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项目没有弄完,一直出不了技术文;大过年值班,还是要贡献点有用的东西,我想,我们这个群体都是搞技术的,五年十年的都在搞,搞的多了人的层次也就提升了,提升了之后就要全方位发展了;有的走向行政,有的走向了市场,有的走向了售后……发展的渠道各式各样,但多多少少离不开要提笔写东西,不管是技术总结、项目规划(写这个的估计偏多)还是行政报告。这里,贴一篇我已经在别的坛子上发的文,虽然偏行政,权且抛砖引玉,当做一种思考吧。
 
        这次,我想从抛砖引玉的角度出发,跟大家汇报一点关于如何提高文字水平的感想体会,如果能对跟我一样的新人们有点作用,想必也不是件坏事吧。同时,更希望能够借此引起这个话题,让已经在地方上班的老同志和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其他朋友,都来批改、指正,共同促进大家文字能力的增强。这一点非常重要,希望大家不要认为我是在自卖自夸。更何况,正如鲁迅先生所讲(大意),大凡写书教人作文的,常常是误人子弟罢了;作文这东西,是最不大可能“教”的。

        实话讲,提高文字能力和水平,确实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锻炼。但这并等于说,就不会出现迅速提高的情况。原因在于,那些自认为文字能力不怎么强的同志,其实其中很多人的知识水平、人文素养、工作经验、思路想法,都已经积累了不少年头了,书也看了不少,完全可以写出有内涵的作品来。所缺的,就只是把想法落实到纸上的一点点突破。

        突破口在哪里?在于没有把文字作为实现思想目标(不论是自己的还是领导的)的工具和途径,而是作为最终目的。这就偏了,就会导致片面注重于文字通顺不通顺等外在因素。文字永远是工具,它反映和浓缩的应当是作者的思想,目的是为了促进工作(形式主义式的、为材料而材料的不在其内);如果没有思想,强去作文,那必然空洞乏力;如果很有思想却忽视作文,那又等于白白放弃了文字这个有益工具,甚至会适得其反,不如不写,干脆打个电话了事。

        为帮助大家明白这一点,我举个前年发生的实际例子。当时,我已经在单位被边缘化,以提升职务的名义来到了目前这个边缘化的所里工作。一次,单位一个技术干部老胡来找我们所主任,给一份通知函签字。我们主任不在,他就跑到我办公室来找水喝。聊天过程中,我弄清了他来的目的,并看了他写的通知函。

        事情是这样的:总部有个重要课题,很大,分布在全国五个省市的某些科研院所和下级单位去干。为使课题顺利进展,总部确定在我们单位设了个办公室,负责定期对所有参加单位进行巡回检查,每次检查完了以后再给总部写汇报。办公室的实际负责人,就是这位技术干部老胡。

        这次,又到了出省去巡检的时候了。问题在于,那些外省单位跟我们单位并没有隶属关系,设在我们单位的这个办公室去检查人家,人家常常会很烦。为防止去了以后无人接站、无人认真汇报,去之前都得写这么个通知函,以求引起人家重视。这样,这个函的重要性就出来了。事实上,如何写好这个通知函的具体原则和方法,也就出来了。

        我看了老胡的原文,他已经定稿了,只需我们所主任签字,他就要盖章发走了,一式好几份。看完了,我说:“老胡,你这个函不行。如果是我接待你们,那照样会很烦;我就是对你们爱理不理,你也没话说。”老胡很吃惊,说过去去了几次,人家确实不怎么欢迎,回来后汇报都不好写。

        接着,我就开始帮他分析问题之所在。我把原稿放在一边,开始提问:“你们这次检查,是你个人想带你手下去旅游吗?”老胡说:“那怎么可能!我纯粹是为了工作!你以为我愿意去啊,还不是总部要求的!总部要求我们每到这个时候就去检查的,课题刚确定时就发过文件的!”我笑了:“你看,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可你没说。你是去检查,而不是去旅游;你是奉总部之命行事,而不是你个人或咱们单位的主观愿望。可是,这些重要的信息,你没有在通知函里反映出来;既然没有反映,那人家把你们当成是去借机旅游的,你也没话说。”

      老胡说:“嗯,有道理。”我接着说:“这是其一。你明明是出师有名,而且总部给了你打这面大旗的权力,你却没有使用。其二,你去了以后,想听他们汇报什么?”老胡说:“汇报近一年来的进展情况啊。他们不跟我汇报,我怎么给总部写报告啊?”我说:“这就是了。可是,你这份通知函却是篇‘万金油’,你显然是只写了一份,就打算发给所有的相关单位。因此,你只写了一句‘了解近期进展情况’。这样,你倒是省事了,可是如果我是某家相关单位的领导,我看了这份函,我就会想,‘又来走形式了,一点儿重点都没有。好办,糊弄一下就行了’。现在,我建议你把里面关于想听什么汇报的内容,重新写一下,要针对每个单位具体地写。你对各家负责的重点是了解的,这个优势要利用起来,不是难事。只要你这样写了,定向发给相关单位,他们就知道如何去准备汇报材料了。这样,也有利于你给总部写汇报时,更快地理出头绪来。”

       老胡说:“嗯,这也很有道理,给总部的汇报材料确实很重要,否则就等于我没去。”我接着他的话说:“你看,这其三就出来了。你显然是打算回来就写汇报材料的,因为总部给你限了时间。”他说:“没错。”我说:“既然这样,你为何不在通知函里写明这一点呢?你得让他们知道,你去检查,我刚才说了,不是你个人的愿望,而是总部的要求。同时,你不是去例行公事检查了就完了,而是要回来立即给总部写汇报材料的,是让总部了解他们各家单位进展情况的。”

       老胡猛醒。类似的提问,还有好几个,大致差不多,不细说了。最后,老胡被我说得胸都挺直了好多:“明白了!我明白了!我不是去转着玩解闷的,更不是去求他们的,我是代表总部去检查他们的,我的检查结果将直接关系到他们下一年能得到多少经费!哈哈,不错不错!我这就回去改!”

       半个月后,老胡回来了,又来到我办公室,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我说,该感谢你啊,这次我不论到哪个单位,接待、吃饭、汇报、旅游,一样都不少,明显跟过去不一样,规格档次都提高了,哈哈,没想到啊没想到,我原来以为你们搞文字的整天吃饱了没事干净玩虚文字呢,没想到还真是有用!不错不错!”

        文字,永远是反映思想的工具,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完成工作的桥梁,不是目的。在主楼里,实际上是通过那个小例子,说明了文字作品在一项工作中的重要性。那只是一个小领域内的一项小工作,前后效果就差那么大。如果是大范畴内的重要工作,如果没有合适的文字来促进和支撑,呵呵,套用一句电视上常见的话,就是“后果不堪设想”。对单位如此,对个人同样如此。

         常来这个版区的人,多数还是想进党政部门的吧。越是这样,就越是应当重视工作中常用文字体裁的熟悉和练习。机关常用文字体裁有很多,诸如计划通知、经验总结、工作研讨、调查报告、新闻报道……甚至悼词。

        不论它们有多少,其实内在的要求是一致的,都是为工作服务的,都要以效果好不好为衡量其质量高低的标尺;而写好它们的原则,其实也都是相通的。只要作者的思想水平上去了,或者说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把握全局、前瞻思考等的能力上去了,写什么就都一样简单了。 ( 我在某报实习时,根据编辑的指示,负责初审读者自发来稿,要求就是一条:有没有思想。如果有,哪怕通篇都是错别字,编辑都会帮助重写;如果没有,哪怕通篇华丽万分,也照样直接丢入纸篓。后来我多次在单位或全系统讲座,看别人的作业时,也都是首先看其有没有思想,其次才是文字技术这个方法层面的问题。

        思想水平问题,咱管不了。现在就通俗地聊聊方法上的、比较容易上手的东西。其实,也就是那么几个关键点。注意,下面要聊的都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很可能会被这里的文字老手们瞧不上,所以我还是那句话,大家权当解闷吧。

        讲关键点之前,我先讲个例子。有一次,所里一名年轻干部,根据主任指示,写了一篇需要报给上级的汇报材料。主任不满意,叫他来找我。我一看,小伙子很勤奋,也下了不少功夫,写得老长,把所里近几年来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都给“堆”进去了。

        我翻了一遍,又看了看上级关于要这篇材料的通知记录和所主任的批示,然后把稿子放到一边,开始给他讲故事,当然这故事是我凭空编出来的。我说:“某某饭店新近聘请了一个厨师。这天早上,厨师开始上班了,老早就来到厨房,打开火灶,然后就开始等顾客上门。厨师着急啊,得赶紧向老板证明自己水平不错、理应拿高工资啊。

        “等啊等,快中午了,终于有个顾客进饭店了,坐下了。哎,这显然是要吃饭的。厨师在厨房里早都看到了,二话不说,立即动手做菜。厨师态度很认真啊,下决心要把这道菜做好,一定要让顾客一吃就叫好,这样这当厨师的才算是打响头一炮啊。

        “他是怎么做的呢?开火,炝锅。嗯,手边作料不少,得多放点,这样味道才足啊。于是,葱姜蒜、大花椒、干辣椒、青辣椒……全都下去。好,爆出香味来了,该下主料了。下什么呢?嗯,主料也不少,都是好东西,朝锅里放!鲍鱼、海参,放!猪里脊、羊肉片,放!大虾仁、五花肉,放!鸡翅膀、肥鸭掌,放!……哎呀,不少了不少了,一大锅了。哎对了,秋后的萝卜赛过梨么,红的白的也都放上几片;还有这刚买的郫县豆瓣酱也不错么,放,提提味……

        “折腾半天,这位非常敬业、生怕漏了什么料的厨师,终于把这一盆子菜做好了。‘服务员,上菜!’服务员就给那位顾客端上去了。”

        说到这里,我问坐在我面前已经听得合不拢嘴的小伙子:“你说,这厨师辛辛苦苦做出的这盆子菜,能卖出去不?”小子又笑了:“那肯定卖不出去么!”我说:“为啥?”他还在笑:“人家还没点菜呢,这厨师就开始做菜了?做菜也不能这么做啊,逮啥放啥,那这菜啥味儿啊?还能吃吗?”

         这时,我已经把他写的材料重新提在手里了:“那盘菜,就在这里。”小伙子一拍脑袋:“哎呀,我明白了,基本上明白了。”……

         后来,我又跟他探讨了一次这个莫须有的“新厨师”和那一盆子“菜”。我的大意是,写文就好比厨师炒菜,你总得等到顾客点过菜,服务员报过来,你才能根据菜名去炒吧?知道了顾客想吃的菜名,总得根据传统意义上的菜谱去配料、下锅吧?没错,那位急于建功立业的新厨师,放到锅里的料,单独拿出哪一样来都是好料,可是那么不讲规则地炖到一起,就乱套了。

        说到这里,我前面聊的“关键点”就出来两个了。第一个,是“写什么”的问题;第二个,是“有什么”的问题。; “写什么”,其实就是确定炒什么菜。正如顾客来了,起码得知道他点了哪个系列的菜一样,上级通知来了,要你报哪一方面的材料?报上去以后,上级将会怎么处理这篇材料?是主管干部自己掌握情况用,还是交给他的领导看,还是打算把你们的经验推向全系统甚至全国?再比如,领导叫你写个东西,写哪方面的?写给谁看?什么样的会议上用?党委署名还是行政主官署名?知道谁用了,比如知道哪个具体的领导署名了,那么他是在台上念还是只在会上书面交流?……这些问题,都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如果“写什么”这个问题还没解决,那就先别写,写了也白写。

        而“有什么”,则是解决按菜名菜谱选料配料的问题。不论哪个单位,哪怕它刚成立才几个月,它也已经做过了大量的工作,也有了不少的成绩。老单位就更是如此,正如那位“新厨师”眼中的厨房料架上,满眼都是好货啊,不放可惜啊。可真要都放进去,前面说了,那就乱套了。究竟放什么呢?这就要仔细看看本单位“库房里、料架上”,与自己要写的这篇材料有关的,都有什么。然后,选出来,放在一边,再从中确定谁是主料、谁是辅料、谁是作料。好比鱼香肉丝,主料配料无非就是肉丝、青笋丝、木耳丝之类,辅料作料无非是豆瓣酱、糖、盐……就这些,就够了。如果愣是觉得旁边还有根猪大肠、大龙虾也都是好东西,不用可惜,放进去,那我估计这盘菜又卖不出去了。

         前面几段,我是跟大家汇报了“写什么”和“有什么”的问题,也就是确定主题、选择素材这两项最基础的工作。而这两个步骤,是材料写作过程中考验前瞻思想水平的“工序”,要么你得自己就有足够的思考,要么就得正确理解单位领导或带你写材料的人在这件事上的认识与介绍。如果自己的理解与领导的理解不一致,那必须得按照领导的意思办,否则你连领导这一关都过不了,好比“新厨师”炒的菜,连厨师长这一关都不能过,那就出不了厨房,没法卖给顾客。

         现在,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第三个重要步骤,也就是“怎么写”的问题。这个问题,或者说步骤,也体现思想性,但主要还是技术层面的思想性。如果功力不到,就常常犯“一锅烩”的毛病,写出来的东西看着杂、乱,条理不清晰,逻辑关系不严密,要么前后左右内容交叉,要么经不起推敲。

        下面,我还是打炒菜的比方,但这回不是一道菜,而是一桌菜。大家都有过“下馆子”的经历,不论去的地方档次怎么样,但至少冷热荤素都是分得开的,一盘是一盘,一碗是一碗。蘸酱生吃的三文鱼肉片,不会跑到红烧猪肉里去;而以爽口为主的凉拌笋丝,也不会让你从水煮肉片里捞着吃。这些菜,合起来共同为你这次聚餐服务,但却没有绘到一个大盆里。

        写材料也是这样,不论是分成几大块,每块与每块之间都要从各自主题、所选材料、所做分析等方面清晰地区分开来,所有大块合起来共同为材料的总主题服务;在每块里面,所用的事例、所做的分析,也都要一句赶一句、一段赶一段,最终达到“顺理成章”的境界。

        那么,在确定了主题(知道“写什么”了)、选好了素材(知道“有什么”了)之后,究竟该怎样分块呢?我再打个具体的例子,为增强通用性,我选择每个单位都有的计划生育工作。

        比方说,上级要组织召开一个“全系统计划生育工作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会上将有一批单位介绍本单位做好计生工作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而你们单位,也在上级机关的视线之中,能否让你们领导届时上台介绍经验,就看你这份材料写得好不好了。这个材料怎么写呢?
        

        首先是确定主题的问题。

        确定主题也不是随随便便的,要反复阅读上级关于召开这个会议的文字通知,如果没有文字通知那就给主管人员打电话询问,直到弄清会议主题,甚至包括上级主要领导对于这次会议的期望、要求等要素。这就相当于厨师炒菜之前,总得先搞清大堂里的顾客想吃什么菜,不要出现人家是回族兄弟,你却上了一盘红烧猪肉的方向性问题。

        弄清、弄准上级意图,并完成了自己的初步理解之后,还要及时跟本单位主管领导及时汇报沟通,看双方的理解有没有冲突的地方。不要小瞧任何主管领导,只要他成为你的领导,他就有过你之处。如果他这次确实在理解上不如你做得细、判得准,那你就得说服他同意你的理解。当然不是让你去吵架,这就有个方式方法的问题了,此问题不在本帖探讨之列,呵呵。

        这些工作做完了,主题基本也就定下来了,然后才能从文字上形成总标题,我们姑且来一个《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和谐发展  努力开创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局面》吧。到这时,确定主题的工作就算完成了。

        其次是确定内容的问题。

        这个步骤里,包含着选择素材、确定分主题等内容,即“有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相互掺杂进行,事实上这两个步骤也常常不可分割。就计划生育工作而言,怎么区分总主题下面的几大块呢?

        好办,你就耐下心来,对本单位在计划生育工作上所做的一切、所有的成绩、存在的问题,都来一个总的回顾(前提是所有素材你都拿到手了,必要的座谈会也开过了)。在你回顾的过程中,几大块也就出来了。

        第一块,当然是思想认识问题。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计划生育工作也不外如此。你们单位狠抓计划生育工作,总得有个目的、目标和指导原则吧?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抓这项工作?党委是怎么想的?群众又是怎么看的?党委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和思考是什么?围绕着提高这个认识、统一这个思想,都做了哪些座谈讨论和思想教育及宣传工作?学习了哪些重要文件、重要指示?回答了这些问题,这第一大块即“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就算出来了。(注:这里用的只是块的主题大意,不是成文后的具体标题)

        这一块,重点是“怎么想”的问题。后面的几块,则主要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怎么做”的,就更好回答了,因为既然上级打算让你们发言,而你们也有这个自信,那说明你们单位在计划生育工作上没有捅过漏子;既然如此,那确实就做过不少工作。

        比如,你们单位肯定已经自上而下地建立了一个计划生育工作骨干网络吧?不可能没有啊,单位有领导小组,具体办事的还有办公室、专职主任或办事员,中层单位也有领导和办事员分管,最基层说不定还有一批小宣传员、工作员么,活总得有人去干啊。于是,“抓好骨干人才队伍建设”这一大块就有了。这里面,包括如何选择确定各级专兼职骨干,如何对他们搞好业务技能培训,等等。

        队伍建设谈了以后,接下来便是这批骨干在忙什么的问题。这更好办,他们平时在干啥、都干了些啥,都说出来就是了,无非就是个“扎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的问题,这一大块不就立起来了吗?比方说,他们如何做好避孕药具发放工作;如何对家属开展×××工作;如何对出现“意外”的家庭做好送医送诊工作……等等。这一大块,是最实实在在的。

        几大块了?已经三块了吧,呵呵,还得来一块,也就是还得有个着眼长远、“建立完善科学运行机制”的问题。这一大块,主要是反映你们单位的计生工作是能够又好又快地良性发展的,平时不是像消防队员一样哪里着火朝哪里扑的;你们单位党委是有前瞻思考的,不是换了一个主官就没人管了的。总之,你们的制度措施是完善、配套的,各级干起具体的工作来也是有法可依而不是整天胡整的……你们必定围绕落实国家国策和制度,制订、颁发了不止一个规定和措施,涉及到单位奖惩、个人挂钩、经费管理、阶段考核等很多方面。于是,建立在完整配套的制度措施基础上的,着眼长远探索创新、努力实现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这一大块,就这么出来了。
        
        写到这里,这篇经验材料的主体基本就完成了。总的目的,是要让上级机关、兄弟单位在看了、听了你们这篇材料后,必须要实实在在地觉得“这个单位确实不错”、“哎,他们这几条经验值得学习”、“他们的工作确实很扎实啊”等等。如果你们单位在计划生育工作上还有什么独到的做法,我相信都能放到这四大块里面。这是最常见、最常用的经验材料的写法。当然,确实有时会碰到纯文字的、形而上的经验材料(碰到这种材料时常常有总部参与了),写作过程中有时会完全脱离本单位实际,但又不能瞎编乱造,那就到了“玩”的层次了,真正需要从石头里捏出油来,写的人痛苦,弄出来还是八股文,对单位建设和社会发展没什么实际价值,纯粹是一种政治需要。像这种材料,大家到地方工作时估计不容易碰到,不学也罢,别把自己弄傻了。

        言归正传。刚才讲的这个计划生育材料,写到这里并不是就算完了,你还要反复地看,反复地回顾自己收集来的那些素材,不要漏掉任何一条宝贵的事例,不要留下任何容易让人推翻的不合理推论和结论。自己实在挑不出问题来之后,还要给领导审阅,以防有那种领导不想说你却给写上了的话;给主管干部也看一看,不要弄出让专业人士一听就笑的外行话来。

        写作过程中,对所有问题、事例都要注意合理把握、科学把握,尽可能挑选那种“你无我有、你有我强”的典型事例,尽可能在议论中谈出能够反映你们单位党委领导新思想新水平的“新话”来。这就涉及到写作者眼光和高度的问题,这个问题下回有空再跟大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