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谈学习3:方法还是问题,这是个问题!

引子

某工厂一台重要设备的电机出现问题,想尽办法都不能解决,最后他们用10000元请来了一位专家。专家在围着电机转了几圈,仔细听了电机的声音,最后把线圈去掉两圈,电机工作就正常了。厂里有人不服气,去掉两圈线圈最多值100。专家回答道:“去掉线圈的确只值100,但能想到去掉线圈值9900。”。

“我需要方法来解决问题!”“你能不能给我一些方法?”“我没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没有熟练掌握对应的方法。”“参加这次会议,什么方法也没学到,不值。”方法方法,我们总想学习更多的方法,似乎只要掌握足够多的方法就能解决任何问题。可就像上面的故事一样,即使掌握了世界上所有的方法,如果不了解问题所在,依然无用。


正文

我在工作中碰到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已经困扰了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找到答案。我对团队部分同学的辅导不仅没取得良好效果,甚至演变成对立冲突;我近期的分享自我感觉很有料,却没有取得我期望的结果,特别是最近的一次分享,一位参会者与我当场争执起来;团队的代码出现了好几次问题,而他们总结出的措施居然是加强代码Review;最近参加了一个关于P带人培养的论坛,参与者们很迷茫,怎么找到培养P带人的培养方向,为何培养人这么难。

带着这些问题,我陷入了思考。点解?突然,灵光闪现,找到了一个模型用于解释这些情况。由于未在网上找到类似模型,因此命名为大卫张的方法问题模型。(PS:上面说的是我的一种思考方法。用力地、持续地思考一类问题,一直思考直到潜意识这个后台线程启动,开始在后台自动持续思考这类问题。然后,我就该干嘛干嘛,说不定什么时间,潜意识就会给出答案。据个人统计,洗澡、骑车、睡觉的时候,灵机一动跳出答案的可能性比较大。)

204424838.png


模型详解

参见上图的方法问题模型。横轴表示问题的新旧,纵轴表示方法的新旧。1区表示用旧方法解决旧问题,2区表示用新方法解决旧问题,3区表示用旧方法解决新问题,4区表示用新方法去解决新问题。

可以注意到的是,1区最大,2区次之,3区再次,4区最小,这表示了学习的艰难。大多数人都处在1区,他们停留在使用旧方法解决旧问题中,并希望这种情况能够持续;有时,人们会被迫学习,来到2区,学习并采用一些新方法来解决那些已知的问题;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来到3区,他们对环境、问题有与众不同的领悟;更少的人处于4区,他们可以灵活应对新的环境,并寻找到与之匹配的解决办法。

1区是学习的起点,因为我们只能从已知迈向未知。学习新方法去解决原有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已知的问题),这是大多数人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进入2区。随着对新方法的掌握(变成了已知的方法),或者不断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或者是经历了多次问题后有所悟,我们改变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这时我们进入3区,这是学习的第二步。随着对问题本质更加深入的认识理解,我们开始发明新的方法,识别新的问题,在别人的眼中,我们成为了问题解决的大师,这是学习的第三步(进入4区)。

学习的根本目标应该是走向4区,然而大多数个人或者组织学习的最终目标却是回归1区。的确,用旧方法解决旧问题是人类的自然倾向,在这里他们能感觉到自信和安全(传说中的舒适区)。如果可能,他们会试图了解所有的问题并熟练掌握所有的方法,但这根本就不可行,于是他们的方式就是停留在现有的理解(已知的问题)中,用他们已知的方法去解决,并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视作敌人、意外或环境。换个角度,对于组织和个人来说,1区是可考核、可证实、可重复的,而4区是无法量化、虚无缥缈的,现有的考核管理机制根本无法区分人们的能力是处于1区还是4区。

法可渐修,道需顿悟。方法可以被整理被沉淀进而被传授,而问题则要难很多。多数时候,人们也不需要新问题,他们只需要新方法来解决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从而造成了一种情况,只有学习的第一步(1区到2区)是可以传授的,学习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基本上是无法传授的,这与人自身的思考和领悟相关,无法灌输。对学习的这些理解必将带来、也已经带来学习方式的探索与变革。

如果把方法问题模型与守破离(另一个学习模型)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守对应2区,这时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并未发生变化,但为了学习,我们需要严格遵照新方法的要求。破对应3区,随着对新方法的不断掌握,我们开始对问题有了新的理解,原来这么干也可以是有效的。离对应4区,我们已经开始随心所欲的面对新情况,并寻找到与之对应的解决办法。


案例解析

理论讲了那么多,套到实际的工作中,看看有没有效果呢?

1)辅导不顺利?

现在想想,辅导的不顺利源于过高的期望。我认为作为重要员工,他至少应该处于3区,最好是在4区,能够解决面对新问题拿出新的解决办法。这给了那位同学太大的压力,因为他的愿望是1区,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已知问题,最多到2区,学习一些新方法来解决已知问题。这是我一直没有意识到的,我认为我对工作的要求不高啊,但是我对学习的要求太高。我与他的沟通问题也在于此,我在3区沟通,你对现状应该有新的认识理解,而他在1区、2区沟通,我已经很努力解决现在的问题了,也在学习新方法,你还在苛求什么。后续我的做法应该是调整期望,回到2区,辅导他用新方法来解决他已知的问题,而新方法可能会带来对问题新的理解和认识。

2)分享未达期望?

看来这是我的老毛病,以己度人。对我来说,对问题有新的看法(3区)最重要,这也是我分享的特点,愿意接受的同学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但缺点是多数时候没有操作办法。换个提法就是,我分享的都是湿货,需要动心动脑,累人,碰到不想改变自身认识、需要干货的同学接受度可能会有问题,他们会抱怨听完后回去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毕竟大多数人参加分享,是需要新方法来解决他们已知的问题(2区),而不是被告知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有误。后续我的做法可以调整成为,将对问题的认识理解放到新方法中,让需要可操作方法的同学拿到他们需要的操作办法,让愿意动心动脑的同学从新方法中去悟出新的认识,例如,将《管理者:如何打造自组织团队》改成《用自组织团队技术解决软件研发难题》。

3)团队为何如此表现?

当碰到问题的时候,团队往往会这么看,这是一个我们已经知晓的问题,我们已知的方法也是奏效的,事情的发生纯属偶然,只是我们一时不小心,以后注意就好。人们喜欢将问题归纳到1区,从而可以安全舒适的停留在1区。可惜在这种时候,没有学习发生,人们舒适了,但既没有对方法有更深的认识,也没有对问题有任何新的理解,我们错过了学习的机会。出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当我们不能从问题中学习时,问题将重复发生,这是我焦虑的真正原因。

4)人员培养为何如此困难?

事实上这个问题到现在为止依然不是那么清晰。但从模型中可以看出的是,也许我们学习的目标放在了1区,我们希望对那些我们已经知道的问题传授确定的解决方案;也许我们的能力只能提供2区的培训,我们希望让参与培训的人学会新的方法,然后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那些已知的问题(从2区返回1区)。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人们回到工作中需要面对的是新问题,他们需要的是3区或4区的能力,而不仅是被提供了一些方法。也许我们需要加强我们的识别能力,从选人着手,去选择那些具备34区能力的人;也许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方法,让人们可以用更多的视角去看待现有的问题,从而有机会从2区到达3区。


触类旁通

1)敏捷软件研发方法、精益创业

对很多人来说,敏捷软件研发方法只不过是一种新的方法。他们学习了这种方法,试图用这种方法去解决他们已经知道的问题(2区)。然而,虽然敏捷软件研发方法中的部分实践属于2区,实际上整个方法是典型的3区方法,它的方法相对固定,但它只暴露问题而不解决问题,其有趣之处就是用一种固定的方法帮助我们发现更多的问题,然后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让结果变得更好。将敏捷软件研发方法(3区)与传统软件研发方法(1区)进行比较,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将敏捷软件研发方法当做一种2区方法进行学习,却被它暴露出的新问题淹没,从而对这种方法失去信心也可以理解。这也是敏捷软件研发方法是如此依赖教练的原因,团队的3区问题只是教练的1区问题,从而让团队有条件度过2区学习的困惑。

精益创业、看板等也与之类似,也属于3区方法,这类方法的特征是提供一系列稳定的实践方法,帮助我们对所面对的问题有新的发现、验证、理解。我称这类方法为元方法。

2)中式学习与西式学习

中式学习的典型思路是回归1区,试图通过了解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方法,将大多数问题都纳入到1区范畴。这也为国人带来了考试之王的地位,在问题已知、方法类似的情况下,国人的位置不可动摇。而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提个好问题的能力,却想保持学习能力第一的桂冠。西式学习的典型思路是鼓励走向4区,鼓励学员尝试新思路、新方法,在传授已知的同时保持对未知的探索。因此西方人多样,1234区的思维都有,他们不仅涌现了更多的思想家,在工作上也把国人远远抛在后面。我们当然可以保持山寨思维,小样,你们会的我们都会(加一个字,抄)。

3)大企业的学习、创新

回归1区是人们的正常思维,将事物纳入可控范围是人们追求舒适的不二选择。在大企业,这一点被演绎的淋漓尽致,大企业曾经经历的问题和内部能够识别的问题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他们企图为可能碰到的所有问题寻找解决方案(1区),期望可以安全可靠地重复以前的成功,忘记了走向4区才是学习的真正目标。就像乔布斯所说:“公司规模扩大以后,就会变得因循守旧,他们觉得只要遵循流程,就能奇迹般地继续成功,于是开始推行严格的流程制度。很快,员工就把遵循流程和制度当做了工作本身。”

然而像诺基亚这样的大企业,从世界第一的霸主到被出售也只有短短几年时间。这个社会的变化是如此之快,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昨天的旧问题解决得有多好,而是应对今天新问题的能力有多强。这需要创新,需要3区和4区的思维,而这种思维却被大企业回归1区的惯性严重抑制。“我们一直就是这么干的!”用已知的方式解决面临的问题,我们还会继续这样干。


后记

“如果我有20天来解决一个问题,我会花19天来明确问题!”——爱因斯坦

“谁说我斗鸡眼?我只是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以改变我对以往事物的看法!”——周星驰《大话西游》

回顾本文,我发现,为了解决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我又一次改变了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并发明了一种新模型用于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获益颇多。然而,对正在读本文的你来说,这只是一种新方法而已,可能还不能解决你现在面对的问题。但小伙伴们,我只能帮你们到这里了。


参考

1. 大卫谈学习系列的第一篇《大卫谈学习:重新认识学习

2. 大卫谈学习系列的第二篇《大卫谈学习2:习惯的力量

3. 没读过就推荐显得有点不负责任啊。推荐图书《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4. 为未来学习:源自@大卫张33的博客《为未来学习》,为未来学习2-乱弹“体机用”》,《为未来学习3-工具:自省表介绍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