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现象:

服务器上编辑文件后无法保存,或者复制文件提示:No space left on device。

即:服务器上无法完成写操作。


分析:

df -h查看硬盘存在剩余空间:

关于inodes占用100%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df -i查看inode占用情况:(全部占满)

关于inodes占用100%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解决方法:

1.通过以下脚本进行检查,查看哪个目录下的文件太多

先查看根目录下:for i in /*; do echo $i; find $i | wc -l; done

找到根目录下哪个文件夹中文件太多了,继续查找下一层(假设是/var/spool/目录):for i in /var/spool/*; do echo $i; find $i | wc -l ; done

依次往下查找,直到找到具体哪个文件夹下文件多

2.清除文件

文件量不太大的情况下可直接rm删除

文件量很大,rm无法完成删除,则使用xargs命令来删除(ls | xargs -n 10 rm -rf)


科普:

inode引入: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4KB,即连续八个 sector组成一个 block。文件数据都储存在"块"中,那么很显然,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比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

inode的内容

    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

  * 文件的字节数

  * 文件拥有者的User ID

  * 文件的Group ID

  * 文件的读、写、执行权限

  * 文件的时间戳,共有三个:ctime指inode上一次变动的时间,mtime指文件内容上一次变动的时间,atime指文件上一次打开的时间。

  * 链接数,即有多少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

  * 文件数据block的位置

    可以用stat命令,查看某个文件的inode信息: stat example.txt

    总之,除了文件名以外的所有文件信息,都存在inode之中。

 

inode的大小

    inode也会消耗硬盘空间,所以硬盘格式化的时候,操作系统自动将硬盘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数据区,存放文件数据;另一个是inode区(inode table),存放inode所包含的信息。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一般是128字节或256字节。inode节点的总数,在格式化时就给定,一般是每1KB或每2KB就设置一个inode。假定在一块1GB的硬盘中,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为128字节,每1KB就设置一个inode,那么inode table的大小就会达到128MB,占整块硬盘的12.8%。

    查看每个硬盘分区的inode总数和已经使用的数量,可以使用df命令(df -i);查看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可以用如下命令:sudo dumpe2fs -h /dev/hda | grep "Inode size"

    由于每个文件都必须有一个inode,因此有可能发生inode已经用光,但是硬盘还未存满的情况。这时,就无法在硬盘上创建新文件。

 

inode号码

    每个inode都有一个号码,操作系统用inode号码来识别不同的文件。Unix/Linux系统内部不使用文件名,而使用inode号码来识别文件。对于系统来说,文件名只是inode号码便于识别的别称或者绰号(所以inode内容中无文件名)。表面上,用户通过文件名,打开文件。实际上,系统内部这个过程分成三步:首先,系统找到这个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其次,通过inode号码,获取inode信息;最后,根据inode信息,找到文件数据所在的block,读出数据。

    使用ls -i命令,可以看到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 ls -i example.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