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技术基础最早起步于 1970 年,是在一个叫做 Alohanet 的计划中提出来的。Alohanet 是一个数字无线电网络,用于通过夏威夷群岛之间共享的无线电频率发送信息。

 
Alohanet 要求所有电台都遵循一个协议,该协定规定,未经确认的发送在短时间等待后需要重新发送。以这种方式共用介质的技术后来通过以太网的形式应用到有线技术领域。
 
以太网支持在一个共享总线拓扑中相互连接的多台计算机。
 
其第一个版本融入了一种称为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CSMA/CD) 的介质访问方法。CSMA/CD 负责管理多台设备通过一个共享物理介质通信时产生的问题。
早期的以太网介质
 
以太网的早期版本使用同轴电缆在总线拓扑中连接计算机。每台计算机都直接连接到主干。这些早期版本称为粗网 (10BASE5) 和细网 (10BASE2)。
 
10BASE5 或粗网使用同轴粗缆,可以连接 500 米的距离而不需要信号中继器。10BASE2 或细网使用同轴细缆,直径比粗网小,也更灵活,但连接距离只有 185 米。
 
早期的以太网之所以能够迁移到当代以及未来的以太网,其根本原因是第 2 层帧的结构实际上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物理介质、介质访问和介质控制都发生了演变,并且还将继续演变,而以太网帧的帧头和帧尾基本上保持不变。
 
早期的以太网部署在低带宽 LAN 环境中,其中可以访问 CSMA(后来是 CSMA/CD)管理的共享介质。除了数据链路层的逻辑总线拓扑,以太网还使用物理总线拓扑。随着 LAN 的逐渐扩大和 LAN 服务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不断提高,这种拓扑面临的问题越来越难解决。
 
最初的同轴粗缆和同轴细缆等物理介质被早期的 UTP 类电缆所取代。与同轴电缆相比,UTP 电缆使用更简便、重量更轻、成本更低。
 
物理拓扑也改为使用集线器的星型拓扑。集线器可以集中连接,也就是说,它可以容纳一组节点,让网络将它们当成一台设备。当某个帧到达一个端口时,就会复制到其它端口,使 LAN 中的所有网段都接收该帧。在这种总线拓扑中使用集线器,任何一条电缆故障都不会中断整个网络,因此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但是,将帧复制到所有其它端口并没有解决冲突的问题。本章稍后将介绍如何将交换机引入网络来管理以太网中的冲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