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学习》读后感

书的核心在于《持续行动》,自从脑力劳动的价值逐渐被人们认可后,现代人的想法很多,相应的行动却越少了,导致一大堆高文化的“空想者”。

空想与自大

书中提到一位985毕业生进入华为后就给任正非写了一份华为未来发展的万字文,被任正非回复:此人如果不是神经病,建议开除。大家都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很自大,各式各样的自信都能让自己的“自大”不断膨胀,导致我们飘飘然,这样加剧了我们的 想象力,结合自大表现的作用,就有了上述这样尴尬的情况。

腿,本不那么沉

自制力、习惯的力量等等一系列关于养成好习惯、摒弃坏毛病的书塞满了“自我优化”系列的书架,旨在让我们变得更好,但没有行动的希望,就只能是个希望,看了大量的书,没有执行就没有效果,没有看到成效的我们下次还会买更多的书来试图达到目的,但其实,书中的方法不一定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我们自己,缺乏“落地”。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万事开头难。等等这些话,都是在说行动很困难。其实不困难,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懒得实现、恐惧未知、不想受约束等 趋利避害 的想法。一旦我们利用此想法,建立“行动有好处,不行动有坏处”的观点,那我们就能迈开腿了。

一直走

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了开始行动。

但效果,只能是长期的积累和结果,就像我们持续不断的学习、看书,不一定哪天就会成为一次谈话、一个Party、一次分享或讲座中语出惊人的那个人。

意志力,在这个快节奏、强调及时反馈的大环境里,显得尤为稀缺,大家都希望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书中讲到,及时反馈是毒药,我们应该倾向于“延迟奖励”和“延迟收获”,不要急,按正常的速度(或者再慢一点的速度)来获取、给予信息。

1000天大约是三年,三年对于一个习惯,或者少数几个习惯来说,都是可以养成并加强的,或者说,已经成了性格中的一部分。

100天是三个月,三个月对于养成一个习惯,其实是有可能的,按照培养习惯等书中说的,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只培养一个习惯,三个月是有效的。但要想持续下去,形成“刻印”,还有待时日。所以,持续,是很难的,也是本书最强调的特质。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lihaiyin/articles/9055716.htm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