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敌的大王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
2020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构建了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具有实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
根据现有理论,该量子计算系统处理高斯玻色取样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百万亿倍,其速度比去年谷歌发布的53个超导比特量子计算原型机“悬铃木”快一百亿倍。通常认为,50个量子比特是证明量子计算机有望超越传统计算机的关键门槛。
“九章”光量子干涉实物图
“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光路系统原理图
这一重磅成果于 12 月 4 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布,审稿人评价该工作是“一个最先进的实验”,“一个重大成就”。
“九章”并不是楚辞作品中的《九章》,而是得名于我国古代一部知名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用于计算机的名字也挺应景。
“量子”是什么?
提起“量子”、“量子力学”什么的,可能很多小伙伴先会想到薛定谔的猫,那只既生又死的猫,脑子有点懵懵懂懂,却又说不清道不明。没关系,理解并研究物质的本源是物理学家的工作,我们只需要记住量子≈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指的是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术语来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术语来描述。其实科学家猜想宏观物体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只是还没证实或被观测到。
谁发现了“量子”?
爱因斯坦(右)与朋友坐在海边,穿着一双女凉鞋
没错,就是我。看我!别看我的凉鞋!是爱因斯坦最先提出了量子效应。
爱因斯坦只得过一次诺贝尔奖,但不是因为他颠覆人类对世界运行规律认知的狭义相对论或广义相对论。不像网传的爱因斯坦是所谓“民科”、师出无名、受主流科学界排挤,或相对论只是没有根据的假设等原因,所以相对论无法获得诺贝尔奖。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对当时物理学界的冲击是巨大的,他自己也成了当红炸子鸡,受到社会各界的追捧。时隔十年,1915年广义相对论诞生,爱因斯坦的声名已经无以加复。
虽有部分物理界大咖也难以接受相对论,但科学界潮流却是极度接受相对论的假设的。苦于当时的测量技术和手段有限,而相对论本身又太深奥难懂,无法确切证实其正确性,保守的诺贝将委员会为了补偿爱因斯坦,将1921年的物理学奖颁给了他,获奖理由是他1905年提出的光子假设、并成功解释了的光电效应。
发现光电效应,并由此发现能量的不连续性(量子特性的重要部分),成为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这个贡献单独拿出来也是跨时代意义的,可相对论太过石破天惊,以至于人们往往会忽视量子力学的帷幕也是爱因斯坦拉开的。
后来由于爱因斯坦坚持定域性和无法接受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转而排斥量子力学的新发展,并抛出了那句著名的话——上帝不掷骰子。
好戏已经上演,不管巨佬是否参演,整台戏不会停下来,量子力学也继续向前走。
既是0也是1
量子力学目前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微观世界,它本身却博大精深,关乎着这个世界的运行本质,而用于量子计算机的原理主要是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
量子叠加,就是指一个量子系统可以处在不同量子态的叠加态上,佯谬“薛定谔的猫”形象地将其表述为“一只猫可以同时既是活的又是死的”。
传统的计算机都是使用二进制的,一个比特就是0或者1,而量子比特也是使用二进制,但它特别就在一个量子比特可以同时是0或者1,这就是量子叠加。所以,两个量子比特就可以同时表示00、01、10、11这四个值,其运算能力以指数级增长。基于量子的叠加性,许多量子科学家认为,量子计算机在特定任务上的计算能力将会远超任何一台经典计算机。
量子纠缠(Entanglement)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一旦制备(或自然形成)了两个纠缠的粒子(量子态),无论两个粒子相隔多远,哪怕是宇宙间的距离,当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测量的时候,相隔数光年的另外一个粒子瞬间会发生对应的坍塌变化。
打个比方,有一对兄弟可以看做是两个纠缠的粒子,他们在地球,一个在火星。我们想知道谁在火星,不需要真的去火星看看到底那里的是哥哥还是弟弟,我们只需要知道地球上的是哪一个,自然就知道了另一个是谁。纠缠粒子也一样,只要知道了这个另一个是怎样的也就知道了,甚至我们可以达到控制这个粒子的状态来控制遥远宇宙另一边的粒子状态的目的。要实现量子计算机,首先要制备纠缠量子比特,也就是“量子比特”,具体怎么制备和进行量子计算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查一下。
量子纠缠并没有规定量子的数量,一般我们都用2个举例或应用。量子计算“前霸主”——谷歌研发的“悬铃木”(Sycamore)这个名字就取得很有意思。悬铃木一般指二球悬铃木,它长的果子都是一对一对的,就像纠缠的两个量子。
二球悬铃木
肯定有读者会说,你丫这不就是法国梧桐嘛。还真不是,人家叫“英国梧桐”,是三球悬铃木法国梧桐和一球悬铃木美国梧桐杂交的后代。如此看来,谷歌的悬铃木也可以是指法国梧桐,但不太会是美国梧桐┓( ´∀` )┏。
谁更优越?
我们媒体在报导“九章”这个重大科研成果时用了确立“量子计算优越性”这样的措辞,比起当初外媒说谷歌实现“量子霸权”这种用语含蓄内敛得多了。
谷歌的悬铃木有53个量子比特,有2的53次方种状态;九章有76个量子比特,即有2的76次方种状态。仅从状态数量直观来看,它们之间相差了2的23次方倍(8388608倍),但这个数字并不代表实际应用方面的差异,至于媒体吹的“中国的量子计算机比美国快100亿倍”仅限于解决特定问题方面的估算速度的比较。它俩的实现原理、应用领域和解决的问题都不同,不是简单的“跑分”可以比较的。
它俩最主要的区别有两点:
- 九章的运算实现是利用光量子,而悬铃木是超导量子。超导量子要全程在超低温下运行,而光量子不用。所以基于光量子的量子计算机不需要庞大的制冷设备和能耗,这是巨大优势。光量子的工程实现难度也远高于超导,但上限也更高。
- 九章目前是不可编程的,而悬铃木是可编程的。从实用价值的角度讲,可编程当然比不可编程要好很多,所以这一点上,九章暂时还处于追赶状态。
虽互有优劣,但九章把量子比特数量增加到76个的确令人目瞪口呆,这是我国量子技术里程碑式的进步。优越性暂时是具有了,谈霸权还为时尚早,按目前这个进展速度,也许通用的量子计算机能够在20年内实现。
再说点别的
量子的退相干曾深深困扰了量子计算机的研发人员。所谓退相干,就是指原来处于纠缠叠加态的量子不再纠缠,或与系统外的环境发生纠缠。量子比特一旦在控制之外退相干了就废了,频繁轻易的退相干使得量子计算机的发展步履维艰。
导致量子退相干的因素很多,比如振动、温度波动、电磁波等外界环境的干扰,这都很容易理解,但物理学界还有一种声音,认为是引力场导致了退相干。这就很严重了,广义相对论中时空本身就是引力场。如果引力会导致退相干,那么维持量子的纠缠从理论上出发就是个大难题。
澳大利亚物理学家Ralph等提出一个“事件形式”理论模型,探讨了引力可能导致的量子退相干效应,并提出一个现实可行的试验方案。该方案预言,纠缠光子对在地球引力场中的传播,其关联性会概率性地损失。实验中假设在地球表面制备了一对纠缠光子对,其中一个光子在光源附近的地表传播;而另一个光子穿过地球引力场传播到卫星。依据现有的量子力学理论,所有纠缠光子对将保持纠缠特性;而依据“事件形式”理论,纠缠光子对之间的关联性则会概率性地受到损失。
2016年8月16日,我国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它其中的一个实验任务就是“千公里级地星双向量子纠缠分发”,这个实验可以验证上面的“事件形式”理论是否正确。
“墨子号”示意图
最终,通过一系列精巧的实验设计和理论分析,墨子号进行的实验令人信服地排除了“事件形式”理论所预言的引力导致纠缠退相干现象,为量子通信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此次实验中,德令哈和丽江的两个地面站相距1200公里,卫星到两个地面站的总距离平均为2000公里,地面站与墨子号双向分发纠缠光子对,证明它们在目前的实验条件下仍然是纠缠态,并没有退相干。这个成果在国际上是相当领先的,实验设计也比土澳的物理学家的高明得多。
墨子号的重要任务之一还有“空间尺度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即之前提到的利用量子纠缠可以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这项实验也已顺利完成。
墨子号原来的使用设计寿命是2年,如今它已经超出预期寿命、将继续工作,并展开更多国际合作。
想起这个,再想想最近坍塌的“美国天眼”阿雷西博望远镜,以及中国今年初投入使用的贵州平塘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成了世界唯一的“天眼”,真是感慨世事无常,国运起伏啊。
“中国天眼”FAST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娘则国娘(我错了),再读一遍梁启超的原文,共勉 。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心智矩阵,泛学习社交平台,创造更好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