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Binder纲要

         Binder是Android系统中进程间通讯(IPC)的一种方式,也是Android系统中最重要的特性之一。Android中的四大组件Activity,Service,Broadcast,ContentProvider,不同的App等都运行在不同的进程中,它是这些进程间通讯的桥梁。正如其名“粘合剂”一样,它把系统中各个组件粘合到了一起,是各个组件的桥梁。Binder承担了绝大部分Android进程通信的职责,可以看做是Android的血管系统,负责不同服务模块进程间的通信。在对Binder的理解上,可大可小,日常APP开发并不怎么涉及Binder通信知识,最多就是Service及AIDL的使用会涉及部分Binder知识。Binder往小了说可总结成一句话:一种IPC进程间通信方式,负责进程A的数据,发送到进程B。往大了说,其实涉及的知识还是很多的,如Android 对于原Binder驱动的扩展、Zygote进程孵化中对于Binder通信的支持、Java层Binder封装,Native层对于Binder通信的封装、Binder讣告机制等等。


Binder 架构 

 Binder 通信采用 C/S 架构,从组件视角来说,包含 Client、 Server、 ServiceManager 以及 Binder 驱动,其中 ServiceManager 用于管理系统中的各种服务。

 Binder 在 framework 层进行了封装,通过 JNI 技术调用 Native(C/C++)层的 Binder 架构。 

Binder 在 Native 层以 ioctl 的方式与 Binder 驱动通讯。


Binder 机制

       首先需要注册服务端,只有注册了服务端,客户端才有通讯的目标,服务端通过 ServiceManager 注册服务,注册的过程就是向 Binder 驱动的全局链表 binder_procs 中插入服务端的信息(binder_proc 结构体,每个 binder_proc 结构体中都有 todo 任务队列),然后向 ServiceManager 的 svcinfo 列表中缓存一下注册的服务。 

有了服务端,客户端就可以跟服务端通讯了,通讯之前需要先获取到服务,拿到服务的代理,也可以理解为引用。 获取服务端的方式就是通过 ServiceManager 向 svcinfo 列表中查询一下返回服务端的代理,svcinfo 列表就是所有已注册服务的通讯录,保存了所有注册的服务信息。  

有了服务端的引用我们就可以向服务端发送请求了,通过 BinderProxy 将我们的请求参数发送给 ServiceManager,通过共享内存的方式使用内核方法 copy_from_user() 将我们的参数先拷贝到内核空间,这时我们的客户端进入等待状态,然后 Binder 驱动向服务端的 todo 队列里面插入一条事务,执行完之后把执行结果通过 copy_to_user() 将内核的结果拷贝到用户空间(这里只是执行了拷贝命令,并没有拷贝数据,binder只进行一次拷贝),唤醒等待的客户端并把结果响应回来,这样就完成了一次通讯 。

Binder 进程与线程

Binder 线程池:无论是system_server进程,还是app进程,都是在进程fork完成后,便会在新进程中执行onZygoteInit()的过程中,启动binder线程池。每个 Server 进程在启动时创建一个 binder 线程池,并向其中注册一个 Binder 线程;之后 Server 进程也可以向 binder 线程池注册新的线程,或者 Binder 驱动在探测到没有空闲 binder 线程时主动向 Server 进程注册新的的 binder 线程。对于一个 Server 进程有一个最大 Binder 线程数限制,默认为16个 binder 线程,例如 Android 的 system_server 进程就存在16个线程。对于所有 Client 端进程的 binder 请求都是交由 Server 端进程的 binder 线程来处理的。     

 对于底层Binder驱动,通过 binder_procs 链表记录所有创建的 binder_proc 结构体,binder 驱动层的每一个 binder_proc 结构体都与用户空间的一个用于 binder 通信的进程一一对应,且每个进程有且只有一个 ProcessState 对象,这是通过单例模式来保证的。在每个进程中可以有很多个线程,每个线程对应一个 IPCThreadState 对象,IPCThreadState 对象也是单例模式,即一个线程对应一个 IPCThreadState 对象,在 Binder 驱动层也有与之相对应的结构,那就是 Binder_thread 结构体。在 binder_proc 结构体中通过成员变量 rb_root threads,来记录当前进程内所有的 binder_thread。 

 


https://blog.csdn.net/freekiteyu/article/details/70082302  

Binder线程是执行Binder服务的载体,只对于服务端才有意义,对请求端来说,是不需要考虑Binder线程的,但Android系统的处理机制其实大部分是互为C/S的。比如APP与AMS进行交互的时候,都互为对方的C与S,这里先不讨论这个问题,先看Binder线程的概念。

Binder线程就是执行Binder实体业务的线程,一个普通线程如何才能成为Binder线程呢?很简单,只要开启一个监听Binder字符设备的Loop线程即可,在Android中有很多种方法,不过归根到底都是监听Binder,换成代码就是通过ioctl来进行监听。

拿ServerManager进程来说,其主线就是Binder线程,其做法是通过binder_loop实现不死线程。我们APP的主线程,在startActivity请求AMS的时候,APP的主线程成其实就是Binder请求线程,在进行Binder通信的过程中,Client的Binder请求线程会一直阻塞,直到Service处理完毕返回处理结果。


Binder传输数据的大小限制

          虽然APP开发时候,Binder对程序员几乎不可见,但是作为Android的数据运输系统,Binder的影响是全面性的,所以有时候如果不了解Binder的一些限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是没有任何头绪,比如在Activity之间传输BitMap的时候,如果Bitmap过大,就会引起问题,比如崩溃等,这其实就跟Binder传输数据大小的限制有关系,在上面的一次拷贝中分析过,mmap函数会为Binder数据传递映射一块连续的虚拟地址,这块虚拟内存空间其实是有大小限制的,不同的进程可能还不一样。普通的由Zygote孵化而来的用户进程,所映射的Binder内存大小是不到1M的,这个限制定义在ProcessState类中,如果传输说句超过这个大小,系统就会报错,因为Binder本身就是为了进程间频繁而灵活的通信所设计的,并不是为了拷贝大数据而使用的。

Binder运用在服务上

服务可分为系统服务与普通服务,系统服务一般是在系统启动的时候,由SystemServer进程创建并注册到ServiceManager中的。而普通服务一般是通过ActivityManagerService启动的服务,或者说通过四大组件中的Service组件启动的服务。这两种服务在实现跟使用上是有不同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 服务的启动方式
  • 服务的注册与管理
  • 服务的请求使用方式

首先看一下服务的启动上,系统服务一般都是SystemServer进程负责启动,比如AMS,WMS,PKMS,电源管理等,这些服务本身其实实现了Binder接口,作为Binder实体注册到ServiceManager中,被ServiceManager管理,而SystemServer进程里面会启动一些Binder线程,主要用于监听Client的请求,并分发给响应的服务实体类,可以看出,这些系统服务是位于SystemServer进程中(有例外,比如Media服务)。在来看一下bindService类型的服务,这类服务一般是通过Activity的startService或者其他context的startService启动的,这里的Service组件只是个封装,主要的是里面Binder服务实体类,这个启动过程不是ServcieManager管理的,而是通过ActivityManagerService进行管理的,同Activity管理类似。

再来看一下服务的注册与管理:系统服务一般都是通过ServiceManager的addService进行注册的,这些服务一般都是需要拥有特定的权限才能注册到ServiceManager,而bindService启动的服务可以算是注册到ActivityManagerService,只不过ActivityManagerService管理服务的方式同ServiceManager不一样,而是采用了Activity的管理模型,详细的可以自行分析

最后看一下使用方式,使用系统服务一般都是通过ServiceManager的getService得到服务的句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去ServiceManager中查询注册系统服务。而bindService启动的服务,主要是去ActivityManagerService中去查找相应的Service组件,最终会将Service内部Binder的句柄传给Client。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adaa1a39a274

Binder请求的同步与异步

           很多人都会说,Binder是对Client端同步,而对Service端异步,其实并不完全正确,在单次Binder数据传递的过程中,其实都是同步的。只不过,Client在请求Server端服务的过程中,是需要返回结果的,即使是你看不到返回数据,其实还是会有个成功与失败的处理结果返回给Client,这就是所说的Client端是同步的。至于说服务端是异步的,可以这么理解:在服务端在被唤醒后,就去处理请求,处理结束后,服务端就将结果返回给正在等待的Client线程,将结果写入到Client的内核空间后,服务端就会直接返回了,不会再等待Client端的确认,这就是所说的服务端是异步的。一般而言,Client同步阻塞请求Service,直到Service提供完服务后才返回,不过,也有特殊的,比如请求用ONE_WAY方式,这种场景一般主要是用来通知,至于通知被谁消费,是否被消费压根不会关心。拿ContentService服务为例子,它是一个全局的通知中心,负责转发通知,而且,一般是群发,由于在转发的时候,ContentService被看做Client,如果这个时候采用普通的同步阻塞势必会造成通知的延时发送送,所以这里的Client采用了oneway,异步。这种机制可能也会影响Service的性能,比如 同一个线程中的Client请求的服务是一个耗时操作的时候,通过oneway的方式发送请求的话,如果之前的请求还没被执行完,则Service不会启动新的线程去响应,该请求线程的所有操作都会被放到同一个Binder线程中依次执行,这样其实没有利用Binder机制的动态线程池,如果是多个线程中的Client并发请求,则还是会动态增加Binder线程的,大概这个是为了保证同一个线程中的Binder请求要依次执行吧,这种表现好像是反过来了,Client异步,而Service阻塞了,也就是说虽然解决了Client请求不被阻塞的问题,但是请求的处理并未被加速。

bindService启动Service与Binder服务实体的流程 

      ServiceManager其实主要的面向对象是系统服务,大部分系统服务都是由SystemServer进程总添加到ServiceManager中去的,在通过ServiceManager添加服务的时候,是有些权限校验的, 普通的进程是没有权限注册到ServiceManager中的,那么APP平时通过bindService启动的服务怎么注册于查询的呢?接管这个任务的就是SystemServer的ActivityManagerService。
        bindService比startService多了一套Binder通信,其余的流程基本相同,而startService的流程,同startActivity差不多,四大组件的启动流程这里不做分析点,主要看bindService中C/S通信的建立流程,在这个流程里面,APP与服务端互为C/S的特性更明显,在APP开发的时候,binder服务是通过Service来启动的。Service的启动方式有两种startService,与bindService,这里只考虑后者,另外启动的binder服务也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client同server位于同一进程,可以看做内部服务,第二种,Client与Server跨进程,即使是位于同一个APP,第一种可以不用AIDL来编写,但是第二种必须通过AIDL实现跨进程通信。bindService大部分的流程与startActivity类似,其实都是通过AMS启动组件,这里只将一些不同的地方,Activity启动只需要Intent就可以了,而Service的bind需要一个ServiceConnection对象,这个对象其实是为了AMS端在启动Service后回调用的,ServiceConnection是个接口,其实例在ContextImpl的,在LoadApk中IServiceConnection对象是通过context键值来存储ServiceDispatcher对象,而ServiceDispatcher对象内存会有个InnerConnection对象,该对象就是getServiceDispatcher的返回对象。因此bindServiceCommon最终调用
ActivityManagerNative.getDefault().bindService(x,x,x,x,x sd, x, x, x) 的时候,传递的参数sd其实就是一个InnerConnection对象,这是个Binder实体。主要是通过ApplicationThread的binder通信通知App端启动Service,这个流程同Activity启动一样。ActivityManagerNative.getDefault().publishService会将启动的Binder服务实体传递给AMS,上面分析过Binder实体传输,这里的原理是一样的,AMS端在传输结束后,会获得Service端服务实体的引用,这个时候,就能通过最初的InnerConnection的回调将这个服务传递给Client端。Activity的bindService流程:

1、Activity调用bindService:通过Binder通知ActivityManagerService,要启动哪个Service 2、ActivityManagerService创建ServiceRecord,并利用ApplicationThreadProxy回调,通知APP新建并启动Service启动起来 3、ActivityManagerService把Service启动起来后,继续通过ApplicationThreadProxy,通知APP,bindService,其实就是让Service返回一个Binder对象给ActivityManagerService,以便AMS传递给Client 4、ActivityManagerService把从Service处得到这个Binder对象传给Activity,这里是通过IServiceConnection binder实现。 5、Activity被唤醒后通过Binder Stub的asInterface函数将Binder转换为代理Proxy,完成业务代理的转换,之后就能利用Proxy进行通信了。


转载于:https://juejin.im/post/5ce8958651882527e7474f63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