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读书

27 为啥人丑就要多读书

人丑就更应该读更多的书。所谓的聪明,虽然可能也受先天条件限制,但聪明确实是可积累、可锻炼的。 千万不要以为长得丑就不可能性感,霍金(Hawkings)说的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Smart is the new sexy.聪明是新兴的性感。

sapiosexuals 最被,甚至只被, 智商和审美天赋所吸引的人

还记得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Jean-Baptiste Lamarck)吗?拉馬克认为 用进废退 这种后天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因此生物可把后天锻炼的成果遗传给下一代。

image

可最新的研究表明,拉马克可能是对的。有一项研究表明, 人们的生活状态发生变化时,基因也会发生变化。

不过,智商却是可以习得的、可以积累的,又因为这种通过锻炼习得的特性(Acquired Characteristics)竟然是可以遗传的…… 哇!这是多性感的一件事儿哦!并且,这世界有很多人是 Sapiosexual 的,只要够聪明,不怕无配偶啊!于是, 多读书罢,让自己更聪明一点,也为了下一代

28 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书大抵上分为两种:虚构类(Fiction),非虚构类(Non-Fiction)。读非虚构类的书籍,是为了获取新知识,并应用到生活中,让自己获得进步;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看非虚构类的书籍,从中获得的愉悦,感觉更大,因为那种愉悦通常有更为坚实的支撑 —— 进步。

我坚持认为 阅读速度是个没用的概念,在我眼里,只有理解速度,理解速度快,才能有效提高阅读量。

阅读,是为了理解,而理解这事儿,慢,即是快;快,便是无。

大多数情况下,我的阅读并没有功利性。完整性阅读,是没办法有功利性的,因为其实完全没办法知道所读、所学的东西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核能量。 还有另外一层原因是,还没读完(输入),还没消化完(处理),当然也完全没有开始行动(实践),所以,别说发挥核能量了,连发挥一点能量的可能性都很少。

另外一种阅读,我称之为检索性阅读。这种阅读本身就是功利性的。

信息这东西,必须系统才有价值。碎片化的信息也许有用,但就算完全忽略,也不至于致命。舍了就舍了,没啥。

别人是不可能帮你吃饭的。同样的道理,别人其实是完全没办法帮你读书的。 虽然我们在学校的时候,总是习惯了由老师带着、逼着读完整本书。

我一直觉得现在的学校其实是一种特别诡异的存在:一个学期好几个月,好几个老师就带着学生们完整地读完那么几本书,然后有些老师其实还讲不明白,大部分学生还学不明白…… 于是,生命就那么被浪费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望过去,这几乎是在刻意把学生们变傻、变笨。这是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们,“这东西好难的!难到什么地步呢?难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都要花很长时间学,然后大部分还学不会、学不好呢!”

最要命的还不是拉长原本可以很短的理解时间,而是让学生们学啊学啊学啊学,就不让学生们用!这是什么道理?你看多少人,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本科四年,加起来都十六年了,学了十六年英语,然后竟然从来没用过……

拿来一本书,就好像要打一场仗,打仗之前最好先考察一下地形吧? 同样的道理,拿来一本书,不应该是抓起来就从第一个字开始读起,一直读到最后……应该先看看目录,再看看附录,仔细读读前言,也不妨在网上先扫扫书评……要先大致对这本书有个了解,然后再开始行动比较好。

在读的过程中,不断整理这些概念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消化”的必要过程。 有些人从小就学会了并且早就习惯这么做,而大多数人一辈子不会这么干 —— 这就是为什么最终绝大多数人只具备读半本杂志,看个豆腐块文章的能力,而不大可能真正独立消化一整本书的根本原因。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向后总结,向前预期 —— 这是最基本的理解技巧。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刚才输入的东西都有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与此同时,还要不断预期下一步的内容是什么……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输入处理的过程。

所以说,在良好的阅读习惯下,理解速度会不断积累,最终不断加快 —— 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有共同点:它们不一定能用在哪里,它们早晚必然融会贯通。所以,理解过的东西越多,理解新的东西就越快。说穿了,理解能力差,无非就是见识少,仅此而已。

读不懂怎么办?没关系,只有一个办法靠谱:硬着头皮读完,然后反复读很多遍。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本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重要的知识,从来都是通过反复学习才能获得的。一下就能学会得东西,通常上价值不大。

一定要用起来。 很多有用的东西,之所以最终没用,是因为压根没用过。知识无用,这是二货思维,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哪怕巫术都有用,更何况知识。可是不用的东西,没用起来的东西,还不如虚无 —— 因为读过、学过,时间与精力已经耗费了,这可是最宝贵的不可逆不可回收不可再生资源!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分享,不仅需要能力支撑,也是培养能力的最重要手段。知识分享,没有成本,只有收益 —— 双方都有的收益
分享的技巧很简单:

  • 真诚,只分享自己确实觉得好的东西;
  • 也是真诚,绝对不能居高临下地装蛋;
  • 还是真诚,对方完全有可能不理解你。

还没完!别忘了问自己这个最重要的问题:这个概念、这个方法论、这个道理、这个知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这是让你真正培养融会贯通能力的方式。所谓的聪明就是这么来的:脑子里有足够多清晰正确的概念与方法论,然后它们之间还有正确应有的关联…… 所以聪明的操作系统总是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方案、更多的可能性。

与喜欢学习的人泡在一起 —— 这一点真的特别重要。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与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正面的影响力很大;与不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负面的影响力不仅很大也很可怕。寻找那些终生学习的人,把他们当作朋友,把他们当作榜样。

一般来说,大量阅读非虚构类知识性书籍的人,阅读数量会比普通人大出好几个量级,因为他们除了研读之外,还有另外一种阅读: 检索性阅读,就是为了检索某个理论或者实例甚至只是为了获取一个数字而去快速浏览…… 所以,这些人除了大量研读书籍(还不包括必读的一些论文、杂志文章)之外,还读过大量扫过一眼或者扫了一遍,做过摘要的书籍。

其实, 阅读量还受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局限,就是语种。 如果市场上没有那么多好书可读,人们的阅读量自然会下降很多。

在哪儿都一样,真正尊重知识的人就是少数,古今中外都一样。 对于那些真正渴望知识,尊重知识的人来说,不让他读书是最大的惩罚。而对于另外一种人来说,书完全不是必需品。

每个月至少读一本好书,是那些关注自我成长的人的最低要求。 这个要求其实并不低,因为要读的是“好书”,而不是随便哪本书;必须是那种读过之后能给自己带来改变的书 —— 又因为要靠践行来判断是否学到,所以阅读成本其实非常高,所以才更珍惜。

29 选书的基本原则

书是要精读的,必须精,没的商量。所以才更需要认真选书。而书必须自己选。选书也是一种必须习得并培养的能力。别找人要书单,那只不过是给别人制造负担——谁会知道别人应该看什么书?!即便是老师,也只能说个大概。最终,自己要看的书,需要自己找。以下十几个简单的原则,基本上能帮助任何一个正常人做出自己的决定。

1 出版社

每个出版社的出版能力各不相同,也各有所长。尽量选择在锁定的领域里知名的出版社。反正你不能买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精通 Python》——这当然是玩笑,电影出版社没出过这么一本书。

2 作者

靠谱的人写出来的东西靠谱。在决定是否花时间精力去读之前,可以花一点时间去了解作者。注意,要去了解作者在该领域中的能力,至于作者的其他方面,必须暂时放在一边。

3 版次

第一版的书,慎买慎读。再版次数越多,说明此书的内容越经典。优先选择那些“第 n 版”(n 越大越好)的书。

4 印次

有时,要学习的领域太新,乃至于只有第一版的书。那就要看,有没有那种印次已经很多的书:比如,第一版第 n 次印刷(n 越大越好)。

5 印数

即便最终你不得不买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书,那也最好先看看印数。首印数量太少,可能说明出版社对其销量没有信心……

6 “编”与“著”

编著这两个字经常放在一起,但实际上有天壤之别。“著”的意思是原创成分更多,“编”的意思是"拿来放在一起"……有的书缺德,把两个字放在一起用“编著”糊弄读者。当然要优选“著作”。

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为了习得知识而去读书,多是技术文献之类的“非虚构类书籍”(Non-Fiction)。如果书后没有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那这本书不值得读——更多的可能性是,那并非是作者用笔写的,而是他用剪刀浆糊拼出来的东西。这一条格外重要,真的在乎它,就会知道中文书中,可选择数量其实很少。另外,好书的“参考文献”往往相当于一个地图,你按图索骥,就会找到更多好书、经典书。

8 索引(Index)

好的参考文献,或者说,合格的参考文献,是要有详尽的索引的。印刷版的书,没有索引,就没办法检索——那书的用处何止减半!当然,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更喜欢电子书的重要原因:可随时全文搜索!

9 尽量不读译作

这是很有“偏向性”的固执看法(stubborn opinion)。尽管译者永远出于好心,但好心未必带来好结果——这又是事实。既然你决定继续读下去,还是先接受这个建议吧。
更为重要的是,学门外语(尤其是英语),根本没那么难,甚至很容易,能不能学,能不能学会,只不过是学习意识问题。
以上几个原则,尽管简单,但是如若你将他们拼起来应用,就会发现,市面上书确实不少,值得看、值得读的真的不多。于是你就释然了,于是你就淡定了,于是你就不害怕精读了……

10 花点时间去读书评

AmazonDouban上的书评都很棒,尽管也需要一点点的甄别能力(遗憾的是,豆瓣上“书托”越来越多了——读中文有很多“意外的负担”)。

11 看看牛人在读什么

网络时代有很多方法可以去了解牛人们在做什么,牛人的共同特征是喜欢分享。他们正在看的东西,是他们筛选过后的,常常有很大参考价值。注意,是“参考价值”,不一定是“价值”。(这里有个很好的例子:Some Books for Software-oriented Humans,文章作者是 Pat Maddox, Rspec 核心开发团队 2 号人物。)

网络内容质量判断

跟选书一样,网站的内容也常常要筛选。而且,由于在网上发布内容没有类似“出版社”之类的机构“事先编审”,所以,好内容实际上可能比例更低。所以,还是要有一套方法去筛选内容。首先要尽量了解作者,比如,英文的作者,就看看他的 TwitterFacebook,如果是中文作者,就看看他的微博。另外,另外,尽管并不总是准确,但排名高的网站比例上来看更可靠一些。尽管很多人对 Alexa 的排名不屑,但在这些年里它一直是帮我筛选网站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无论是用 Safari,还是 Google Chrome 或者 Firefox,我都会安装 Alexa 插件,以便随时了解一个网站的排名。

image

电子书

我已经有很长的时间读书不写笔记(这里指的是手写笔记)了。为什么?因为有更大的硬盘了,有无限大的云存储了,更为关键的是 MacOS 有系统级内嵌的全文检索功能。于是,我尽量只买电子书,然后转换成 epub 格式存在硬盘里。读书的时候专心读,有用的地方刻意记住几个关键字,将来用得到的时候,全文检索一下,就可以轻松找到出处 —— 当然也有偶尔死活想不起来关键字要隔上好几天才想起来的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写上一两句批注的需求越来越少,若是真有启发,干脆写篇完整的文章算了。也就是说, 把大量用来“牢记”的时间,直接输入到“践行”之中,好像更为牢靠,更为划算

电子书与全文检索

Mac OS 的 Spotlight 原生并不支持 epub 文件检索…… 颇令人崩溃。
还好有解决方案:ePub-quicklook
一共要下载两个文件

epub.qlgenerator
epub.mdimporter

把这两个文件拷贝到以下目录内:

/Library/Spotlight/

`
而后打开 Terminal (终端)输入以下命令:

cd /Library/Spotlight/ qlmanage -r mdimport -r /Library/Spotlight/epub.mdimporter

此后的全文检索就会包括 epub 文件了。(建立索引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比如十几分钟……)

image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