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分享一篇Angew的文章,通讯作者是来自牛津大学化学系的Hagan Bayley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包括多肽转位与测序、单分子化学与催化、3D打印、工程纳米孔。
在温和条件下迅速发生的正交化学反应是对生物系统进行化学操纵的有力工具。其中,在萤火虫萤光素合成中自然发生的反应——1,2-氨基硫醇与2-氰基苯并噻唑(2-cyanobenzothiazole, CBT)之间的缩合便是一个有价值的例子,该反应已经被开发成一种N端半胱氨酸功能化的点击化学策略。CBT和氨基硫醇的反应机理包括三个步骤:1)硫醇盐攻击腈碳形成thioimidate;2)末端胺在亚氨基碳上的分子内进攻产生四面体中间体;3)四面体的脱氨基释放出氨和噻唑啉作为最终产物。但是,目前对反应机理的描述仍然缺少更多细节。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一重要化学反应的机理,作者通过基于蛋白质纳米反应器的单分子方法进行探索。首先,作者在单个蛋白质纳米孔α-溶血素的管状内腔中进行了CBT单体的功能化修饰,方法是在117位的面向内部的半胱氨酸与从顺式侧加入的CBT马来酰亚胺衍生物(CBT-Mal)通过迈克尔加成形成不可逆的修饰。在施加的电势下,纳米反应器内的键形成和键断裂事件会导致离子电流的阻塞从而形成特征时间依赖性变化。
作者利用这个改造后的纳米反应器对CBT的化学反应进行了实时的监测。首先作者在纳米反应器的反式侧分别加入了sodium 2-mercaptoethanesulfonate (MESNa),glutathione (GSH),N-acetyl-L-cysteine (NAcCys)、2-mercaptoethanol (2ME)这四种单硫醇,表征了各种单硫醇与CBT之间的可逆反应。在MESNa的例子中,电流信号出现了两种电流水平,并且可以分别归属为thioimidate以及由两个MESNa分子形成的四面体中间体。当使用两种不同的单硫醇(MESNa和GSH)时,所有三种可能的四面体加合物均能够进行区分,而使用传统的ESI-MS未能检测到这些加合物,可能是因为其稳态浓度太低。最终结果表明当单硫醇与CBT发生可逆反应时,单加合物的寿命比四面体二加合物长约80倍,这对于分子助步器(马达)或半胱氨酸共价抑制剂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作者探究了氨基硫醇(Cys,hCys,CysOMe,Cys-Gly)与CBT之间的逐步不可逆缩合,并且从电流信号中,能够基于它们当前状态的均方根噪声,首次解析出两个中间态——thioimidate以及通过分子内环化形成的四面体中间体(包括Cys,CysOMe和Cys-Gly对应的噻唑啉以及hCys相对应二氢噻嗪),并确定了相关的反应速率常数。虽然目前还不能预测相关的分子结构,但该结果将增加这一领域的数据积累。
综上,本文利用了单分子纳米反应器的方法,解析了CBT与硫醇的生物正交反应中间体,并且该发现有望于拓展CBT的应用。
本文作者:MB
原文链接:
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5729
原文引用:DOI:10.1002/anie.202005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