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会2017年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分会场论坛《2017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论坛》会议上,工信部、银行、运营商、移动端软件提供商等各领导纷纷进行了主题演讲。遗憾的是,因为一些原因,我并没有听取完。但是回想这些年关于通讯信息诈骗的历史,我觉得个人有必要回顾一下。

   诈骗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从很早的街头扑克、棋坛骗术,到皮包公司的经营诈骗。我所听到的最严重的一次是建国后冒充周总理签名的金融诈骗。

   通讯信息诈骗的泛滥我印象是在2001以后,移动通信的逐步普及后。

   最早的诈骗伎俩是“中奖诈骗”骗子通过随机拨打手机号码宣布你中奖,通过索取所得税来骗取金钱。重灾区应该是广东一带,大部分都是操着貌似广粤口音的人士。破解此类的诈骗手法有二:第一,要求现场领奖;第二,要求直接从奖品直接扣取所得税。后来深受影响的就是“涉案诈骗”,一般骗子也是随机拨打号码,宣称其为公安局、法院、海关等司法部门,利用人民的恐惧心理,一步步进入骗子的彀中。而后还衍生出“金融、消费诈骗"。骗子宣称信用卡、银行卡泄露要求其转账。还有一种是“猜猜我是谁的”“亲情诈骗”骗子冒充亲朋好友,利用人们好面子,怕事等心理进行诈骗。 其实这类诈骗的破解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当时的对方一定不知道你的真实身份,如果对方不能说出你的身份就是一定是骗子。

  但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与融合,骗子取得了诈骗的突破性资本,就是获取到了你的真实信息。也就是你的姓名和通信信息被关联了。更有甚者,你的家庭情况,喜好(多通过网上购物、XX会员)被掌握到了。骗子通过整合信息-定制个人诈骗脚本-通过通信手段骗取受害人金钱。最有名的案子自然就是准大学生徐玉玉的案例了。

   有人可能则会责怪各种实名制,各种实名制导致真实信息通过互联网的进行泄露,成为骗子手中最有利的资本。但是我个人认为实名制,如手机实名制确实打击罪犯隐匿身份的强有力武器。套用演讲某领导的话说“防范通讯信息诈骗,目前是卓有成效,但是任重道远”


尽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希望大家理性思考,不贪、不占、就可以积极防范信息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