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AI科技评论】专访李海洲教授 | 机器智能对话是毕生所求

0792b440066ebdbe86c24de1c00e9d06.jpeg

一直来到实叻坡,乜事无。上山来做工,伯公“多隆”保平安。——潮州过番歌
所谓“过番”,指早期潮州人外出务工,乘坐小船历经七天七夜到达东南亚谋生,“实叻坡”是马来语“Selat”的音译词,便是指“新加坡”。上世纪,从中国东南一带移民至新加坡的华人中,福建人最多,其次就是潮州人。 新加坡华人学者李海洲回忆: 在潮汕地区的个小渔长大 小听闻“石叻 ”; 13岁只会潮州话没想到长大后却精通普通话、广东话、英文与法文多门,来界知名狮城 球研究多语种语音与语言识 的先 行者  IEEE Fellow, 少有些 不可思议。 作为全球知名的语音与语言处理专家,李海洲在工业界与学术界均颇有耕耘。早于深度学习兴起30年前,他便开始用神经网络进行语音识别。纵横学海四十年,李海洲见证了神经网络从无人问津到风靡一时。 在新的人物系列“Fellow来了”中,我们邀请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快商通首席科学家李海洲作为第一位嘉宾,与我们分享了他的研究经历。

作者 | 陈彩娴


1 80年代大学生
当年去广州读大学,乃至后来远渡重洋,临行前,我父亲都只能给一句简短的安慰:“我没法资助你。如果外面情况不好,就回来吧!”
从1994年离家至今,潮州学者李海洲已在海外生活近三十年。在接受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潮人故事》的系列采访时,他回忆上世纪独身在外拼搏,从潮州小渔村到广州读书,又从广州去法国、法国到新加坡,恍如隔世。 文革前夕,他在中国潮安古镇的一所百年老屋中出生,之后随父母迁居汕头外海的南澳岛。由于岛上生活贫瘠,没有学校,与陆地之间的交通又不便利,所以他小时候没有机会上学。所幸母亲有些书本供他翻阅、学习认字。 李海洲在南澳岛度过了他的童年,极少与外界交流,所识语言只有家乡的潮州话。 他记得,在 他13岁开始上学时,因为没有学过普通话,所讲的国语常常成为同学的笑柄。 但少年时期的李海洲念书十分用功:
奶奶总是提醒我,你要读书,要考到好成绩,不然以后倒垃圾的工作都不会轮到你。
他拼命学习,考上潮安第一中学(现为潮州金山中学),又在15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无线电工程系。当时,文革结束不久,高考恢复不过3年,教育制度还未健全,入学标准只凭考试成绩,而不限制年龄。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