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yi tea

武夷茶

  清初开始,武夷山下梅街、星村街、赤石街成为武夷山地区茶叶集散地。县志记载,至1880年,武夷山拥有茶厂110多家,外销岩茶40万斤、红茶30万斤。

  乾隆皇帝作茶诗《冬夜煎茶》,赞美武夷茶“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

  1681年开始,晋商入武夷山制茶贩茶,到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界约”,形成了从武夷山下梅到中俄边界恰克图的陆上晋商万里茶路,1840年运输的茶叶达5万普特(约820吨)。

  十八世纪后,欧美、俄罗斯等大量运销武夷岩茶,饮食习惯的选择和偏爱,催生了武夷山红茶的制作工艺,武夷山成为红茶的发源地。其中,桐木村创制的正山小种引领了红茶的发展和传播。

  1935年,美国人威廉·乌克斯历经11年编著出版了《茶叶全书》。书中大量记载17世纪至20世纪初武夷茶在欧美市场畅销,以及武夷茶生产、流通和传播的史料。

  1938年,张天福在武夷山创办“崇安茶业改良场”,1940年并入崇安“福建示范茶厂”,张天福任厂长。1942年并入崇安“中央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吴觉农任所长。1946年改名为“农村部中央农业实验所茶叶实验场”,张天福复任场长(沿革至今为武夷山市茶场)。在此期间,吴觉农、张天福、蒋云生、王泽农、庄晚芳、陈橼、李联标、庄任、吴振铎、林馥泉等一大批著名茶叶专家和茶叶大师在武夷山从事茶叶研究和生产制作,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

  乌龙茶中的明珠。“武夷岩茶”是产于闽北祟安县武夷山岩上乌龙茶类的总称。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元时期已被列为“贡品”。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当时,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武夷岩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主要品种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种、大红袍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大红袍”最为名贵。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武夷岩茶是我国东南沿海省、地人民以及东南亚各地侨胞最爱饮用的茶叶品种,是著名的“侨销茶”。

  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   

  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 ,回味无究。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非武夷山人,非茶学专业出身,对武夷岩茶却有很深的感情,每年都要上N趟武夷山,最快乐的事就是和同好共品岩茶。

  可喜的是今年到场的茶人们十分注重茶具:晚辈提水、洗杯、冲水,并先请专家、长者揭盖闻香;专家、长者也细听后生意见,然后评点,交换看法。我们喝茶爱茶的人,最讨厌的就是那种一知半解、却爱夸夸其谈者。“茶人看斗茶”今年好茶更多了。

  每年的天心岩茶村斗茶赛,我都不落下。今年的8月18日一大早,我就相约三五茶友直奔岩茶村比赛现场。闲话少说,抢占一张桌子,烫茶杯,等茶样!

  水仙茶,香悠长,似兰花香、棕叶香、木质香、青苔味、水仙味,各种香争相出盖,那清长幽远的香气 弥漫空气,中。肉桂茶,辛辣味、桂皮味,强刺激性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回味无穷。品种茶,各种叫不上名的、平时难得一见的小品种竞相登场,有佛手、黄玫瑰、金凤、瓜子金等。

  最难忘是那压轴的大红袍,光看干茶条形不一致,色泽不一致,就知道各家有各家的门道。主泡人小心地开冲后,众人神情也安静下来,默地闻香细品。不敢多默言,静听前辈细语,感受武夷茶王中王之神韵,不知不觉中已是身发轻汗,两腋习习生风!

  名山自然条件优越,降水量充沛,森林茂密,树木蓊郁,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非常适宜茶树生长,这就是“高山育灵草,名山出名茶”的缘故。
  
  以碧水丹山著称的武夷山,其西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东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与水完美结合,人文与自然有机和融。有秀水、奇峰、巉岩、幽谷、深涧诸多名胜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而享有盛誉;中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现代化的旅游城市,交通便捷,是联系东西部并涵养九曲溪水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
  
  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森林茂密的西部自然保护区的黄岗山,水量充沛,水源清澈,全长62.8公里。九曲溪两岸136座奇峰耸列,99面巉岩林立,顶斜、身陡、麓缓,昂首向东,气势雄伟,九曲溪穿行于丹崖翠峰之间,如玉带串珍珠。山临水而立,水绕山而行,构成“一溪贯群山、清浅潆九曲。溪边列岩岫,倒影溪边绿”的独特自然美景,溪水山色溶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情画意和美的意境。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南游吟草》吟道:“武夷三十六雄峰,九曲清溪境不同,山水若从奇处看,西湖终是小家容”。现代著名的考古学家诗人郭沫若游九曲时,被秀丽风光所陶醉,写下“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及武夷一小丘”。
  
  武夷山温暖的气象,为武夷山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此,武夷山竹树茂密,茶丛簇绿,花草繁茂,鸟语花香,四季如春。随着时序的流转,山光水色还会给人们以不同的情趣。早春,山青水秀,野花红艳,春茶芽壮,山间幽境,充溢着岩茶的幽香。更见得山水含情,茶香诱人;入夏,林木交荫,处处流水潺潺,凉风习习,杯杯香茗,暑炎全消,堪称避暑胜地;秋来,天高气爽满山丹枫如染,茶花盛开,令人心旷神怡;冬至,寒梅映日,松柏长青,雪披苍松,更有一种风情。至于阴晴朝春,风雾雨雪,山川景色更是变幻莫测,瑰丽动人。

  大红袍手工制茶技艺的非物质文化内涵,重点在于其不可复制性,如 “看青做青,看天做青”、“两晒两晾”、“低温久烘”等,这些技艺依赖于大红袍独特的生长环境与原料的地域性,与武夷山脉地理地貌、以及特殊的土性是分不开的,在武夷山区域外无法应用。

  大红袍制作技艺萌芽于16世纪,茶农在漫长的制茶过程中总结创造出独特的手工制作工艺,是现代机械无法完整替代的,全凭人工实践经验、现场感觉来进行手工操作。大红袍属于半发酵茶,与其他茶类相比,制作工艺更加繁杂,每道工序对茶的品质都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特别讲究。

  在武夷山,从事茶叶生产制作的人口约有4万,其中,栽种制作“大红袍”的只占到百分之六七,大约不到3000人。而且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需要长年累月经验的积累和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心,年轻人大都不愿尝试。现在传统大红袍的一线制茶工人多在60岁上下,面临着断代的危险,这也是大红袍制作技艺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fjxiaomao/archive/2011/08/27/2155813.htm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