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某门”的问题前两周就琢磨上了,只是一直没空笔记。今天感冒好点了,前两天睡得也足,且有一如既往冗长乏味高屋建瓴空中楼阁的业务会不到八点就结束,于是我就有精力和时间来咬文嚼字磕磕牙了。
《将爱情进行到底》热播之后,有无数的文章照猫画虎、偷梁换柱,起名叫做“将xx进行到底”,至今绵延不绝。去年是《中国式离婚》大热,不用说,又派生出许多“中国式xx”。
前段时间李安同学无厘头地蹦出一句“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当时我就心想:“坏了,标题党们又捡到新的流行语了”。果不其然,很快就在《看上去很美》的影评中看到照猫画虎如出一辙的“人人心中都有一朵小红花”。
但最让人受不了的是铺天盖地的“xx门”。比如什么联想戴尔的“邮件门”、和讯“广告门”、海尔“博客门”、超女“诚信门”“脏话门”、wow“铜须门”……读者朋友们从这个门出来,又朝那个门进去,在铺天盖地的“惊爆”和“震动”中高潮此起彼伏,痛快淋漓。
如果认同“门”可以指代为“事件”,源头还得追溯到22年前的“水门事件”。而“水门事件”之所以称为“水门事件”,是因为这件事儿发生在华盛顿水门饭店(watergate hotel),和“尼罗河惨案”是同一个简单直白的命名规则。雅兴大发者非要断章取义把“gate”拆出来升华点什么的话,或许可以考证“水门事件”东窗事发的缘由与五位潜入者蹩脚的溜门撬锁技能有关,从而引出一段史海钓沉。
我十二分赞成不守陈规的“拿来主义”。西人的报道中套”gate”来引申的事件也有,但往往都是继承了“水门事件”的传统,不仅和花旗国的总统先生有紧密牵连,而且在整个发展过程上颇具相似性。克由“白领”引申出“蓝领”、“金领”,是称为“仿词”的造词方式。天马行空臆造出个不知所云的“粉领”来,就未免太过牵强了。但我心想,现在动不动在“门”前头加个定语的做法,不是由于俱怀意兴壮思飞,也不是因为写作的人江郎才尽,而是媒体从业者们在贪多求快炒话题的狂躁中,已经失去了“推敲”的执着和怡然自得。
标题尚且如此,文章还能看么?
后记:说到电影《brokebackmountain》,不得不讲讲在大陆地区那个啼笑皆非的译名《断臂山》。直译也好,意译也好,译制方用“断臂”来引申八杆子打不着的“手足情深”。就跟brokebackmountain 就是个地名而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