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Visual Basic上位机编程实例》是一份面向开发者的实用技术资料,系统讲解了VB在上位机开发中的三大核心技术:图形界面设计、通信协议实现与数据库连接。通过丰富的编程实例,涵盖串口通信、TCP/IP网络传输、ADO数据库操作以及用户界面控件应用,帮助开发者掌握数据采集、实时监控和报表生成等实际应用场景。本资源结合理论与实践,适合初学者入门与进阶开发者提升,全面强化VB上位机项目开发能力。
1. Visual Basic上位机编程的核心架构与开发环境构建
开发环境搭建与项目初始化配置
选择合适的开发工具是构建稳定上位机系统的首要步骤。推荐使用 Visual Basic 6.0 SP6 或兼容的 VB.NET + Visual Studio 2019/2022 环境,根据项目是否需支持现代操作系统和多线程能力进行权衡。安装后需配置必要的组件库,如 MSComm32.OCX (用于串口通信)、 ADO 数据访问控件,并在注册表中正确注册 ActiveX 控件。
' 示例:检查MSComm控件是否可用
If Not TypeOf Me.MSComm1 Is MSComLib.MSComm Then
MsgBox "串口控件未正确加载,请检查OCX注册状态", vbCritical
End If
通过“工程-引用”添加对 Microsoft ActiveX Data Objects 和 Windows Script Host Model 的支持,为后续数据库与脚本交互打下基础。开发环境应部署于关闭UAC的Windows测试机,并启用详细错误日志输出以提升调试效率。
2. VB上位机界面设计与交互逻辑实现
在现代工业自动化系统中,上位机作为人机交互的核心载体,其界面设计质量直接决定了操作人员的使用体验和系统的可维护性。Visual Basic(特别是VB6)虽然属于较早的开发平台,但凭借其强大的控件库、直观的拖拽式设计器以及对COM组件的良好支持,依然在中小型监控系统、设备调试工具等场景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章聚焦于VB环境下上位机界面的设计原则与交互机制构建,深入剖析从基础控件布局到高级可视化反馈的技术路径,旨在为开发者提供一套完整、高效且具备扩展性的UI开发方法论。
良好的用户界面不仅仅是“好看”,更应体现信息层级清晰、响应及时、操作无感化等特点。尤其在实时监控类应用中,数据刷新频率高、事件触发频繁,若不进行合理的结构规划与性能优化,极易出现卡顿、假死等问题。因此,本章将围绕窗体管理、控件功能集成及用户体验提升三个维度展开论述,并结合实际代码示例、流程图与参数表格,帮助五年以上经验的IT从业者理解如何在传统VB环境中实现现代化交互逻辑。
2.1 窗体与基本控件的布局管理
窗体(Form)是VB应用程序的主容器,所有控件均依附于窗体存在。合理组织窗体结构并精确控制控件行为,是构建稳定上位机界面的第一步。该节重点探讨Form对象的生命周期管理及其关键属性配置策略,同时深入分析Button、TextBox、Label等基础控件的事件绑定机制与输入验证实践。
2.1.1 Form对象的生命周期与属性配置
Form对象在整个VB程序运行过程中经历多个状态阶段,包括初始化(Initialize)、加载(Load)、激活(Activate)、非激活(Deactivate)、卸载(Unload)直至终止(Terminate)。掌握这些阶段有助于在合适时机执行资源分配、界面初始化或状态保存等操作。
| 阶段 | 触发事件 | 典型用途 |
|---|---|---|
| Initialize | Class_Initialize | 对象创建时调用,适合私有变量初始化 |
| Load | Form_Load | 窗体首次加载前执行,常用于控件初始值设置 |
| Activate | Form_Activate | 每次窗体获得焦点时触发,可用于动态刷新显示 |
| Deactivate | Form_Deactivate | 失去焦点时调用,适合暂停后台任务 |
| Unload | Form_Unload | 即将关闭前执行,用于释放资源、保存配置 |
| Terminate | Class_Terminate | 对象销毁后调用,清理内存引用 |
例如,在一个温度监控系统中,主窗体 frmMain 需要在加载时读取上次保存的串口参数:
Private Sub Form_Load()
Dim savedPort As String
Dim savedBaud As Long
' 从注册表或配置文件读取历史设置
savedPort = GetSetting("MyApp", "Settings", "ComPort", "COM1")
savedBaud = GetSetting("MyApp", "Settings", "BaudRate", 9600)
' 初始化界面控件
cmbPort.Text = savedPort
cmbBaud.Text = CStr(savedBaud)
' 启动定时器轮询设备状态
tmrPoll.Interval = 500
tmrPoll.Enabled = True
End Sub
代码逻辑逐行解析:
- 第3–4行:声明局部变量用于存储端口名和波特率;
- 第7行:使用
GetSetting函数从Windows注册表读取指定键值,若未找到则返回默认值; - 第10–11行:将读取结果赋给下拉框控件文本,完成界面初始化;
- 第14–15行:配置Timer控件以每500ms触发一次轮询任务,增强实时性。
此外,Form的属性配置直接影响用户体验。以下为核心属性说明:
| 属性 | 功能描述 | 推荐设置建议 |
|---|---|---|
BorderStyle | 控件边框样式 | 生产环境推荐设为 1 - Fixed Single 防止随意缩放 |
StartPosition | 启动位置 | 设为 2 - CenterScreen 确保居中显示 |
MaxButton / MinButton | 最大/小化按钮 | 监控类应用建议禁用最大化以保持布局一致 |
KeyPreview | 是否预览按键事件 | 若需全局快捷键设为True |
AutoRedraw | 自动重绘 | 绘图应用建议开启避免闪烁 |
通过科学配置上述属性,可显著提升界面稳定性与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应在 Form_Unload 事件中妥善处理子窗体与资源回收:
Private Sub Form_Unload(Cancel As Integer)
' 询问是否退出
If MsgBox("确定要退出系统吗?", vbYesNo + vbQuestion) <> vbYes Then
Cancel = 1 ' 取消关闭
Exit Sub
End If
' 停止所有后台线程(模拟)
bRunning = False
' 保存当前设置
SaveSetting "MyApp", "Settings", "ComPort", cmbPort.Text
SaveSetting "MyApp", "Settings", "BaudRate", cmbBaud.Text
End Sub
此代码片段展示了退出确认机制与配置持久化过程。 Cancel = 1 表示中断卸载流程,常用于防止误操作导致数据丢失。
2.1.2 Button、TextBox、Label控件的事件绑定与数据输入验证
按钮(Button)、文本框(TextBox)与标签(Label)是最常用的交互控件组合。它们之间的协作构成了大多数上位机操作入口的基础。
控件事件绑定机制
VB采用事件驱动模型,控件的行为由特定事件触发。常见事件如下:
graph TD
A[用户点击按钮] --> B(Button_Click事件)
B --> C{判断输入合法性}
C -->|合法| D[执行通信指令]
C -->|非法| E[弹出提示并定位错误字段]
以发送命令为例,当用户点击“发送”按钮时,需先校验输入内容是否符合协议格式:
Private Sub cmdSend_Click()
Dim cmdText As String
cmdText = Trim(txtCommand.Text)
' 输入验证
If cmdText = "" Then
MsgBox "请输入要发送的指令!", vbExclamation, "输入错误"
txtCommand.SetFocus
Exit Sub
ElseIf Not IsValidHex(cmdText) Then
MsgBox "指令必须为合法十六进制字符串!", vbCritical, "格式错误"
txtCommand.SelStart = 0
txtCommand.SelLength = Len(txtCommand.Text)
Exit Sub
End If
' 调用串口发送函数
Call SendViaSerial(cmdText)
' 更新日志
lstLog.AddItem ">> " & cmdText
End Sub
参数说明:
-
Trim():去除首尾空格,防止因无意空格导致校验失败; -
IsValidHex():自定义函数,判断字符串是否全为0-9/A-F字符; -
SetFocus:将光标移回出错控件,提升可用性; -
SelStart和SelLength:选中全部文本便于快速修改; -
lstLog.AddItem:记录操作日志,利于后续追踪。
为了提高代码复用性,可以封装通用验证函数:
Function IsValidHex(s As String) As Boolean
Dim i As Integer
For i = 1 To Len(s)
Dim c As String
c = UCase(Mid(s, i, 1))
If InStr("0123456789ABCDEF", c) = 0 Then
IsValidHex = False
Exit Function
End If
Next i
IsValidHex = (Len(s) > 0)
End Function
该函数逐字符检查是否属于十六进制字符集,时间复杂度为O(n),适用于短指令校验。对于长报文建议结合正则表达式(需引用VBScript.RegExp)提升效率。
此外,Label控件虽不可编辑,但在数据显示中扮演关键角色。可通过字体颜色变化反映状态:
Sub UpdateStatusLabel(isConnected As Boolean)
If isConnected Then
lblStatus.Caption = "● 已连接"
lblStatus.ForeColor = RGB(0, 128, 0) ' 绿色
Else
lblStatus.Caption = "○ 未连接"
lblStatus.ForeColor = RGB(255, 0, 0) ' 红色
End If
End Sub
这种视觉反馈方式简单有效,广泛应用于通信状态指示。
综上所述,基础控件虽看似简单,但通过精细化的事件绑定与输入校验设计,能够显著提升系统的健壮性与易用性。特别是在工业现场干扰较多的情况下,严谨的数据验证机制是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
2.2 高级界面控件的数据展示能力
随着监控系统采集点数量增加,传统的静态控件已无法满足复杂数据呈现需求。ListView、TreeView、ComboBox等高级控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组织与展示能力,成为构建专业级上位机界面的关键组件。
2.2.1 ListView控件在实时数据列表显示中的应用
ListView控件支持多种视图模式(如大图标、小图标、列表、报表),其中“报表模式”( View = lvwReport )最适合用于表格化数据显示,例如设备运行日志、传感器采样记录等。
假设我们需要实时显示五台PLC的温度、压力、状态三项指标:
With lvwData
.Clear
.View = lvwReport
.GridLines = True
.FullRowSelect = True
.ColumnHeaders.Add , , "设备编号", 1000
.ColumnHeaders.Add , , "温度(℃)", 1000
.ColumnHeaders.Add , , "压力(Pa)", 1000
.ColumnHeaders.Add , , "状态", 800
End With
参数解释:
-
Clear:清空原有列与行; -
View = lvwReport:切换至报表模式; -
GridLines:显示网格线增强可读性; -
FullRowSelect:整行选中便于复制; -
ColumnHeaders.Add:添加列头,第三个参数为标题,第四个为宽度(单位:twip);
随后通过循环更新每一行数据:
For i = 1 To 5
Set itm = lvwData.ListItems.Add(, , "PLC-" & i)
itm.SubItems(1) = Format(GetTemp(i), "0.0")
itm.SubItems(2) = Format(GetPressure(i), "0")
Select Case GetStatus(i)
Case 0: itm.SubItems(3) = "运行"; itm.ListSubItems(3).ForeColor = RGB(0, 128, 0)
Case 1: itm.SubItems(3) = "报警"; itm.ListSubItems(3).ForeColor = RGB(255, 165, 0)
Case 2: itm.SubItems(3) = "停机"; itm.ListSubItems(3).ForeColor = RGB(255, 0, 0)
End Select
Next i
此处利用 ListSubItems(n).ForeColor 实现单元格级着色,使异常状态一目了然。若数据量较大,建议启用双缓冲减少闪烁:
Call SendMessage(lvwData.hWnd, LVM_SETEXTENDEDLISTVIEWSTYLE, _
LVS_EX_DOUBLEBUFFER, LVS_EX_DOUBLEBUFFER)
该API调用需声明外部函数:
Private Declare Function SendMessage Lib "user32" Alias "SendMessageA" _
(ByVal hWnd As Long, ByVal wMsg As Long, ByVal wParam As Long, lParam As Any) As Long
Private Const LVM_FIRST = &H1000
Private Const LVM_SETEXTENDEDLISTVIEWSTYLE = (LVM_FIRST + 54)
Private Const LVS_EX_DOUBLEBUFFER = &H10000
启用双缓冲后,即使高频刷新也能保持流畅视觉效果。
2.2.2 TreeView控件实现层级化设备或参数结构展示
在多设备管理系统中,常需按区域、机组、节点等层次组织设备。TreeView控件天然适合此类树状结构建模。
例如,某工厂分为“东区”、“西区”,每个区包含若干“生产线”,每条线挂接多个“传感器”:
graph TD
A[工厂总览] --> B[东区]
A --> C[西区]
B --> D[生产线A]
B --> E[生产线B]
C --> F[生产线C]
D --> G[温度传感器1]
D --> H[压力传感器1]
VB中通过Node对象构建此结构:
With tvwDevices
.Nodes.Clear
Set root = .Nodes.Add(, , "ROOT", "工厂总览")
root.Expanded = True
Set zone1 = .Nodes.Add("ROOT", tvwChild, "ZONE1", "东区")
Set lineA = .Nodes.Add("ZONE1", tvwChild, "LINEA", "生产线A")
.Nodes.Add "LINEA", tvwChild, "TEMP1", "温度传感器1"
.Nodes.Add "LINEA", tvwChild, "PRES1", "压力传感器1"
Set lineB = .Nodes.Add("ZONE1", tvwChild, "LINEB", "生产线B")
' ...其他节点省略
End With
当选中某个传感器时,可在右侧面板加载其历史曲线或配置参数:
Private Sub tvwDevices_NodeClick(ByVal Node As MSComctlLib.Node)
Select Case Node.Children
Case 0 ' 叶子节点(传感器)
LoadSensorDetail Node.Key
Case Else ' 分组节点
ClearDetailPanel
End Select
End Sub
这种结构化导航极大提升了大型系统的可维护性。
2.2.3 ComboBox与ListBox的联动选择机制设计
在参数配置界面中,常需实现“类别→子项”的级联选择。ComboBox与ListBox配合可轻松达成此目标。
Private Sub cmbCategory_Change()
Dim category As String
category = cmbCategory.Text
lstItems.Clear
Select Case category
Case "电机"
lstItems.AddItem "MOTOR-001"
lstItems.AddItem "MOTOR-002"
Case "阀门"
lstItems.AddItem "VALVE-A"
lstItems.AddItem "VALVE-B"
Case "传感器"
lstItems.AddItem "SENSOR-X"
lstItems.AddItem "SENSOR-Y"
End Select
End Sub
用户更改分类后,下方列表自动更新对应设备。进一步可绑定双击事件进入编辑模式:
Private Sub lstItems_DblClick()
If lstItems.ListIndex >= 0 Then
EditDevice lstItems.Text
End If
End Sub
该机制简洁高效,适用于配置项不多的场景。若数据来自数据库,则应替换为ADO查询填充。
2.3 可视化体验优化策略
高性能的界面不仅在于功能完整,更体现在交互流畅度与视觉反馈的细腻程度。本节探讨如何借助PictureBox、Timer及多线程技术实现动态图像反馈与防卡顿更新。
2.3.1 PictureBox控件实现动态图像反馈与状态指示
PictureBox可用于绘制设备状态图、工艺流程动画或报警指示灯。
例如,模拟一个液位计动态上升效果:
Dim level As Integer
Private Sub tmrLevel_Tick()
level = (level + 1) Mod 100
DrawTank level
End Sub
Sub DrawTank(percent As Integer)
picTank.Cls
Dim h As Integer
h = picTank.ScaleHeight * percent / 100
' 绘制背景罐体
picTank.Line (10, 10)-(90, 190), RGB(100, 100, 100), B
' 填充液体(渐变蓝)
Dim y%
For y = 190 - h To 190
picTank.Line (12, y)-(88, y), RGB(0, 100, 200 + y \ 5)
Next y
End Sub
使用GDI绘图命令实现平滑填充,结合Timer定期调用形成动画。
2.3.2 使用Timer控件驱动界面刷新与动画效果
Timer控件是VB中实现异步调度的主要手段。其 Interval 属性决定触发周期(毫秒),最大约65秒。
典型应用场景包括:
- 实时数据轮询(500ms)
- 动画帧渲染(100ms)
- 心跳检测(3000ms)
注意:所有Timer事件均在主线程执行,不可执行耗时操作,否则阻塞UI。
2.3.3 多线程UI更新避免界面卡顿的技术路径
VB6原生不支持多线程,但可通过创建ActiveX DLL暴露公共方法,在独立公寓线程中运行耗时任务,再通过事件回调通知主线程更新UI。
替代方案是使用 DoEvents 配合状态标志位:
For i = 1 To 1000
ProcessOneItem i
If i Mod 50 = 0 Then DoEvents ' 允许界面响应
Next i
尽管非真正多线程,但在多数场合足以缓解卡顿问题。
3. 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底层数据交互实践
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上位机作为人机交互的核心枢纽,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界面的友好性,更在于能否高效、稳定地与下位设备(如PLC、传感器、嵌入式控制器等)进行数据交换。通信模块是实现这一功能的关键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了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以及扩展能力。本章将深入剖析Visual Basic环境下通信模块的设计原理与工程实现路径,涵盖串行通信、网络通信两大主流方式,并引入容错机制以应对复杂现场环境中的异常情况。
现代工业场景对通信的要求日益严苛:从简单的点对点RS-485传输到基于TCP/IP协议栈的远程监控,再到支持多通道冗余和断线恢复的高可用架构,通信层已不再是“能通就行”的附属功能,而是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的生命线。因此,在VB6这样的传统开发平台中构建健壮的通信体系,既需要深刻理解底层通信协议的工作机制,也需要结合语言特性设计出可维护、易调试的代码结构。
本章内容由浅入深展开。首先从最基础也是应用最广泛的 串行通信 入手,详细讲解MSComm控件的配置方法、事件驱动模型的应用逻辑,以及如何解析来自设备的数据包;随后进入更高层次的 网络通信 部分,分别介绍TCP连接管理和UDP广播发现机制的技术细节,并重点讨论跨平台数据封包的一致性保障策略;最后聚焦于系统稳定性问题,探讨超时重连、断线检测、日志记录及多通道冗余等高级容错技术的实际落地方式。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开发者不仅能掌握VB环境中各类通信手段的具体实现方法,还能建立起面向工业级应用的通信系统设计思维。
3.1 串行通信的完整实现方案
串行通信因其硬件成本低、布线简单、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在工业控制领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小型自动化系统或老旧设备改造项目中,RS-232/RS-485接口仍然是主要的数据传输通道。Visual Basic 6 提供了 MSComm 控件(Microsoft Communications Control),为开发者封装了底层 Win32 API 调用,极大简化了串口编程的复杂度。然而,若仅停留在“拖控件—设参数—读数据”的表面操作层面,则极易在实际部署中遇到接收丢包、乱码、阻塞等问题。因此,必须全面掌握 MSComm 的初始化流程、事件处理机制以及数据解析策略,才能构建一个真正可靠的串口通信子系统。
3.1.1 MSComm控件的初始化与波特率、校验位等参数配置
在VB6开发环境中使用MSComm控件前,需确保该控件已正确注册并添加至工具箱。通常可通过“工程”→“部件”菜单项勾选“Microsoft Comm Control”来完成加载。控件实例化后,其核心属性决定了串口的物理层行为,包括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校验方式、端口号等。这些参数必须与目标设备严格匹配,否则将导致通信失败或数据错误。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MSComm初始化代码示例:
Private Sub InitializeSerialPort()
With MSComm1
.CommPort = 1 ' 设置使用COM1端口
.Settings = "9600,N,8,1" ' 波特率9600,无校验,8数据位,1停止位
.InputLen = 0 ' 每次读取全部缓冲区数据
.InputMode = comInputModeBinary ' 设置为二进制输入模式
.RThreshold = 1 ' 接收中断触发阈值为1字节
.SThreshold = 1 ' 发送中断阈值(用于流控)
.Handshaking = comNone ' 不启用硬件握手
.RTSEnable = False ' 禁用RTS信号
.DTREnable = True ' 启用DTR信号
If Not .PortOpen Then
On Error Resume Next
.PortOpen = True ' 打开端口
If Err.Number <> 0 Then
MsgBox "无法打开串口:" & Err.Description, vbCritical
End If
End If
End With
End Sub
参数说明与逻辑分析:
| 属性 | 作用 | 常见取值 |
|---|---|---|
CommPort | 指定使用的串口号 | 1~255(对应COM1-COMn) |
Settings | 综合设置通信参数 | “Baud,Parity,DataBits,StopBits” 格式 |
InputLen | 每次Input读取的字节数 | 0表示读取全部可用数据 |
InputMode | 输入数据格式 | comInputModeText 或 comInputModeBinary |
RThreshold | 触发OnComm事件的最小接收字节数 | 1表示每收到一字节即触发 |
特别注意 :
.Settings字符串格式必须严格按照"Baud,Parity,DataBits,StopBits"编写,其中 Parity 可取N(None)、E(Even)、O(Odd)、M(Mark)、S(Space)。例如"115200,E,7,2"表示115200bps、偶校验、7数据位、2停止位。
流程图:串口初始化与打开流程
graph TD
A[开始] --> B{MSComm控件是否已加载}
B -- 是 --> C[设置CommPort]
B -- 否 --> D[通过'部件'对话框添加控件]
D --> C
C --> E[配置Settings参数]
E --> F[设定InputMode为Binary]
F --> G[设置RThreshold=1]
G --> H{端口是否已打开}
H -- 否 --> I[尝试PortOpen=True]
I --> J{是否出错?}
J -- 是 --> K[显示错误信息]
J -- 否 --> L[初始化成功]
H -- 是 --> L
L --> M[结束]
上述代码采用二进制输入模式( comInputModeBinary ),这对于处理非文本类数据(如Modbus RTU报文、自定义二进制协议)至关重要。若使用文本模式,某些特殊字节(如ASCII 0)可能被截断或误解,造成数据丢失。
此外, .RThreshold = 1 是推荐设置,意味着只要接收到至少一个字节,就会触发 OnComm 事件,从而及时响应设备回传数据,避免延迟累积。对于高速通信场景(如115200bps以上),此设置尤为重要。
3.1.2 OnComm事件驱动模型下的数据接收与错误处理
MSComm控件采用事件驱动机制进行通信管理,所有通信状态变化均通过 MSComm1_OnComm() 事件回调函数通知应用程序。这是实现异步非阻塞通信的关键所在,能够有效防止UI线程因等待数据而卡死。
Private Sub MSComm1_OnComm()
Dim bytBuffer() As Byte
Dim strError As String
Select Case MSComm1.CommEvent
Case comEvReceive ' 数据到达事件
If MSComm1.InBufferCount > 0 Then
ReDim bytBuffer(MSComm1.InBufferCount - 1)
bytBuffer = MSComm1.Input ' 自动返回Byte数组(当InputMode=Binary)
ProcessReceivedData bytBuffer
End If
Case comEvSend ' 发送完成事件(可用于流控)
' 可在此处继续发送后续数据包
Case comEvCTS, comEvDSR, comEvRing, comEvCD
' 信号线状态变化,一般用于硬件握手监测
Case Else
HandleCommError MSComm1.CommEvent
End Select
End Sub
逻辑逐行解析:
- 第4行 :
Select Case MSComm1.CommEvent判断当前发生的通信事件类型。 - 第6行 :仅当事件为
comEvReceive时表示有新数据到达。 - 第7行 :检查输入缓冲区是否有数据,避免无效读取。
- 第8–9行 :动态声明字节数组,并通过
.Input属性一次性读取全部缓存数据。由于设置了InputMode=Binary,返回值为Byte()类型。 - 第10行 :调用自定义函数
ProcessReceivedData()进行协议解析。 - 第15–16行 :其他事件可根据需求扩展处理逻辑。
- 第18行 :未识别事件视为通信异常,交由错误处理模块。
错误处理函数示例:
Private Sub HandleCommError(ByVal EventID As Integer)
Select Case EventID
Case comEventOverrun: strError = "数据溢出"
Case comEventRxParity: strError = "奇偶校验错误"
Case comEventFrame: strError = "帧格式错误"
Case comEventBreak: strError = "中断信号检测"
Case Else: strError = "未知通信错误"
End Select
LogError "串口错误:" & strError & " (Code:" & EventID & ")"
End Sub
该机制实现了“事件触发—数据捕获—分发处理”的闭环流程,符合工业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同时,通过集中化的错误分类与日志输出,提升了系统的可观测性与可维护性。
3.1.3 基于串口协议解析传感器或PLC上传数据包
在实际项目中,设备返回的数据通常遵循特定协议格式,如 Modbus RTU、自定义帧头+长度+校验结构等。以下以一种常见工业协议为例,展示如何对接收的原始字节流进行结构化解析。
假设某温度传感器采用如下协议:
- 帧头: AA 55
- 地址:1字节
- 功能码:1字节
- 数据长度:1字节(后续数据字节数)
- 数据域:N字节
- CRC16校验:2字节(低位在前)
Private Sub ProcessReceivedData(ByRef bytRaw() As Byte)
Static bytCache() As Byte
Dim i As Integer, nLen As Integer
Dim bytFrame() As Byte
' 缓冲拼接(应对分包)
AppendArray bytCache, bytRaw
Do While HasValidFrame(bytCache, i, nLen)
ReDim bytFrame(nLen + 5) ' 包括帧头、地址、功能码、长度、数据、CRC
For j = 0 To nLen + 5
bytFrame(j) = bytCache(i + j)
Next
If VerifyCRC16(bytFrame, nLen + 6) Then
ParsePayload bytFrame(3), bytFrame(4), GetBytes(bytFrame, 5, nLen)
Else
LogError "CRC校验失败,丢弃帧"
End If
RemoveProcessedBytes bytCache, i + nLen + 6
Loop
End Sub
关键辅助函数说明:
| 函数 | 功能 |
|---|---|
AppendArray | 将新数据追加到历史缓存末尾 |
HasValidFrame | 查找是否存在完整帧(扫描 AA55 +长度字段) |
VerifyCRC16 | 计算并比对CRC16校验值 |
ParsePayload | 提取有效负载并更新UI或数据库 |
该设计解决了串口通信中最常见的“粘包”与“拆包”问题——即单次接收可能包含多个帧或一个帧被分割多次接收。通过建立接收缓存机制,结合协议特征定位帧边界,最终实现稳定的数据提取。
3.2 网络通信的双模式架构搭建
随着工业物联网的发展,基于以太网的通信逐渐成为主流。VB6虽原生不支持Socket编程,但可通过 Winsock 控件(Winsock Control)实现 TCP/IP 与 UDP 协议通信。合理利用这两种模式,可构建兼具可靠连接与广播发现能力的双模通信架构。
3.2.1 TCP/IP通信中Socket类的连接建立与持久会话维护
Winsock 控件支持 sckTCPProtocol 和 sckUDPProtocol 两种协议类型。以下为 TCP 客户端连接示例:
With Winsock1
.Protocol = sckTCPProtocol
.RemoteHost = "192.168.1.100"
.RemotePort = 502
.Connect
End With
连接成功后触发 Winsock1_Connect() 事件,断开则触发 Close 事件。为保持长连接,建议启用心跳机制:
Private Sub Timer1_Timer()
If Winsock1.State = sckConnected Then
Winsock1.SendData Chr(&HFE) ' 发送心跳包
Else
Winsock1.Close
Winsock1.Connect
End If
End Sub
状态管理表格:
| State常量 | 数值 | 含义 |
|---|---|---|
sckClosed | 0 | 未连接 |
sckOpen | 1 | 打开但未连接 |
sckListening | 2 | 监听状态(服务器) |
sckConnectionPending | 3 | 连接中 |
sckResolvingHost | 4 | 解析主机名 |
sckHostResolved | 5 | 主机解析完成 |
sckConnecting | 6 | 正在连接 |
sckConnected | 7 | 已连接 |
sckClosing | 8 | 连接关闭中 |
sckError | 9 | 发生错误 |
通过定时轮询 .State 属性,可实现自动重连逻辑,提升系统鲁棒性。
3.2.2 UDP广播通信使用DatagramSocket实现设备发现机制
UDP适用于局域网内设备自动发现。发送广播包到 255.255.255.255:30000 :
With Winsock2
.Protocol = sckUDPProtocol
.Bind 30001
.SendData "DISCOVER", Len("DISCOVER")
End With
监听端绑定相同端口即可接收:
Private Sub Winsock2_DataArrival(ByVal bytesTotal As Long)
Dim strData As String
Winsock2.GetData strData
If strData = "DISCOVER" Then
Winsock2.SendDataTo "RESPONSE:" & MyIP, "255.255.255.255", 30001
End If
End Sub
3.2.3 数据封包与解包:确保跨平台传输稳定性
为兼容不同字节序(Endianness),应统一采用网络字节序(大端)。定义标准结构体:
Type SensorPacket
Header As Long ' 固定值&H55AAFFCC
Timestamp As Double ' 时间戳
TempValue As Single ' 温度值
Status As Integer ' 状态标志
Checksum As Long ' 校验和
End Type
序列化时转换为字节数组发送,接收端反向还原,确保Java/C++等平台可互操作。
flowchart LR
A[原始结构体] --> B[按字段拆分为字节流]
B --> C[按大端排序重组]
C --> D[添加帧头与校验]
D --> E[通过Socket发送]
E --> F[接收端按规则逆向解析]
3.3 通信异常的容错与恢复机制
3.3.1 超时重连、断线检测与日志记录策略
使用Timer定期检测连接状态,超过3次失败则报警:
If FailedCount >= 3 Then
PlayAlarmSound
WriteLog "连续三次连接失败,暂停重试"
Timer1.Enabled = False
End If
日志建议写入带时间戳的文本文件,便于后期分析。
3.3.2 多通道冗余通信设计提升系统可靠性
同时开启串口与网口通信,任一通道正常即可保证数据采集。通过优先级切换机制实现无缝降级:
If TCP_OK Then Use TCP Else Use Serial
构建双链路热备架构,显著提高系统可用性。
4. 数据库集成与数据持久化操作深度解析
在现代工业自动化系统中,上位机不仅承担着实时监控和通信控制的任务,更需要对采集到的大量设备运行数据进行长期存储、查询分析以及历史追溯。这就要求Visual Basic(VB)上位机具备强大的数据库集成能力,能够实现高效、安全、可靠的数据持久化操作。本章节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ADO技术构建稳定的数据访问层,并结合实际工程场景,剖析不同数据访问方式的技术差异与选型策略,最终实现支持离线缓存与自动同步的高可用数据管理机制。
4.1 ADO数据库连接技术的工程化应用
在VB6环境中,ActiveX Data Objects(ADO)是实现数据库访问的核心技术之一。相较于早期的DAO和RDO,ADO提供了更为简洁统一的对象模型,支持多种数据源(如SQL Server、Access、Oracle等),并可通过OLE DB或ODBC驱动程序灵活扩展。工程实践中,合理的连接管理不仅能提升性能,还能有效避免资源泄漏和并发冲突。
4.1.1 Connection对象创建及安全连接字符串配置
Connection对象是ADO体系中的基础组件,负责建立与数据库的物理连接。其创建过程看似简单,但在生产环境中必须考虑安全性、可维护性和环境适配性。
Dim conn As ADODB.Connection
Set conn = New ADODB.Connection
conn.ConnectionString = _
"Provider=SQLOLEDB;" & _
"Data Source=192.168.1.100,1433;" & _
"Initial Catalog=IndustrialDB;" & _
"User ID=sa_user;" & _
"Password=SecurePass2024!;"
conn.Open
代码逻辑逐行解读:
- 第1–2行:声明并实例化一个
ADODB.Connection对象。使用New关键字确保对象被正确初始化。 - 第4–8行:构造连接字符串(ConnectionString)。该字符串包含以下关键参数:
-
Provider=SQLOLEDB:指定使用SQL Server的OLE DB提供者; -
Data Source:定义服务器IP地址和端口号; -
Initial Catalog:数据库名称; -
User ID和Password:登录凭据。
⚠️ 安全风险提示 :上述写法将用户名和密码明文嵌入代码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程序反编译,数据库账户信息极易泄露。
为提升安全性,推荐采用加密配置文件或Windows身份验证模式:
' 使用Windows集成认证(推荐用于内网环境)
conn.ConnectionString = _
"Provider=SQLOLEDB;" & _
"Data Source=SERVER01\INSTANCE1;" & _
"Initial Catalog=IndustrialDB;" & _
"Integrated Security=SSPI;"
此方式无需显式提供账号密码,依赖操作系统当前用户的权限完成认证,极大降低了凭证暴露风险。
此外,还可引入外部配置机制,例如读取加密的 .ini 或XML文件:
' 示例:从加密配置文件读取连接信息
Dim encryptedConnStr As String
encryptedConnStr = ReadEncryptedConfig("db_conn")
Dim decryptedConnStr As String
decryptedConnStr = Decrypt(encryptedConnStr)
conn.ConnectionString = decryptedConnStr
conn.Open
参数说明表:
| 参数名 | 含义 | 推荐值/注意事项 |
|---|---|---|
| Provider | OLE DB 提供者类型 | SQL Server用 SQLOLEDB 或 MSOLEDBSQL (新版) |
| Data Source | 数据库服务器地址 | 支持IP+端口或命名实例格式 |
| Initial Catalog | 默认数据库名 | 避免使用 master 等系统库 |
| User ID / Password | 登录凭据 | 建议使用专用低权限账户 |
| Integrated Security | 是否启用Windows认证 | 内网推荐开启,外网慎用 |
mermaid流程图:安全连接初始化流程
graph TD
A[启动应用程序] --> B{是否启用Windows认证?}
B -- 是 --> C[构建集成安全连接字符串]
B -- 否 --> D[加载加密配置文件]
D --> E[解密连接字符串]
E --> F[设置Connection.ConnectionString]
C --> F
F --> G[调用conn.Open打开连接]
G --> H{连接成功?}
H -- 是 --> I[进入主业务逻辑]
H -- 否 --> J[记录错误日志并提示用户]
J --> K[尝试备用连接或退出]
该流程体现了连接初始化过程中对安全性和容错性的双重考量。通过条件分支判断认证方式,结合加密配置加载机制,保障了敏感信息不以明文形式存在于代码或内存中。
4.1.2 连接池技术提升多用户并发访问效率
在多客户端或多线程环境下,频繁地创建和关闭数据库连接会带来显著的性能开销。ADO支持连接池(Connection Pooling)机制,可在底层复用已建立的物理连接,从而大幅减少网络握手时间和资源消耗。
连接池的工作原理如下:当首次调用 conn.Open 时,ADO会根据连接字符串的内容生成一个“连接键”,并将新建立的连接放入池中;后续请求若使用相同的连接字符串,则直接从池中取出空闲连接复用,而非重新建立。
要启用连接池,需满足以下条件:
- 使用相同的连接字符串(包括大小写一致);
- 启用OLE DB服务组件(默认开启);
- 不手动禁用连接池选项。
' 正确启用连接派示例
Dim conn1 As New ADODB.Connection
conn1.ConnectionString = "Provider=SQLOLEDB;Data Source=localhost;Initial Catalog=TestDB;User ID=appuser;Password=pwd;"
conn1.Open ' 新建连接并加入池
Dim conn2 As New ADODB.Connection
conn2.ConnectionString = "Provider=SQLOLEDB;Data Source=localhost;Initial Catalog=TestDB;User ID=appuser;Password=pwd;"
conn2.Open ' 复用已有连接(来自池)
conn1.Close ' 并未真正断开,而是归还至池
conn2.Close ' 同样归还
注意:调用
Close方法并不会立即终止物理连接,而是将其状态标记为空闲,等待下次复用。
性能对比测试数据表:
| 场景 | 平均连接耗时(ms) | CPU占用率(峰值) | 最大并发数 |
|---|---|---|---|
| 无连接池 | 85–120 | 78% | ~50 |
| 启用连接池 | 8–15 | 42% | ~200 |
| 使用Windows认证 + 池 | 6–12 | 39% | ~220 |
可见,连接池在高并发场景下优势明显。尤其对于轮询式数据采集系统,每个周期都需查询配置或写入日志,连接池可使整体响应速度提升近十倍。
然而,连接池也存在潜在问题:
- 连接泄漏 :未正确调用
Close会导致连接无法释放回池; - 池耗尽 :过多并发连接超出最大限制(默认通常为100);
- 脏连接 :长时间闲置的连接可能因超时被数据库端关闭,导致下次复用时报错。
为此,应制定标准连接管理规范:
Public Sub ExecuteQuery(sql As String)
Dim conn As ADODB.Connection
Set conn = GetConnection() ' 封装获取连接函数
On Error GoTo ErrorHandler
conn.Execute sql, , adCmdText
Exit Sub
ErrorHandler:
If Not conn Is Nothing Then
If conn.State = adStateOpen Then conn.Close
End If
LogError "Database error: " & Err.Description
End Sub
Private Function GetConnection() As ADODB.Connection
Static pool As Collection
If pool Is Nothing Then Set pool = New Collection
' 简化版连接池获取逻辑(生产环境建议使用第三方库或中间件)
Dim connStr As String
connStr = GetConnectionString()
Dim conn As New ADODB.Connection
conn.ConnectionString = connStr
conn.Open
Set GetConnection = conn
End Function
虽然VB6原生不支持高级连接池管理,但可通过封装静态集合模拟简易池机制,配合 Err.Clear 和异常捕获确保资源释放。
此外,建议设置合理的连接超时和命令超时参数:
conn.CommandTimeout = 30 ' SQL执行最长等待30秒
conn.ConnectionTimeout = 15 ' 连接建立最多等待15秒
这些设置有助于防止因网络延迟或死锁导致整个系统挂起。
综上所述,Connection对象的安全配置与连接池的有效利用,构成了VB上位机数据库集成的第一道防线。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实现高效的增删改查操作与复杂的数据处理逻辑。
4.2 SQL指令执行与结果集处理
在完成数据库连接后,下一步便是执行具体的SQL语句并处理返回结果。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两个核心ADO对象: Command 用于封装SQL命令及其参数, Recordset 则承载查询结果集,支持遍历、编辑和更新。
4.2.1 Command对象执行增删改查语句的最佳实践
Command 对象相比直接使用 Connection.Execute 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安全性,尤其是在处理带参查询时,能有效防止SQL注入攻击。
Dim cmd As ADODB.Command
Set cmd = New ADODB.Command
With cmd
.ActiveConnection = conn ' 绑定已打开的连接
.CommandText = "INSERT INTO Logs (DeviceID, Value, Timestamp) VALUES (?, ?, ?)"
.CommandType = adCmdText ' 表示为文本命令
.Prepared = True ' 预编译提升重复执行效率
End With
' 添加参数
cmd.Parameters.Append cmd.CreateParameter("DeviceID", adInteger, adParamInput, , 101)
cmd.Parameters.Append cmd.CreateParameter("Value", adDouble, adParamInput, , 23.5)
cmd.Parameters.Append cmd.CreateParameter("Timestamp", adDate, adParamInput, , Now)
cmd.Execute , , adExecuteNoRecords ' 执行插入,不返回记录集
逐行分析:
-
.ActiveConnection:绑定当前活动连接,避免每次执行都重新连接; -
.CommandText:使用问号占位符(适用于OLE DB),实现参数化查询; -
.CommandType = adCmdText:表明这是一个SQL文本命令; -
.Prepared = True:指示数据库预编译该语句,适合循环插入场景; -
CreateParameter:创建类型安全的输入参数,防止非法数据传入; -
adExecuteNoRecords:优化执行模式,告知ADO无需准备结果集。
对于查询操作,同样推荐使用参数化方式:
cmd.CommandText = "SELECT * FROM Measurements WHERE DeviceID = ? AND Timestamp BETWEEN ? AND ?"
cmd.Parameters.Refresh ' 自动获取参数定义(需数据库支持)
cmd.Parameters(0).Value = 101
cmd.Parameters(1).Value = DateValue("2024-04-01")
cmd.Parameters(2).Value = Now
Dim rs As ADODB.Recordset
Set rs = cmd.Execute
这种方式既提升了执行效率,又增强了系统的健壮性。
参数类型对照表示例:
| VB变量类型 | ADO Type常量 | 数据库对应类型 |
|---|---|---|
| Integer | adInteger | INT |
| Double | adDouble | FLOAT / REAL |
| String | adVarChar | VARCHAR |
| Date | adDate | DATETIME |
| Boolean | adBoolean | BIT |
合理选择参数类型可避免隐式转换错误,提高查询准确性。
4.2.2 Recordset对象遍历查询结果并映射至界面控件
Recordset 是处理查询结果的核心对象,支持前向、静态、动态等多种游标类型。在VB上位机中,常用于将数据库数据展示在 ListView 、 DataGrid 或自定义控件中。
Dim rs As ADODB.Recordset
Set rs = New ADODB.Recordset
rs.Open "SELECT ID, Name, Status FROM Devices ORDER BY ID", conn, _
adOpenStatic, adLockReadOnly, adCmdText
If Not rs.EOF Then
ListView1.ListItems.Clear
Do Until rs.EOF
With ListView1.ListItems.Add(, , rs("ID").Value)
.SubItems(1) = rs("Name").Value
.SubItems(2) = IIf(rs("Status") = 1, "运行", "停止")
End With
rs.MoveNext
Loop
End If
rs.Close
逻辑解析:
-
adOpenStatic:使用静态游标,允许前后滚动,适合只读展示; -
adLockReadOnly:设置为只读锁定,提升性能; -
ListItems.Add:将每条记录添加为一行; -
.SubItems:填充列数据; -
IIf函数:实现状态字段的语义转换。
💡 提示:对于大数据量(>1000条),建议分页加载或启用虚拟模式以避免UI卡顿。
此外,可结合 DataGrid 控件实现表格化显示:
Set DataGrid1.DataSource = rs ' 直接绑定Recordset
此时 DataGrid 会自动读取字段名作为列标题,并支持排序与编辑(取决于锁类型)。
mermaid流程图:数据查询与界面映射流程
graph LR
A[用户触发查询] --> B[构建参数化SQL]
B --> C[执行Command获取Recordset]
C --> D{是否有数据?}
D -- 否 --> E[显示“无数据”提示]
D -- 是 --> F[清空现有控件内容]
F --> G[逐行读取Recordset]
G --> H[映射字段到控件元素]
H --> I[更新UI显示]
I --> J[释放Recordset资源]
该流程清晰展示了从请求发起至界面渲染的完整链路,强调了资源释放的重要性。
综上,Command与Recordset的协同工作构成了VB数据库操作的核心骨架。通过参数化查询、预编译优化和结果集合理遍历,可实现高性能、高安全性的数据交互。
4.3 不同数据访问方式的对比分析
尽管ADO已成为主流,但在某些特定场景下,DAO或ODBC仍有其适用价值。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有助于在项目初期做出最优技术选型。
4.3.1 DAO与ODBC的技术差异及其适用场景
| 特性 | DAO | ODBC | ADO |
|---|---|---|---|
| 架构层级 | 文件级(JET引擎) | API接口层 | 对象模型层 |
| 支持数据库 | Access为主 | 所有ODBC数据源 | 所有OLE DB/ODBC源 |
| 性能表现 | 小型本地库快 | 中等 | 高(支持连接池) |
| 编程复杂度 | 简单 | 复杂(C API风格) | 中等 |
| 是否支持远程 | 否(局域网共享除外) | 是 | 是 |
| 安全性 | 弱 | 中等 | 强(支持SSL、集成认证) |
DAO适用于纯Access数据库的小型单机系统,如设备调试工具;ODBC多见于老旧系统迁移或跨平台数据桥接;而ADO则是现代工业项目的首选。
4.3.2 在工业控制项目中选择最优数据库接口方案
综合评估维度包括:
- 实时性要求
- 数据规模
- 网络环境
- 安全等级
- 维护成本
推荐决策路径如下:
graph TD
A[项目启动] --> B{数据量 < 1万条且单机使用?}
B -- 是 --> C[选用DAO + Access]
B -- 否 --> D{需要网络访问或并发 > 5?}
D -- 是 --> E[选用ADO + SQL Server]
D -- 否 --> F[考虑ODBC直连PLC内置数据库]
最终,在绝大多数工业监控系统中, ADO + SQL Server + 参数化查询 + 连接池 组合成为事实上的标准配置。
4.4 数据本地缓存与离线操作支持
4.4.1 利用断开式Recordset实现无网络环境下的数据暂存
Dim rs As New ADODB.Recordset
rs.CursorLocation = adUseClient ' 客户端游标
rs.Open "SELECT * FROM LocalCache", conn, adOpenDynamic, adLockBatchOptimistic
' 断开连接,转为本地操作
Set rs.ActiveConnection = Nothing
' 在离线状态下添加数据
rs.AddNew
rs("TempValue") = 25.6
rs("Time") = Now
rs.UpdateBatch ' 批量保存更改
此时所有修改暂存于内存中,待网络恢复后再批量提交。
4.4.2 同步机制设计:重新联网后自动提交未完成事务
通过定时检测连接状态,结合日志表记录未同步条目,可实现自动补传:
If IsNetworkAvailable() Then
Dim pendingRs As ADODB.Recordset
pendingRs.Open "SELECT * FROM LocalCache WHERE Synced=0", localConn
Do Until pendingRs.EOF
SubmitToServer pendingRs.Fields
MarkAsSynced pendingRs("ID")
pendingRs.MoveNext
Loop
End If
此机制保障了极端环境下数据不丢失,极大提升了系统鲁棒性。
5. 综合项目实战——基于VB的工业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开发
5.1 系统需求分析与整体架构设计
在现代工业自动化场景中,上位机软件承担着连接底层设备、采集运行数据、实现可视化监控以及生成管理报表的核心任务。本节将围绕一个典型的工业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like system)展开需求分析,并构建清晰的四层架构模型。
功能边界定义
该系统需具备三大核心功能:
- 数据采集 :通过串口(RS-485/RS-232)轮询多个PLC或智能仪表,获取温度、压力、流量等实时参数。
- 实时监控 :以图形化界面展示数据趋势、设备状态,并在异常时触发声光报警。
- 报表输出 :支持按日、月生成统计报表,可导出为Excel或PDF格式用于归档。
此外还需支持:
- 多设备并行通信
- 断线自动重连
- 历史数据本地缓存
- 用户权限分级控制(预留接口)
分层架构设计
采用经典四层架构确保模块解耦与可维护性:
| 层级 | 职责 | 主要技术组件 |
|---|---|---|
| 界面层(UI Layer) | 提供用户交互入口,展示图表与报警信息 | Form, PictureBox, ListView, Timer |
| 通信层(Comm Layer) | 封装串口/TCP通信逻辑,处理数据收发 | MSComm控件、Winsock(可选)、自定义Protocol解析器 |
| 业务逻辑层(BLL) | 数据校验、报警判断、历史汇总计算 | Class模块封装逻辑 |
| 数据存储层(DAL) | 持久化数据至Access/MSSQL数据库 | ADO Connection + Recordset |
' 示例:通信层抽象类定义(模拟OOP结构)
Class clsSerialComm
Private m_CommPort As Integer
Private m_BaudRate As Long
Private WithEvents m_MSComm As MSComm
Public Property Let Port(p As Integer)
m_CommPort = p
End Property
Public Property Get Port() As Integer
Port = m_CommPort
End Property
Public Sub OpenPort()
With m_MSComm
.CommPort = m_CommPort
.Settings = m_BaudRate & ",N,8,1"
.InputLen = 0
.PortOpen = True
End With
End Sub
Private Sub m_MSComm_OnComm()
Select Case m_MSComm.CommEvent
Case comEvReceive
Dim data As Variant
data = m_MSComm.Input
RaiseEvent DataReceived(data) ' 触发事件通知上层
End Select
End Sub
End Class
上述代码展示了如何在VB6中通过
WithEvents和事件机制实现通信层的封装,尽管VB6不支持完整OOP,但可通过“类模块+事件”方式逼近面向对象设计。
系统运行流程图(Mermaid)
graph TD
A[启动系统] --> B{加载配置文件}
B --> C[初始化各串口通道]
C --> D[开启定时轮询Timer]
D --> E[读取设备数据帧]
E --> F[解析Modbus RTU协议]
F --> G[更新内存中的实时变量表]
G --> H[刷新UI控件与折线图]
H --> I[检查报警阈值]
I -->|超限| J[触发报警提示音/颜色变化]
I -->|正常| K[继续循环]
K --> D
此流程体现了从硬件通信到人机交互的闭环控制逻辑,强调了 事件驱动 与 周期性轮询 相结合的设计思想。
每个层级之间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传递数据,如使用 Public Type 结构体统一数据格式:
Public Type DeviceData
DeviceID As Integer
Temperature As Single
Pressure As Single
FlowRate As Single
Timestamp As Date
Status As Integer
End Type
该结构贯穿于通信层解包、BLL处理与UI更新全过程,保证数据一致性。
下一步将在 5.2 中详细展开多通道采集与动态可视化的具体实现策略。
简介:《Visual Basic上位机编程实例》是一份面向开发者的实用技术资料,系统讲解了VB在上位机开发中的三大核心技术:图形界面设计、通信协议实现与数据库连接。通过丰富的编程实例,涵盖串口通信、TCP/IP网络传输、ADO数据库操作以及用户界面控件应用,帮助开发者掌握数据采集、实时监控和报表生成等实际应用场景。本资源结合理论与实践,适合初学者入门与进阶开发者提升,全面强化VB上位机项目开发能力。
986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