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领域是否已经达到饱和?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我想从个人和公司两个方面谈点自己粗浅的感受。

先说个人:
机器学习人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型人才,侧重在发明算法; 另一类为应用型人才,着重于使用算法。

研究型人才自不必说,这个领域的很多博士被疯抢,就能看出端倪,至少远没有到饱和的地步。其实不止机器学习,任何领域的创新型人才,恐怕都是很抢手的。

绝大部分人恐怕属于应用型人才,当然,这里应用其实就是指垂直领域的综合性应用,而不是mnist这类samples。如果只是调用机器学习的包(比如sklearn)做一些简单的例子; 或者在caffe或tensorflow跑几个例子,设计(修改)一下网络,调整一下超参数,拿数据训练及测试一下,这类人才将来肯定会饱和的。工作量不大,又没有太多创新的话,可替代性就高了。

那么哪种人才不容易被淘汰呢?以我个人的经验看,大致有这么三种:
1.一种是具有一定的机器学习基础,又对某个领域具有深刻认识的人才。这类人在某个行业扎根很深很久,熟知其痛点和需求,尤其清楚有哪些坑。既可以在公司里做产品经理,时机成熟也可以创业,可谓进可攻退可守。
2.另一种是技术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尤其是算法实现能力强,甚至可以对框架进行优化,而且速度快的人,老板最喜欢了。你可以打听一下,有多少公司在讨(zhuang)论(bi)AI,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做。数一数,恐怕有一大堆吧。
3.第三种是产品开发型人才,这类人可能不一定很懂算法,但很清楚怎么做机器学习应用,怎么把产品做到极致,好用。比如人脸识别系统,算法只是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整个系统架构,做一个demo当然容易,但一个端到端的人脸识别系统包括视频采集,解码,人脸检测,特征提取与人脸数据库(检索),业务逻辑,联动报警,分布式多级部署等等。

以上第一类人才侧重于"我们要做什么,哪个方向",第二类人才侧重于"怎么做",第三类人才负责"怎么把产品做好"。

再谈公司:
一个公司从立项到交付,也需要这三类人的通力协作: 第一类人协助管理层做决策,比如,根据多年的金融领域经验,决定做一套股市分析预测系统,第二类人赶紧跟上,先研究国内外有没有相关的论文和研究成果,包括开源实现,然后快速实现一个原型,至少验证技术大致可行性,后期慢慢优化,这一步过了之后第三类人出场,做一套完整的股票分析预测系统……

机器学习在垂直领域里的需求非常多,如果能把需求跟技术很好地结合,个人感觉,对企业来说,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饱和。

机器学习只是工具,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的。机器学习也需要跨界。举个例子,机器学习与IOT结合就会产生很多的应用。比如:通过设备运行数据,预测其故障可能性,使用寿命。

最近参加了日本最大的AI和IOT展,感触很深。一方面,各行各业对机器学习的需求非常旺盛,里三层外三层,简直围的水泄不通,另一方面,脚踏实地才能保持企业甚至整个产业链的健康持续发展。另外,日本这些企业生意是真的很好,我很嫉妒。

更对技术文章请关注作者

转载于:https://my.oschina.net/u/3731401/blog/1586888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