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模拟理论与应用,软物质的计算机模拟与理论方法

软物质的计算机模拟与理论方法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21世纪计算机化学丛书

内容简介

《软物质的计算机模拟与理论方法》试图深入浅出地介绍近年来计算机模拟方法与理论方法在研究凝聚态物理中软物质行为机理方面的一些应用。书中一方面介绍了运用基本的微观、介观模拟方法研究软物质体系中的难处理的问题,一方面介绍了增强这些方法能力的实例;一方面阐述了各种模拟方法与理论方法的原理,一方面在随书所附赠的光盘中介绍了各种方法的一些算例和程序。计算机模拟方法主要集中在微观与介观尺度上的模拟,理论方法主要集中在自洽场理论方法。《软物质的计算机模拟与理论方法》适用于进入该领域的初学者以及大学生与研究生,对工作在该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1 高分子链聚合初生态的结晶

1.1 高分子链的“初生态”

1.2 链生长分子动力学方法

1.3 GCMD方法的验证

1.4 聚乙烯单链初生态结构的研究

1.4.1 单链在表面上生长过程的两个阶段

1.4.2 晶干在伸长过程中的协同运动

1.4.3 初生态单分子链的折叠机理

1.5 聚乙烯多链体系初生态结构的研究

1.5.1 不同活性点密度的体系的形貌发展

1.5.2 不同活性点密度的体系的结构分析

1.6 总结

参考文献

2 高分子链的穿插与结晶

2.1 非平衡态高分子链的缠结问题和链缠结的结构属性

2.2 高分子链的穿插程度

2.3 表面与本体的穿插程度

2.4 缠结对结晶的影响

2.5 位点序参数

2.5.1 位点序参数方法

2.5.2 临界成核位点序参数值

2.6 穿插程度与结晶的关系

2.6.1 整体穿插程度与结晶速率

2.6.2 局部穿插程度与成核的分布

2.6.3 局部成核与生长过程

2.7 总结

附录一 建模与模拟细节

附录二 ICF与SOP的算法探讨

参考文献

3 聚合物的粗粒化模型

3.1 介绍

3.2 普适的粗粒化模型

3.2.1 粒子基粗粒化模型

3.2.2 场基粗粒化模型

3.3 系统的粗粒化模型

3.4 应用实例

3.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4 团簇结构优化算法与应用

4.1 引言

4.2 无偏优化算法用于团簇的结构优化

4.2.1 遗传算法

4.2.2 快速退火演化算法

4.2.3 随机隧道算法

4.3 基于格点搜索的团簇优化方法

4.3.1 格点的建立

4.3.2 格点搜索

4.3.3 应用举例

4.4 动态格点搜索算法

4.4.1 动态格点

4.4.2 动态格点搜索算法

4.4.3 动态格点搜索算法的改进

4.4.4 应用举例

参考文献

5 杂化蒙特卡罗和广义系综模拟方法

5.1 背景简介

5.2 杂化蒙特卡罗方法

5.2.1 针对问题及特点

5.2.2 算法实现

5.2.3 应用实例和注意事项

5.2.4 杂化蒙特卡罗方法优缺点

5.3 广义系综模拟方法

5.3.1 针对问题及特点

5.3.2 并行回火方法

5.3.3 多正则系综方法

5.4 总结

参考文献

6 构象态跃迁行为与玻璃化转变

6.1 聚合物构象能

6.1.1 单键的构象能

6.1.2 一对键的构象能

6.2 聚合物本体的模拟

6.3 聚合物本体性质

6.3.1 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及分子链结构

6.4 构象分布与表观构象能_

6.4.1 聚合物链的松弛行为

6.5 玻璃化转变前后构象跃迁行为的变化

6.5.1 构象跃迁

6.5.2 跃迁速率和活化能在玻璃化转变温度附近的变化

6.5.3 玻璃态聚合物构象跃迁的非均质现象

6.5.4 跃迁的起始角和旋转角

6.5.5 构象“冻结”比例

6.5.6 玻璃化转变过程中构象熵的变化

参考文献

7 表面活性剂与泡沫的稳定性

7.1 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的动态行为

7.1.1 模拟参数及过程

7.1.2 纯水气液界面的模拟结果

7.1.3 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的动态行为以及性质

7.2 模拟研究表面活性剂对泡沫的稳定性

7.2.1 模拟模型

7.2.2 临界膜厚的定义及尺度对结果的影响

7.2.3 稳定指数

7.2.4 表面活性剂的效率与泡沫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8 分子力学力场及参数化方法

8.1 引言

8.2 基本原理

8.2.1 键伸缩项

8.2.2 键角弯曲项

8.2.3 二面角扭转项

8.2.4 偏离平面振动项

8.2.5 非正常二面角扭转项

8.2.6 范德华相互作用项

8.2.7 库仑作用项

8.3 经验参数化方法

8.3.1 MM3系列力场

8.3.2 AMBER力场

8.3.3 CHARMM力场

8.4 基于量子化学计算的参数化方法

8.4.1 CFF力场

8.4.2 MMFF系列力场

8.4.3 Direct Force Field

8.5 成功应用于凝聚相的关键问题

8.5.1 OPLS力场

8.5.2 COMPASS力场

8.5.3 TraPPE力场

8.6 普适的经验力场

8.6.1 Dreiding力场

8.6.2 覆盖全周期表元素的UFF力场

8.7 极化力场

8.8 反应力场

参考文献

9 耗散粒子动力学的原理与应用

9.1 耗散粒子动力学简介

……

10 模拟表面活性剂体系的介观力场方法

11 自洽平均场理论方法

参考文献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课程总结报告 学 号:XXXX 姓 名:XXX 专 业:电子信息工程 1.绪 论 二十世纪跨越了三个"电"的时代,即电气时代、电子时代和现已进入的电脑时代。不过 ,这种电脑,通常是指个人计算机,简称PC机。它由主机、键盘、显示器等组成。还有 一类计算机,大多数人却不怎么熟悉。这种计算机就是把智能赋予各种机械的单片机( 亦称微控制器)。顾名思义,这种计算机的最小系统只用了一片集成电路,即可进行简 单运算和控制。它的出现是近代计算机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它体积小 ,通常都藏在被控机械的"肚子"里。它在这个装置中,起着有如人类头脑的作用,它出 了毛病,整个装置就瘫痪了。 单片机具有体积小、功能强、应用面广等优点,目前正以前所未见的速度取代着传统电 子线路构成的经典系统,蚕食着传统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固有的领地。它的体积小、质 量轻、价格便宜、为学习、应用和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学习使用单片机了解计 算机原理与结构的最佳选择。 现在,这种单片机的使用领域已十分广泛。彩电、冰箱、空调、录像机、VCD、遥控器、 游戏机、电饭煲等无处不见单片机的影子,单片机早已深深地融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 中。 单片机能大大地提高这些产品的智能性,易用性及节能性等主要性能指标,给我们的生 活带来舒适和方便的同时,在工农业生产上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单片 机按用途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通用型单片机,另一种是专用型单片机。 2.单片机基础知识 单片机又称单片微控制器,它不是完成某一个逻辑功能的芯片,而是把一个计算机系统 集成到一个芯片上。概括的讲,一块芯片就成了一台计算机。 MCS-51单片机是美国INTEL公司于1980年推出的产品,与MCS- 48单片机相比,它的结构更先进,功能更强,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电路单元和 指令,指令数达111条,MCS-51单片机可以算是相当成功的产品,一直到现在,MCS- 51系列或其兼容的单片机仍是应用的主流产品,各高校及专业学校的培训教材仍与MSC- 51单片机作为代表进行理论基础学习。 MCS-51系列单片机主要包括8031、8051和8751等通用产品。 DP- 51S单片机仿真实验仪是由广州致远电子有限公司设计的DP系列单片机仿真实验仪之一, 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单片机应用技术学习、调试。 1.2 单片机的应用领域 单片机广泛应用于仪器仪表、家用电器、医用设备、航空航天、专用设备的智能化管理 及过程控制等领域,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范畴: 一、在智能仪器仪表的应用 单片机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控制功能强、扩展灵活、微型化和使用方便等优点,广泛 应用于仪器仪表中,结合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可实现诸如电压、功率、频率、湿度、温 度、流量、速度、厚度、角度、长度、硬度、元素、压力等物理量的测量。采用单片机 控制使得仪器仪表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且功能比起采用电子或数字电路更加强大 。例如精密的测量设备(功率计,示波器,各种分析仪)。 二、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 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家用电器基本上都采用了单片机控制,从电饭煲、洗衣机、电 冰箱、空调机、彩电、其他音响视频器材、再到电子秤量设备,五花八门,无所不在。 三、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 用单片机可以构成形式多样的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例如工厂流水线的智能化管 理,电梯智能化控制、各种报警系统,与计算机联网构成二级控制系统等。 四、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领域中的应用 现代的单片机普遍具备通信接口,可以很方便地与计算机进行数据通信,为在计算机网 络和通信设备间的应用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条件,现在的通信设备基本上都实现了单片机 智能控制,从手机、电话机、小型程控交换机、楼宇自动通信呼叫系统、列车无线通信 、再到日常工作中随处可见的移动电话,集群移动通信,无线电对讲机等。 3.硬件设计 2.1 硬件设计 2.1.1 80C51单片机的内部结构 图2-1为80C51单片机功能结构框图 80C51 芯片内部集成了 CPU、RAM、ROM、定时/计数器和I/O口等各功能部件,并由内部总线把这些不见连接在一 起。 80C51单片机内部包含以下一些功能部件: (1) 一个8位CPU; (2) 一个片内振荡器和时钟电路; (3) 4KB ROM(80C51有4KB掩膜ROM,87C51有4KB EPROM,80C31片内有无ROM); (4) 128B内RAM; (5) 可寻址64KB的外ROM和外RAM控制电路; (6) 两个16位定时/计数器; (7) 21个特许功能寄存器; (8) 4个8位并行I/O口,共32条可编程I/O端线; (9) 一个可编程全双工串行口; (10) 5个中断源,可设置成2个优先级。 外 时 钟 源 图2-1 80C51单片机功能结构
【主编讲堂】智慧与智能的区别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1页。【主编讲堂】智慧与智能的区别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1页。【主编讲堂】智慧与智能的区别 【主编讲堂】智慧与智能的区别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1页。 【主编讲堂】智慧与智能的区别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1页。 图片来源于网络 "智"指能动性,包括自动化,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化,是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的表征;"慧"字下方有一心,指与人的心/脑密切相关,指人灵性/悟性、人文化、变革力、创造性,尤其是人的智慧头脑的天才创新力,是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EQ),或者说是情商(EQ)与变商(change quotient,CQ)的有机融合。"能"是指能力,是生命物体对自然探索、认知、改造水平的度量。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总称,前者是智能的基础,后者是指获取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智能是心智的唤醒与执行,人类的智能涵盖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空间认知、肢体运作、音乐审美、人际交流、自我反省等。 智慧是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物质基础)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含有:感知与辨别、知识与记忆、逻辑与计算、理解与联想、情感与包容、文化认同、归纳与分析、判断与决定等多种能力。智慧让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与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终极功能,与"形而上谓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处,智力是"形而下谓之器"。智慧是心智的感悟与创造,使我们做出导致成功的决策,有智慧的人称为智者。 【主编讲堂】智慧与智能的区别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2页。【主编讲堂】智慧与智能的区别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2页。智慧是由智力系统、知识系统、方法与技能系统、非智力系统、观念与思想系统、审美与评价系统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体系蕴育出的能力。包括遗传智慧与获得智慧、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直观与思维、意向与认识、情感与理性、道德与美感、智力与非智力、显意识与潜意识、已具有的智慧与智慧潜能等等众多要素。"智慧"通常指人们对事物与问题能迅速、机灵并正确地理解、处理与解决好的能力,是人脑表现出来的一种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主编讲堂】智慧与智能的区别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2页。 【主编讲堂】智慧与智能的区别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2页。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研究如何制造出人造的智能机器或者智能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活动,以延伸人脑功能的学科。通俗一点说,就是人工智能是要使计算机不只是能快速执行人们预先定好了的一系列有顺序的命令(程序),而且要让计算机变得聪明伶俐——即有"思维"、"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完成该由人脑做的一部分具有智能的事情。简言之,人工智能是研究理解和模拟人类智能、智能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任务是建立智能信息处理理论,进而设计可以展现某些近似于人类智能行为的计算系统,包括互联网智能等新增内容。其内涵与外延已经从联结主义、符号主义、行为主义等学派理论发展为广义的智能科学。 如上所述,智能与智慧确有区别,智能是心智的唤醒与执行;智慧是心智的感悟与创造。即便目前人工智能2.0在向智能心理学、智能大脑学、智能行为学、智能情感学、智能社会学、智能经济学、智能仿生学等积极推进,然而再聪明的机器人也不能代替具有丰富感情的常人,更不能替代人的天才创新能力,一般均认同人类心灵层次的"隐性智慧"人工智能无法模拟复制。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埃里克·尼贝里2007年开始与另外20多名专家共同研制"沃森",他说,计算机可以变得越来越聪明,但是让它真正具备人类智能可能"永远做不到"。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计算机和认知科学教授詹姆斯·亨德勒告诉美联社记者:"把人类所长和'沃森'所长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构建出一个系统,解决那些单独一方不能解决的难题。"因此,智慧确【主编讲堂】智慧与智能的区别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3页。【主编讲堂】智慧与智能的区别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3页。实是比智能更高层次的理念。 【主编讲堂】智慧与智能的区别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3页。 【主编讲堂】智慧与智能的区别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3页。 未来,科学技术无疑将会有更迅猛的发展,人们也渴望智能技术有更广泛的应用,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更高,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产品将成为人们生活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在新世纪里,越来越多具有人的"智慧"一样的机器的推出,将大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观念。 (责任编辑刘洋,主编李志民) 【主编讲堂】智慧与智能的区别
计算机理论 第一章 信息技术 信息一般说法信息就是信息,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客观《信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及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的行为活动包括: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使用。 信息技术指的是用来扩展人们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更有效的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 基本的信息技术包括: 扩展感觉器官功能的感测(获取)与识别技术 扩展神经系统功能的通信技术 扩展大脑功能的计算(处理)与存储技术 扩展效应器官功能的控制与显示技术 微电子技术与集成电路 微电子技术是信息技术中的关键技术 还是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各项高技术的基础。还是以集成电路为核心。 早期的电子技术以真空电子管为基础元件,这个阶段产生了广播,电视,无线电通信,电子表,自动控制和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48年晶体管的发明,使电子电路在小型化方面前进了一大步。集成电力(IC)卡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以半导体单晶片作为材料,将大量晶体管,电阻元件及互联线的电子线路集成在基片上,构成微型化的电路或系统。现代的集成电路使用半导体材料主要是硅,也可以使化合物半导体如砷化镓。 集成电路根据它包含的电子元件数目可以分为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超大规模,极大规模集成电路。按照集成度(单个集成电路所含的电子元件数目) <100 小规模集成电路 SSI 100~3000中规模集成电路 MSI 3000~100000 大规模集成电路 LSI 100000~1000000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LSI >100万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 ULSI 通常不区分VLSI和ULSI,而统称为VLSI 现在是PC机,也就是个人计算机中使用的微处理器(CPU),芯片组,图形加速芯片就是超大规模或极大规模的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按所用晶体管结构,电路和工艺的不同,主要分为双极性集成电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集成电路,双极~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集成电路。 按功能,数字和模拟集成电路。 按用途,通用和专用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和存储器芯片属于通用集成电路,而专用集成电路应按照某种特定要求而专门设计,制定的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芯片是微电子技术的结晶,它是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硬件核心,是现代信息产业的基础。 集成电路的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工作速度取决于组成逻辑电路的晶体管的尺寸。晶体管尺寸越小,其极限工作频率越高,门电路的开关速度就越快,芯片上的电路元件的线条越细,相同面积的晶片可容纳的晶体管就越多,功能就越强,速度就越快。 Intel公司创始人之一摩尔在1965年的《电子学》上发表预测,单块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平均18~24个月翻一番,这就是有名的Moore定律。 IC卡是(集成电路卡)外国叫做chip card或者smart cart。 IC卡按卡中集成电路芯片情况可分为!1,存储器卡,容量大约几到十几KB,信息长期保存,可通过读卡器改写。构造简单,方便使用,无需网络即可运用,主要用于安全性不高的场合。如,电话卡,公交卡,水电卡2,CPU卡,也叫智能卡,卡上集成了CPU,也就是中央助力器,还有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以及操作系统。用于重要场合,比如信用卡。 另外SIM卡就是一种特殊的CPU卡,他存储了用户身份信息还有号码和短信等。 IC卡按使用方式分为1,接触式IC卡,其表面有方形镀金接口,共8或者6个镀金触点,使用必须插入读卡机卡口内,通过金属触点传输数据,这样的IC卡用于存取信息量大,读写操作比较复杂的场合。接触式IC卡,易磨损,怕油污,寿命短。2,非接触式IC卡,又叫做射频卡,感应卡,采用电磁感应方式无线传输数据,存储容量简单,读写数据不多,用于身份验证场合。使用寿命长。 通信技术入门 广义上讲,各种信息的专递均可称之为通信。 现代通信指的是电波或光波信息的技术,通常称之为电信。 通信的基本任务是传递信息,至少由三个要素组成,信息的发送者,信息的接收者,信息的传输通道(称为信道)。三要素又叫做 信源,信宿,信道。 通信系统中被传输的信息都必须是某种以电或者光信号的形式才能通过传输介质进行传输。光或者电信号强度的变化有两种形式:连续形式和离散形式。连续形式也叫做模拟信号,离散型式也叫做数字型号。 高频振荡的正弦波信号在长距离当中比其他信号传播的更远,把这样的波称之为 载波 。 利用信源信号去调整(改变)载波的某个参数(幅度,频率或相位)这个过程叫做调制。 接收方把载波所携带的信号检测出来恢复为原来信号的形式,这个过程称之为解调。 载波信号是频率比被传输信号(称为调制信号)高的多的正弦波。调制的方法主要有三个:幅度调制,频率调制,相位调制。 对载波进行调制的设备称为“调制器”,接收方解调使用的设备称为“解调器”。大多数情况下,通信总是双向进行,所以调制器与解调器往往在一起,这样的设备称为“调制解调器”。 为了提高传输线路的利用率,降低通信成本,一般是让多路信号同时共用一条传输线进行传输,这就是多路复用的技术。 多路复用技术有两种:时分多路复用(TDM),各个终端设备(计算机)以事先规定的顺序使用同一传输线路进行数据(或信号)传输。 频分多路复用(FDM),它将每个信源发送的信号(或经过时分多路复用后的复合信号)调制在不同频率的载波上,通过多路复用器将它们复合成为一个信号,然后在同一传输线路上进行传输。 直接传输信源产生的模拟信号或者通过用模拟信号对载波调制后进行传输的通信技术成为模拟通信技术,优点简单,成本低。缺点质量不稳定。 将信源产生的模拟信号转换成为数字信号(或者信源本身就是数字信号),然后直接传输数字信号或通过用数字信号对载波进行数字调制来传输信号的技术称为数字通信技术。与模拟信号相比,数字信号有多方面的优点;1抗干扰能力强,2灵活性好3因为书数字信号可以北欧计算机直接存储,管理,处理。4通信的安全性更高5数字通信中使用的大多数是数字电路,数字电路比模拟电路更容易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有利于通信设备的小型化,微型化,也降低了功耗。 数字通信的应用(理解) 数字传输技术最早是被长途电话系统采用的。由于模拟信号在远距离传输时存在衰减,需要放大器来接力,而沿线每个放大器都会轻微扭曲信号。所以20世纪60年代,电话公司就使用数字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模拟声音信号在需要通过中继线和长途线进行远距离传输之前,先变换为数字形式(此过程称为“数字化”或“PCM编码”)然后经过多路复用和数字调制(需要时)再在中继线和长途线路上进行传输。到达接收方所在的地区的交换局之后再使用分路器把不同的话路分开,经解码器还原成模拟声音信号后,由用户线 至接听方的电话机。没欠90%以上的中继线和长途线以经采用光纤。 近几年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广播”和“数字电视”。 数字信号系统的性能指标(1)信道带宽。模拟带宽是信号的最高频率减去最低频率而得到,单位为赫兹(Hz)。数字带宽指一个信道允许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也叫做信道容量。信道带宽与采用的传输介质,传输距离,多路复用方法,调制解调方法等密切相关。 2,数据传输速率,简称为数据速率,单位时间内传送二进位数目,千位/秒(kbps) 3,误码率,指数据传输中规定时间内出错数据占被传输数据总数的比例。 4,端—端延迟。指数据从信源传送到信宿所花的时间 除了以上四点之外,数字传输性能指标还与传输介质,传输技术,传输设备等密切相关。 传输介质 通信分为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2类,有线通信使用介质有金属导体和光导纤维。金属导体利用电流传输信息,光导纤维通过光波来传输信息;无线通信不需要物理连接,利用电磁波传输信息。 金属导体有双绞线和同轴电缆。 双绞线分为屏蔽双绞线(STP)无屏蔽双绞线(UTP),双绞线缺点;易受外界高频电磁波干扰,误码率较高,通常只在建筑物内部使用。 同轴电缆分为基带同轴电缆和宽带同轴电缆,前者在计算机局域网中200~500米,传输速度可达50Mb/s。后者主要用于传输电视信号,可达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 移动通信 所谓移动通信指的是处于移动状态的对象之间的通信,它包括蜂窝移动,集群调度,无线电话,寻呼系统,卫星系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手机,属于蜂窝移动系统。 第一代个人移动通信采用的是模拟技术,使用频段为800/900MHs,称之为模拟移动通信系统。随着数字传输,时分多址和码分多址(CDMA)等技术的采用,很快进入第二代,频段900到1800 MHs.目前我国广泛使用GSM,,CDMA,,日本的JDC美国的JS-95。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在提供话音和低速数据业务方面已取得了很大成功。例如GSM提供了分组交换和分组传输方式的新数据业务(称为GPRS)。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由移动台,基站,移动电话交换中心组成。移动台是移动的通信终端,它是接收无线信号的接收机。基站是与移动台联系的一个固定收发机,它接收移动台的无线信号,每个基站负责与一个特定区域的所有的移动台进行通信。基站与移动交换中心之间通过微波或有线信道交换信息,移动交换中心再与公共电话网进行连接。每个基站的有效区域既相互分割又彼此有所交叠,整个移动通信网就像是蜂窝,所以也称为“蜂窝式移动通信”。 当前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正在迅速兴起,它将实现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包括话音通信,数据通信和图像通信等。
密度泛函与从头算在HA掺杂中的应用 计算机分子模拟 计算机分子模拟是以计算机计算机技术为工具和手段,运用计算数学的方法,解决复杂物理、化学、生物等问题的一门应用科学。计算机分子模拟为复杂体系的规律和性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什么是计算机分子模拟计算机分子模拟 计算机模拟理论而言, 它所依据的理论原理和数学方程式有理论提供的,其结论还需要理论来分析检验; 为理论研究提供计算数据及进行复杂数值解的方法和手段。 二、计算机模拟理论、实验的关系 计算机模拟理论和实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计算机模拟对实验而言, 它所依赖的数据是由实验提供的,其结果还要实验来分析检验; 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模拟实验过程。 计算机分子模拟 计算机模拟方法是连接理论与实验的桥梁,常常称其为"计算机实验"。 实 验 理 论 计算机模拟 计算机分子模拟 实验 理论 计算机 计算 指导实验 解释实验 指导理论 验证理论 产生数据信息 模拟实际过程 指导实验 分析数据信息 控制实验仪器 提供方程组 解释结果 指导理论 精确计算 大尺度计算 计算机分子模拟 美国著名的洛斯阿莫斯科学实验室的专家率先在世界上模拟生命中的一个基本遗传过程——活细胞中有超过100万个原子参与的蛋白质"组装",为此科学家动用了一台全球最大功率的计算机计算机分子模拟 计算机分子模拟 计算机分子模拟的工作流程 具体问题 物理、化学模型 数学模型 分析计算结果 上机计算 编制算法程序 计算机分子模拟 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各种必要的近似,建立物理、化学模型。 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语言模拟物理模型。把物理模型抽象、简化为某种数学结构是数学模型的基本特征。 物理、化学模型 数学模型 计算机分子模拟 计算方法的选取应以物理、化学机理为背景,以能否正确反映微分方程所描述的物理、化学现象为依据。实际上应包括逻辑设计和程序编制两大部分。 实际上应包括程序调试和正式计算两步。考察程序正确性时一定要有检验数据作对比,任何疏忽大意都意味着整个过程的失败。 首先要对计算出的结果的合理性和可信性作出判断,其次要对结果作出物理解释。 算法程序阶段 上机计算阶段 结果分析阶段 计算机分子模拟 10-10m 10-9m 10-7m 10-3m 100m 空间尺度 10-15s 10-12s 10-9s 100s 103s 时间尺度 量子力学层次 统计力学层次 介观层次 宏观层次 计算机分子模拟 一般说来, 物质的物理性质不涉及到原子内部的变化, 而化学性质则伴随着原子间电子的相互转移。 宏观物质 分 子 化学性质 原 子 原子核 电 子 物理性质 计算机分子模拟 量子力学 ? 计算机分子模拟 只有量子力学才能描述原子核与电子的运动规律,分子计算科学最底层的层次就是量子力学层次,它也是其他更高层次计算的基础。 在Cu2O(001) 表面的吸附构型 全电子密度等值面图 计算机分子模拟 水溶液中咪唑啉分子反应在FeCO3表面的吸附 对于较大的体系,可以不考虑电子的变化,将电子和原子核(原子)看成一个整体对待。 计算机分子模拟 如果计算的出发点是原子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不考虑原子内部的变化, 则称该层次为原子分子层次, 这一层次的计算一般都基于统计力学,所以又称之为统计力学层次。 腐蚀介质粒子在缓蚀剂膜中扩散行为的研究 液相条件下多个缓蚀剂分子在金属表面吸附 计算机分子模拟 另外,由于大分子(包括聚合物和生物大分子) 以及某些相对稳定的分子聚集体(如胶体) 的性质既不同于小分子也有别于连续的宏观物质,而这类物质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对于人类生产实践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通常将这一层次称为介观层次,即介于原子分子层次和宏观层次之间。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自聚集 计算机分子模拟 MM 将对象层次化使得研究在各个层次上分别展开, 但层次间显然是相互关联的,如何描述这种关联— 即在较低层次中的变化在较高层次中以何种方式得以体现 — 就是对接技术( bridging techniques) 的任务。 QM 计算机分子模拟 量子力学层次 统计力学层次 介 观 层 次 宏 观 层 次 对 接 技 术 计算机分子模拟 相对于量子力学层次和统计力学层次,介观层次和对接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 计算科学 计算机分子模拟 直接通过计算机模拟预测物质性质。有些苛刻的条件目前的实验技术难以达到(如地球物理化学中的高温高压),而有些性质无法通过实验测定(如长链烷烃在其临界点以下就会裂解,因而无法测定临界点) ,此时分子模拟却可大显身手。 借助计算机模拟能系统地研究微观作用对宏观性质的影响, 从而能更理性地设计新物质,有效地降低开发成本。 通过计算机模拟能够发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与发展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与发展 一、 CAD/CAM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谁能满足用户的要求,谁就能占有优势。人 们对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的速度,以及产品从设计、制造到投入市 场的周期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和中小批量 化的要求,件必须设计周期短,生产更柔性。传统的设计及批量生 产方式而临着严峻的挑战。CAD/CAM技术就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而 采用的一种新方法。CAD/CAM的发展必将有利于发挥设计人员的创 造性,提高企业的设计、生产及管理的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计算机辅助制造是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加工领域 中的主要两个方而。它的出现使人们在产品的设计和产品生产中大 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使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实现了自动化,人们 通过整个系统(CAD/CAM)实现了对产品的设计、制造全过程的信息进 行处理。具体来说,CAD/CAM可以实现零件造型、计算分析、工程绘 图、结构分析、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计算机辅助 编程、模拟仿真、工程数据管理、信息传输与交换、特征造型等。 二、 CAD/CAM的发展过程和应用现状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与发展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1页。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为CAD/CAM的发展奠定了物质 基础。六十年代美国人提出了人机交流、计算机图形及交互技术等 理论,从而为CAD/CAM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七十年代,交互 计算机图形学及计算机绘图技术H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发展,面向中 小企业的CAD/CAM开始出现。在制造领域,美国辛辛那提公司研制出 了一种柔性制造系统(FMS),但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限制,其所能解决的 '问题只是一些简单的产品设计制造问题。八十年代由于各种新的技 术发展,在制造领域出现了产品设计过程相关的辅助件,如计算机 辅助工艺规划(CAPP)、计算机辅助质量控制(CAQ)等。特别值得一提 的是,在这些辅助技术的基础上,八十年代后期出现了计算机集成制 造系统(CIMS),它将CAD/CAM技术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到了九十 年代,CAD/CAM己经走出了它的初级阶段,进一步向标准化、集成化、 智能化发展。到了二十一世纪,CAD/CAM己经发展并应用于各行各业, 其销售收入也节节攀升,仅2002年其全球销售额就达近100亿美元, 并且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CAD/CAM 系统的社会需求量非常大,发展应用的前景也十分广阔。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与发展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1页。 三、 CAD/CAM在我国发展的情况 我国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展了 CAD/CAM技术的研究 在八十年代,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CAD/CAM技术研究和开发。在"九 五"计划期间,国家科委将CAD应用作为四大工程之一(先进制造技 术、先进信息工程、CIMS工程、CAD应用工程)。 四、 CAD/CAM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CAD/CAM技术日益成熟,己经广泛应用于工 程技术、机械制造等领域,成为一个技术含量密集的产业,特别是在 机械、农业、化工、航天、航空、军事、汽车、电力、船舶、建筑 等行业中的应用己经较为普遍。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与发展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2页。CAD系统的应用解决了产品设计数字化问题,影响和改变着工业 的各个方而,使传统的产品设计技术及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大大 提高了设计的质量和效率。CAM系统的应用解决了实际产品的加工 制造问题,提高了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和产品的制造质量。CAD/CAM技 术的应用,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的能力,把计算机的高速度、 准确性和大存储量与技术人员的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结合起来, 从而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提高了设计和制 造的质量,节约了原材料和能源,加速了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了企业的 竞争能力。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与发展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2页。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与发展
提供的源码资源涵盖了安卓应用、小程序、Python应用和Java应用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包含了丰富的实例和项目。这些源码都是基于各自平台的最新技术和标准编写,确保了在对应环境下能够无缝运行。同时,源码中配备了详细的注释和文档,帮助用户快速理解代码结构和实现逻辑。 适用人群: 这些源码资源特别适合大学生群体。无论你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还是对其他领域编程感兴趣的学生,这些资源都能为你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通过学习和运行这些源码,你可以掌握各平台开发的基础知识,提升编程能力和项目实战经验。 使用场景及目标: 在学习阶段,你可以利用这些源码资源进行课程实践、课外项目或毕业设计。通过分析和运行源码,你将深入了解各平台开发的技术细节和最佳实践,逐步培养起自己的项目开发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在求职或创业过程中,具备跨平台开发能力的大学生将更具竞争力。 其他说明: 为了确保源码资源的可运行性和易用性,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首先,每份源码都提供了详细的运行环境和依赖说明,确保用户能够轻松搭建起开发环境;其次,源码中的注释和文档都非常完善,方便用户快速上手和理解代码;最后,我会定期更新这些源码资源,以适应各平台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市场需求。
分子动力学模拟是一种基于牛顿力学原理的,用于模拟分子体系动态行为的理论技术。它是一种基于数值计算的方法,能够在计算机模拟物质的微观运动,从而研究分子系统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物理学、计算物理等领域。 分子动力学模拟最早应用于固体物理和金属材料科学研究,后随着理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被逐渐应用于更加复杂的分子体系研究。在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分子动力学模拟已经成为探究物质性质和分子动力学行为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 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的实践需要准确描述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以及粒子运动的牛顿方程和运动轨迹等。由于原子的数目非常大,因此需要数值计算来模拟分子动力学过程。在实际应用中,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的模拟时间和模拟尺度受到计算机性能和计算资源的限制,因此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减小计算量、提高计算效率。例如,可以采用最大势能原理、面积调整算法等技术手段。此外,还需要对结果进行数值分析和统计处理,以检验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总之,分子动力学模拟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理论和计算工具,能够对分子系统的力学性质和动力学行为进行高精度的计算和模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理论方面的发展,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将会在更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