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闻道(香港篇)

(我用这个标题是希望我在30岁之前能看遍五大洲的大学。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前几天在姑妈的全资资助下,我去了一趟香港,去香港的主题当然少不了买买买,除此之外,我更想了解一下香港的高等教育,于是我计划并去了香港最有名的三所高校—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好吧,看这个排名就知道我的想法了哈哈)。因为香港理工大学就在红磡站旁边,所以也顺带看了一下。一路下来,感觉收获不少,因为我的游览顺序是理大->港大->中大->科大,下面我就按这个顺序说一下自己的见闻。由于每所学校我都只是走马观花地转了一转,只能从一个游客的角度做出一些肤浅的认识,并与内地的大学做一点粗浅对比,难免管窥蠡测,当小品文消遣好了(每个部分独立,不想全看的小伙伴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看就好了)。

香港理工大学

我抵港之前,曾经问在理大念书的偲哥“理大有多大?” “跟双峰一中差不多大。” 我当时不信,一所能装两三万人的大学,同济这么大都很挤了,应该不止。去过之后我还是不信,我大一中怎么可能只有这么大?“这特么也叫大学?” 是我对理大的第一印象。但游览之后,发现它不愧还是名校。

从红磡站出来,首先看到的肯定是有名的红馆(因为我去的那几天没什么好的演唱会,不然能在红馆听演唱会也是幸事一桩啊)。红馆旁边就是理大了,可以从火车站走天桥直达理大。外观上理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色是其标志性的红砖楼,学校内的楼几乎全部和下面这张图一样,都是红砖楼,非常有个性。从这张图中还可以看出大学捐赠文化在香港非常深入人心。简单点,你有钱就可以捐楼,捐教室,捐座位也行,然后给你冠名。这在欧美据说也非常常见的,而反观国内,除了邵逸夫先生的逸夫楼,其他冠名的楼几乎都见不着(几年前的真维斯楼还被以“过于商业化”而取消了),我认为这并没有对与错,但我总想,如果捐赠文化哪一天在国内高校盛行,我有机会一定要把济事楼416讲台左边第一个座位买下来,毕竟坐那上了一学期软工,哈哈。

 

我去的时候刚好碰上了一个理大小哥带一群高中生毕业生介绍理大,我也就顺便蹭了一下(用普通话真是谢天谢地)。他和我说由于理大的楼大多是大咖冠名的,难免上课“傻傻分不清楚”,就用A-Z来表示上课或做研究的地方(比如“去A,B之间”这样,好像是这么说的)。我问他理大大学生分布如何,他说本科大部分是local,研究生就一半一半了,大陆学生也挺多。值得一提的是,他说“理大下雨基本不用备伞,因为一直在楼下走来走去”。这再一次体现了理大的小,在香港的大学,自行车这个东西估计没什么用,除了中大面积大到可以用自行车,但中大基本都是上下山,用自行车也不方便。

理大还有一栋非常有特色的建筑,就是下图白色的那栋,据说是新的教室。外观那起止以一个抽象了得。说实话我看多两眼就真的看不下去了,这特么是个什么玩意?但里面的设施非常不错。关于理大为什么能装这么多人,小哥的说法是可以上下延伸啊,别看地方小,地下大着呢,这一点在科大也感觉非常明显,在很小的行动范围内就能完成需要做的所有工作,这无疑是提高效率的举措。想想在同济,期末就是待在济事楼等外卖的节奏了(懒得跑那么远去吃饭),这也算学校小的好处吧。

因为理大确实非常小,我听小哥说了一圈,在他们拍照的时候就和他作别了。从阶梯下来,可以看到理大校门的水池,好像这有一个传说,说理大学生不能被这水池的水给溅到,意为不能“湿身(失身)”,否则就毕不了业。(类似的传说貌似中大也有),果然每所大学都得靠一两个传说来撑腰,否则镇不住这群聪明的学生啊!在水池旁边,有一个理大的视障人士的触摸地图,因为大一做过一个这样的社会实践,深切感触到视障人士的不易,觉得这样的设施还是考虑很周到的。感慨香港还是发达过内地不少,在地铁等很多地方对残疾人的关照都非常到位,内地这样一点上确实很不够。

出了校门,我就急急忙忙找酒店去了,理大就这么走马观花逛完了。

香港大学

港大作为香港最早最知名的大学,我肯定是要特意拜访的。抵港第二天早上,我坐八达通从尖沙咀去了港大,因为香港有“香港大学”地铁站,而“大学”地铁站指的是香港中文大学。据说这两所学校的学生还为“大学”地铁站该归谁撕过逼,你们累不累啊,这种讨论可能有结果吗… …

出了地铁站,会经过一个比较长的长廊,两旁介绍了港大百年历史。走过长廊,会到一个电梯,那个电梯感觉特别高,因为在里面等了差不多有半分钟。出了电梯,Aha!港大你好!第一眼是这样的:

这就是个建在山上的大学啊(走过后进一步验证了我的想法)。此处顺带多嘴几句,感觉香港这个地方就是人力改造自然的典型,感觉由于地不够,很多地方被强行发展了起来了。所以港大我感觉也非常小,它的校区图就下面这么大,而且几乎没有平地,都是在走上走下,但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立起来了。

可能由于历史比较久远的原因,港大给我的第一印象有些乱,并没有多少规律可循(可能也是因为没有找到人充当导游)。感觉围绕中心的孙中山像,附近走走就差不多了。

(国父塑像,瞻仰一番)

不难看出孙中山先生在港大人心目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孙先生于港大发表的那句经典的“我有如游子归家,因为香港与香港大学乃我知识之诞生地”致辞至今放置于中山像后方, 而从中山像去图书馆的那一段阶梯也被称为“中山阶”,这些都令人肃然起敬。

港大另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深入人心的民主,“全民投票”这种由学生会组织的全民学生投票在内地更是闻所未闻。说实话,我一直不太喜欢内地高校的学生会组织,大学三年更是对这些工作没有多大兴趣,当然很多人乐此不疲,这都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暂且按下不表。

港大的图书馆感觉外观很旧,但因进不去,不知里面设施如何。这里值得自豪一把了,同济嘉定图书馆绝对秒杀香港一切图书馆,当然仅仅指大小和外观。如果大学光看楼和面积这么肤浅的认识来评价的话,香港的大学估计都排不进内地前100(这个最后再说,暂且按下不表)。在图书馆外面有一面民主墙,还真是什么都敢往上贴啊,说实话对我还是挺震撼的--看上面大多是一些很小的事情,在天朝早就见怪不怪了。足见港大学生对细节的较真,这点还是令人很佩服的。当然还有一部分言论,作为Party Member,我表示看不见,我真的看不见。

因为那天刚下过雨,地非常滑。走了几圈后我还是决定去铜锣湾买买买好了。待了差不多一个半小时,我就坐地铁和港大作别了。

香港中文大学

我是第三天去的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上文已经说过,去中大到“大学”站地铁下就好了。这里顺便吐槽一下,香港真的很小,去个地方一个小时差不多都极限了。我来之前姑妈还和我说打的要注意怎么怎么样,结果我一次的士都没坐(因为八达通真的很方便,很多地方走走就到了)。

出了地铁,就下了非常大的雨,这让我有点不爽。在一栋楼内等雨小了点后,我便开始“上山”(因为中大真的就霸占了整座山),走了两分钟我就发现,如果我这么走,可能一天都逛不完,我看校车来来往往,可否蹭一下呢?这样想后,我立马“下山”了,进了一辆校车,还好真不用刷卡,找个位子坐下,看校车会怎么走。

中大的校车真的非常爽!一条那么小的路,简直上蹿下跳有木有!感觉就是盘山公路转啊转,一路风光快欣赏(因为校车非常快,移步换景,看不过来)。因为中大是书院制大学(这是一个很深的话题,有兴趣请自行Google或度娘,也欢迎和我讨论),在车上可以隐约看到崇基,新亚,逸夫等几个书院。一圈下来,回到原点,雨还在下。我找了个躲雨的地方拍了一下中大有名的逸夫科学大楼(那栋五颜六色的就是)。

(崇基书院)

因为雨大到没法继续参观,我就在中大书店待了一会,好了,我得吐槽书贵了,有本原版Python的书实在想买啊(那么薄60刀,要是HKD果断入手了),想想还是觉得不值,回去网上找找好了。我在书店旁的咖啡厅点了一杯摩卡等雨停,顺便也感受一下中大学生的生活(其实和内地大学也没什么不同)。一位外国小哥在很大声地撩一位漂亮港姐,英语我大概听懂了50%吧。感慨,学到了学到了… …

雨一直下,我干脆再坐多一次校车。中大有几种不同的校车,每种走了路线都不一样,但雨越下越大,窗外几乎都模糊了。途中我怀疑这些司机是不是特训过,亦或校车的刹车有过更高的标准检测,不然这样的山路,稍微出点问题就不好玩了。又坐了两次校车过后,一回爽,二回刺激,三回下车我就要吐了… …我还是不晕车的人,看来晕车的人选择中大的时候要好好考虑一下了。也罢,这边到此为止吧,我坐地铁去科大好了。

刚上地铁,雨就完全停了,有几分郁闷。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是此行我最期待的大学,因为它真的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的一个奇迹,20年创世界一流大学,这些老美也没做到过啊!事实证明这也是最不虚此行的一个地方,印象非常深刻。

从大学站坐到彩虹站,然后坐11路小巴就又上山了。在小巴上看到外边“清水湾”的路牌,我就知道差不多该到了。果然,车不到几分钟就停在一个转盘旁,这就是HKUST了!

进入HKUST,先是早已闻名的“火鸡”。有一群拿着“河海大学”的同学在那里合影,我并没有上去搭讪。HKUST真是非常有活力的地方,一走进去,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什么,感觉非常舒服,有几分澎湃。而且今年是其25周年校庆,“敢创未来”的校训随处可见,可见这是一所很有野心的大学,恩,不错。

(短短25年建校史)

走过赛马会大堂,就是传说中的无敌海景了!照片绝对不够一半震撼。这还是阴天,晴天肯定更unbelievable(我词穷~。~),真是既可学术,亦可赛艇!旁边有人在放无人机,呼的一声飞翔天际,消失不见,再看看广阔的海面,感慨clear water bay真是个好地方。

因为我事先约好了计算机系的Doctor Wang,欣赏过海景后,我就开始找计算机系。这个时候问题来了,Doctor Wang告诉我他的房间在3520,哪栋楼呢?本着自力更生的原则,我看了看地图,心生一句“卧槽”,他们的主楼就一栋!!!其他楼几乎都是宿舍,也就是说,仅仅就在这栋楼内,一群大咖学者撑起了HKUST的招牌!不禁肃然起敬,想想国内那么好的条件,很多人最后都做出了些什么东西… … 看地图我根本没法找3520,我只好求助于学生服务中心,那位阿姨(估计不是中国人)特别好,帮我用电脑仔细查了地图,告诉我去坐Lift 25。 原来是这样啊!去哪个系坐哪部电梯,有意思! 走过一个长廊,我找到了Lift 25,上到三楼,看到的第一幕我觉得就够我跪半天了。这上面的学者随便拿一个上到内地,都是大咖级了吧。而且值得一提的是,Faculty的表单是按字母排序的,跟你的title没有关系,我想这要是在大陆的某些地方,陈校长和杨教授肯定会放在最前面了。

(荣誉室)

我如愿找到了3520,Doctor Wang也在的,他看到我就主动和我握了一次手。看得出他很忙,但还是给了我半个多小时。我就留学,科研方向等问了一些问题,感觉他们做的东西和内地也差不多,他和我讲分布式的东西也基本能懂,可能只是我们只做到5,6分,人家做到9,10分的区别吧。了解了科大的基本信息后,我最后问他为什么选择科大(我甚至和他说,以他的条件去交大,拿到青年千人什么的,至少做到副教授应该没问题)。他和我说是人的原因,论条件内地可能更好,但科大这么多一流的学者是吸引他最主要的原因。想想也是,能和这么多一流名校的大咖共事,其他条件差一点也无所谓吧!离开时他又和我握了一次手,并祝我Good Luck,可能这是很常见的做法,但让人感觉很受尊重。

离开办公室,我又在科大长廊的座椅上待了一会(我说我是感受名校氛围你信么?)最后我在科大买了两个书夹做纪念品(第一次愿意为别的大学买纪念品,一个给老弟,一个留自己),坐11路小巴回了地铁站,四所大学就游历完了。

总结

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所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想这句话用来形容香港的大学最恰当不过了。就面积来说,除了中大像个大学,其他都像个内地高中。但香港高校的水平都甩内地不知好几条街,就在于他们有那些较真的“大师”。其实环境永远只是个辅助,如何打怪升级不都靠自己么?“Stanford还有划水的呢!”大学真的已经把你成长需要的条件都提供给你了,自己不去用,反而抱怨别人没送过来,这不是傻逼是什么。这次经历也让我看到了名校间的很多共性,看到了一流与不入流的区别。“路漫漫其修远兮“,还有更好的学校值得去探索呢,好自为之!

(完)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krischan/p/5679840.htm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