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队列加锁_Java多线程之自旋锁与队列锁

编写高效的并发程序,需要对互斥问题重新研究,设计出适用于多线程的互斥协议。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能获得锁,应该怎么做?

旋转:继续进行尝试,如自旋锁,延迟较短;

阻塞:挂起自己,请求调度器切换到另一个线程,代价较大。

综合来看,先旋转一小段时间再阻塞,是种不错的选择。

java.util.concurrent.locks.Lock接口提供了lock()和unlock()两个重要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互斥问题。

Lock mutex = new MyLock();

mutex.lock();

try {

do something

} finally {

mutex.unlock();

}

测试-设置锁

测试-设置来源于getAndSet()操作,通过一个原子布尔型状态变量的值判断当前锁的状态。若为true表示锁忙,若为false表示锁空闲。

public class TASLock {

AtomicBoolean state = new AtomicBoolean(false);

public void lock() {

while (state.getAndSet(true)) {

;

}

}

public void unlock() {

state.set(false);

}

}

测试-测试-设置锁

TTASLock是升级版的TASLock算法,没有直接调用getAndSet()方法,而是在锁看起来空闲(state.get()返回false)时才调用。

public class TTASLock {

AtomicBoolean state = new AtomicBoolean(false);

public void lock() {

while (true) {

while (state.get()) {

;

}

if (! state.getAndSet(true)) {

return;

}

}

}

public void unlock() {

state.set(false);

}

}

这两个算法都能保证无死锁的互斥,但是TTASLock的性能会比TASLock高许多。

可以从计算机系统结构的高速缓存和局部性来解释这个问题,每个处理器都有一个cache,cache的访问速度比内存快好几个数量级。当cache命中时,会立即加载这个值;当cache缺失时,会在内存或两一个处理器的cache中寻找这个数据。寻找的过程比较漫长,处理器在总线上广播这个地址,其他处理器监听总线。若其他处理器在自己的cache中发现这个地址,则广播该地址及其值来做出响应。若所有处理器都没发现这个地址,则以内存地址及其所对应的值进行响应。

getAndSet()的直接调用让TASLock性能损失许多:

getAndSet()的调用实质是总线上的一个广播,这个调用将会延迟所有的线程,因为所有线程都要通过监听总线通信。

getAndSet()的调用会更新state的值,即使值仍为true,但是其他处理器cache中的锁副本将会被丢弃,从而导致cache缺失。

当持有锁的线程试图释放锁时可能被延迟,因为总线被正在自旋的线程独占。

与此相反,对于TTASLock算法采用的是本地旋转(线程反复地重读被缓存的值而不是反复地使用总线),线程A持有锁时,线程B尝试获得锁,但线程B只会在第一次读锁是cache缺失,之后每次cache命中不产生总线流量。

那么缺点来了,TTASLock释放锁时,会使各自旋线程处理器中的cache副本立即失效,这些线程会重新读取这个值,造成总线流量风暴。

指数后退锁

对于TTASLock算法,当锁看似空闲(state.get()返回false)时,存在高争用(多个线程试图同时获取一个锁)的可能。高争用意味着获取锁的可能性小,并且会造成总线流量增加。线程在重试之前回退一段时间是种不错的选择。

这里实现的指数回退算法的回退准则是,不成功尝试的次数越多,发生争用的可能性就越高,线程需要后退的时间就应越长。

public class BackoffLock {

private AtomicBoolean state = new AtomicBoolean(false);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IN_DELAY = 10;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_DELAY = 100;

public void lock() {

Backoff backoff = new Backoff(MIN_DELAY, MAX_DELAY);

while (true) {

while (state.get()) {

;

}

if (! state.getAndSet(true)) {

return;

} else {

backoff.backoff();

}

}

}

public void unlock() {

state.set(false);

}

}

class Backoff {

private final int minDelay, maxDelay;

int limit;

final Random random;

public Backoff(int min, int max) {

minDelay = min;

maxDelay = max;

limit = minDelay;

random = new Random();

}

public void backoff() {

int delay = random.nextInt(limit);

limit = Math.min(maxDelay, 2 * limit);

try {

Thread.sleep(delay);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

}

}

指数后退算法解决了TTASLock释放锁时的高争用问题,但是它的性能与minDelay和maxDelay的选取密切相关,并且很难找到一个通用兼容的值。

另外,BackoffLock算法还有两个问题:

cache一致性流量:所有线程都在同一个共享存储单元上旋转;

临界区利用率低:后退时间无法确定,线程延迟可能过长。

基于数组的锁

下面的这些是队列锁,名字看上去奇形怪状的,其实是发明者名字的首字母。队列锁就是将线程组织成一个队列,让每个线程在不同的存储单元上旋转,从而降低cache一致性流量。

基于循环数组实现队列锁ALock,每个线程检测自己的slot对应的flag[]域来判断是否轮到自己。

一个线程想获得锁,就要调用lock()方法,获得自增tail获得分配的slot号,然后等待这个slot空闲;当释放锁时,就要阻塞当前slot,然后让下一个slot可运行。

当flag[i]为true时,那么这个线程就有权获得锁。任意时刻的flag[]数组中,应该只有一个slot的值为true。

public class ALock {

ThreadLocal mySlotIndex = new ThreadLocal();

AtomicInteger tail;

volatile boolean [] flag;

int size;

public ALock() {

size = 100;

tail = new AtomicInteger(0);

flag = new boolean[size];

flag[0] = true;

}

public void lock() {

int slot = tail.getAndIncrement() % size;

mySlotIndex.set(slot);

while (! flag[slot]) {

;

}

}

public void unlock() {

int slot = mySlotIndex.get();

flag[slot] = false;

flag[(slot + 1) % size] = true;

}

}

mySlotIndex是线程的局部变量,只能被一个线程访问,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独立初始化的副本。不需要保存在共享存储器,不需要同步,不会产生一致性流量。使用get()和set()方法来访问局部变量的值。

tail是常规变量,域被所有的线程共享,支持原子操作。

数组flag[]也是被多个线程共享的,但是每个线程都是在一个数组元素的本地cache副本上旋转。

ALock对BackoffLock的改进:在多个共享存储单元上旋转,将cache无效性降到最低;把一个线程释放锁和另一个线程获得该锁之间的时间间隔最小化;先来先服务的公平性。但是,数组的大小至少与最大的并发线程数相同,并不是空间有效的,当并发线程最大个数为n时,同步L个不同对象就需要O(Ln)大小的空间。

CLH队列锁

CLH队列锁表示为QNode对象的链表,每个线程通过一个线程局部变量pred指向其前驱。每个线程通过检测前驱结点的locked域来判断是否轮到自己。如果该域为true,则前驱线程要么已经获得锁要么正在等待锁;如果该域为false,则前驱进程已释放锁,轮到自己了。正常情况下,队列链中只有一个结点的locked域为false。

当一个线程调用lock()方法想获得锁时,将自己的locked域置为true,表示该线程不准备释放锁,然后并将自己的结点加入到队列链尾部。最后就是在前驱的locked域上旋转,等待前驱释放锁。当这个线程调用unlock()方法要释放锁时,线程要将自己的locked域置为false,表示已经释放锁,然后将前驱结点作为自己的新结点以便日后访问。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在释放锁时做myNode.set(myPred.get())这个处理呢?假设线程A释放锁,A的后继结点为B,如果不使用这种处理方式,A在释放锁后马上申请锁将自己的locked域置为true,整个动作在B检测到前驱A释放锁之前,那么将发生死锁。

public class CLHLock {

AtomicReference tail;

ThreadLocal myPred;

ThreadLocal myNode;

public CLHLock() {

tail = new AtomicReference(new QNode());

myPred = new ThreadLocal() {

protected QNode initialValue() {

return null;

}

};

myNode = new ThreadLocal() {

protected QNode initialValue() {

return new QNode();

}

};

}

public void lock() {

QNode qnode = myNode.get();

qnode.locked = true;

QNode pred = tail.getAndSet(qnode);

myPred.set(pred);

while (pred.locked) {

;

}

}

public void unlock() {

QNode qnode = myNode.get();

qnode.locked = false;

myNode.set(myPred.get());

}

class QNode {

boolean locked = false;

}

}

如果最大线程数为n,有L个不同对象,那么CLHLock只需要O(L+n)空间。比ALock所需空间少,并且不需要知道可能使用锁的最大线程数量。但是,在无cache的系统上性能较差,因为一次要访问两个结点,若这两个结点内存位置较远,性能损失会很大。

MCS队列锁

MCS队列锁通过检测自己所在结点的locked的值来判断是否轮到自己,等待这个域被前驱释放锁时改变。

线程若要获得锁,需把自己结点添加到链表的尾部。若队列链表原先为空,则获得锁。否则,将前驱结点的next域指向自己,在自己的locked域上自旋等待,直到前驱将该域置为false。线程若要释放锁,判断是否在队尾,如果是只需将tail置为null,如果不是需将后继的locked域置为false且将自己结点的next域置为默认的null。注意在队尾的情况,可能有个线程正在获得锁,要等一下变为后一种情况。

public class MCSLock {

AtomicReference tail;

ThreadLocal myNode;

public MCSLock() {

tail = new AtomicReference(null);

myNode = new ThreadLocal() {

protected QNode initialValue() {

return new QNode();

}

};

}

public void lock() {

QNode qnode = myNode.get();

QNode pred = tail.getAndSet(qnode);

if (pred != null) {

qnode.locked = true;

pred.next = qnode;

while (qnode.locked) {

;

}

}

}

public void unlock() {

QNode qnode = myNode.get();

if (qnode.next == null) {

if (tail.compareAndSet(qnode, null)) {

return;

}

while (qnode.next == null) {

;

}

}

qnode.next.locked = false;

qnode.next = null;

}

class QNode {

boolean locked = false;

QNode next = null;

}

}

结点能被重复使用,该锁的空间复杂度为O(L+n)。MCSLock算法适合无cache的系统结构,因为每个线程只需控制自己自旋的存储单元。但是,释放锁也需要旋转,另外读写比较次数比CLHLock多。

时限队列锁

Lock接口中有个一个tryLock()方法,可以指定一个时限(获得锁可等待的最大时间),若获得锁超时则放弃尝试。最后返回一个布尔值说明锁是否申请成功。

时限队列锁TOLock是基于CLHLock类的,锁是一个结点的虚拟队列,每个结点在它的前驱结点上自旋等待锁释放。但是当这个线程超时时,不能简单的抛弃它的队列结点,而是将这个结点标记为已废弃,这样它的后继们(如果有)就会注意到这个结点已放弃,转而在放弃结点的前驱上自旋。为了保证队列链表的连续性,每次申请锁都会new一个QNode。

时限队列锁结点的域pred会特殊一点,它有3种类型的取值:

null:初始状态,未获得锁或已释放锁;

AVAILABLE:一个静态结点,表示对应结点已释放锁,申请锁成功;

QNode:pred域为null的前驱结点,表示对应结点因超时放弃锁请求,在放弃请求时才会设置这个值。

申请锁时,创建一个pred域为null的新结点并加入到链表尾部,若原先链表为空或前驱结点已释放锁,则获得锁。否则,在尝试时间内,找到pred域为null的前驱结点,等待它释放锁。若在等待前驱结点释放锁的过程中超时,就尝试从链表中删除这个结点,要分这个结点是否有后继两种情况。

释放锁时,检查该结点是否有后继,若无后继可直接把tail设置为null,否则将该结点的pred域指向AVAILABLE。

public class TOLock {

static QNode AVAILABLE = new QNode();

AtomicReference tail;

ThreadLocal myNode;

public TOLock() {

tail = new AtomicReference(null);

myNode = new ThreadLocal();

}

public boolean tryLock(long time, TimeUnit unit) {

long startTime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long patience = TimeUnit.MILLISECONDS.convert(time, unit);

QNode qnode = new QNode();

myNode.set(qnode);

qnode.pred = null;

QNode myPred = tail.getAndSet(qnode);

if (myPred == null || myPred.pred == AVAILABLE) {

return true;

}

while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startTime < patience) {

QNode predPred = myPred.pred;

if (predPred == AVAILABLE) {

return true;

} else {

if (predPred != null) {

myPred = predPred;

}

}

}

if (! tail.compareAndSet(qnode, myPred)) {

qnode.pred = myPred;

}

return false;

}

public void unlock() {

QNode qnode = myNode.get();

if (! tail.compareAndSet(qnode, null)) {

qnode.pred = AVAILABLE;

}

}

static class QNode {

public QNode pred = null;

}

}

优点:同CLHLock。

缺点:每次申请锁都要分配一个新结点,在锁上旋转的线程可能要回溯一个超时结点链。

上面实现的这些锁算法不支持重入。我们可以使用银行转账的例子来测试一下锁的效果,任意账户间可以随意转账,锁生效时所有账户的总金额是不变的。完整的算法实现和测试代码在这里。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