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架构---微核架构

微核架构(microkernel architecture)又称为"插件架构"(plug-in architecture),指的是软件的内核相对较小,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通过插件实现。

内核(core)通常只包含系统运行的最小功能。插件则是互相独立的,插件之间的通信,应该减少到最低,避免出现互相依赖的问题。

微核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插件系统”——模块高度独立,可移植

★ 适应:运行时多模块协作系统 ——如果我们需要系统可以运行起来之后,动态的加载和运行不同的模块,微核将是最合适的架构。在许多需要运行时扩展的系统中,比如一些IM软件想要带上各种和好友关系有关的功能;或者是希望同样的代码能在不同的“平台”、“环境”、“操作系统”下运行,都会使用这种架构。

★ 不适应:无需运行时多模块协作系统——如果软件本身不会分为多个需要不定时启动、运行的模块,就不必要实现这个稍嫌复杂的架构。

★ 方法论:实现运行时耦合——这个架构的核心,是把代码的直接耦合,变成运行时的动态调用,因此我们会使用事件机制、消息队列等手段,把代码的调用和具体的“数据”关联起来,从而避免了代码直接写死。

微核模式的核心是:

• 基本服务封装到微核 ——主要是一些每个模块都会用到的功能

• 内、外服务器负责功能实现(插件系统)——外服务器负责整合某个特定领域的抽象。内部服务器负责通用的功能抽象,如网络功能、日志等。

• 应用程序、服务器通过微核通信 ——这是最核心的部分,一个基于“事件”的运行时交互系统,用来沟通各个不同的模块。

• 外部服务和应用程序的差别,在于是否通过一个适配器来和微核耦合。这个适配器实际上能让应用程序模块更换不同的微核,这在于可移植系统上很重要。

微核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特化的分层模式,他把最底层的功能封装层“微核”,同时把各个模块的交互规定为“运行时的事件”。这样简化了的3层架构,提供能非常好的模块独立性。

优点

  • 良好的功能延伸性(extensibility),需要什么功能,开发一个插件即可
  • 功能之间是隔离的,插件可以独立的加载和卸载,使得它比较容易部署,
  • 可定制性高,适应不同的开发需要
  • 可以渐进式地开发,逐步增加功能

缺点

  • 扩展性(scalability)差,内核通常是一个独立单元,不容易做成分布式
  • 开发难度相对较高,因为涉及到插件与内核的通信,以及内部的插件登记机制

参考:https://blog.csdn.net/heiyueya/article/details/60570676

参考: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6/09/software-architecture.html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sdysyhj/p/11057526.html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