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领域,采摘水果、收割蔬菜听上去很简单,其实这是冗长而无趣的工作,很难激起人们的上班热情。为了降低果园里员工突然辞职的风险,许多人将目光转向农业机器人,以减少对手工劳动的依赖,并提高整体生产率。
我国农业机器人发展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地多人少的原因,就已经开始致力于农业机器人的研发工作,并相继研制出了嫁接、扦插、移栽和采摘等多种农业生产机器人。
机器人在农业领域的出现和应用,为这些国家的农业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
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器人起步整整晚了十余年的时间,相比于其他国家农业机器人技术的日渐成熟,我国不管在技术的研发还是应用上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受市场投资、发展速度和机器人技术差距影响,早期我国农业机器人的发展较为艰难。
但随着自动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业机器人的研发范围取得一定进展。
同时,在国家经济、科技都获得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国家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力度,如今我国农业机器人已经迎来了良好发展期。
我国农业采摘机器人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机器人确实,我国人工智能与农业领域深度融合还面临着多重挑战。
比如:
1,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应用于农业技术还处于基础阶段、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的研发还不成熟,在投入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等。
这要求有关部门从基础设施、技术供给、产业需求等多方面入手,全面促进人工智能与农业领域的深度融合,探索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2,在技术支撑能力方面,农牧业工艺与机械设备结合的不够紧密,国内稳定性、故障率、易用性等指标不理想。
这就要求在技术供给方面,持续提升农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供给水平。着力强化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及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3,在产业需求方面,生产成本较高,生产效率偏低,智能化程度不高,核心算法的差距显著。
这就要求,要大力培养农民应用人工智能的意愿与能力,不断地进行技术指导和相关知识的普及。
总的来说,要想对抗人口增长的压力,我们就需要技术。农业机器人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民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它们还有助于减轻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