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协议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中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又名网络通讯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TCP/IP 定义了电子设备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的标准。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协议来完成自己的需求。通俗而言:TCP负责发现传输的问题,一有问题就发出信号,要求重新传输,直到所有数据安全正确地传输到目的地。而IP是给因特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TCP/IP协议不是TCP和IP这两个协议的合称,而是指因特网整个TCP/IP协议族。
    从协议分层模型方面来讲,TCP/IP由四个层次组成: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一、物理层协议

    物理层位于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它直接面向实际承担数据传输物理媒体(即通信通道),物理层的传输单位为比特(bit),即一个二进制位(“0”或“1”)。实际的比特传输必须依赖于传输设备和物理媒体,但是,物理层不是指具体的物理设备,也不是指信号传输的物理媒体,而是指在物理媒体之上为上一层(数据链路层)提供一个传输原始比特流的物理连接。

    物理层是OSI的第一层,它虽然处于最底层,却是整个开放系统的基础。物理层为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互连设备,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环境。如果您想要用尽量少的词来记住这个第一层,那就是“信号介质”。常见的设备:集线器(HUB)

 

1.1 v.11

    v.11和v.10是RS-232-C接口常用的两种电气特性标准。


v.11是一种平衡接口,每个接口电路都用一对平衡电缆构成各自的信号回路,这种连接方式减小了信号线之间的串音。


    v.10的发送端是非平衡输出,接收端则是平衡输入。


 

1.2 v.24

    V.24接口标准:广域网物理层规定的接口标准。由 ITU-T 定义的DTE和DCE设备间的接口。
电缆可以工作在同步和异步两种方式下。异步工作方式下,封装链路层协议PPP,支持网络层协议 IP 和 IPX ,最高传输速率是 115200bps 。同步方式下,可以封装 X.25、帧中继、PPP 、 HDLC 、SLIP 和 LAPB 等链路层协议,支持 IP 和 IPX 最高传输速率是64000bps。


    传输速率范围: 2400bps、4800bps、9600bps、19200bps、38400bps、 64000bps、115200bps,且必须具有数据广播功能。 


 

1.3 v.35

    V.35是通用终端接口的规定,其实V.35是对60-108kHz群带宽线路进行48Kbps同步数据传输的调制解调器的规定,其中一部分内容记述了终端接口的规定。    


    V.35对机械特性即对连接器的形状并未规定。但由于48Kbps-64Kbps的美国Bell规格调制解调器的普及,34引脚的ISO2593被广泛采用。

    模拟传输用的音频调制解调器的电气条件使用V.28(不平衡电流环互连电路),而宽频带调制解调器则使用平衡电流环电路。

 

    速率:可以工作在同步异步两种工作模式下,异步工作模式链路层采用PPP封装;同步方式下最大速率2Mbps


 

1.4 x.21

    X.21在专用线连接时只使用物理层功能,而在线路交换数据网中,则使用物理层和网络层的两个功能。
X.21接口用的连接器引脚也只用15引脚电气特性分别参照V系列接口电气条件的V.10和V.11。数字网的同步都是从属于网络主时钟的从属。    

    X.21是对公用数据网中的同步式终端(DTE)与线路终端(DCE)间接口的规定。主要是对两个功能进行了规定:
其一是与其他接口一样,对电气特性、连接器形状、相互连接电路的功能特性等的物理层进行了规定;
其二是为控制网络交换功能的网控制步骤,定义了网络层的功能;


工作过程四个阶段:
(1)空闲或静止阶段:此阶段接口不工作(类似挂着机的情况);
(2)呼叫建立连接阶段:通过交换控制信号建立DTE与DCE间的逻辑连接;
(3)数据传输阶段:通信双方交换数据(电话中 双方通话)
(4)连接清除阶段:通过交换控制信号中断两个DTE间的通信关系,拆除它们间的逻辑连接(电话中  说“再见”挂机);


 

1.5 x.25

    x.25网络是第一个面向连接的网络,也是第一个公共数据网络。其数据分组包含3字节头部和128字节数据部分。    
    它运行10年后,20世纪80年代被无错误控制,无流控制,面向连接的新的叫做帧中继的网络所取代。90年代以后,出现了面向连接的ATM网络。


    X.25是一个使用电话或者ISDN设备作为网络硬件设备来架构广域网的ITU-T网络协议。它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1-3层)都是按照OSI体系模型来架构的。


    在国际上X.25的提供者通常称X.25为分组交换网(Packet switched network),尤其是那些国营的电话公司。它们的复合网络从80年代到90年代覆盖全球,现仍然应用于交易系统中。


 

1.6 RS-232

    个人计算机上的通讯接口之一,由电子工业协会(Electronic Industries Association,EIA) 所制定的异步传输标准接口。    


    通常 RS-232 接口以9个引脚 (DB-9) 或是25个引脚 (DB-25) 的型态出现,一般个人计算机上会有两组 RS-232 接口,分别称为 COM1 和 COM2。
    RS-232-C是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Electronic Industry Association)制定的一种串行物理接口标准。RS是英文“推荐标准”的缩写,232为标识号,C表示修改次数。RS-232-C总线标准设有25条信号线,包括一个主通道和一个辅助通道。
在多数情况下主要使用主通道,对于一般双工通信,仅需几条信号线就可实现,如一条发送线、一条接收线及一条地线。


    RS-232-C标准规定的数据传输速率为50、75、100、150、300、600、1200、2400、4800、9600、19200、38400波特。


    RS-232-C标准规定,驱动器允许有2500pF的电容负载,通信距离将受此电容限制,例如,采用150pF/m的通信电缆时,最大通信距离为15m;若每米电缆的电容量减小,通信距离可以增加。传输距离短的另一原因是RS-232属单端信号传送,存在共地噪声和不能抑制共模干扰等问题,因此一般用于20m以内的通信。


 

1.7 RS485

    智能仪表是随着80年代初单片机技术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现在世界仪表市场基本被智能仪表所垄断。
    究其原因就是企业信息化的需要,企业在仪表选型时其中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具有联网通信接口。
最初是数据模拟信号输出简单过程量,后来仪表接口是RS232接口,这种接口可以实现点对点的通信方式,但这种方式不能实现联网功能。随后出现的RS485解决了这个问题。


    RS-485最大的通信距离约为1219m,最大传输速率为10Mbps,传输速率与传输距离成反比,在100Kb/S的传输速率下,才可以达到最大的通信距离,如果需传输更长的距离,需要加485中继器。RS-485总线一般最大支持32个节点,如果使用特制的485芯片,可以达到128个或者256个节点,最大的可以支持到400个节点。


    市场上一般RS-485采用半双工工作方式,任何时候只能有一点处于发送状态,因此,发送电路须由使能信号加以控制。RS-485用于多点互连时非常方便,可以省掉许多信号线。应用RS-485 可以联网构成分布式系统,其允许最多并联32台驱动器和32台接收器。


 

总之一句话:物理层协议定义的是物理层的接线标准如接口形状、针脚数量、每针脚的作用和电压。

 


 

二、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二层,介乎于物理层网络层之间。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机网络层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标机网络层。为达到这一目的数据链路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应的功能,主要有:如何将数据组合成数据块,在数据链路层中称这种数据块为帧(frame),帧是数据链路层的传送单位;如何控制帧物理信道上的传输,包括如何处理传输差错,如何调节发送速率以使与接收方相匹配;以及在两个网络实体之间提供数据链路通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的管理。

 

为了使数据链路层能更好地适应多种局域网标准,802 委员会就将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拆成两个子层:
(1)逻辑链路控制 LLC (Logical Link Control)子层
(2)媒体接入控制 MAC (Medium Access Control)子层。

 

如果您想用尽量少的词来记住数据链路层,那就是:“介质访问控制”。

 

2.1 FDDI

    FDDI的英文全称为“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即是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是美国国家标准学会制定的在光缆上发送数字信号的一组协议。虽然 FDDI 逻辑上是基于 token ring-based 架构,但是却不是以 IEEE 802.5 协定为基础定义的,取而代之的是衍生自 IEEE 802.4 token bus 协定。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它是于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一项局域网技术,它提供的高速数据通信能力要高于当时的以太网(10Mbps)和令牌网(4或16Mbps)的能力。FDDI标准由ANSI X3T9.5标准委员会制订,为繁忙网络上的高容量输入输出提供了一种访问方法。FDDI技术同IBM的Tokenring技术相似,并具有LAN和Tokenring所缺乏的管理、控制和可靠性措施,FDDI支持长达2KM的多模光纤。FDDI网络的主要缺点是价格同前面所介绍的“快速以太网”相比贵许多,且因为它只支持光缆和5类电缆,所以使用环境受到限制、从以太网升级更是面临大量移植问题。

 

    当数据以100Mbps的速度输入输出时,在当时FDDI与10Mbps的以太网和令牌环网相比性能有相当大的改进。但是随着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技术的发展,用FDDI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因为FDDI使用的通信介质是光纤,这一点它比快速以太网及现在的100Mbps令牌网传输介质要贵许多,然而FDDI最常见的应用只是提供对网络服务器的快速访问,所以在目前FDDI技术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广泛的应用。FDDI另一种常用的通信介质是电话线。


 

2.2 802.3

    802.3 通常指以太网。一种网络协议。描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MAC子层的实现方法,在多种物理媒体上以多种速率采用CSMA/CD访问方式,对于快速以太网该标准说明的实现方法有所扩展。

 

    早期的IEEE 802.3描述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Base2、10Base5、10BaseF、10BaseT和10Broad36等;快速以太网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0 BaseT、100BaseT4和100BaseX等。


 

2.3 802.11

    802.11协议组是国际电工电子工程学会(IEEE)为无线局域网络制定的标准。虽然WI-FI使用了802.11的媒体访问控制层(MAC)和物理层(PHY),但是两者并不完全一致。在各种标准中,使用最多的应该是802.11g标准,工作在2.4GHz频段,可达54Mbps。

 

    802.11采用2.4GHz和5GHz这两个ISM频段。


 

2.4 PPP

    PPP(Point to Point Protocol)即点到点协议,是为在同等单元之间传输数据包这样的简单链路设计的链路层协议。这种链路提供全双工操作,并按照顺序传递数据包。设计目的主要是用来通过拨号或专线方式建立点对点连接发送数据,使其成为各种主机、网桥和路由器之间简单连接的一种共通的解决方案。

 

    点对点协议(PPP)为在点对点连接上传输多协议数据包提供了一个标准方法。PPP 最初设计是为两个对等节点之间的 IP 流量传输提供一种封装协议。在 TCP-IP 协议集中它是一种用来同步调制连接的数据链路层协议(OSI 模式中的第二层),替代了原来非标准的第二层协议,即 SLIP。除了 IP 以外 PPP 还可以携带其它协议,包括 DECnet和 Novell的Internet 网包交换(IPX)。
功能特点:
(1) PPP具有动态分配IP 地址的能力,允许在连接时刻协商IP地址;
(2)PPP支持多种网络协议 ,比如TCP/IP NetBEUI NWLINK 等;
(3)PPP具有错误检测以及纠错能力,支持数据压缩
(4)PPP具有身份验证 功能。

 

2.5 PPTP

    PPTP(Point to Point Tunneling Protocol)即点对点隧道协议,该协议是在PPP协议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新的增强型安全协议,支持多协议虚拟专用网(×××),可以通过密码身份验证协议(PAP)、可扩展身份验证协议(EAP)等方法增强安全性。可以使远程用户通过拨入ISP、通过直接连接Internet或其他网络安全地访问企业网。

 

    默认端口号:1723


 

2.6 L2TP

    L2TP(Layer 2 Tunneling Protocol)即第二层隧道协议,是一种工业标准的Internet隧道协议,功能大致和PPTP协议类似,比如同样可以对网络数据流进行加密。不过也有不同之处,比如PPTP要求网络为IP网络,L2TP要求面向数据包的点对点连接;PPTP使用单一隧道,L2TP使用多隧道;L2TP提供包头压缩、隧道验证,而PPTP不支持。

 

    L2TP 是一个数据链路层协议,基于UDP。其报文分为数据消息和控制消息两类。数据消息用投递 PPP 帧,该帧作为L2TP报文的数据区。L2TP不保证数据消息的可靠投递,若数据报文丢失,不予重传,不支持对数据消息的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控制消息用以建立、维护和终止控制连接及会话,L2TP确保其可靠投递,并支持对控制消息的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2.7 ARP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是获取物理地址的一个TCP/IP协议。某节点的IP地址的ARP请求被广播到网络上后,这个节点会收到确认 其物理地址的应答,这样的数据包才能被传送出去。RARP(逆向ARP)经常在无盘工作站上使用,以获得它的逻辑IP地址。

 

    ARP是在仅知道主机的IP地址时确定其物理地址的一种协议。

因IPv4和以太网的广泛应用,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已知IP地址,获取对应物理地址的一种协议。但其也能在ATM(异步传输模式)和FDDIIP(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网络中使用。

 

    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有两种方式:表格方式和非表格方式。

 

    ARP具体说来就是将网络层(IP层,也就是相当于OSI的第三层)地址解析为数据链路层(MAC层,也就是相当于OSI的第二层)的MAC地址。


 

2.8 STP

    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即生成树协议,它逻辑上断开环路,防止二层网络的广播风暴的产生
当线路出现故障,断开的接口被激活,恢复通信,起备份线路的作用。

 

    原理:STP的作用是通过阻断冗余链路,使一个有回路的桥接网络修剪成一个无回路的树形拓扑结构。


 

2.9 VTP

    VTP(VLAN Trunking Protocol):是VLAN中继协议,也被称为虚拟局域网干道协议。它是思科私有协议。作用是十几台交换机在企业网中,配置VLAN工作量大,可以使用VTP协议,把一台交换机配置成VTP Server, 其余交换机配置成VTP Client,这样他们可以自动学习到server 上的VLAN 信息。

 

    VTP通过网络(ISL帧或cisco私有DTP帧)保持VLAN配置统一性。VTP在系统级管理增加,删除,调整的VLAN,自动地将信息向网络中其它的交换机广播。此外,VTP减小了那些可能导致安全问题的配置。便于管理,只要在vtp server做相应设置,vtp client会自动学习vtp server上的vlan信息。


 

三、网络层

    网络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三层,介于传输层和数据链路层之间,它在数据链路层提供的两个相邻端点之间的数据帧的传送功能上,进一步管理网络中的数据通信,将数据设法从源端经过若干个中间节点传送到目的端,从而向传输层提供最基本的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主要内容有:虚电路分组交换和数据报分组交换、路由选择算法、阻塞控制方法、X.25协议、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异步传输模式(ATM)及网际互连原理与实现。

 

如果您想用尽量少的词来记住网络层,那就是“路径选择、路由及逻辑寻址”。

 

3.1 IP

     IP(Internet Protocol)即是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的缩写,中文简称为“网协”,也就是为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进行通信而设计的协议。在因特网中,它是能使连接到网上的所有计算机网络实现相互通信的一套规则,规定了计算机在因特网上进行通信时应当遵守的规则。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系统,只要遵守 IP协议就可以与因特网互连互通。IP地址具有唯一性,根据用户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5类。另外,IP还有进入防护,知识产权,指针寄存器等含义。

 

    它是TCP/IP协议族中最主要的协议之一。IP协议非常简单,仅仅提供不可靠、无连接的传送服务。IP协议的主要功能有:无连接数据报传输、数据报路由选择和差错控制。与IP协议配套使用实现其功能的还有地址解析协议ARP、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因特网报文协议ICMP、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GMP。


 

3.2 ICMP

    ICMP是(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它是TCP/IP协议族的一个子协议,用于在IP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控制消息是指网络通不通、主机是否可达、路由是否可用等网络本身的消息。这些控制消息虽然并不传输用户数据,但是对于用户数据的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

 

    ICMP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协议,用于传输出错报告控制信息。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协议,它对于网络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最常用的工具命令:ping

 

3.3 IPX

    IPX:互联网分组交换协议(Internetwork Packet Exchange protocol)是一个专用的协议簇,它主要由Novell NetWare操作系统使用。IPX是IPX协议簇中的第三层协议。

 

    IPX用来对通过互联网络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和转发,它指定一个无连接的数据包,相当于TCP/IP协议簇中的IP协议。


 

3.4 AppleTalk

    AppleTalk 是由 Apple 公司推出的一种多层协议,支持网络路由选择、事务服务、数据流服务以及域名服务,并且通过 Apple 硬件中的 LocalTalk 接口全面实现 Apple 系统间的文件和打印共享服务。通过以太网网桥使用 LocalTalk 或者 Apple 机制提供以太网扩展板(add-in boards)等途径能够实现其它网络媒体(如以太网)与 AppleTalk 之间的连接。另外 AppleTalk 协议中包含很多第三方(third-party)应用程序。 

 

    DDP(Datagram Delivery Protocol)即数据报传送协议是一种在网络层实现的 AppleTalk 协议。它是一种无连接数据报协议,支持尽力而为(best-effort)传送服务。DDP 类似于 TCP/IP 协议组中的 IP 协议。


 

四、传输层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是OSI中最重要, 最关键的一层,是唯一负责总体的数据传输和数据控制 的一层。
    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交换数据的机制.传输层对会话层等高三层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对网络层提供可靠的目的地站点信息。
    传输层也称为运输层,传输层只存在于端开放系统中,是介于低3层通信子网系统和高3层之间的一层,它是很重要的一层,因为它是源端到目的端对数据传送进行控制从低到高的最后一层。
    在这一层,信息传送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段或报文。

4.1 TCP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即是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连接导向)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Transport layer)通信协议,由IETF的RFC 793说明(specified)。TCP在IP报文的协议号是6。在简化的计算机网络OSI模型中,它完成第四层传输层所指定的功能,UDP是同一层内另一个重要的传输协议。

 

    应用层向TCP层发送用于网间传输的、用8位字节表示的数据流,然后TCP把数据流分割成适当长度的报文段(通常受该计算机连接的网络的数据链路层的最大传送单元(MTU)的限制)。之后TCP把结果包传给IP层,由它来通过网络将包传送给接收端实体的TCP层。TCP为了保证不发生丢包,就给每个字节一个序号,同时序号也保证了传送到接收端实体的包的按序接收。然后接收端实体对已成功收到的字节发回一个相应的确认(ACK);如果发送端实体在合理的往返时延(RTT)内未收到确认,那么对应的数据(假设丢失了)将会被重传。TCP用一个校验和函数来检验数据是否有错误;在发送和接收时都要计算和校验。
    首先,TCP建立连接之后,通信双方都同时可以进行数据的传输,其次,它是全双工的;在保证可靠性上,采用超时重传和捎带确认机制。
    在流量控制上,采用滑动窗口协议,协议中规定,对于窗口内未经确认的分组需要重传。
    在拥塞控制上,采用广受好评的TCP拥塞控制算法(也称AIMD算法),该算法主要包括三个主要部分:1,加性增、乘性减;2,慢启动;3,对超时事件做出反应。

 

4.2 UDP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即是用户数据包协议,UDP是OSI参考模型中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它主要用于不要求分组顺序到达的传输中,分组传输顺序的检查与排序由应用层完成,提供面向事务的简单不可靠信息传送服务。UDP 协议基本上是IP协议与上层协议的接口。UDP协议适用端口分别运行在同一台设备上的多个应用程序。 IETF RFC 768是UDP的正式规范。UDP在IP报文的协议号是17。

 

    UDP协议的主要作用是将网络数据流量压缩成数据包的形式。一个典型的数据包就是一个二进制数据的传输单位。每一个数据包的前8个字节用来包含报头信息(报头由四个16位长(2字节)字段组成,分别说明该报文的源端口、目的端口、报文长度以及校验值),剩余字节则用来包含具体的传输数据。


 

五、应用层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是七层OSI模型的第七层。应用层直接和应用程序接口并提供常见的网络应用服务。应用层也向表示层发出请求。

 

    应用层是开放系统的最高层,是直接为应用进程提供服务的。其作用是在实现多个系统应用进程相互通信的同时,完成一系列业务处理所需的服务.其服务元素分为两类:公共应用服务元素CASE和特定应用服务元素SASE。

 

5.1 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是一种详细规定了浏览器和万维网服务器之间互相通信的规则,通过因特网传送万维网文档的数据传送协议。

 

    HTTP是一个无状态应用层协议,由请求和响应构成,是一个标准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型。常基于TCP的连接方式,HTTP1.1版本中给出一种持续连接的机制,绝大多数的Web开发,都是构建在HTTP协议之上的Web应用。   

 

注:无状态是指协议对于事务处理没有记忆能力。缺少状态意味着如果后续处理需要前面的信息,则它必须重传,这样可能导致每次连接传送的数据量增大。

 

    默认使用端口号是:80


 

5.2 SSL

    SSL(Secure Sockets Layer 安全套接层),及其继任者传输层安全(Transport Layer Security,TLS)是为网络通信提供安全及数据完整性的一种安全协议。TLS与SSL在传输层对网络连接进行加密。

 

    Secure Socket Layer,为Netscape所研发,用以保障在Internet上数据传输之安全,利用数据加密(Encryption)技术,可确保数据在网络上之传输过程中不会被截取及窃听。一般通用之规格为40 bit之安全标准,美国则已推出128 bit之更高安全标准,但限制出境。只要3.0版本以上之I.E.或Netscape浏览器即可支持SSL。


 

5.3 HTTPS

    HTTPS(全称: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over Secure Socket Layer),是以安全为目标的HTTP通道,简单讲是HTTP的安全版。即HTTP下加入SSL层,HTTPS的安全基础是SSL,因此加密的详细内容就需要SSL。 它是一个URI scheme(抽象标识符体系),句法类同http:体系。用于安全的HTTP数据传输。https:URL表明它使用了HTTP,但HTTPS存在不同于HTTP的默认端口及一个加密/身份验证层(在HTTP与TCP之间)。这个系统的最初研发由网景公司进行,提供了身份验证与加密通讯方法,现在它被广泛用于万维网上安全敏感的通讯,例如交易支付方面。

 

    默认使用端口号是:443


 

5.4 FTP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即文件传输协议,该协议是Internet文件传送的基础,它由一系列规格说明文档组成,目标是提高文件的共享性,提供非直接使用远程计算机,使存储介质对用户透明和可靠高效地传送数据。简单的说,FTP就是完成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拷贝,从远程计算机拷贝文件至自己的计算机上,称之为“下载(download)”文件。若将文件从自己计算机中拷贝至远程计算机上,则称之为“上载(upload)”文件。在TCP/IP协议中,FTP标准命令TCP端口号为21,Port方式数据端口为20。

 

    FTP支持两种模式,一种方式叫做Standard (也就是 PORT方式,主动方式),一种是 Passive(也就是PASV,被动方式)。 


 

5.5 SMTP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即简单邮件传输协议,它是一组用于由源地址到目的地址传送邮件的规则,由它来控制信件的中转方式。SMTP协议属于TCP/IP协议族,它帮助每台计算机在发送或中转信件时找到下一个目的地。通过SMTP协议所指定的服务器,就可以把E-mail寄到收信人的服务器上了,整个过程只要几分钟。SMTP服务器则是遵循SMTP协议的发送邮件服务器,用来发送或中转发出的电子邮件。

 

    在传输文件过程中使用端口:25


 

5.6 POP3

     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3)即邮局协议的第3个版本,它是规定个人计算机如何连接到互联网上的邮件服务器进行收发邮件的协议。它是因特网电子邮件的第一个离线协议标准,POP3协议允许用户从服务器上把邮件存储到本地主机(即自己的计算机)上,同时根据客户端的操作删除或保存在邮件服务器上的邮件,而POP3服务器则是遵循POP3协议的接收邮件服务器,用来接收电子邮件的。POP3协议是TCP/IP协议族中的一员,,由RFC 1939 定义。本协议主要用于支持使用客户端远程管理在服务器上的电子邮件。

 

    默认使用端口号是:110


 

5.7 IMAP

    IMAP(Internet Mail Access Protocol)即称作交互邮件访问协议(interactive mail access protocol)

IMAP是斯坦福大学在1986年开发的一种邮件获取协议。它的主要作用是邮件客户端(例如MS Outlook Express)可以通过这种协议从邮件服务器上获取邮件的信息,下载邮件等。当前的权威定义是RFC3501。IMAP协议运行在TCP/IP协议之上。它与POP3协议的主要区别是用户可以不用把所有的邮件全部下载,可以通过客户端直接对服务器上的邮件进行操作。

 

    默认使用端口号是:143


 

5.8 Telnet

    Telnet协议是TCP/IP协议族中的一员,是Internet远程登陆服务的标准协议和主要方式。它为用户提供了在本地计算机上完成远程主机工作的能力。在电脑上使用telnet程序,用它连接到服务器。终端使用者可以在telnet程序中输入命令,这些命令会在服务器上运行,就像直接在服务器的控制台上输入一样。要开始一个telnet会话,必须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来登录服务器。Telnet是常用的远程控制Web服务器的方法。

 

    Telnet的应用不仅方便了我们进行远程登录,也给***们提供了又一种***手段和后门。

 

    默认使用端口号是:23


 

5.9 SSH

    SSH(Secure Shell)称作安全外壳协议,由 IETF的网络工作小组(Network Working Group)所制定;SSH 为建立在应用层和传输层基础上的安全协议。SSH 是目前较可靠,专为远程登录会话和其他网络服务提供安全性的协议。利用 SSH 协议可以有效防止远程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泄露问题。SSH最初是UNIX系统上的一个程序,后来又迅速扩展到其他操作平台。SSH在正确使用时可弥补网络中的漏洞。SSH客户端适用于多种平台。几乎所有U NIX平台—包括HP-UX、Linux、AIX、Solaris、DigitalUNIX、Irix,以及其他平台—都可运行SSH。

 

    默认使用端口号是:22


 

5.10 DNS

    DNS是域名系统(DomainNameSystem)的缩写,该系统用于命名组织到域层次结构中的计算机和网络服务。域名是由圆点分开一串单词或缩写组成的,每一个域名都对应一个惟一的IP地址,在Internet上域名与IP地址之间是一一对应的,DNS就是进行域名解析的服务器。DNS命名用于Internet等TCP/IP网络中,通过用户友好的名称查找计算机和服务。DNS是因特网的一项核心服务,它作为可以将域名和IP地址相互映射的一个分布式数据库。

 

    默认使用端口号是:53


 

 5.11 DHCP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DHCP)是一个局域网的网络协议,使用UDP协议工作,主要有两个用途:给内部网络或网络服务供应商自动分配IP地址,给用户或者内部网络管理员作为对所有计算机作中央管理的手段。

 

    默认使用端口号是:UDP 68


 

5.12 RDP

    远程桌面协议(RDP, Remote Desktop Protocol)是一个多通道(multi-channel)的协议,让用户(客户端或称“本地电脑”)连上提供微软终端机服务的电脑(服务器端或称“远程电脑”)。大部分的Windows都有客户端所需软件。其他操作系统也有这些客户端软件,例如Linux、FreeBSD、Mac OS X。

 

    默认使用端口号是:TCP 3389


 

5.13 ***

 

 

 

结束词:有时间再慢慢增加吧,好累了。就到这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