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强现实(AR)与虚拟现实(VR)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科技领域,它们的近眼显示系统都是将显示器上的像素, 通过一系列光学成像元件形成远处的虚像并投射到人眼中。

不同之处在于,AR眼镜需要透视,既要看到真实的外部世界,也要看到虚拟信息,所以成像系统不能挡在视线前方。这就需要多加一个或一组光学组合器,通过“层叠”的形式, 将虚拟信息和真实场景融为一体,互相补充,互相“增强”。
光波导应用更上一层楼

光波导,因其轻薄和外界光线的高穿透特性而被认为是消费级AR眼镜的必选光学方案,又因其价格高和技术门槛高让人望而却步。

随着主流AR设备微软HoloLens2、Magic Leap One等对光波导技术的采用和设备量产,导致光波导的讨论热度也持续增加了不少。
其实,波导技术并不是什么新发明,我们熟悉的光通信系统中,用来传输信号的光纤组成了无数条连接大洋彼岸的海底光缆,就是波导的一种。

AR设备的光学显示系统通常由微型显示屏和光学元件组成。概括来说,目前市场上的AR眼镜采用的显示系统就是各种微型显示屏和棱镜、自由曲面、光波导等光学元件的组合。
其中光学组合器的不同,是区分AR显示系统的关键部分。
光波导的优缺点
光波导技术是应AR眼镜需求而生的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光学组件,因它的轻薄与外界光线的高穿透特性而被认为是消费级AR眼镜的必选光学方案。
- 优点
增大动眼框范围从而适应更多人群,改善机械容差,推动消费级产品实现。
成像系统旁置,不阻挡视线并且改善配重分布;波导镜片像光缆一样将图像传输到人眼。
外观形态更像传统眼镜,利于设计迭代。波导形态一般是平整轻薄的玻璃片,其轮廓可以切割。
提供了“真”三维图像的可能性。多层波导片可以堆叠在一起,每层提供一个虚像距离。
- 缺点
繁冗的制造工艺流程导致总体良率较低。
衍射色散导致图像有“彩虹”现象和光晕,非传统几何光学,设计门槛较高。
光波导分类

波导结构的基础是轻薄透明的玻璃基底(一般厚度在几毫米或亚毫米级别),光通过在玻璃上下表面之间来回“全反射”前进。
如果我们基于全反射的条件做一个计算,会发现只有一部分角度的入射光能够在波导中传输,这便决定了AR眼镜最终的视场角(FOV)范围。
光波导总体上可以分为几何光波导(Geometric Waveguide)和衍射光波导(Diffractive Waveguide)两种,几何光波导就是所谓的阵列光波导。
几何光波导通过阵列反射镜堆叠实现图像的输出和动眼框的扩大,代表光学公司是以色列的Lumus,目前市场上还未出现大规模的量产眼镜产品。
衍射光波导主要有利用光刻技术制造的表面浮雕光栅波导和基于全息干涉技术制造的全息体光栅波导。

HoloLens 2,Magic Leap One均属于前者,全息体光栅光波导则是使用全息体光栅元件代替浮雕光栅。
苹果公司收购的Akonia公司采用的便是全息体光栅,另外致力于这个方向的还有DigiLens。色彩表现比较好,但目前对视场角的限制也比较大。
简而言之,越是大的视场角,就需要越高折射率的玻璃基底来实现。
因此传统玻璃制造商近年来都在为近眼显示市场研制专门的高折射率并且轻薄的玻璃基底,还在努力不断增大晶元尺寸以降低波导生产的单位成本。
点击原文:或将主宰AR眼镜未来的光波导技术
想了解更多资讯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DINK赤墨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