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软件的价值回归
中国的软件行业可以用“可怜”两个字来形容,消费类的软件一直被盗版所困扰,而企业应用类的软件虽然没有太多的盗版问题,但被却被严重的价值低估:
1、 纵向来看,今天的应用软件功能相对十年前已经丰富很多,但其价格(按模块)比十年前反而在下降;
2、 横向来看,今天的国内应用软件,特别是中型市场的软件,比如用友的U8,金蝶的K3等,其体系架构、功能内容已经不输,甚至超过了国外的QAD、四班、SAP的B1,但其项目的平均成交价都不到这些国外产品的50%,特别是作为长期收入的维护费的收取,更是低的可怜,甚至免费;
3、 虽然中国的CPI指数近年来一直在上升,但在百行百业都增长的情况下,唯有国产的软件在下降;
4、 作为软件价值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人才的队伍,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内公司已经积累了一批高水平的产品开发人员,之所以能够积累开发人员,其归功于一长一短,长的是本地研发基地的投入远优于国外厂商(比较国外公司在中国的研发基地定位和投入),吸引了一大批开发精英,短的是语言能力障碍,反而使得研发精英更多选择国内环境。
这种情况下的价值低估,我个人感觉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 无序的市场竞争造成了国内厂商产品的价格战;
2、 过度的市场炒作,反而降低了市场对产品的信任度;
3、 实施服务人员的高流动,导致在客户一线的积累很少;
4、 重产品轻服务的商业模式,使得服务质量波动,影响价值的认可的。
2008年,应该说国产软件的价值回归会有一个转折:
1、 年初,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管理软件分会下属的三十多家管理软件厂商,携手提出“服务提升软件价值、合作共赢产业发展”的倡议,正是反映出管理软件行业厂商的一个普遍诉求;
2、 国内厂商都已经关注到增值服务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市场聚焦的“SOA”和“SaaS”表面上看是大家在寻找新的体系架构和业务模式,其本质是各个公司都在力求突破有价服务的障碍,并实现差异化竞争;
3、 更重要的一点,是客户已经普遍接受企业信息化必须结合管理改进这样一个模式,因此对于长期投入、寻求专业化支持已经成为其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失和难造
2008年的企业应用软件市场,将继续徘徊在人才瓶颈的困境中。
按照目前市场的发展情况,中国企业应用软件市场有着一个巨大的人才缺口,这个缺口的核心是应用型人才,他们主要是各类咨询公司、软件公司的实施服务人员,以及企业IT服务人员(信息部门人员)。保守的估计,每年在中国大陆的大型应用项目在300个左右,每个项目至少需要10名以上的专业应用实施顾问工作18个月左右,这样,每年在这一领域的专业应用顾问至少需要4500人,而目前市场上主流大型产品(SAP、Oracle)的所有顾问(含在中国的咨询服务提供商)估计也就在3000左右;另外中型市场,每年的项目至少在5000个,按照5个专业顾问服务6个月来计算,那么每年需要将近12500人,而目前中型市场的主流服务人员(用友、金蝶等、以及他们的渠道),最多不超过5000人左右。这里还没有计算每年用户对专业人员的需求。
这么巨大的人才缺口,造成的结果是企业信息化的推动缓慢,质量难以保证。各个公司的应用顾问都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随着新增客户的不断增加,蜻蜓点水式的服务模式极大的影响了客户信息化的成功,使得市场的弥漫着对信息化的怀疑,从而也影响了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从2000年开始,这个缺口的问题已经出现,但2007年产生的情况却是更为严重。有限的人力资源,原来基本在进行内循环,也就是说人才的流动基本保持在厂商之间、客户之间、或者厂商和客户之间,但基本是在业内流动,或者从外部向业内流动。而07年则出现了大量的人才向业外流动的现象。由于长年低价值的经营状态,造成业内的员工平均薪资的增长率低于其他产业,再加上极大的工作压力,使得很多专业从业人员选择其他行业进行发展。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人才问题更为严重,已经发展到了整个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地步。
而对于这类专业人才的营造,却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项目。首先对于此类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非常之高,而且随着信息化范围和深度的加大,其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必须有着丰富的软件、硬件知识,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量应用,对于技术的知识则更为广泛,进入了一个几何级数的增长阶段;而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越来越融入于企业的管理和商务运营,因此对于企业管理和新型商务模式的知识的掌握,已经是每个专业人员的必修课;另外一个专业技能,则是更为广泛和庞大的项目管理能力,今天的企业项目其应用跨度、组织跨度和时空跨度已经远远超过10年前,因此其项目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总之,2008年人才问题继续考验着各厂商的发展,可以说这个行业的谁能在这个问题上获得突破性的进展,谁就将是未来的王者。
中国的软件行业可以用“可怜”两个字来形容,消费类的软件一直被盗版所困扰,而企业应用类的软件虽然没有太多的盗版问题,但被却被严重的价值低估:
1、 纵向来看,今天的应用软件功能相对十年前已经丰富很多,但其价格(按模块)比十年前反而在下降;
2、 横向来看,今天的国内应用软件,特别是中型市场的软件,比如用友的U8,金蝶的K3等,其体系架构、功能内容已经不输,甚至超过了国外的QAD、四班、SAP的B1,但其项目的平均成交价都不到这些国外产品的50%,特别是作为长期收入的维护费的收取,更是低的可怜,甚至免费;
3、 虽然中国的CPI指数近年来一直在上升,但在百行百业都增长的情况下,唯有国产的软件在下降;
4、 作为软件价值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人才的队伍,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内公司已经积累了一批高水平的产品开发人员,之所以能够积累开发人员,其归功于一长一短,长的是本地研发基地的投入远优于国外厂商(比较国外公司在中国的研发基地定位和投入),吸引了一大批开发精英,短的是语言能力障碍,反而使得研发精英更多选择国内环境。
这种情况下的价值低估,我个人感觉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 无序的市场竞争造成了国内厂商产品的价格战;
2、 过度的市场炒作,反而降低了市场对产品的信任度;
3、 实施服务人员的高流动,导致在客户一线的积累很少;
4、 重产品轻服务的商业模式,使得服务质量波动,影响价值的认可的。
2008年,应该说国产软件的价值回归会有一个转折:
1、 年初,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管理软件分会下属的三十多家管理软件厂商,携手提出“服务提升软件价值、合作共赢产业发展”的倡议,正是反映出管理软件行业厂商的一个普遍诉求;
2、 国内厂商都已经关注到增值服务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市场聚焦的“SOA”和“SaaS”表面上看是大家在寻找新的体系架构和业务模式,其本质是各个公司都在力求突破有价服务的障碍,并实现差异化竞争;
3、 更重要的一点,是客户已经普遍接受企业信息化必须结合管理改进这样一个模式,因此对于长期投入、寻求专业化支持已经成为其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失和难造
2008年的企业应用软件市场,将继续徘徊在人才瓶颈的困境中。
按照目前市场的发展情况,中国企业应用软件市场有着一个巨大的人才缺口,这个缺口的核心是应用型人才,他们主要是各类咨询公司、软件公司的实施服务人员,以及企业IT服务人员(信息部门人员)。保守的估计,每年在中国大陆的大型应用项目在300个左右,每个项目至少需要10名以上的专业应用实施顾问工作18个月左右,这样,每年在这一领域的专业应用顾问至少需要4500人,而目前市场上主流大型产品(SAP、Oracle)的所有顾问(含在中国的咨询服务提供商)估计也就在3000左右;另外中型市场,每年的项目至少在5000个,按照5个专业顾问服务6个月来计算,那么每年需要将近12500人,而目前中型市场的主流服务人员(用友、金蝶等、以及他们的渠道),最多不超过5000人左右。这里还没有计算每年用户对专业人员的需求。
这么巨大的人才缺口,造成的结果是企业信息化的推动缓慢,质量难以保证。各个公司的应用顾问都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随着新增客户的不断增加,蜻蜓点水式的服务模式极大的影响了客户信息化的成功,使得市场的弥漫着对信息化的怀疑,从而也影响了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从2000年开始,这个缺口的问题已经出现,但2007年产生的情况却是更为严重。有限的人力资源,原来基本在进行内循环,也就是说人才的流动基本保持在厂商之间、客户之间、或者厂商和客户之间,但基本是在业内流动,或者从外部向业内流动。而07年则出现了大量的人才向业外流动的现象。由于长年低价值的经营状态,造成业内的员工平均薪资的增长率低于其他产业,再加上极大的工作压力,使得很多专业从业人员选择其他行业进行发展。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人才问题更为严重,已经发展到了整个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地步。
而对于这类专业人才的营造,却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项目。首先对于此类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非常之高,而且随着信息化范围和深度的加大,其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必须有着丰富的软件、硬件知识,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量应用,对于技术的知识则更为广泛,进入了一个几何级数的增长阶段;而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越来越融入于企业的管理和商务运营,因此对于企业管理和新型商务模式的知识的掌握,已经是每个专业人员的必修课;另外一个专业技能,则是更为广泛和庞大的项目管理能力,今天的企业项目其应用跨度、组织跨度和时空跨度已经远远超过10年前,因此其项目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总之,2008年人才问题继续考验着各厂商的发展,可以说这个行业的谁能在这个问题上获得突破性的进展,谁就将是未来的王者。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lgq/8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