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可以同名的吗_“名子父之则也”,为何唐朝“祖孙父子同名”现象很普遍?...

唐朝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时期,在这个繁荣开放的朝代却出现一种独特的现象,那就是 “祖孙父子同名”,这对当时的封建王朝来说,是一件十分忌讳的事情。而“避讳”是唐朝十分重视的一项传统,唐代人甚至把避讳写进《唐律》。“避讳”这种行为不仅在民间受到重视,在朝堂也很受重视。但奇怪的是,当研究者研究唐代古籍的时候,发现了许多“祖孙父子同名”的现象,完全不避讳。

一、从“入门而问讳”出发,追述唐朝“祖孙父子同名”现象的出现

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这种同名的现象,如:周朝的康王、昭王父子;南朝的宋明帝父子;北魏的献文、孝文父子。大多数学者都认同避讳之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

d3bac614489882251e67b5e074baed42.png

我国古代很注重避讳,要求在子被辈书写和言论中,不得带有父辈的名讳,在春秋时期《礼记》说:“入门而问讳”。自此之后,避讳成立一种道德约束,言语谈论中,若带有父辈名讳,便是大不敬。 同时,这也是儒家文化中敬长辈的一种表现。

避父讳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在《三国志》中就曾记载:“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郎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可见,小孩子都知道要避讳。到了唐朝时期,儒家文化发展壮大,儒家思想逐渐融入法治中,即将礼融入了法, “避讳”也被写入了法律中。

在唐朝的《职制律》中规定官员之间不可以直称父亲名讳,唐人觉得逃避家讳是逆天辱神的行为,可见违背家讳在当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朝堂上,皇帝也会避臣子的父讳。

玄宗尝器重苏濒,欲倚以为相。以颧姓名授(萧)篙,令草制书。上寻读三四,谓篙曰:颐,壤之子,联不欲斥其父名,卿为刊削之。

——《明皇杂录》

可见就算是皇帝,对臣子的父辈名字也十分避讳,足见避讳的影响之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避家讳这种独特的行为文化由官场进入了平民生活。唐朝是一个极其讲究礼法的朝代,唐代文人在写书时需要时刻避家讳。

b289ee1636affd404399b6cb734f2bd7.png

虽说唐朝是个开放繁荣的朝代,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吃饭做事都要考虑到避家讳。避家讳时时刻刻影响着唐朝人们的生活,由此可见,古代唐朝避家讳的风气之浓,古代的很多父母们,为了使孩子以后有机会步入官场,取名字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如若不然,则会影响其一生的仕途。

二、外来文化的交流、儒学文化的发展以及历史因素促进了“子父同名”现象的产生

这种现象与当时所奉行的儒家思想所违背,它的出现着实令人费解,但深入观察其历史背景,可发现其产生的原因,具体归结一下,有如下几个解释。第一点历史原因,父子同名这种现象并非是唐朝所特有的,只不过这种现象发展到唐朝最为显著。

cfcff9f1b724caf9a1de3175be4bad45.png

而魏晋南北朝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最为特殊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父子同名这一现象是由外来的思想进入中原,逐渐演变成了这种祖孙父子之间不避名讳的现象。

谓魏宗室多同名,列举同名者凡五十九人。有同父而同名者,景穆子,阳平、济阴二王,俱名新成,至称济阴为小新成以别之。

——《史讳举例》

第二点是因为受到外来文化交流的影响,古代唐朝的一些周边国家,有着承袭父名的传统,当时由于文化交流繁荣的原因,多有外国人居住洛阳与长安等繁华中心地区,由此影响了当地部分人。总的来说,“父子同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第三点是因为儒学发展受到冲击,儒学从汉朝开始,被奉为正统思想。但发展到唐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他们的兴盛冲击着儒家学说的地位,甚至有时候会因为统治者的偏爱,儒家学说地位甚至低于佛教和道教。避讳是儒家学说很重要的人伦理节精神,社会上之所以出现这种不同于和违背儒家理学精神的现象,也说明了儒家学说地位的下降。

4718720cc73a9b9a9c60aeadff04d3be.png

唐朝时期的思想十分自由,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并行的现象,即使统治者仍然标榜儒学为正统思想,但实际上儒学仅仅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实际上,儒学的地位并非那么高。一些人甚至瞧不起和反对儒家学者,不管是单纯的反对,还是为了标新立异,这种现象的产生侧面反映的是儒学的衰弱。

三、“祖孙父子同名”的表现,唐朝异端群体的产生,一个不同于传统避家讳的群体

从上文可以看出,唐朝人是多么的遵守传统避家讳,但这种避家讳的法律在当时执行的并不彻底,在这种风气下,还存在着一个不同寻常的群体。在唐人墓志和《新唐书》中,发现了一些与当时这种现象不一样的状况。

“皋没,蜀人德之,见其遗象必拜。凡刻石著皋名者,皆镌其文尊讳之。”

——《新唐书》

这些都是认同儒家避名讳的思想,都是属于传统倡导避名讳的那一方。要注意的是,这种“同名”,并非姓名完全相同,只要子辈的名字中有触犯父辈名字禁忌的现象,都称为“同名”。具体分为,子名与父名有一字相同,子名与父名完全相同,子字与父名完全相同,子名不避父嫌名,孙名或字触犯祖讳。

古人的名字通常以字和名构成,名和字体现的是一个人道德精神的追求,故在社会中,不得与父辈的名或字相触犯,这不仅是一种是一种价值标准,更是一种忌讳。

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名字的历史中,他们认为中国向来避名讳,不会直呼和使用父辈名讳,并且认为不避名讳是一种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而英美民族则是故意在自己的名字里加上先辈的名字,为了纪念先辈表达崇敬。

4965482e86f200fb50faa26a7c4455b0.png

嫌名是指与人名读音相近的字。《礼记》曰:“礼不讳嫌名”。大致意思就是在官场中必须要避家讳,若违反这条规定,便会被调职并加以处分。传统认为,古代的女性是没有字的,但随着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甚至出现了女子与父亲同名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有着紧密联系,唐朝中后期武则天登上皇位, 女权不断强化,女性地位提高,女子与父亲的同名在这一时间出现也是可以理解的。

四、整体回顾,唐朝“祖孙父子同名”现象成为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提供了借鉴作用

唐朝时期“同名”这一现象出现在了很多不同的人身上,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阶层, 在社会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在历史的潮流中,他们都是“同名”现象的参与者,所反映的是时代背景下文化和社会的变迁。

而有另一种思想,他们认为使用别人的名讳是对别人的一种仰慕。《史记》中曾记载:“孔子弟子阂损以孝著称,故以其姓为名,以其字为字”。唐太宗也曾亲自在墓志铭中,描述她女儿名字的由来,寄托的是唐太宗对女儿的殷切希望。

4cf605b96e816d2885516f5bdc532661.png

《礼记》中曾说:名子父之则也。子女的名字由父亲取,有可能因为长相、兴趣,父亲觉得与自己相似,便在子女的名字中赋予自己的名讳。另外还有一类人,他们会自己改名,来表达对父亲或者祖辈的思念和崇拜,故多不避名讳,不得不说这是唐王朝一种独特的文化,因为与其他封建朝代相比,这是一件很罕见的事情。

许多学者在研究唐代家讳时,更多的是说唐代避家讳的严格,而像这样的异类,在每个历史时间段都会出现。从唐代的““祖孙父子同名”的现象可以看出,这时的唐朝的确是一个文化开放繁荣的时代,而“同名”现象也为唐文化增添了很重要的一笔,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后世在“同名同姓”的问题上也更加开放自由,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时代的进步。

参考文献:

《史记》

《新唐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