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主要和三方面有关系
1——成本
2——效率
3——可行性
那么我先说结论——
1——多机位不一定成本低
2——多机位不一定效率高
3——多机位不一定有可行性
好下面逐一解答,先来说一下题主所说的这种极端情况。
什么影视作品采取了这种“一次拍完”的方式来进行拍摄呢?一部分情景喜剧。如果我们把范围扩大到影视剧之外的话,其实绝大多数电视节目都是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拍摄的,比如新闻节目、综艺节目、访谈节目、体育赛事等等。那我们考虑一下,为什么这类题材会采取这种方式拍摄呢?重点真的不是成本和效率,而是可行性。因为这些形式的影视作品或电视节目中,拍摄场地都足够大,可以容纳下那么多的工作人员和拍摄设备,而且场地的布光自由度很高,灯光主要吊在被拍摄区域上方,是可以藏起来的。甚至一部分节目是不会把灯都藏起来的,露出来的灯非但不是穿帮,反而凸显了纪实感(比如一些访谈节目),或者露出来的灯本身就是舞美的一部分(比如舞台演出类的节目)。
可行性是根基,在可行性基础上,剧组考量成本和效率合理,才会采用这种方式。 而之所以绝大多数的影视剧不会采用这种极端方式进行拍摄,最根本原因不是成本和效率,而是根本没有可行性。 先说场地大小的问题。绝大多数影视剧作品不是在摄影棚内拍摄的,而是实景拍摄。好比这场戏是在一个家庭的客厅里拍摄的。 我们从最常见最简单的对话戏说起,如果AB两个人面对面坐在餐桌前吃饭。通常的拍法最少需要3个景别——全景、A的近景、B的近景。
如果要一次拍完,需要3个机位,至少3个掌机、3个助理。如果现场有1个执行导演、2个场务、2个灯光师、2个化妆小助理、1个现场道具、1个服装小助理、1个录音师,那么拍摄现场的演员加工作人员一共有18个人。
可是如果这场戏是两个人吵架的戏,台词比较多,情感冲突层次比较多。那么要把这场戏拍好,我们会需要足够多的景别,以确保应匹配不同情绪状态和两人情感关系,通常我们会至少需要8个景别——全景、二人中景、A近景(单人)、A近景(带B关系)、A近景(正侧)、B近景(单人)、B近景(带A关系)、B近景(正侧),这还不包括一些局部的特写镜头,比如“攥紧的拳头”、“咬紧的嘴唇”等等。如果要一次拍完,需要8个机位,至少8个掌机、8个助理。
加其他工作人员,现场有28个人。 加大一点难度,如果这场戏是两个人吵架,但进过一番争执后,两人又和好,情感关系产生了极大逆转,期间有起身的调度,在两人冲突最严重的时候,两人站起来对话的。那么要把这场戏拍好,我们会需要足够多的景别——全景、二人中景(坐时)、二人中景(站时)、AB各自的三种不同近景,在坐时和站时都要有三个。如果要一次拍完,需要15个机位,现场全部人员一共42人。
注意,以上这些还是在没有局部特写也没有机位调度的情况下。 再加大一点难度,如果在两人情感关系产生重大转折的时候,我希望以越轴形式处理。在越轴后有一个小全和对两个主角有一共4个不同角度的近景需要拍摄。那么现场需要20个机位,一共52个人,且在剧情进行到需要越轴的那个瞬间,所有现场工作人员都要迅速转移到不穿帮的地方去(没点超能力完不成这任务)…… 你可以试着去想象一下,一个可以容纳52人和大量影视器材的客厅应该有多大。

而这仅仅是要拍好一场两人对话戏,如果这场餐桌前的对话戏,演员多一些呢? 总结一下,如果一定要“一次拍完一场戏”的话,那么剧情每复杂一点,演员每多一点,对于视听表现的要求每高一点,现场的机位和工作人员就会成指数增长。
而当超过一定复杂度的时候,要在拍摄现场容纳下这些机器和工作人员同时还要让他们彼此不相互干扰正常工作是不可能的。
当然,这时你可能会问,那为什么很多情景喜剧可以“一次拍完一场戏”呢?因为对视听表现的要求低。情景喜剧更像是搬到电视上的话剧,观众主要看的是表演,而不是视听表现,所以从景别选择上,也是本着——“只要能看清演员表演就行”,从而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简化。
以《爱情公寓》为例——




一场包含了简单调度的6人对话戏,如果要一次拍完的话,只需要4个机位。 我们再来看一下电影《催眠裁决》,在封闭房间里,大部分时间只有7个人,大家可以去数一下,有多少种不同的景别,比较闲的朋友可以去数一下《十二怒汉》。 对于绝大多数影视剧来说,“一次拍完”与“景别丰富”是有巨大矛盾的,而在当下观众对于快节奏剪辑和复杂信息的接受能力越来越强,“景别丰富”程度与一部作品的好看程度是有很大的正相关的(一镜到底的影视作品只是个别案例,不能用来论证行业整体情况),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影视剧来说,要把作品拍好看,就不能“一次拍完”。
总结一下,如果你要把一场戏拍好,那么“空间”会限制“一次拍完”的可行性。下面再来说一下“灯光”的问题。 客观的讲,情景喜剧主要看剧情和演员的表演,视听层面上的变小普遍很普通,灯光方面,基本上就是打亮就行。如果一部影视作品,创作者有一定的追求的话,那么灯光的重要程度都是不言而喻的,它是营造气氛、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
而“一次拍完”,要求全景和近景同时拍摄,可通常情况下,全景的布光与近景的布光是不同的,近景补光往往更精细,同时也需要灯光和辅助设备离演员更近一些。可如果要“一次拍完”,意味着近景时需要布的光会在全景机位中穿帮,这也就需要全景和近景用同一套光,那么导致的结果就是,为了防止穿帮,必须要大幅简化布光并且牺牲掉一部分光影效果。“一次拍完”与“光影精致”是有巨大矛盾的。
最后说说调度问题,调度分为演员调度和机位调度,当然也有这两者同时进行的,但因为要一次拍完,导致现场会出现大量的机器和人员,这也就导致了调度很难进行,调度范围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好的调度也是视听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大多数影视剧来说,“一次拍完”是会大幅度降低这部作品在视听层面上的表现的。换句话说,如果要保证视听表现,是极难做到“一次拍完”的。 可行性的问题聊完了,我们来所以下成本和效率,这两者是一体两面,所以放在一起讲。
题主在提这个问题的时候,表达出来的想法是,“一次拍完”成本更低,当然,我已经把这个问题扩大到“剧组配置多少台机器才是最优的拍摄方案?”了。 这是就要来聊以下一个剧组拍摄成本的问题了,这个问题一些从业者都没搞明白,他们也简单粗暴的人为,加机位就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有人甚至认为,2机位拍摄的天数应该是单机位拍摄的一半,3机位拍摄应该是单机位拍摄天数的三分之一……但事实上,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1——加机位能不能提高效率要看你的视听风格和拍摄内容。
2——加机位能不能节省成本要看你的剧本和剧组构成。 如果你的视听风格以长镜头为主,哪怕是对话戏都是一个长镜头摇来摇去,不切近景,那么加机位恐怕只能用来拍拍跟组纪录片,和提高拍摄效率没什么关系。 如果你拍摄的内容是打戏,演员自己不会打,需要替身,那么单机拍摄居多,带着A替身的背影拍演员B的近景动作,然后换演员和替身,带着B替身的背影拍演员A的近景动作,然后替身打全景的时候可以考虑双机拍摄,还得是角度合适的情况下。
如果主演自己能打,那么可以双机位同时拍摄(可参考《杀破狼》里甄子丹和吴京的巷战),但这基本上就是上限了,打戏拍中近景时很难下第三机位。到需要重点强调的高难度动作的时候,才会上三机位甚至更多机位(可参考成龙电影中的各种名场面)。 如果你拍的戏里有大量对话戏,同时你的影像风格需要景别丰富程度较高,那么至少应该2个机位。(业内有拿一个机器拍电影的,可几乎没有拿一个机器拍电视剧的,毕竟电视剧就是大量的对话戏。) 如果你拍战争戏,这个高票答案中有提到,这个不赘述了。 再说成本,机位越多拍摄成本越低吗?不一定的。增加一个机位,就需要增加一个掌机,1-3个助理,对应的食宿成本和用车成本,增加一台导演监视器,有条件的剧组需要增加若干台其他部门监视器,后期成本也会有所增加。而节省下来的成本是因为提高了拍摄效率而缩减的整体拍摄天数。
那么这时问题就来了,增加机位的成本和缩减拍摄天数的成本不一定谁高谁低。 比如一部分小众文艺片,演员没怎么花钱,工作人员的报酬也很低,那么多拍几天的支出并不大,相反,租一台电影摄影机,增加几个工作人员以及对应的交通食宿成本加在一起可能更大。
而有的影视剧,请了知名演员,各部门老大也得都是业内大神,报酬都不低,那么自然是增加机位缩短拍摄天数划算,但是一般也就是三机位,因为常规的戏,也就能下2到3个机位,实在没地方下更多的机器了。 总结一下,针对于不同的影视剧作品,“剧组配置多少台机器才是最优的拍摄方案?”是有不同的最优解的,而对于绝大多数影作品而言,“一次拍完”都不是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