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AC算法深入解析与应用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CMAC算法,作为基于密码的消息认证码,利用块密码技术如AES确保数据在传输或存储中的完整性与来源真实性。文档详细阐述了CMAC的工作原理、与MAC和HMAC的区别以及实现方法。核心概念包括块密码基础、密钥扩展、消息填充和密文差异操作。算法步骤涵盖初始化向量的生成、预处理、分块处理和CMAC值的计算。在C++中的实现和注意事项也有所涉及,包括密钥管理和算法缺失问题。CMAC在多个领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信息安全专业人士的必备知识。
CMAC.pdf.7z

1. CMAC算法定义与重要性

1.1 CMAC算法概述

CMAC(Cipher-based 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是一种基于块密码的认证码生成机制,它通过将消息与密钥进行加密来创建一个固定长度的认证码。CMAC算法被设计用来为通信双方提供数据完整性保护和认证功能,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未被篡改。

1.2 CMAC的特点

CMAC算法具有以下特点:
- 抗碰撞性 :不同的消息很难产生相同的MAC值。
- 安全性高 :无法从已知消息和其对应的MAC值中推导出密钥。
- 效率较好 :相比其它认证方法,CMAC在多数情况下计算效率高。

1.3 CMAC的重要性

在现代网络安全领域,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是至关重要的。CMAC算法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式来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来源的可靠性。它被广泛应用于需要保证数据完整性和认证的各种场景中,如网络安全协议、数字签名等。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块密码和密钥扩展的基础知识,以及消息填充和密文差异操作的详细原理。之后,我们将详细解析CMAC算法的具体实现步骤,并展示在C++中的编码实践。最后,我们还将讨论CMAC算法的安全性、密钥管理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场景。

2. 块密码和密钥扩展基础

2.1 块密码的基本原理

块密码是一种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它将明文数据分割成固定长度的块,并对每个块进行独立的加密。每个块被相同的密钥加密成密文块。块密码在现代加密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因其高效的算法和高安全性而广泛应用于数据加密、身份验证等多个领域。

2.1.1 对称加密与块密码的关系

在对称加密中,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的密钥。块密码是实现对称加密的重要技术之一。它将数据分成固定大小的块,每块数据在加密时使用相同的密钥。由于这种特性,块密码算法通常被用于构建更复杂的加密模式,比如CBC(Cipher Block Chaining)模式和ECB(Electronic Codebook)模式,这些模式可以提高安全性,并允许对任意长度的数据进行加密。

2.1.2 常见的块密码算法概述
  • AES(高级加密标准):被美国联邦政府采纳,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块密码算法之一。AES支持128、192和256位的密钥长度,块大小固定为128位。
  • DES(数据加密标准):早期广泛使用的块密码算法,但因其相对较短的56位密钥而被证明容易受到穷举攻击,目前已不推荐使用。
  • 3DES(三重数据加密算法):为了解决DES的密钥长度问题,3DES采用三个56位密钥对数据进行三次加密,增加了安全性。
  • Blowfish:一个可变长度密钥的块密码算法,它由Bruce Schneier设计,以其加密速度快和安全性高而著名。

2.2 密钥扩展技术

密钥扩展是块密码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个过程,原始的密钥被转换成多个子密钥,这些子密钥用于块密码算法的不同阶段。

2.2.1 密钥扩展的作用与意义

密钥扩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加密过程的安全性。通过扩展密钥,能够生成足够数量的子密钥,用以对数据块进行多次迭代加密,增加破解的难度。不同的加密阶段使用不同的子密钥,这使得攻击者即使能够解密某个数据块,也难以推断出其他数据块的加密情况。

2.2.2 密钥扩展的方法和策略

以AES为例,密钥扩展算法的设计需要确保生成的子密钥既要有足够的随机性,又要保持可逆性,以便正确地进行解密过程。AES密钥扩展算法在生成子密钥时运用了若干特定的变换,包括轮常数的添加和字节替换等。这个过程可以从初始密钥产生一系列的子密钥,每一轮加密都会用到不同的子密钥。

在具体实现中,子密钥的生成依赖于原始密钥和特定的算法。例如,AES的密钥扩展算法描述如下:

void KeyExpansion(byte Key[4*Nk], word w[Nb*(Nr+1)])
{
    word temp;
    int i;
    int j;

    j = 0;
    for(i = 0; i < Nk; ++i)
    {
        w[i] = (Key[4*i] << 24) | (Key[4*i+1] << 16) | (Key[4*i+2] << 8) | (Key[4*i+3]);
    }

    for(i = Nk; i < Nb*(Nr+1); ++i)
    {
        temp = w[i-1];
        if (i % Nk == 0)
        {
            temp = SubWord(RotWord(temp)) ^ Rcon[i/Nk];
        }
        else if (Nk > 6 && i % Nk == 4)
        {
            temp = SubWord(temp);
        }

        w[i] = w[i-Nk] ^ temp;
    }
}

代码逻辑中,密钥从Key数组中复制,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应用轮常数和S盒替代。这个算法保证了密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于AES算法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为了实现密钥扩展的高效率和安全性,设计者必须考虑到算法的扩展性、密钥的随机性生成以及防止密钥空间的缩减。密钥扩展技术是块密码算法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加密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

3. 消息填充和密文差异操作

在加密技术中,确保消息或数据达到加密算法所要求的固定长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消息填充(message padding)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密文差异(ciphertext difference)操作通过创造一个加密输出的微小变化来增强安全性,它使得两个几乎相同的消息在加密后具有完全不同的密文。

3.1 消息填充的原理与实现

3.1.1 消息填充的必要性

消息填充的必要性源自于块密码加密算法的工作原理。大多数块密码算法,如AES,对输入的数据块大小有严格的要求,通常为128位或16字节。如果待加密的数据长度小于这个尺寸,就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增加填充,以达到块密码算法所需要的输入长度。

填充不当可能会导致安全漏洞,使得攻击者能够通过分析填充的模式来推断原始数据的长度。因此,设计一种安全且不会泄露任何关于原始数据长度信息的填充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3.1.2 具体填充技术与实例

一个常见的填充技术是PKCS#7标准,也被称为PKCS7或PKCS5,具体取决于使用的是16字节块密码还是56位的DES算法。在PKCS#7填充方案中,如果待加密的数据长度已经达到了16字节的倍数,那么就在消息的末尾填充16字节的数据,每个字节的值都为16。如果数据长度没有达到16字节的倍数,则在数据末尾填充足够数量的字节,使总长度达到最近的16字节倍数,这些字节的值则等于需要填充的字节数。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Python代码示例来说明PKCS#7填充过程:

def pkcs7_pad(data, block_size=16):
    pad_len = block_size - len(data) % block_size
    pad = bytes([pad_len] * pad_len)
    return data + pad

在上面的代码中, data 是原始的待填充数据, block_size 是块密码算法的块大小,默认为AES算法的16字节。函数计算需要填充的长度 pad_len ,然后创建一个字节串 pad ,其中每个字节的值都是 pad_len 。最后,将这个填充字节串追加到原始数据后面。

3.2 密文差异操作的机制

3.2.1 密文差异的作用和目标

密文差异技术的目标是使输出的密文对于输入的明文更敏感,即使两个明文非常相近,它们的密文也应该完全不同。这种技术特别重要,因为它可以保护加密数据免受某些类型的攻击,例如差分密码分析。

密文差异操作可以减少攻击者通过比较不同明文与密文之间的差异来获取加密算法或密钥信息的能力。理想情况下,即使输入变化很小,密文的变化也应该足够大,从而增加破解的难度。

3.2.2 实现密文差异的技术细节

一个广泛采用的密文差异技术是使用初始化向量(IV)。初始化向量是一个随机生成的值,用于确保即使相同的数据块被多次加密,产生的密文也将是不同的。

另一个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计数器(CTR)模式,该模式将每个数据块与一个递增的计数器值进行XOR操作。由于计数器值的每次递增都导致明文与XOR操作的值发生变化,这就确保了即使对于相同的数据块,加密结果也会不同。

以下是展示CTR模式操作的伪代码:

function ctr_mode_encrypt(plaintext, key, nonce):
    cipher = AES(key)
    ciphertext = ""
    counter = 0

    for block in split_into_blocks(plaintext):
        counter_block = nonce + four_byte_counter(counter)
        encrypted_block = cipher.encrypt(counter_block)
        ciphertext_block = xor(block, encrypted_block)
        ciphertext += ciphertext_block
        counter += 1

    return ciphertext

在此伪代码中, plaintext 是待加密的明文, key 是用于加密的密钥, nonce 是一个随机生成的非重复值。函数 split_into_blocks 将明文拆分成一个块序列, four_byte_counter 将计数器值转换为四字节格式, cipher.encrypt 是加密操作,而 xor 函数是XOR操作。这样,每个块都与一个唯一值进行XOR操作,从而实现了密文差异。

总结

消息填充保证了数据块的完整性,而密文差异操作通过引入不可预测性增强安全性。通过理解这些技术的原理与实现,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安全的加密系统。本章节深入探讨了填充技术与差异操作在加密技术中的应用,为理解加密算法的完整工作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4. CMAC算法的具体步骤

4.1 CMAC算法流程概述

4.1.1 CMAC算法的初始化阶段

CMAC(Cipher-based 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算法基于块密码,用于生成与消息相关联的认证标签。其初始化阶段涉及对密钥进行扩展以创建子密钥,子密钥用于处理消息块,以确保算法的安全性和正确性。

在CMAC的初始化阶段,会根据块密码算法的块大小决定子密钥的长度。假设使用AES算法作为块密码,AES的块大小为128位,那么在初始化阶段会生成两个128位的子密钥K1和K2。生成子密钥的过程是关键,因为它涉及到了块密码算法的安全性。

4.1.2 CMAC算法的处理阶段

在处理阶段,CMAC对消息进行分块处理。如果消息长度恰好是块大小的整数倍,则额外添加一个全零块,然后对这个块应用一个不同的子密钥进行加密。如果消息长度不是块大小的整数倍,将执行一个称为padding的操作,将消息长度补齐至块大小,然后进行最后一块的加密处理。

这个处理阶段的核心是将消息分块并进行逐块加密,对最后一块处理时使用子密钥K1或K2进行加密。加密后的输出与下一块数据进行 XOR 操作,形成了一个链接,这种链接确保了即使对消息的单个块进行小改动,输出的认证标签也会有显著的变化,从而提供了认证的安全性。

4.2 步骤详解与实例演示

4.2.1 主要步骤的详细分析

详细分析CMAC算法的具体步骤,首先要理解CMAC如何处理不同长度的消息。对于长度不是块大小整数倍的消息,需要进行padding。对于消息的最后一块,使用子密钥K1进行加密;如果消息长度是块大小的整数倍,则使用子密钥K2加密最后一块。

加密块的输出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直接作为认证标签输出,另一部分进行右移操作(如果块大小是128位,则右移63位),然后再进行一次加密。这个加密后的输出再进行XOR操作,形成最终的认证标签。

4.2.2 实际编码过程的解析

为了对CMAC算法有一个直观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代码示例来演示其工作原理。下面是一个使用伪代码描述的CMAC算法实现过程:

def cmac_message_authenticaton_code(key, message):
    # 假设这是一个块密码算法,例如AES
    cipher = BlockCipher(key)
    # 子密钥生成
    K1, K2 = generate_subkeys(cipher)
    # 初始化变量
    n = len(message)
    L = cipher.encrypt(zeros_block)
    if n % block_size == 0:
        last_block = message[-block_size:] + L
        mac = cipher.encrypt(last_block) ^ L
    else:
        padding = construct_padding(message, n, block_size)
        last_block = message[-(n % block_size):] + padding
        mac = cipher.encrypt(last_block) ^ K1 if n % block_size == 0 else cipher.encrypt(last_block) ^ K2
    return mac

在这个例子中, message 是需要生成认证标签的消息, key 是密钥, block_size 是块密码算法的块大小。 generate_subkeys 函数负责生成子密钥, zeros_block 是一个全零块, L 是加密全零块的结果。这个过程涵盖了前面提到的所有步骤,包括消息的处理和子密钥的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开发者通常会使用专门的加密库来处理这些复杂的操作,例如OpenSSL、Crypto++等。在编码时,需要注意选择正确的块密码算法和密钥长度,以及正确处理消息填充和分块加密的过程。

通过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到CMAC算法中使用子密钥和消息分块的重要性。这种机制为消息认证提供了更强大的安全保证,使其在保护数据完整性和防止篡改方面成为一种强大的工具。

请注意,以上代码是一个伪代码示例,用于解释CMAC的工作原理,并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运行的代码。在实际编程实践中,需要使用具体的加密库和编程语言来实现CMAC算法。

5. C++中CMAC的实现方法

在本章节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如何在C++中实现CMAC算法。首先,我们会探索实现CMAC所需的基础知识,然后通过编码实践来展示如何在代码中实际操作。我们将讨论选择加密库的重要性、数据结构的处理以及调试和测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5.1 C++实现CMAC的基础知识

5.1.1 C++中加密库的选择与使用

在C++中实现CMAC算法,选择合适的加密库是非常重要的。加密库提供了基础的加密操作,如哈希、加密、解密等。在选择时,需要考虑库的安全性、性能、支持的平台以及社区支持和文档的完整性。

一个常用的加密库是OpenSSL。它支持多种加密算法,并且有强大的社区支持。以下是使用OpenSSL库实现CMAC的一个简单示例。

首先,你需要安装OpenSSL库,然后在代码中包含必要的头文件。下面是一个示例代码,展示了如何在C++中使用OpenSSL库来创建一个CMAC对象:

#include <openssl/cmac.h>
#include <openssl/evp.h>
#include <iostream>

int main() {
    const EVP_CIPHER *cipher = EVP_aes_128_cbc();
    unsigned char key[EVP_MAX_KEY_LENGTH];
    unsigned char iv[EVP_MAX_IV_LENGTH];
    // 初始化密钥和IV...

    // 创建CMAC上下文
    CMAC_CTX *ctx;
    ctx = CMAC_CTX_new();
    if (ctx == nullptr) {
        // 错误处理...
    }

    // 初始化CMAC
    if (CMAC_Init(ctx, key, EVP_CIPHER_key_length(cipher), cipher, nullptr) == 0) {
        // 错误处理...
    }

    // ... 在这里进行加密操作 ...

    // 清理CMAC上下文
    CMAC_CTX_free(ctx);
    return 0;
}

请注意,上面的代码只是一个框架示例,实际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需求来填充密钥和初始化向量(IV)等细节。

5.1.2 CMAC算法在C++中的数据结构

在C++中实现CMAC算法时,需要使用合适的数据结构来存储密钥、IV和中间状态。数据结构的选择会影响算法的效率和安全性。通常情况下,可以使用 std::vector unsigned char 数组来存储这些数据。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数据结构定义,用于存储加密过程中产生的中间状态:

struct CMACContext {
    CMAC_CTX *ctx;
    unsigned char key[EVP_MAX_KEY_LENGTH];
    unsigned char iv[EVP_MAX_IV_LENGTH];
};

CMACContext create_cmac_context(const EVP_CIPHER *cipher, const unsigned char *key) {
    CMACContext ctx = {};
    ctx.ctx = CMAC_CTX_new();
    if (ctx.ctx == nullptr) {
        throw std::runtime_error("Failed to create CMAC context.");
    }
    if (CMAC_Init(ctx.ctx, key, EVP_CIPHER_key_length(cipher), cipher, nullptr) == 0) {
        throw std::runtime_error("Failed to initialize CMAC context.");
    }

    return ctx;
}

void update_cmac(CMACContext &ctx, const unsigned char *data, size_t len) {
    if (CMAC_Update(ctx.ctx, data, len) == 0) {
        throw std::runtime_error("Failed to update CMAC with data.");
    }
}

void finalize_cmac(CMACContext &ctx, unsigned char *out) {
    if (CMAC_Final(ctx.ctx, out) == 0) {
        throw std::runtime_error("Failed to finalize CMAC context.");
    }
}

void destroy_cmac_context(CMACContext &ctx) {
    CMAC_CTX_free(ctx.ctx);
}

在上述结构中,我们定义了一个 CMACContext 结构体,它包含了CMAC的上下文以及密钥和IV。我们还提供了创建、更新、最终化和销毁CMAC上下文的函数。在实际使用这些函数时,应该注意错误处理和异常安全。

5.2 编码实践与调试技巧

5.2.1 CMAC算法的C++实现代码

现在,我们将展示一个完整的示例代码,展示如何在C++中实现CMAC算法。我们会在实际的加密过程中,展示如何使用之前定义的数据结构和函数。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openssl/cmac.h>
#include <openssl/evp.h>
#include <exception>

// ... CMACContext 定义和相关函数 ...

int main() {
    const EVP_CIPHER *cipher = EVP_aes_128_cbc();
    unsigned char key[EVP_MAX_KEY_LENGTH] = { /* 初始化密钥数据 */ };
    unsigned char data_to_encrypt[] = { /* 待加密数据 */ };
    unsigned char cmac[EVP_MAX_MD_SIZE]; // 用于存储CMAC结果

    CMACContext ctx = create_cmac_context(cipher, key);

    try {
        update_cmac(ctx, data_to_encrypt, sizeof(data_to_encrypt));
        finalize_cmac(ctx, cmac);
        // 输出CMAC结果
        for (size_t i = 0; i < sizeof(cmac); ++i) {
            printf("%02x", cmac[i]);
        }
        printf("\n");
    } catch (const std::exception &e) {
        std::cerr << "An exception occurred: " << e.what() << std::endl;
        return EXIT_FAILURE;
    }

    destroy_cmac_context(ctx);
    return EXIT_SUCCESS;
}

在这段代码中,我们定义了一个数据数组 data_to_encrypt ,它包含了我们要进行CMAC操作的数据。我们调用了 create_cmac_context 来初始化CMAC上下文,并用 update_cmac finalize_cmac 来执行CMAC的计算过程。最后,我们将CMAC结果输出到控制台。

5.2.2 调试与测试中的常见问题

调试加密代码时,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1. 错误的密钥和IV初始化。
  2. 对加密库的API使用不当。
  3. 内存泄漏,例如未正确销毁CMAC上下文。
  4. 缓冲区溢出或数据访问错误。

调试和测试这类代码时,应使用调试器逐步执行代码,仔细检查所有加密操作的输入输出数据是否正确。同时,可以使用单元测试框架来自动化测试过程,确保代码的健壮性。

对于生产环境,还应考虑日志记录和异常处理机制,以记录和应对潜在的运行时错误。当问题发生时,确保有清晰的错误信息和堆栈跟踪,以帮助开发人员快速定位和修复问题。

在本章中,我们探讨了C++中CMAC算法的实现方法,包括加密库的选择、数据结构的设计以及编码实践和调试技巧。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CMAC算法,以确保你的应用程序的安全性。

6. CMAC算法的安全性和密钥管理

6.1 CMAC算法的安全特性分析

6.1.1 安全性评估与分析

CMAC算法,作为一项对称密钥消息认证码生成技术,其安全性不仅体现在算法本身,也体现在其对抗各种密码分析攻击的能力上。CMAC通过在CBC-MAC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新密钥k1来区分不同的消息块,从而增强了算法的安全性。

安全性分析需要考虑几个关键方面:

  1. 抵抗伪造攻击 :攻击者试图创造新的数据和对应的认证标签,以使伪造数据被系统接受。CMAC通过双倍加密消息块的最后一部分,有效提高了抗伪造能力。
  2. 抗重放攻击 :攻击者截获合法的通信消息并重新发送,试图欺骗接收方。CMAC的密钥独立性确保重放攻击难以成功。
  3. 抵御中间人攻击 :攻击者介入通信双方之间,试图读取或篡改数据。CMAC的完整性保障能够及时发现数据篡改行为。

6.1.2 抵御常见攻击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CMAC算法的安全性,以下是一些实用的策略和措施:

  1. 密钥更新 :定期更换密钥可以减少密钥泄露的风险。在CMAC算法中,即使密钥被暴露,由于其设计原理,依然需要重新计算和分析大量的消息块才能获得任何有意义的信息。
  2. 错误消息处理 :当接收到的认证标签不匹配时,应该谨慎处理错误消息。系统不应透露任何可能帮助攻击者进行攻击的信息。
  3. 长度扩展攻击的防范 :由于CMAC是设计来处理固定长度的数据块,因此不会像某些早期的MAC算法那样容易受到长度扩展攻击。

6.2 密钥管理的重要性及策略

6.2.1 密钥生成与分配的最佳实践

在使用CMAC算法时,密钥的生成、分配和存储是整个系统的薄弱环节。最佳实践包括:

  1. 密钥生成 :密钥必须是随机生成的,且足够长以抵抗暴力破解攻击。通常使用高质量的随机数生成器来产生密钥。
  2. 密钥分配 :密钥的分发过程应该是安全的,避免在不安全的通道中暴露密钥。
  3. 密钥协商 :如果可能,使用密钥协商协议如Diffie-Hellman来在不安全的通道中安全地生成和共享密钥。

6.2.2 密钥存储与更新的安全措施

密钥的存储和更新也是安全性的关键所在:

  1. 安全存储 :密钥应该存储在硬件安全模块(HSM)或其他受信任的存储介质中,不应直接暴露在操作系统中。
  2. 周期性更新 :定期更换密钥,并在旧密钥过期时安全地处理掉旧密钥。
  3. 密钥销毁 :密钥在不再使用时必须被彻底销毁,以避免恢复和滥用。

CMAC算法的安全性分析和密钥管理策略共同构成了其在现实世界应用中的安全框架。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CMAC算法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确保数据传输和处理的安全性。在下一章节中,我们将探讨CMAC算法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场景。

7. CMAC应用场景举例

7.1 CMAC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7.1.1 网络数据传输的加密实例

在网络安全领域,CMAC算法常常被应用于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验证。比如在SSL/TLS协议中,可以使用CMAC来确保传输数据在源端与目的端保持一致,避免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下面是一个简化的场景,展示如何使用CMAC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首先,我们需要在通信双方之间共享密钥,这个密钥用于生成和验证CMAC值。在实际应用中,密钥的交换通常通过安全的密钥交换协议完成,如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

一旦密钥确立,发送方在发送数据前,会生成数据的CMAC值,并将CMAC与数据一起发送出去。接收方在收到数据后,会重新计算CMAC值并验证它是否与接收到的CMAC值一致。

以下是使用伪代码的示例:

// 假设密钥已经被安全地共享
shared_key = "共享的密钥"

// 发送方
data = "需要传输的敏感数据"
mac = CMAC(shared_key, data)
send(data + mac)

// 接收方
received_data = receive()
received_mac = extract_mac_from(received_data)
data_without_mac = remove_mac_from(received_data)

// 验证接收到的数据
if CMAC(shared_key, data_without_mac) == received_mac then
    // 数据未被篡改,处理数据
else
    // 数据可能被篡改,丢弃或采取安全措施
end if

7.1.2 防止中间人攻击的策略

在防止中间人攻击方面,CMAC算法能够为通信双方提供一种方式来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和身份验证。为实现这一点,CMAC常与加密协议结合使用,比如在加密了的数据上附加一个CMAC标签。CMAC标签可以防止未授权的篡改尝试,并且可以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身份验证,因为只有拥有正确密钥的实体才能生成有效的CMAC标签。

为了更全面地防御中间人攻击,通常还会结合数字签名或公钥基础设施(PKI)等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在不信任的通道上建立可信的通信,并且可以确信通信双方的身份。

7.2 CMAC在软件保护中的运用

7.2.1 软件授权校验的实现方法

在软件保护中,CMAC可以用于验证软件的授权状态。开发者可以将软件的授权信息加密后,附加一个CMAC标签。当用户运行软件时,软件会检查CMAC标签以确定授权信息是否被篡改。如果CMAC标签验证失败,则说明授权信息被改动过,软件可以拒绝运行或转入限制功能模式。

这里是一个实现思路:

  1. 开发者在软件中内置一个授权密钥,并在软件授权过程中生成CMAC标签。
  2. 授权信息包括如用户信息、有效期限等,这些信息在保存或传输前用授权密钥加密并计算CMAC。
  3. 在软件运行时,会自动验证CMAC标签是否有效。如果CMAC标签不匹配,则说明授权信息在外部被非法修改。
// 授权信息和密钥
authorization_info = "用户信息和授权细节"
key = "授权使用的密钥"

// 在软件发行时附加的CMAC标签
original_mac = CMAC(key, authorization_info)

// 在软件运行时进行的校验
if CMAC(key, authorization_info) == original_mac then
    // 授权信息未被篡改,软件正常运行
else
    // 授权信息被篡改,软件拒绝运行或限制功能
end if

7.2.2 防止软件逆向工程的措施

逆向工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攻击者试图通过分析软件来获取其算法和设计。为了防御这种攻击,除了常规的加密手段之外,还可以使用CMAC等消息认证码来保护软件免遭逆向工程破坏。

软件的运行过程中需要验证关键代码或数据的完整性。利用CMAC,可以对关键代码段或数据块进行签名,当代码或数据块在运行时被调用,软件会对其重新计算CMAC,并与预期的CMAC值对比,如果一致则继续执行,否则停止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

对于更复杂的情况,可以将CMAC的验证过程设计得更为隐蔽,例如,将验证过程分割到多个不同的函数中,或者在加密关键数据时使用动态变化的密钥,这样就能极大提升逆向工程的难度。

以上示例说明了CMAC在网络安全和软件保护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展示了其作为消息认证码在确保数据完整性和身份验证方面的实用价值。在实际应用时,开发者应当结合其他安全技术与措施来形成更为坚固的安全防护体系。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CMAC算法,作为基于密码的消息认证码,利用块密码技术如AES确保数据在传输或存储中的完整性与来源真实性。文档详细阐述了CMAC的工作原理、与MAC和HMAC的区别以及实现方法。核心概念包括块密码基础、密钥扩展、消息填充和密文差异操作。算法步骤涵盖初始化向量的生成、预处理、分块处理和CMAC值的计算。在C++中的实现和注意事项也有所涉及,包括密钥管理和算法缺失问题。CMAC在多个领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信息安全专业人士的必备知识。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详细介绍了AES-CMAC算法的原理实现,附有C语言写的样例程序。 以下是原文的introduction: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 has recently specified the Cipher-based 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CMAC). CMAC [NIST-CMAC] is a keyed hash function that is based on a symmetric key block cipher, such as the 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 [NIST-AES]. CMAC is equivalent to the One-Key CBC MAC1 (OMAC1) submitted by Iwata and Kurosawa [OMAC1a, OMAC1b]. OMAC1 is an improvement of the eXtended Cipher Block Chaining mode (XCBC) submitted by Black and Rogaway [XCBCa, XCBCb], which itself is an improvement of the basic Cipher Block Chaining-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 (CBC-MAC). XCBC efficiently addresses the security deficiencies of CBC-MAC, and OMAC1 efficiently reduces the key size of XCBC. AES-CMAC provides stronger assurance of data integrity than a checksum or an error-detecting code. The verification of a checksum or an error-detecting code detects only accidental modifications of the data, while CMAC is designed to detect intentional, unauthorized modifications of the data, as well as accidental modifications. AES-CMAC achieves a security goal similar to that of HMAC [RFC-HMAC]. Since AES-CMAC is based on a symmetric key block cipher, AES, and HMAC is based on a hash function, such as SHA-1, AES-CMAC is appropriate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in which AES is more readily available than a hash function. This memo specifies the authentic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CMAC with AES-128. This new authentication algorithm is named AES-CMAC.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