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重要论文】顶中区N200: 一个中文视觉词汇识别特有的脑电反应

【转发重要论文】顶中区N200: 一个中文视觉词汇识别特有的脑电反应

话说原来一直在等《科学通报》网络版发布本论文,都准备好了花钱下载,没想到作者提供免费版了,太让人高兴了,在这里贴一下,很重要的一个研究成果!

http://zhuanti.netbig.com/zhangxuexin/

《科学通报》科学通报

    语言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中心,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 研究词汇识别的神经机制对理解思维和人脑信息加工意义重大. 研究发现, 中文读者看到中文词后约 200 毫秒, 以脑顶、中部为中心, 出现一个分布广泛的脑电波 N200, 反映对汉字形状的识别. 该 N200 在拼音文字中并不存在...

 

 

 

 

 

【文字部分】--详细内容请看原始连接
http://zhuanti.netbig.com/static/zhangxuexin/files/kxtb.pdf


中文版封面说明
语言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中心,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 研究词汇识别的神经机制对理解
思维和人脑信息加工意义重大. 研究发现, 中文读者看到中文词后约200 毫秒, 以脑顶、中
部为中心, 出现一个分布广泛的脑电波N200, 反映对汉字形状的识别. 该N200 在拼音文字
中并不存在, 其发现首次揭示了两类文字不同的大脑加工机制, 表明中文是视觉文字, 拼音
文字是听觉文字. 封面所示为中文词在脑顶、中位置上诱发的脑电波. 横轴为时间 (单位100
毫秒, 词汇从零点开始呈现), 纵轴为波幅 (向上为负). 中文词的第一次呈现诱发清晰的
N200 (蓝线), 其重复呈现导致N200 波峰显著增强 (红线). 详见张学新等人文 (p332).
2012 年第 57 卷第 1 期:1 ~ 16
www.scichina.com csb.scichina.com
英文版见: Zhang J X, Fang Z, Du Y C, et al. The centro-parietal N200: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component specific to Chinese visual word recognition.
Chin Sci Bull, 2012, 57, doi: 10.1007/s11434-011-4932-y
《中国科学》杂志社
论 文 SCIENCE CHINA PRESS
顶中区N200: 一个中文视觉词汇识别特有的脑电反应
张学新①*, 方卓②, 杜英春③, 孔令跃④, 张钦⑤, 邢强⑥
①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 香港;
② 汕头大学医学院, 汕头 515041;
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④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北京 100871;
⑤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 100048;
⑥ 广州大学心理学系, 广州 510006
* 联系人, E-mail: jxzhang@cuhk.edu.hk
2011-00-01 收稿, 2011-00-00 接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702)、香港中文大学Direct Grant (2020940)资助项目
摘要 除中文外, 世界上现今使用的几乎所有文字均为拼音字母文字(如英文), 其词汇识别涉及分
辨几十个字母或语音单位的一维线性组合. 中文词汇包含数量众多的方块汉字, 需要在部件、单字
和多字层次上抽取复杂的形状和空间信息. 两类文字视觉形态上的巨大差异, 是否对应不同的大
脑加工过程? 对于这个心理学和脑科学的重大问题, 过去30 多年的实验研究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结
论. 采用脑电技术和视觉词汇判断任务, 让以汉语为母语的被试区分真词和假词, 结果显示, 中文
双字词在其呈现后约200 ms 诱发了一个负走向的、以脑顶部和中央区域为中心、分布广泛的脑电
反应, 称为顶中区N200. 此外, 词汇重复呈现时, 该N200 出现一个罕见的、大幅度的增强效应. 类
似的效应在英文等字母文字的识别中并不存在, 提示顶中区N200 是一个中文特有的脑电反应. 进
一步的实验表明, 该N200 不反映感知觉加工, 也不反映语音、语义加工, 而反映词形加工, 提示中
文词汇在其识别过程的早期就完成了对个体词形的视觉分析, 涉及相当广泛、高级的视觉加工脑
区. 作者最近提出的汉字拼义理论, 把汉字同拼音文字并置为成熟的人类文字仅有的2 个逻辑类
型, 指出相对于拼音文字, 汉字是更为彻底的视觉文字, 其脑机制应该更注重视觉加工. 拼义理论
与顶中区N200 的发现相互支持, 从理论和实验2 个方面揭示了中文的独特性, 强有力地论证了它
与拼音文字的本质区别.
关键词
N200
汉字
词汇识别
正字法
拼义理论
拼音文字
语言在人类高级智力活动中占据中心地位, 而
词汇又是语言的基础. 对词汇识别的认知和脑神经
机制的深入理解, 有可能为研究人脑信息加工的基
本原理带来突破. 阅读是现代社会高度强调和着力
培养的一项核心认知技能. 对书面词汇识别的认知
和脑神经机制的透彻认识, 必将对阅读教育产生深
远的影响. 与世界现今使用的数千种拼音字母文字
截然不同, 中文是唯一的自源性古典文字的直接后
裔, 至今仍保持其数千年前已高度成熟、非字母化的
方块字结构[1]. 中文的存在, 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
珍贵的样本. 中文和拼音文字的对比研究, 有助于揭
示人类语言的普遍性本质.
中文的一些特点, 如作为其基本单位的汉字具
有二维图形结构, 是否导致独特的心理加工过程?
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并根据一些心理学
的实证研究提出, 较之拼音文字, 汉字加工更多地涉
及右脑[2,3]. 此后基于脑损伤病人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也引发了类似的观点[4]. 自20 世纪80 年代起, 中国
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海外的学者对中文加工开展了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 研究手段上从单纯的行为学方
2012 年1 月第 57 卷第 2 期
2
法逐渐扩展到最前沿的认知神经科学技术, 如事件
相关电位(脑电)和功能核磁共振[5~7]. 这些新技术能
更为直接地记录认知过程中的脑神经活动, 超越了
依赖行为指标间接推测大脑活动的局限性[8]. 语言学
界也开始注重使用神经科学技术去解决传统语言学
中的问题[9]. 然而30 多年的探索, 包括近年来的认知
神经科学研究, 并没有揭示出公认、可靠的中英文词
汇加工脑机制上的区别[10~14]. 个别研究中观察到的
跨语言的脑活动差异, 重复验证性不强, 是否反映中
文词汇加工的独特性也不明确.
假设中文词汇的确存在其特有的加工机制, 有
些原因可能妨碍了发现这样的机制. 过去半个多世
纪的心理语言学主要以英文为研究对象, 其中的视觉
词汇识别研究也集中在英文的单纯词上[15]. 中文词汇
识别研究跟随这个传统, 也主要以单字词为主[16~18].
然而, 中文词汇中更有代表意义的却不是单字词. 按
照新近的一个中文语料研究(www.chineseldc.org), 单
字词仅占总词汇的2.8%, 而双字词和三字词分别占
到63.9%和17.5%. 所以理论上多字词是中文词汇的
一个核心特色, 应该得到更多关注. 但事实上文献中
的多字词研究相对较少, 而且以行为方法研究为
主[19], 使用神经科学技术研究的不多. 此外, 语言加
工, 特别是词汇识别, 涉及很多非常迅速的处理过程,
通常数百毫秒即已完成. 当前认知神经科学中占主
导地位、最受关注的功能核磁共振技术, 其时间分辨
率以秒计算, 很难分辨复杂识别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脑电具有毫秒量级的分辨率, 能够显示词汇识别的
时间进程[20,21], 但由于其空间分辨率上的缺陷, 在中
文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相关工作比较零散, 缺
乏基本数据的积累.
最近几年来, 我们使用脑电技术系统性地研究
中文双字词的识别, 观察到了一个新的脑电成
分[22,23], 有可能是一个反映中文与拼音文字不同加
工机制的脑神经指标. 本文将报告6 个实验, 描述该
成分的基本特性并初步确定其对应的认知加工过程.
所有实验都采用语言研究中常用的视觉词汇判断任
务, 让以汉语为母语的被试区分双字真词和假词.
1 实验1: 中文双字词识别的早期脑电活动
1.1 研究方法
16 名(8 男/8 女)健康大学生自愿参加了本实验,
均为右利手, 年龄在21~28 岁之间(平均24.2 岁), 母
语均为汉语,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被试实验前均阅
读并签署由香港中文大学科学研究与伦理审查委员
会批准的知情同意书.
被试坐在电磁屏蔽隔音室内的沙发上, 面对计
算机屏幕, 视距约70 cm, 左、右手食指分别放在电
脑键盘的F 和J 键上. 要求双眼注视屏幕中央的注视
点, 在刺激呈现和做反应时, 尽量避免头部运动, 少
眨眼. 双字词汇共计192 个, 一半真词, 一半假词.
假词是把真词的首字、尾字重新组合而成, 如“技究”,
不构成真词, 也不跟任何真词同音, 其物理属性跟真
词完全匹配. 每个被试经练习后完成3 组正式测试,
各组间有短暂休息.
每组总计64 个刺激, 包括16 个高频词(平均词
频765, 平均笔画数13.9), 16 个低频词(平均词频21,
平均笔画数17.6)和32 个假词, 各种刺激类型随机混
合排列. 词频根据《现代汉语词频词典》[24]计算, 单
位为每百万次的出现次数. 每个词出现在屏幕中心,
视角约为4.3° × 2.3°, 持续时间为400 ms, 其前有一
个500 ms 的中央注视点. 被试应尽可能迅速而准确
地判断刺激是否为真实的中文词, 如果是, 按一个键,
如果不是, 按另一个键. 左右按键被试间平衡. 从词
汇刺激呈现算起的1900 ms 为有效反应窗口. 被试按
键后, 程序随机等待600 到800 ms, 开始呈现下个词
之前的注视点.
采用Neuroscan 公司64 导脑电设备, 利用Ag/
AgCl 电极帽记录脑电. 电极按照扩展的10-20 系统放
置, 带通滤波范围为0.1~70 Hz, 采样频率为500 Hz.
所有电极与头皮接触电阻小于5 千欧. 记录竖直眼电
的电极位于左眼下方和左眉骨上方. 记录水平眼动
电极位于两眼外侧. 以鼻尖为物理参考, 连续记录原
始脑电, 离线使用双侧乳突信号平均值做再参考. 取
样从词汇刺激出现前100 ms 开始, 持续到刺激出现后
900 ms. 分析采用Scan 4.3 软件(http://www.neuroscan.
com). 以100 至0 ms 的电压均值为准, 做基线校正.
离线滤波选用带通滤波(0.1~30 Hz). 眼动校正中, 最
小sweep 数设定为20, 眨眼时间长度为400, 阈限为
10%. 叠加平均中排除错误反应和振幅大于±100 v 的
反应. 所有实验因伪迹舍弃的数据小于总数据的10%.
1.2 结果和讨论
统计所有被试, 高频真词条件的平均反应时和
3
论 文
错误率显著快于、低于低频真词条件(548 vs. 621 ms,
1.4% vs. 6.3%, P < 0.01), 两者均显著快于假词条件
(718 ms, 11.1%, P < 0.01). 反应时的计算排除了错误
反应. 这些行为结果再现了经典的词汇效应和词频
效应, 确证了实验控制的可靠性. 图1 显示了代表性
电极上的平均脑电反应, 不同颜色的曲线分别对应
高频、低频和假词条件. 对峰值点在300 到400 ms
之间的负波, 选择了从前到后4 排、从左到右3 列12
个电极 (FC1, FCz, FC2; C1, Cz, C2; CP1, CPz, CP2;
P1, Pz, P2), 计算这些电极从300 到400 ms 间100 ms
时段内脑电的振幅平均值. 该振幅在假词条件下显
著高于真词, 在低频条件下显著高于高频条件, 有理
由把它确认为文献中广泛报导的跟语义加工密切相
关的N400[25]. 可以看到, 在大多数电极上都出现了
N1, P2 和N400 这3 个词汇识别研究中经常出现的脑
电成分[15,26,27]. 由于不是关注重点而且同文献结论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