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审美范畴.doc
中国的审美范畴
摘 要:过去我们国内出版的美学原理著作和教材,在讨论审美范畴时,一般都局限在西方文化的范围之内,我们谈的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等等,都属于西方的审美范畴。长期以来,学术界的朋友们一直在考虑,我们有没有可能从中国文化史、中国艺术史中提炼出若干审美范畴,并把它们纳入美学基本理论的框架?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受儒、道、释三家影响,已经发育了若干在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审美意象群,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的审美形态(大风格),从而结晶成为了中国独特的审美范畴。概言之,“沉郁”概括了以儒家文化为内涵、以杜甫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飘逸”概括了以道家文化为内涵、以李白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空灵澄澈”则概括了以禅宗文化为内涵、以王维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本文从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的定义讨论出发,分别对沉郁、飘逸、空灵这三个范畴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作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审美范畴;美学基本理论;审美形态;沉郁;飘逸;空灵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过去我们国内出版的美学原理著作和教材,在讨论审美范畴时,一般都局限在西方文化的范围之内,我们谈的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等等,都属于西方的审美范畴。长期以来,学术界的朋友们一直在考虑,我们有没有可能从中国文化史、中国艺术史中提炼出若干审美范畴,并把它们纳入美学基本理论的框架?本文就想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
审美活动乃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审美活动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因此,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会发育出不同的审美文化。不同的审美文化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不同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审美形态。我们知道,同一个艺术家创造的一系列意象世界,往往会显示一种相同的色调,相同的风貌,我们称之为“艺术风格”。那么,审美形态就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审美意象(往往带有时代特色或在一定时期占主流地位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Great Style)。而审美范畴则是这种“大风格”(即审美形态)的概括和结晶。
以西方文化史为例。“优美”就概括了古希腊文化中以神庙和人体雕像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而“崇高”则概括了继承希伯莱文化的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以哥特式教堂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随着历史的发展,“优美”和“崇高”这两种文化“大风格”依然存在,例如拉斐尔的绘画、莫扎特的音乐可以说是“优美”的典型,而歌德的浮士德则是崇高的典型,但是它们的文化内涵已经和古希腊的神庙、雕像以及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不同了。
在西方文化史上,究竟出现了哪些最重要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美学家的看法也不完全一致。在古代和中世纪,“美”(“优美”)是中心范畴。后来出现了“崇高”(从朗吉弩斯到柏克)。再后来美学家们又陆续提出各种新的概念。①??他们提出的种种概念,当然都标示了不同审美意象(或意象群)的不同的风格,但其中有一些还谈不上是高度概括的“大风格”,即谈不上是我们说的审美形态,所以还不能列入审美范畴的范围。我们认为,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这几对概念是在西方文化史上涵盖面比较大的审美形态的概括和结晶,也是美学史上绝大多数美学家认同的审美范畴。审美范畴不能随意添置、无限增多,否则审美形态的研究就变成为艺术风格的研究了。
在中国文化史上,艺术风格呈现出极其丰富多彩的状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列出“雄浑”、“冲淡”、“纤?”、“疏野”、“清奇”……等24种“风格”。后来的许多画品中也有这种风格的分类。但这些概念多数还不能称为审美范畴,因为它们还称不上是文化大风格。在中国文化史上,受儒、道、释三家影响,也发育了若干在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审美意象群,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形态(大风格),从而结晶成独特的审美范畴。例如,“沉郁”概括了以儒家文化为内涵、以杜甫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飘逸”概括了以道家文化为内涵、以李白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空灵澄澈”则概括了以禅宗文化为内涵、以王维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②??
以下我们就对“沉郁”、“飘逸”、“空灵”这三个范畴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分别作一些分析。
二、沉郁
“沉郁”的文化内涵,就是儒家的“仁”,也就是对人世沧桑深刻的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的同情。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杜甫。杜甫自己说过“沉郁顿挫”是他的诗的特色。③??历来很多评论家也都用“沉郁”来概括杜诗的风格。影响最大的是宋代严羽的一段话。严羽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 ④??
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