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经》中“三才理念的内涵与渊源”

本文探讨了道家、儒家及佛家对“三才”理念的不同理解与应用,包括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及其在各学派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上篇:三才理念的内涵与渊源
 
(道、儒、佛三家文化体系对“三才”的理解和影响)
按:此文出自恩师<职经>一书
 
何为“三才”?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中,首先提及“三才”理念的,应该是先哲老子的《道德经》。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有:“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内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后世道家学派的学者,进一步把“三才”简化为“天、地、人”三才,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方面因素。
道家学说中的 “天时”,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天气、时令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动植生态变化和人类生活习性的适应程度;二是指特定时空下的政治变革和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纷争。
道家学说中的 “地利”即是有利于人类长、养、生、息的最佳地质面貌及相关生态环境。我们的先人统称其为“风水学”或“堪舆学”。
道家学说中的“人和”,也就是今人 所谓的“人际交往”。进一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人际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需要。对于人类来说,相互交往、互通信息如同道德需要和审美需要一样,也是一种精神需要。而且作为人类精神需要之一的交往需要更强烈,以至任何缺少同他人交往的人,都会深感痛苦。
此外,道家学说还有“三才” 在天为日、月、星;在地有水、火、土;在人为精、气、神的说法。
 
继孔子三次问礼于老子而创儒家一派后,儒家学者便将“三才”理论倡导演化为君臣、父子、夫妇三纲来规划人伦。
 
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后,佛教徒又将“三才”演化为过去、当今、未来三世因果来教化人类。
 
在我国古代,提起“世外高人”,无外乎所谓的那些“看破红尘”、隐居江湖和山野的高道、高僧和贤达之士。究竟他们高明在何处?为何古时的文人、武士;达官、世子,在他们遇到人生困惑时,都喜欢到深山老林中的道观、寺院;茅庵、竹院去咨询里面的高僧、高道和当代名儒?在这一篇的系列章节中,我将为大家揭开这个谜团。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