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中产阶级”只赚钱不读书

  韩浩月

  1月27日,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去世,国内一些媒体在报道时,对厄普代克使用了“为美国中产阶级写作”、“美国中产阶级的灵魂写照”等评价。他最重要的作品,包括《兔子快跑》在内的“兔子四部曲”,内容都是对美国中产阶级进行的精细描写,也印证了这些观点的正确性。

  类似厄普代克这样以中产阶级为主要读者群写作的美国作家有很多,比如写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菲茨杰拉德,写出《游泳者》的约翰·契弗等。

二战以后,美国中产阶级成了社会主流,描写这一阶层生存和精神状态的长篇小说作品层出不穷,诞生了很多经典作品。现在,据说中产阶级也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并且将成为未来社会结构的主流,那么,中国的“中产阶级文学”出现了吗?提到中国文学,我们立马会想到乡土文学、官场小说、青春文学、武侠小说、小资文学……再具体到目前图书市场流行的,我们会发现畅销的是盗墓、穿越、军事等类型文学,以及以历史为题材的通俗读物,很难发现有描写中产阶级生活或写给中产阶级看的文学作品。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中产阶级文学”这个说法可能显得很空泛,但从长远看,当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主流,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形成潮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中国文学对中产阶级失语,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分析原因,中国的中产阶级不需要文学恐怕首当其冲。在很多社会学者眼里,中国中产阶级是“灰色阶级”,因为他们当中很多人的收入来源组成中,有不少是“灰色收入”。同时,中国中产阶级在社会上,也是“沉默的一群人”——虽然他们和知识精英、底层民众一样,同样在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作贡献,甚至作的贡献更大,但在公众发言中,他们往往是缺席的。国外衡量中产阶级的标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必不可少,但出身于贫苦一代的中国中产阶级,还多停留在买几套房子、换几辆好车的境界,为了实现物质上的“中产”,他们放弃了精神上的“中产”。快速行进中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紧迫感、压力感,不得不让他们放弃精神上的追求,于是,中国中产阶级“只赚钱不读书”现象的出现,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不止没有“中产阶级文学”,中国也没有“中产阶级作家”。鲁迅当年在写作旺盛期的月收入折合现价大约为三四万元,被认为是一位中产阶级作家。综观国内目前文坛,能实现这个收入标准的作家也有不少,但无论从国内最畅销的商业作家阵容还是从最被主流所认同的纯文学作家阵容当中,能找出哪怕一位专为中产阶级写作或以写作中国中产阶级生活的作家吗?恐怕很难。如果说中国中产阶级的“自我漠视”,是基于“树大招风”等文化心理的影响,那么中国作家对中产阶级文学需求的漠视,则是千百年来养成的习惯惰性以及功利主义的影响,而且对社会形态缺乏敏锐的把握和感受能力。

  中国中产阶级也并非不渴望阅读,《格调》、《廊桥遗梦》等一些描写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和情感的书曾流行一时,表明这个阶层对于有意义的中产阶级生活的渴望。这样的生活是轻松的、丰富的、有质量的,如同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浪漫主义情怀主导下,所刻画的那些中产阶级精致生活场景一样。发现中国中产阶级,并以观察和思考的方式,介入他们的生活和精神,是中国作家从现在就要开始做的一件事情了。

争鸣:厉以宁:让中产阶级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

中产阶级一旦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国家的经济将更加繁荣

  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这就是欲望的更替。人的欲望在不断的更替中,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国家要重视这个中坚力量,以民富为本,这样才能使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稳定。

欲望更替促进经济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写过一本书叫《经济成长的阶段》,其中一个名词叫“布登勃洛克定律”。这个定律来源于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写的一本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这本书讲了一个家族的兴衰过程。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第一代老布登勃洛克是一个小商人出身,一辈子辛辛苦苦、靠卖粮食为生,一直是小本经营,到了晚年终于成为当地的一个富翁。

  第二代布登勃洛克觉得自己是商人家庭,没什么社会地位。所以,第二代布登勃洛克的奋斗目标是为了提升自己家族的地位。最后他成功了,还当选为市长,成为当地的名门贵族,上流社会的佼佼者。

  第三代小布登勃洛克生长在有钱、有权的家庭,还能要求什么呢?所以,小布登勃洛克就追求艺术生活,爱好音乐。但是,因为不会管理家业,家庭衰落,很早就生病去世了。

  这个布登勃洛克家族的故事告诉我们,第一代有的,第二代不需要,想追求新的东西。第三代会追求更新的东西,这就是欲望的更替。人的欲望会不断变换、不断改变。

  欲望的更替会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因为在欲望更替的时候,新的欲望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当物质欲望得到满足以后,人的精神需求就会被提到重要的地位。

  新的欲望实际上表明了一个道理,文化因素在人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一个人有20辆汽车有什么用?换着开?一个人买100  双皮鞋换着穿,有什么用?人在多元化选择的社会中,需求层次会越来越高。比如他要求社会尊重他,就会去帮助社会、回馈社会。因此,人会从经济的人渐渐变成社会的人。

  如果有A、B两个地方可以做投资。A地利润率高,B地利润率低,从经营者角度考虑,他一定选择利润率高的A。但是,从社会人的角度讲,不一定选择A,也许有另外的考虑。比如,B这个地方可能是他的故乡,离开故乡这么多年,那里还是很穷。现在他已经成功了,想回家乡办一个企业。也可能有另外的考虑,当初在家乡的时候,人家都瞧不起他,现在他出名了,有钱了,一定要回到家乡扬眉吐气,让瞧不起他的人看一看。还有的可能是,他当时在家乡的时候,因为穷也干过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感到内疚,现在可以风风光光地回去了。一件事情会让人有各种各样的考虑,人是复杂的,欲望也在更替。其中,文化因素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对于经济人来讲是很重要的。

  现在,大家都在倡导企业社会责任,从道德层次来讲,有各种各样的考虑,包括出于爱心、出于同情心、出于对这个家庭的关怀、对于穷人的同情帮助,等等。所以,欲望更替不是坏事,欲望更替表示人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特别是在精神境界里的追求。我们要善于引导,这样,经济上的很多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假如没有精神追求、没有文化追求,一味地赚钱,赚到最后还是把钱捐了,因为人到最后带不走任何东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因为财产多了,他就想到回馈社会,财多气顺就是这个道理。

  中产阶级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公元476年,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掉。对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罗马曾经是一个奴隶制社会,奴隶起义遭到了文化抵制,阶级斗争导致他们灭亡。第二种解释是,民族矛盾导致他们灭亡。罗马面积很大,地中海是它的内湖,西北部是英国的一半——英格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南部、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基斯坦、非洲阿尔巴尼亚、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这么大的面积都是罗马的。统治这么大幅员和民族的国家,民族矛盾导致了它的灭亡。

  罗马最大的奴隶起义是斯巴达克起义。罗马的发展历史分三个时期:罗马王国、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斯巴达克起义是在罗马帝国晚期,是罗马历史上最大的起义。斯巴达克起义有12万奴隶参加,起义的活动地区是在半岛的南部。所以,关于罗马帝国灭亡的第一种解释是没有根据的。第二种解释也没有根据,罗马统治了这么大一块地方,但并不是地区的民族起义能把整个帝国灭亡的。所以,罗马帝国是被境外的日耳曼人乘虚而入消灭的。

  罗马历史上几个主要王朝的皇位不是传给亲生儿子的,与中国的传统不一样,是传给干儿子。统治者从将领中挑一个年轻有为的作为接班人,收为义子视为干儿子。

  罗马的社会制度是建立在城市自治制度基础之上的。罗马的每个城市都是自治的,市民选市长,市长是义务制,市长的责任是维持地方的秩序,保证罗马的税收和粮食供应。由于是地方选举,所以,选的都是一些被认为是诚实的、可靠的工商业者。他有替皇帝交税、交粮的义务。如果市民交不出来,市长就尽量帮着垫付,等收成好的时候再还给市长。

  实际上,这种制度本身就有缺陷,如果皇帝的力量很强,他选的接班人力量也会强,这样就平安无事。如果皇帝的力量不太强,而他选的接班人又比较弱,有人就会争论,为什么选他不选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人争夺接班人的位置。

  即使接班人做了皇帝也坐不稳,他就去带兵打仗。所以,罗马的内战开始不断发生。在内战不断、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中央和地方相持不下,就形成了割据局面。

  这种割据局面出现后,为了维持军队开销,只好增加税收,地方的负担就加重了。到罗马帝国后期,当谁听说被选上市长后,全家抱头痛哭,因为市长要给交不上税的市民垫钱,谁也垫付不起。

  内战频繁发生,影响了商业发展。罗马的兴盛是建立在中产阶级基础之上的,他们是罗马的社会中坚力量。商业无法发展,中产阶级就被摧毁了。这样,大家就一直吃不到粮食,只好加重粮食征收、税收征收,越收不上来越加重征收。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匈奴人、日耳曼人在此时乘虚而入,把罗马帝国灭掉了。

  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社会要巩固、要长治久安,必须认清楚谁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要支持社会的中坚力量。如果忽略了这一点,把本来最支持自己的人摧毁掉,肯定会遭到衰败覆亡的命运。

  如果老百姓手中没钱,也没房子住,只能表示领导者无能。所以,要培育中等收入者,扩大中产阶级队伍,使更多的人成为小康之家。只有这样,国家经济才能持续繁荣、社会才能稳定,才能长治久安。民富为本,这个道理一定要搞清楚,不要害怕老百姓富。

  中国有句古话:儿女不如我,留钱干什么?儿女超过我,留钱干什么?儿女不如我,说明他们都是一些败家子,给他们留财产是造孽。儿女超过我,说明他们都很强,靠自己就行了。

  第三次分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比重越来越大,中国的中产阶级需要一个成长过程,李嘉诚也不是刚创业的时候就会捐那么多钱,随着他的财富慢慢积累,他捐的钱才越来越多。所以,我们要尊重企业家的成长。