情况,我们刚刚讲过的,可以显式调用 gc.collect() ,来启动垃圾回收。

import gc

def func():

show_memory_info('initial')

a = [i for i in range(10000000)]

b = [i for i in range(10000000)]

show_memory_info('after a, b created')

a.append(b)

b.append(a)

func()

gc.collect()

show_memory_info('finished')

########## 输出 ##########

initial memory used: 49.51171875 MB

after a, b created memory used: 824.1328125 MB

finished memory used: 49.98046875 MB

复制代码

调试内存泄漏

虽然有了自动回收机制,但这也不是万能的,难免还是会有漏网之鱼。内存泄漏是我们不想见到的,而且还会严重影响性能。有没有什么好的调试手段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接下来我就为你介绍一个“得力助手”。

它就是 objgraph,一个非常好用的可视化引用关系的包。在这个包中,我主要推荐两个函数,第一个是 show_refs(),它可以生成清晰的引用关系图。

通过下面这段代码和生成的引用调用图,你能非常直观地发现,有两个 list 互相引用,说明这里极有可能引起内存泄露。这样一来,再去代码层排查就容易多了。import objgraph

import objgraph

a = [1, 2, 3]

b = [4, 5, 6]

a.append(b)

b.append(a)

objgraph.show_refs([a])

复制代码

13d59f43e72d643bb52fe897511ca0e6.png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